“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明白它们的生命周期;
2.学习观察青蛙的行为和生长;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1. 前期准备
1.准备好青蛙蝌蚪、青蛙饲料、过滤水箱、温浴器等;
2.在教室铺好塑料布,放置过滤水箱及所有必备物品;
3.事先请家长们准备好相机或手机等设备,方便记录孩子们
的成长过程;
4.孩子们在教室外等待入场。

2. 实施过程
1.班主任和助教分发手册,让孩子们先了解青蛙的生命过程;
2.引领孩子们观察、分析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如蝌蚪变
成青蛙等;
3.分发青蛙饲料,由孩子们在巨型过滤水箱中喂养青蛙;
4.孩子们通过互相交流来观察和提出问题,并在实验中尝试
解决问题;
5.安排孩子们轮流测量水箱温度,保持温度稳定;
6.观察青蛙的行为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7.实验结束后,派出选择的学生小组共同总结青蛙的成长历程。

教学反思
1.这是一堂成功的实验课,孩子们深入了解了青蛙的成长历程;
2.教师需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加教学运营时需要的配合;
3.下一次实验应更加注重环保,使用更加可持续的饲料和过
滤器。

总结
本次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
了生动的生命教育。

孩子们通过实践锻炼了团队协作以及发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此次教案能对孩子们的未来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在活动环节,给小朋友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可以自己观察、比较蝌蚪和成年青蛙的特征。这样的亲身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
如果有时间和条件的话,可以尝试组织小朋友们去户外观察和捕捉蝌蚪,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青蛙的成长过程。
总之,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小朋友们对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样的科学活动对于幼儿的综合发展非常有益。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认识青蛙的成长过程;
2.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科学认知能力;
3.培养小朋友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图片或模型展示青蛙的生命周Fra bibliotek;2.视频或图片展示青蛙的成长过程;
3.材料准备:盒子、土壤、水、青蛙蝌蚪或画纸青蛙。
教学流程:
1.引入:通过展示青蛙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青蛙成长的好奇心。
2.呈现: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青蛙的成长过程,让小朋友了解青蛙从蝌蚪到成熟的过程。
3.讨论:与小朋友一起讨论青蛙的生命周期,引导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
4.活动:给每个小朋友分发盒子、土壤和水,并给予他们分别为蝌蚪和成年青蛙准备好的青蛙蝌蚪或画纸青蛙,让他们在盒子里模拟青蛙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比较蝌蚪和成年青蛙的特征。
5.总结:引导小朋友总结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对于大班的小朋友来说,很有趣和有意义。通过观察和模拟青蛙的成长过程,孩子们可以加深对青蛙的认识,并理解到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五篇模版)

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五篇模版)

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五篇模版)第一篇: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一、导入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二、认识青蛙“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它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小结:小蝌蚪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我们看段视频就明白了!三、观看课件,幼儿总结出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一遍,提问:“小蝌蚪经过哪些变化,最后才成了青蛙呢?(师根据幼儿回答,张贴图片。

师不做评价)2、再次播放课件一遍,提问:“小蝌蚪是这样变成青蛙的吗?(请个别幼儿参与评价。

)师小结:原来呀,青蛙是经过了: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长过程。

四、分发作业单,巩固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

五、总结: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沟及水田中,以蛾、蚊、蝇类等农业害虫为主要食物。

据统,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只害虫。

每只青蛙吃掉这么多害虫,成千上万只青蛙吃掉的害虫就很多了。

因此,人们把青蛙称为“捉害虫高手”,并把青蛙当做人类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们,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能做到保护青蛙,爱护青蛙。

第二篇:青蛙的生长-教案幼儿园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14少儿1班张国秀 140510121 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2、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了解平日幼儿观看的书籍中关于青蛙生长的知识。

环境创设:ppt、视频、青蛙手绘图。

活动重点:尝试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能简单描述。

2.探究青蛙的生长环境及其特点。

3.观察体验青蛙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珍惜生命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实验用青蛙蝌蚪若干。

2.透明玻璃容器若干。

3.盐水及自来水。

4.青蛙美术图片若干。

5.讲解PPT。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青蛙的蝌蚪阶段1.展示青蛙蝌蚪,并让学生观察。

2.通过讲解PPT,介绍青蛙的蝌蚪阶段并让学生描述。

第二课时:青蛙的蝌蚪到成蛙1.将蝌蚪放入容器中,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2.让学生动手,给蝌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观察蝌蚪变成成蛙的过程,并让学生描述生长变化。

第三课时:青蛙的生活习性1.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青蛙的外观特征。

2.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栖息地等。

3.讨论保护青蛙的意义,培养珍惜生命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的青蛙蝌蚪和成蛙进行学习。

2.实验法:让学生体验青蛙的生长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3.讲解结合讨论法: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五、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青蛙的成长》这一教学内容后,基本掌握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对保护动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力度。

下一次教学中,将注重互动与实践,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们对青蛙的成长过程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希望在教学中能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热爱生命的小卫士。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2.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3.发展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活体青蛙(2只);
2.青蛙生长过程图表;
3.青蛙成长特征图示;
4.显微镜、玻璃片、移液器等生物实验用具;
5.填空式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激发探究兴趣:利用青蛙图表,在介绍青蛙的生长之前,
先与幼儿展开交流互动,调研幼儿对青蛙的了解程度,以激发其对青
蛙的注意和好奇心。

2.引导探究重点: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各阶段特征和习性。

并请幼儿观察现场的两只青蛙,逐一发现青蛙身上的特征与介绍的
“生长特征图示”是否吻合。

并让幼儿以填空实验表的形式,落实所
发现的特征。

3.生物观察与实验:引导幼儿通过显微镜观察青蛙的血、皮肤、水泡等结构,并了解其生长与变化过程。

使幼儿通过实验,理解
青蛙的生长过程与杂交现象。

4.整合反思: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回顾活动的过程,分享
自己的收获与思考,并结合整个探究过程,让幼儿总结青蛙生长的特
征和生命周期。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探究,幼儿能够发现和了解青蛙生长的特征,以及感受
到自然界的引人入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引导、观察、
探究、互动”的教学方式,从美学、情感、认知等维度,激发幼儿的
学习欲望、好奇心、乐趣感和成就感。

不仅触发幼儿的自我学习意识,而且开发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生命教育思维,切实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

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

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一、引言青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也是幼儿园生命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幼儿可以深入了解到动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本文以某幼儿园的青蛙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教学效果。

二、青蛙的生长过程1. 卵青蛙的生命起源于卵,卵是青蛙生命发展的第一阶段。

青蛙的卵外表呈黑色,直径约为2毫米左右,有一层透明的黏液包裹着。

青蛙卵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在适宜的环境下,卵会孵化成小蝌蚪。

2. 蝌蚪青蛙的卵孵化出来后,就是小蝌蚪了。

小蝌蚪的身体呈长椭圆形,头部和尾部不明显,有一对黑色的眼睛,嘴巴很小,只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

小蝌蚪会通过吞噬水中的浮游生物来获取营养,同时通过呼吸皮肤上的氧气来生存。

小蝌蚪在水中生活,会不断生长和发育,直到变成青蛙。

3. 青蛙的蜕皮青蛙的蜕皮是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青蛙的蜕皮周期为2-4周,蜕皮后的青蛙身体会比较干净,皮肤会更加光滑。

在蜕皮期间,青蛙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运动减少等,需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关注。

4. 青蛙的发育青蛙的发育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青蛙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卵、蝌蚪、变态蝌蚪和成蛙。

在成蛙阶段,青蛙的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从水中走向陆地,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三、青蛙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促进幼儿的自然观察和探究能力。

2. 教学准备(1) 青蛙卵(2) 青蛙蝌蚪(3) 水族箱(4) 显微镜(5) 相关图书和教学素材3.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幼儿们看图说话,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环境。

(2) 观察卵教师将青蛙卵放在显微镜下,引导幼儿观察卵的形态、大小和颜色,了解卵的重要作用和孵化过程。

(3) 观察蝌蚪教师将蝌蚪放在水族箱中,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习惯,了解蝌蚪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需求。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讨论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2.学会观察和分析生命科学现象,并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1.蛤蟆卵的孵化。

2.蝌蚪的生活。

3.青蛙的生活。

4.青蛙的生殖。

2. 科学实验1.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速度。

2.观察青蛙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理特点。

3.研究青蛙的行为习性,探究其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活动前1.准备青蛙卵、蝌蚪和成年青蛙,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资料。

2.准备适当的视频、图片和绘本等教学资源,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在教学前,要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

2. 活动中(1)第一阶段:引入1.教师通过展示青蛙卵、蝌蚪和成年青蛙等实物引入学生,让学生初步认识青蛙。

2.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能答案。

(2)第二阶段:实验指导1.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青蛙生长的基本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实验报告撰写。

(3)第三阶段:展示和交流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说明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补充和点拨。

3. 活动后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2.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测量,学习和了解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深入探究了青蛙的形态结构、行为习性和生态环境等科学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辨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学生们还在活动中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验报告的撰写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观察和描述青蛙的不同阶段。

•了解青蛙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

•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

•PPT或书籍资料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

•相关生态环境图片或展板。

•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引言•在课堂开始时,用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引导学生对青蛙产生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青蛙的问题或想法。

2. 青蛙的生长过程•通过PPT或书籍资料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包括蝌蚪阶段、蛹期和成蛙阶段。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生长阶段青蛙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

3. 青蛙的生活习性•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例如青蛙是冷血动物、怎样捕食食物等。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青蛙的生态环境•展示相关生态环境图片或展板,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生存条件和栖息地。

•引导学生讨论青蛙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青蛙生存的影响。

5. 活动设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对青蛙的理解。

•设计简单的问题和游戏,巩固学生对青蛙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延伸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青蛙或图片资料,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组织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青蛙及其生态环境。

六、结语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引导他们珍惜和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青蛙和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与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山东省胜利油田孤岛小学
周开春
[案例]
每当四、五月份,天气转暖,在有水的
池塘里,便会见到青蛙和大量的蝌蚪。

讲授
《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收集了大量的蝌蚪
变成青蛙的资料,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如
播放电脑课件、录象等,教学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

但是,我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心虚
得很。

因为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是被动的学
习知识,仔细琢磨新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存
在以下不足:
1、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蝌蚪,更谈不上见到蝌蚪的变态过程,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大大减弱。

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很难激发探究愿望。

青蛙的生长过程
2、学生学习的空间缺少开放性,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学生不能现场观察,亲身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单一,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思想理念。

为此,近两年来的四、五月份,我在讲此课前,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根据天气的变化,以“青蛙的成长研究”为专题,组织学生饲养蝌蚪,服务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该课题参加的人数较多,资料齐全,成为了学校的重要科技活动项目,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少儿科学院的高度重视。

研究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两栖动物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饲养能力。

3、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崇高思想感情。

研究过程
近两年来,我们青蛙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开展活动。

他们带着捕捞工具,到孤岛神仙河里捞来了青蛙或者蟾蜍的卵、蝌蚪,在科技活动室的饲养槽中、学校的睡莲池、鱼缸等处,饲养蝌蚪、孵化卵,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

为了科学地开展活动,学校要求青蛙研究小组的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查阅资料,了解蝌蚪的生长和饲养知识;
2、每天早晚定时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
3、按照要求定时喂养蝌蚪;
4、定时换水和清除垃圾;
5、做好记录,写好观察笔记。

为了做好记录,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观察实验报告”表格,按照青蛙的发育过程定时进行填写,对小组的饲养活动起了指导作用。

科研小组还对蝌蚪的饲养过程进行了录像,并刻录在电脑光盘中。

研究结果
经过观察,小组同学一般都能了解蝌蚪的发育过程,能描绘出蝌蚪发育的各阶段样子。

学生饲养的蝌蚪能变成青蛙、蟾蜍的占78%,并放回到生物园中。

每到夏天雨季,生物园一片蛙声,到处是蟾蜍、青蛙在捕捉蚊子。

为了保护青蛙,青蛙科研小组组成多个小分队,走上街头,散发“爱护青蛙,保护环境”的传单,前后散发传单达1000
多份。

青蛙科研小组同学还走上
市场,劝说农民放掉捕获的青蛙。

到田间地头,特别是稻田地,在
农田地边立了不少的“爱护环境,
保护青蛙”的牌子,受到了广大
居民的称赞。

在长期的饲养过程
中,不但培养了热爱小动物的良
好品质,还开阔了的视野,增长
了知识。

许多同学的观察日记、
科研论文都受到教师的好评,在学校和社区的科技节上获奖。

学生通过上网、订阅报刊等方式查资料,了解了许多青蛙的知识:
青蛙是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它们生活在水沟、池塘、小溪、辅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水田、沼泽地带。

它们能长时间地在水里呆着,有时能呆上几个小时。

青蛙和所有的两栖动物一样,也用肺呼吸,但它的肺的构造非常原始,因此不得不借助于辅助的呼吸器官——皮肤。

之所以青蛙能常常闷在水里而不至于闷死,是因为它可以通过皮肤和外界交换气体。

每年三至六月,是青蛙最喧闹、最活跃的季节,稻田地边、沟河湖畔,经常听到它们此起彼伏的歌唱声。

有两只的“对唱”,也有成千上万之一起的“大合唱”。

大合唱停下来以后,没有尽兴施展“音乐才华”的,还要再继续独自“高歌”。

它们扬声高歌的目的,意在寻找伴侣,招呼雌蛙来进行配偶。

青蛙的后代要经过变态才能和亲体一样。

孵化出来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尾巴逐渐“收起来”,四肢长好了,开始蹦跳着到岸上来。

青蛙的种类很多,大的有一斤以上,小的只有小拇指那样大;有的通体黑斑,有的全身碧绿。

青蛙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它们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一只青蛙一天捕食的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200只。

有人计算,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能吃掉10,000只害虫。

因此,保护青蛙,相当于保护人类自己。

世界现在生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千种以上,我国分布有200种左右。


们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尤以
南方为多。

越往北,分布愈少。

两栖纲中常见的药用动物有蟾
蜍、蛙、大鲵和山溪鲵等。

其中
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分
泌物,经加工后为蟾酥,是有名
的中药。

具有解毒、消肿、止痛
等功效。

蛙、大鲵等,还是很好
的补益药。

蟾蜍和青蛙又是诊断
妊娠与否的重要试验动物。

在生
理学、胚胎学和科研方面,蛙和蟾蜍也是很好的实验材料。

此外,两栖纲类大多数还捕捉农作物的害虫为主食。

所以两栖动物是有益动物,应加以保护。

科研小组正在观察饲养蝌蚪
[反思]
我认为,“青蛙的成长研究”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多的特点,通过观察、实验操作、问题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将课堂、课外时间有机整合,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方式、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新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无论是知识量,还是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3年至今,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活动,2004年5月,我的《黄河三角洲环境与气候研究》课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了三等奖。

向《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投寄创意设计、小发明稿件,参加报社组织的“思维擂台”、“我想我做”活动,先后有296名学生获得了奖励,40多名学生被杂志社聘为“小通信员”,10多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

2004年我校因此获得了“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可以说,“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是一个高质量而又成功的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