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玉米农学(农情)知识讲座

大喇叭口期
玉米棒三叶开始甩出的日 期,以月/日表示。
抽雄期
玉米雄穗尖端露出顶叶的 日期,以月/日表示。
散粉期
玉米雄穗开始散粉的日期, 以月/日表示。
玉米生育期划分
抽丝期
玉米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的 日期,以月/日表示。
成熟期
玉米籽粒乳线消失的日期,以月/ 日表示。
玉米生长阶段特点
幼苗期
从出苗到拔节,以营养生长为 主,根系发育较快,地上部分
传播路径
从墨西哥起源后,玉米逐渐向北传播 至北美洲各地,随后被欧洲人带回欧 洲并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大洲。
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玉米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4 米不等,茎秆粗壮,叶片宽大, 呈长椭圆形,互生排列。
生长环境
玉米适应性广,既可在肥沃的土壤 上生长,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存活。 生长温度范围较大,但需要充足的 阳光和水分。
05
玉米营养与施肥
玉米对养分的需求
氮(N)
玉米生长的主要养分,参与蛋白质、叶绿素等的 合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磷(P)
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加速成熟 过程。
钾(K)
增强玉米抗逆性,如抗旱、抗倒伏等,提高产量 和品质。
合理施肥原则与方法
基肥施用
01
播种前深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提供玉米生
长所需的基础养分。
种肥施用
02
播种时施用种肥,以速效化肥为主,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追肥施用
03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适时追肥,以满足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
施肥注意事项
施肥量控制
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需肥 规律,合理控制施肥量, 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玉米的一生

3.2苗期
•
定义:玉米从播种期到拔节期一段生长过程,为苗 期阶段。
3.2苗期
•
出苗期:全田有50%穴数的 幼苗出土,苗高达到2~3cm高的 日期
3.2苗期防虫
3.2抽雄
• 定义:全田50%植株雄穗 主穗从顶叶露出3~5cm时 称为抽雄,全田60%以上 植株抽雄,称为抽雄期。
3.2散粉
3.2吐丝
3.2采收
甜糯玉米:丝变黑, 果穗结实饱满,即可 采收。
3.2成熟
•
苞叶变黄且松散,胚乳线消失,黑色 层形成,即为玉米达到生理成熟
4.收获
4.1普通玉米收获
4.2甜糯玉米收获
谢谢观看!
1.1.2
1.2.1
1.2.2
1.3.1
1.3.2
3.玉米的生育期
• 3.1定义:从出苗到成熟 的天数为生育期。 • 3.2生育时期:播种期、 出苗期、拔节期、抽雄 期、散粉期、吐丝期、 采收期(甜糯玉米)或 成熟期(普通玉米)
3.2播种
• 每穴播种2.-3粒种子
3.2播期
3.2播期
1
2
3
2.玉米的分类
• 1.按用途分类 • 1.1甜玉米 生产上应用的有普 通型甜玉米、加强型甜玉米、 超甜型甜玉米; • 1.2糯玉米 籽粒不透明,无光 泽,煮熟后黏软,富于黏性, 俗称黏玉米; • 1.3爆型玉米 坚硬如石子,遇 热到一定程度(约190℃左右) 时,能爆开很大的米花。
1.1.1
玉
1.玉米的来源 2.玉米的分类 3.玉米的生育期 源
•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历史 估计已有4500-5000年。1492年哥伦布在 古巴发现有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 世界各地。中国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 16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最早 称呼为“玉麦”,又称为“番麦”和“西 天麦”
玉米的一生

玉米的一生玉米属于禾本科,又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苞米,Corn 或Maize 。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和危地马拉为中心的中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高原地区。
玉米是全球最大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是种植围最广的谷类作物,全世界有七十个国家种植。
玉米能适应许多种生态条件,在南北纬50 度之间,从海平面附近地区到海拔3000米高度,从湿润多雨到半干旱气候,从冷凉到高温气候条件都可以种植玉米。
(一)、玉米的分类1、按子粒形态与结构分类根据子粒有无稃壳、子粒形状及胚乳性质,可将玉米分成9 个类型。
⑴硬粒型:又称燧石型,适应性强,耐瘠、早熟。
果穗多呈锥型,子粒顶部呈圆形。
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质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泽,且坚硬,多为黄色。
食味品质优良,产量较低。
⑵马齿型:植株高大,耐肥水,产量高,成熟较迟。
果穗呈筒形,子粒长大扁平,子粒的两侧为角质淀粉,中央和顶部为粉质淀粉,成熟时顶部粉质淀粉失水枯燥较快,子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故而得名。
凹陷的程度取决于淀粉含量。
食味品质不如硬粒型。
⑶粉质型:又名软粒型,果穗及子粒形状与硬粒型相似,但胚乳全由粉质淀粉组成,子粒乳白色,无光泽,是制造淀粉和酿造的优良原料。
⑷甜质型:又称甜玉米,植株矮小,果穗小。
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及水分,成熟时因水分蒸散而种子皱缩,多为角质胚乳,坚硬呈半透明状,多做蔬菜或制罐头。
⑸甜粉型:子粒上部为甜质型角质胚乳,下部为粉质胚乳,世界上较为罕见。
⑹爆裂型:又名玉米麦,每株结穗较多,但果穗与子粒都小,子粒圆形,顶端突出,淀粉类型几乎全为角质。
遇热时淀粉的水分形成蒸气而爆裂。
⑺蜡质型:又名糯质型。
原产我国,果穗较小,子粒中胚乳几乎全由支链淀粉构成,不透明,无光泽如蜡状。
支链淀粉遇碘液呈红色反响。
食用时粘性较大,故又称粘玉米。
⑻有稃型:子粒为较长的稃壳所包,因此而得名。
稃壳顶端有时有芒,有较强的自花不孕性,雄花序兴旺,子粒坚硬,脱粒困难。
玉米

玉米栽培玉米又名玉蜀黍,俗名很多,如苞米、苞谷、玉茭、玉麦、棒子及珍珠米等;学名:Zea mays L.;英名maize、corn;俄文名:кукуруза;日文名:トウモロコシ。
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1.玉米的起源玉米栽培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了。
玉米也叫苞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多亿亩,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主产国有: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罗斯等国。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玉米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2.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现代的遗传学理论改良玉米改进栽培技术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3.玉米生产的现状(1)世界玉米生产概况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通过热带到达南纬35°—4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培育、新技术的应用和花肥用量的增加,世界玉米发展迅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0年至1995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亿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206kg增加到287kg,提高39.3%;总产量从3940.5亿kg增加到5708.7亿kg,增加44.9%。
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上保持在4.2—4.4亿亩,单产从381kg 增至579kg,提高52.0%。
据1994年农业统计资料显示(表4—1):玉米总产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542.7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4.5%),中国1043.5亿kg (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8.3%),巴西321.4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5.6%),墨西哥166.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7%),法国129.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3%)。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意大利581 kg,美国579 kg,加拿大442 kg,中国329 kg。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马齿型玉米
半马齿型玉米
不同籽粒类型玉米果穗形态比较
2. 积温
2300-2500℃,植株高度一般处于早熟种和晚熟种之间, 一般16-20叶,果穗大小中等,产量较高,千粒重约 250-300克,适应地区较广,如豫玉1、2号等; 3. 晚熟种:生育期春播120-150天,夏播96天以上,积温 大于2500℃,植株高大,叶数较多,一般21-25叶,籽 粒大,千粒重约300克,如掖单13号等。
三、 分类
玉米(Zea mays L.)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禾本科玉米 属,学名玉蜀黍,也称作苞谷、苞米、玉茭等。
(一)按生育期分类:
1. 早熟种: 生育期春播85-100天,夏播70-85天,积温
2000-2200℃,植株较矮,叶数较少,一般14-18叶, 籽粒较小,千粒重约150-250克,如烟单15号等;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 人类最早把玉米作为栽培作物种植的时
候,可能是无意识地就开始对玉米果穗 进行人工选择了。 • 玉米有一个坚硬的、不易腐烂的木质穗 轴。不同时期的玉米穗轴化石,可以看 到一部完整的进化史。 • • • • • 野生玉米 穗轴长2.4cm,
人工栽培后 穗轴增至5.5cm; 16世纪初 现在 穗轴增至13cm。 穗轴增至22cm
4. 曼格斯多夫三重学说:栽培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大刍草 不是玉米的祖先,而是玉米的后代,大多数现代玉米都具 有大刍草或摩擦禾的遗传种质。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大刍草植株细小,茎秆瘦弱,丛生,植
株顶端有一个很小的穗状花序,籽粒 在一个脆弱的花轴上排成对生的单行, 易脱落,种子上却着生一层极硬的、 发亮的、象甲虫似的外壳,保护种子 免受鸟兽的危害。大刍草还有一种十 分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的根部生长着 极为强大的、密集的侧枝,尤如今天 栽培玉米强大的气生根一样。
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都是我们的玉米

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都是我们的玉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都是我们的玉米第一章:玉米的起源和历史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玉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多年前的墨西哥中部地区。
在那里,古代印第安人培育了一种叫做"teosinte"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后来演化成了现代玉米的祖先。
玉米的种植和传播起初只局限于美洲,直到欧洲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2年第一次登上美洲大陆后,玉米才开始进入欧洲。
随后,玉米进一步传播到其他大陆,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第二章:玉米的品种和栽培玉米可以分为甜玉米和粮用玉米两大类。
甜玉米具有甜味,常用于食用,而粮用玉米则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
玉米的栽培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它对温度和光照要求较高,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光照要求达到每天10小时以上。
土壤方面,玉米适宜在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或壤土中种植,排水性良好的土壤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玉米的栽培分为播种、管理和收获三个阶段。
播种时,农民将玉米种子按照一定的行、列间距进行定植,通常每30-40公分定植一株。
在管理过程中,农民需要及时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玉米的正常生长。
收获时,农民将玉米穗割下,去壳晾晒,即可作为农产品出售或加工。
第三章:玉米的重要性及应用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首先,玉米是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无论是作为主食还是加工食品的原材料,玉米都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玉米的种植及相关产业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玉米还有丰富的应用价值。
除了作为粮食,玉米还可以用来生产酒精、生物柴油等工业原料。
此外,玉米还可以提取淀粉、玉米油等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玉米秸秆可作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和热力供应。
国际贸易地理之玉米

中国玉米的出口
二、出口规模 出口数量不稳定 呈下降趋势
中国玉米的出口
三、出口价格 总体上升趋势
中国玉米的出口
四、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
中国玉米贸易的变化及现状
中国玉米贸易在世界玉米经济 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 年来,中国玉米出口 7 000 多万吨,约占全部粮食出口的 59%。
自共同的祖先,以后在不同的条件下发育成不同的种族; 圣希莱尔有稃种学说:认为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 阿谢森大刍草学说:认为玉米起源于大刍草;
4. 曼格斯多夫三重学说:栽培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大刍
草不是玉米的祖先,而是玉米的后代,大多数现代玉米都
具有大刍草或摩擦禾的遗传种质。
起源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关于起源中心仍有不同的观点:
1. 瓦维洛夫等认为玉米起源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 拉和洪都拉斯; 2. 达尔文等认为玉米起源地在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沿岸的 半荒漠地带; 3. 曼格斯多夫等认为玉米有两个起源地,初生起源中心在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包括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 等地,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则是第二起源中心;
起源
4.叶卡索夫等认为玉米有多个起源中心,软质型玉米起源中心 在哥伦比亚,硬粒种玉米起源中心在秘鲁,马齿型和爆裂型玉 米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甜质种和有稃种玉米起源中心在巴拉圭 ;
中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1.品种单一,质量较低 2.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 低 3.生产规模小,整体效益 差、 4.对外出口贸易市场过于 集中 5.国际贸易竞争力不强 6.实行玉米出口配额
政策建议
1.优化布局,实现玉米的区域专业化生产 2.巩固和提高玉米质量,优化种植品种结构 3.提高广大玉米的组织化程度
玉米栽培技术(培训)

春玉米(美国,2002年)1849.5公斤/亩 夏玉米(山东莱州,1992,1096公斤/亩) 河南浚县2005年夏玉米 15亩连片平均亩产达1006公斤/亩。2007年15 亩连片平均亩产 1064公斤/亩
玉米高产的原因
玉米是C4植物,光合效率高; 杂优利用最早、最好的作物;
开花期:雄穗主轴小穗开始开花的日期
吐丝期:雌穗花丝从苞叶伸出2-3厘米的日期
乳线
成熟期:果穗中下部籽粒乳线消失,胚位下方尖冠处
出现黑色层的日期
玉米的生育阶段
拔节期
小喇叭口期
大喇叭口期玉米的营养器官
玉米根系具有吸收养分、水分,固定支持及合成多种 活性物质的功能。玉米根属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
2574 2306 2294 2280 2046
吉林 山东 黑龙江 河北 河南
15398 13792 11651 10236 9374
吉林 辽宁 新疆 内蒙 江苏
6711.0 5785.4 5683.0 5556.4 5425.7
我国玉米种植产区划分
分区依据:
当地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热量、光照、水分 等);
国家
种植面积 (khm2)
1
2
3
4
5
美国 中国 巴西 墨西哥 印度
29041 23862 11808 8235 6400
总产量(kt) 美国 中国 巴西 墨西哥 阿根廷
245999 117057 34158 18219 15596
高产纪录
27742.5kg/hm2( 1849.5kg/亩,美国,材欧德, 2002年)
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各地玉米间、套、复种等种植制度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的起源和分布区域
玉米的起源
在墨西哥、秘鲁以及智利、哥伦 比亚等地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以 及古代众多的建筑物上,都发现 有古代印第安人遗留下来的玉米 印迹,昂第安人崇敬地把玉米植 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 塑造在神象上,绘织在衣物上, 镶嵌在陶器上。墨西哥传说中的 特拉洛克神(Tlaloce),就是印第 安人崇敬的玉米神,广义上说, 就是肥沃之神,雨水之神,丰收 之神。许多印第安部落以玉米命 名,称之为“玉米族”、“青玉 米族”。
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的威力是巨大的!!
人工栽培穗轴的进化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关于起源中心仍有不同的观点: 1. 瓦维洛夫等认为玉米起源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 拉和洪都拉斯; 2. 达尔文等认为玉米起源地在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沿岸的 半荒漠地带; 3. 曼格斯多夫等认为玉米有两个起源地,初生起源中心在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包括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 等地,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则是第二起源中心; 4. 叶卡索夫等认为玉米有多个起源中心,软质型玉米起 源中心在哥伦比亚,硬粒种玉米起源中心在秘鲁,马齿 型和爆裂型玉米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甜质种和有稃种玉 米起源中心在巴拉圭;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云南、广西一带也可能是玉 米的起源地之一。
玉米的起源地、传播路线和分布区域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年代和路径,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前比较公认的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期, 农史学术界认为,玉米可能沿着3条路线传播到我国: 第一条路线: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过中亚 细亚传到我国的西北地区,从西北再传到内陆各省份; 第二条路线:先从北欧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 度或缅甸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尔后向北传到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向东传播到广西、 湖南、湖北、浙江等地; 第三条路线: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经海路传入我 国东南沿海各省。 从现有的资料看,玉米最早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的可 能性不大,从西北陆路传入的证据也不足,玉米从西南陆 路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最大。
三、 分类
玉米(Zea mays L.)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禾本科玉米 属,学名玉蜀黍,也称作苞谷、苞米、玉茭等。
(一)按生育期分类:
1. 早熟种: 生育期春播85-100天,夏播70-85天,积温
2000-2200℃,植株较矮,叶数较少,一般14-18叶, 籽粒较小,千粒重约150-250克,如烟单15号等;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一、 起源
关于玉米的起源有着多种学说: 1. 蒙哥马利共同祖先学说:认为玉米、大刍草、摩擦禾来 自共同的祖先,以后在不同的条件下发育成不同的种族; 2. 圣希莱尔有稃种学说:认为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
3. 阿谢森大刍草学说:认为玉米起源于大刍草;
马齿型玉米
半马齿型玉米
不同籽粒类型玉米果穗形态比较
(二)按植株形态分类: 1. 紧凑型:株形紧凑,叶片上举,穗位上茎叶夹角小 于15° ,受光姿势好,适应密植,如郑单958等; 2. 平展型:株形松散,穗位上茎叶夹角大于30°,不 耐密植,如沈单7号等; 3. 半紧凑型:处于上面二者之间,如农大108等。 (三) 按籽粒结构及形态分类: 1. 硬粒型 4. 甜质型 7. 蜡质型 2. 马齿型 5. 糯质型 8. 有稃种 3. 半马齿型 6. 爆裂型 9. 粉质型
第一节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 人类最早把玉米作为栽培作物种植的时
候,可能是无意识地就开始对玉米果穗 进行人工选择了。 • 玉米有一个坚硬的、不易腐烂的木质穗 轴。不同时期的玉米穗轴化石,可以看 到一部完整的进化史。 • • • • • 野生玉米 穗轴长2.4cm,
人工栽培后 穗轴增至5.5cm; 16世纪初 现在 穗轴增至13cm。 穗轴增至22cm
4. 曼格斯多夫三重学说:栽培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大刍草 不是玉米的祖先,而是玉米的后代,大多数现代玉米都具 有大刍草或摩擦禾的遗传种质。
第一节
Hale Waihona Puke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大刍草植株细小,茎秆瘦弱,丛生,植
株顶端有一个很小的穗状花序,籽粒 在一个脆弱的花轴上排成对生的单行, 易脱落,种子上却着生一层极硬的、 发亮的、象甲虫似的外壳,保护种子 免受鸟兽的危害。大刍草还有一种十 分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的根部生长着 极为强大的、密集的侧枝,尤如今天 栽培玉米强大的气生根一样。
2. 中熟种 :生育期春播100-120天,夏播85-95天,积温
2300-2500℃,植株高度一般处于早熟种和晚熟种之间, 一般16-20叶,果穗大小中等,产量较高,千粒重约 250-300克,适应地区较广,如豫玉1、2号等; 3. 晚熟种:生育期春播120-150天,夏播96天以上,积温 大于2500℃,植株高大,叶数较多,一般21-25叶,籽 粒大,千粒重约300克,如掖单13号等。
二、 传播
1 6世纪之后,玉米沿着3条路线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一条路线:由美洲大陆首先传到西班牙,然后沿地 中海航线传播到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经此由比利牛斯 山传入法国和德国,1562年玉米传入英国,其后由土耳其 再传入罗马尼亚、波兰等一些东欧国家,大约17世纪末传 入俄国; 第二条路线:16世纪初,伴随着各国的商业往来,玉 米从突尼斯传入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家,其后沿 着贩卖黑奴的路线,传入南非许多国家; 第三条路线:大约16世纪30年代,玉米一路通过陆路 从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传入东亚,另一路通过东方航线 传播至印度和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