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揭秘:1913年中国人为何过了两个“新年”
春节曾三度被禁

f 壬 子年 正月初 一 ) ,民问仍 然过 了传统 新年 , 其他传统节 日 也照旧。
不 久 ,袁世凯取代孙 中山,被正式选 为中
国民政府 “ 禁过春节”
1 9 2 8 年 ,东北易帜,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 名义发表宣言 ,通告 “ 统一完成” 。掌握了国家
夏节 ,中秋为秋节 ,冬至 为冬节 ,凡 我国 民都 得休息 ,在公人员 ,亦准假一 日。 ”
一
《 济南 时报 》曾有文章介绍 1 9 2 9 年 济南百 姓 过春节的情形 : 春节前 ,刚到任 3 个 多月的 山东省主席孙 良诚便 发布了 “ 禁过春节” 的通令 , 禁 止商 民过 旧历年 ,声明 白三 日起禁屠 ,元旦
班 。但在农村 ,人们很
容易找到变通手段 ,比 如 ,给庆祝活动披上尊
当 年 北 京 《晨 报 》
对此 曾有 生动 描述 : “ 一 般人 民于阳历新年异常冷
淡 ,对 于 阴历 新 年 ,则特
崇偶像的外衣 ,全村人 敲锣打鼓放鞭炮 ,热热
闹闹地过春节 。 尽管“ 文
2 0世 纪 7 0年 代初 ,/ . - ' f f 3 在 工 地上 包饺 子 ,“ 过 一个革命 化 的春 节”
关于 1 9 6 7年春节不 放假 的通知 : “ 当前 正处在 无产 阶级革命派大联合 ,以排 山倒海 之势 向党
内一小撮 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 派展 开全面夺
淀而成 的民众心理和风俗 习惯面前也不堪一击 。
于是 出现 了这样的怪象 : 一方面是政府的严令 , 是政府 所属机关 、学校 团体对 旧历新 年 的有 意
1 9 1 2年元旦 ,中华 民国在南 京成立 ,孙 中 山就 任临 时大总统 ,随 即宣 布废 除中 国旧历 , 采用阳历 ( 即公 历 ) ,用 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2023年)春节到了,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有红包拿又可以玩烟花,关于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春节的起源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
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
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
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说法一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说法二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传统习俗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千百年来的阴历废除问题一年过两春节

千百年来的阴历废除问题一年过两春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取消春节的活动,当然最后,全都被我们这强大的民俗打败了。
第一次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改朝换代了,这真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从封建帝制变成了共和国。
新朝新气象,当时民国政府就说,从1912年开始,咱们把春节变一下,以往不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吗?那个时候我们是天干地支,和帝王年号新年,现在成立民国了共和国了,我们改成西元纪年了,用公历了。
所以民国政府当时规定,1912年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那么以往的农历正月初一是旧年的新年是春节取消掉了。
两个世纪之初,当时亚洲国家心慕西方,向人家学习人家的科学文化知识,甚至把人家的立法都拿来用,这是很正常的。
毕竟欧洲列强实在太强大了,当时咱甭说改春节,有很多知名文人,人家甚至说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使用汉字太复杂了,教起来很困难,小孩没个一年两年掌握不了汉字,所以他们要搞汉字拉丁化,要把汉字搞成跟英语一样的英文字母。
你小孩26个字母两天背下来了,那一代文人都是当时的精英,他们的思想都狭窄到认为中国之所以不强盛,就是因为我们使用汉字。
所以咱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多人说,我们要把旧历年取消,要搞元旦了,而且在亚洲咱们的邻邦日本,改的时候很彻底。
今天日本最大的节是什么,就是元旦,日本就没有春节概念了,日本就是直接改成1月1号是元旦,是他们的新年了。
所以1912年这次改我们倒是很能理解,然而上层的改制,在民间得不到赞许,老百姓那是上千年的传统过春节,你很简单的一纸行政命令下来,根本改变不了大家的生活。
于是两三年之后,这个改革就无疾而终了,正好赶上北洋军阀当政的时候,国家也乱军阀混战,也没有多少人有兴趣推行这个改制,所以第一次取消春节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后来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势如破竹,取得了成功,到最后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国家的统一。
这一次统一该有新朝新气象了,所以国民政府特别作出规定,从192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废除春节,以后过年咱们就过元旦,元旦就是新年,没有春节这个概念了。
儿童科普:春节的由来和传说

儿童科普:春节的由来和传说儿童科普:春节的由和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民国政府为何要废除农历新年?这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全盘否定

民国政府为何要废除农历新年?这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全盘否定我们都知道,如今我国同时实行着两个历法:一个是西洋历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历;而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农历。
而农历的新年,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几乎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民国时期,农历新年被废除了好几次。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腐朽没落的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在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们看来,除旧迎新,学习西方以自强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将农历新年也视为糟粕摒弃,提倡按照西历,号召大家过公历一月一日的新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就一直在呼吁取消农历新年,改过公历新年)由于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对于全国的控制力也十分薄弱,因此,这个政策虽然被提出来,但并没有具体实行。
1913年7月,也就是民国二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期间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岁首开始称“春节”了。
1914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之后,这个政策也被折中,舶来品的公历和传统农历同时并行,农历新年被继续承认,而公历1月1日被叫做元旦,也是自袁世凯开始的。
(袁世凯没有孙中山那么极端,他采用的是折中制,两个新年并存)(“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
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
这个提案出来之年,农历新年就再也不能叫“元旦”而只能叫“春节”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废除农历新年的说法,其实主要是由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提出的。
孙中山在北洋军阀时期,仍多次提出了废除农历(自然也包括农历新年)的说法。
而两次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中正,开始“继承孙中山遗志”,废除农历自然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施政之列。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春天、春耕的期盼。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起源春节起源于殷商时代的祭神之礼,并受到商代和周代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影响。
相传黄帝时期,人们开始用爆竹和炮炸声来驱邪、辟邪。
而正式成为节日的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和唐代。
历史变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春节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化。
周代:春节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当时的春节活动主要包括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驱邪辟邪的仪式。
唐代:唐朝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民间开始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灯笼等庆祝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的传统习俗。
明代:明代是春节庆祝的鼎盛时期,许多现代人熟知的春节传统习俗在这个时期形成,如走亲访友、贴春联、团圆饭等。
清代:清朝时期,由于满洲族的入主,春节庆祝活动有所改变。
满族的传统习俗加入到庆祝活动中,如满族的蒙古族表演、赛马等。
现代: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增加了很多新的庆祝形式。
例如,春晚、焰火表演、电视购物等现代元素也逐渐融入到春节庆祝中。
在春节的历史变迁中,不同地区和族群形成了各自的春节习俗和庆祝方式,如北方的腊八粥、南方的过年花市等。
这些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春节传统丰富了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
总结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周代、唐代、明代、清代以及现代的演变和丰富。
每年春节的到来都为中国人民带来团聚和喜庆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家的温暖。
虽然春节的形式和庆祝方式不断变化,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始终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道文化的符号,永远值得珍视和传承。
(字数:689)。
春节的历史起源及演变

春节的历史起源及演变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民间节庆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在春季来临之际,庆祝新年到来、告别旧岁的一种传统习俗。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春节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中国先民就开始过春节。
当时,春节的形式主要是宗教祭祀活动,人们向神灵祈求祥瑞、丰收和幸福。
到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节逐渐发展为一种庆贺新年的民间习俗,人们开始进行燃放烟花、贴年画、撞钟击鼓等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了汉代(前202年-220年),春节的习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祭祀祖先、贴春联、包饺子等。
同时,人们还庆祝新年的到来,举行舞狮、舞龙等各种民间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到了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春节的庆祝规模更加宏大,许多文人墨客都将春节写入诗词中,加深了人们对春节的热爱和执着。
而到了明清时代(1368年-1912年),春节的传统习俗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春节成为了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被人们称为“年节”或“正旦”。
此时春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包括舞狮、舞龙、放鞭炮、猜灯谜、看戏曲等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
这些传统的习俗和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新年联欢晚会、焰火表演、家庭团聚等新的庆祝形式逐渐兴起,使得春节的活动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节日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人们在春节期间融洽友爱,互相拜年、互送祝福。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

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新年是全球各地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欢庆、祈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而新年的庆祝方式与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新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关于新年有趣的历史故事吧。
中国的春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年庆祝活动之一。
根据中国的农历,春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传说,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怪兽“年”。
在古代,人们发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一直在村庄附近徘徊的“年”会袭击村民,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燃放鞭炮,用红色的灯笼和春联装饰家居,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西方国家,新年的庆祝方式也各具特色。
在古罗马时代,新年被称为“卡拉克斯”,人们会宴会、互赠礼物,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
而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习惯在新年的前夜点燃巨大的篝火,用以驱散邪恶的精灵和恶魔,以示喜庆。
这个传统演化成了现代的“跨年晚会”,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烟花表演,倒数时刻的到来。
在日本,新年被称为“正月”,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日本人有着丰富多样的新年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除夜”,也就是在大晦日的夜晚。
人们会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吃传统的年糕汤,并且在午夜时刻敲打寺庙的大钟,以驱散一年的厄运,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在印度,新年被称为“迎接春天的节日”。
根据不同地区和宗教信仰,印度的新年庆祝活动也各不相同。
在南印度,人们会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点燃篝火,跳舞唱歌,以及享用传统的美食。
而在北印度,人们更倾向于庙宇拜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在泰国,新年被称为“泰国水节”,也是全年最盛大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放水龙节,用水淋湿彼此,以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泰国水节的传统起源于佛教,用水象征清洗身心,洗去过去一年的烦恼和罪孽。
这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新年是一个庆祝和希望的时刻,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
无论是放鞭炮、观赏烟花,还是点燃篝火、洒水祈福,新年庆祝活动都代表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1913年中国人为何过了两个“新年”
导语:1913年的春节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
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
1913年的春节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
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
但这个“旧新年”过得有点乱……
临近腊月,北京人想的是随后而来的“忙年”,根本没将官府定下的“新新年”放在眼里
1913年是阴历癸丑年,原本该腊月二十三就封印的官府,却在“旧新年”里遵命如常办公;但在“新新年”那一日,则好好地热闹了一番:“北京自总统府国务院以下,外省自都督府民政府以下,相与悬旗结彩,脱帽鞠躬,欢呼民国万岁者,何等兴高采烈。
”
但除了官府外,北京城里并无多少过节的气氛,普通人家的日子一如往常。
元旦期间,《大公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民众对这个新年大多瞠目以对,“然起视人民,一若不知有新年也者,一若不知有元旦纪念也者”。
临近腊月了,北京人想的是随后而来的“忙年”,根本没将官府定下的“新新年”放在眼里。
之所以出现这般各行其是的局面,与民国元年突如其来的历法改革大有关系。
在1912年民国新政府成立的次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便颁布了命令:“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看上去,沿袭了几千年的夏历,就要被这一纸通令宣告废止了。
报纸号召民众过新“元宵节”,可看不到满月、吃不上汤圆的元宵节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