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A.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B.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C.矛盾是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正确答案:D2.“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说法都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正确答案:B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它可以通过指导实践A.改造客观世界B.创造自然规律C.改变历史规律D.创造宇宙万物正确答案:A4.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强调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强调A.辩证否定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永恒发展的观点正确答案:D5.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哲学上讲,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B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确答案:A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社会实践B.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正确答案:D8.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它A.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具有历史继承性C.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D.对人们的活动有重要影响正确答案:C9.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是说A.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是纯粹客观的B.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影响D.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正确答案:B10.从根本上讲,上层建筑属于A.社会思想关系B.社会物质关系C.社会伦理关系D.社会法律关系正确答案:A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A.专指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B.专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领袖C.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D.专指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正确答案:C12.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是A.知足常乐,随遇而安B.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C.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D.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正确答案:D13.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A.学习毛泽东著作B.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C.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D.铭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正确答案:C14.毛泽东在《反对资本主义》中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冒险主义D.宗派主义正确答案:A15.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正确答案:C16.工人阶级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是A.领导者B.先锋队C.主力军D.参与者正确答案:A17.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始于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正确答案:A18.“兵民是胜利之本”所体现的军事思想是A.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B.人民战争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D.积极防御正确答案:B1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属于A.左翼势力B.右翼势力C.中间势力D.顽固势力正确答案:C20.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一开始就是按照A.第一国际的建党原则进行的B.第二国际的建党原则进行的C.毛泽东的建党原则进行的D.列宁的建党原则进行的正确答案:D21.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附2篇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Λ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手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口'F1.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马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
人们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李时珍吞服曼陀罗宜至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肮行中发现地球是圆的。
这些宜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
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这些间接性的认识,也同样来源于实践,因为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第 1 题(单选):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人的意识答案: B第 2 题(单选):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 C第 3 题(单选):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答案: A第 4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答案: A第 5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答案: D第 6 题(单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 C第7 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答案: A第8 题(单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 B第9 题(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 A第10 题(单选):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有生命感觉能力的人B、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C、人的主观意识D、电脑2、认识的客体是指()。
A、人的观念及其对象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C、人的自由创造物D、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B、认识世界C、改造世界D、创立新理论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5、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9、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D、实践观点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 …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科学的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而其它哲学,对实践的认识都没有如此全面。
改革开放是一次成功的革命性变革,扫除了许多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提出了许许多多十分伟大且具有建设性的构想。
这种革命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实践自觉进行的,十分具有历史性、发展性的意义。
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伟大变革中的幸运儿,沐浴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之中。
现如今,中国已经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改革开放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三大方面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等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就。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改革开放的许许多多设想无疑是极具创造性、发展性、战略性的。
而这样的结论正是从实践中得到一步步慢慢验证的。
农村发展是改革开放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根据“木桶效应”,同样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
而在这方面,我国通过种种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改革开放取得种种较好成果的原因之一。
对我国独有的农村现状而言,各国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借鉴的方法,只能根据我国特点慢慢摸索。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C.唯理论 D.经验论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B.实践的绝对性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认识归根结底是从实践中获得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A项表述错误,获得认识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直接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直接实践,而间接获得的认识,是前人通过其实践而总结归纳出来的,不需要我们再亲自去直接实践。
C项表述错误,因为虽然人们可以有间接认识,但归根结底来源于某些人的直接实践产生的认识。
D项说法过于绝对
扩展资料: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的事物为对象的,但是只有那些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
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
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
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
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
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
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
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
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
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