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讲义运动的规律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PPT

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 论?
结论:社会意识 ①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与社 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性的。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
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
动作用。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
动反作用。
以上结论概括起来就是: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 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 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 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 样——鲁迅 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盲流
北佬
农民工
打工仔、打工妹
城市建设者
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我们观念更新, 给农民工、异乡人、乞讨者以更多的宽 容和爱心。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新版历史教科书强 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 调,日本参与的历次战 争都是由对方的挑衅和 略历史的做法,违背了什么 攻击引起的,属于“忍 哲理?犯了什么错误? 无可忍”的防卫举动: 关于“甲午战争”的起 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 因,教科书称是由于清 朝政府不断挤压日本在 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可以 朝鲜的势力范围,日本 决定社会存在,故犯了唯心 不得不快速扩张军备, 主义历史观的错误。 同清朝海军进行了决战。 关于“七七事变”,教科书将其起因说成是“中 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原因 则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导致日中 间的冲突扩大了”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 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 一位)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 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c.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运动的规律性-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课件

运动的规律性-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课件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
错误倾向: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规律是客观的
12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 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就坚持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开来。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就每个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
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认识是有限和无 限的统一。
特别提醒:未知≠不可知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5
2.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 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规律是客观的
10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注意:不能把物质的固有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唯 一特性。
规律是客观的
11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4
知识拓展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由于世界的无限性,人类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 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有尚未认识之物
(2)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 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3
知识拓展 动物本能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套课件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套课件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2)生产关系
①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 生的物质关系。
②内容
A、马克思的“四环节论”——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
B、斯大林的“三方面论”——生产 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 其相互关系、分配关系。
②构成
A、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机构 :宪法、法律、法令、政权、政党、政府、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 B、思想上层建筑。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社会意 识形式,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 教、教育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就是社会形态。
(3)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技术形态是两种基 本的划分方法,前者以生产关系的性质 为标准,后者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为标准。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 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 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
系 的
展 变
铁器
封建社会
变 革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 唯心主义:历史是“神意”或抽象的精神力量支 配的过程
如果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只满足于考察人们从事 历史活动的动机本身, 就会把目的、意识误认为是 最终的决定作用, 从而在根本上颠倒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关系, 掩盖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本质。
目的论是关于目的性的虚假观念, 它是从人的 活动中抽象出目的性, 然后又把它置放到人的 活动之外, 把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解 释为这种目的的实现过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 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 精神条件。 • (1)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自然条件是自然环境。它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 既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存在物, 也 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但不能将 自然环境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否则便 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
•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现 实关联, 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从人们
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性对抗。唯心主 义者或者认为利益冲突起源于人类不变的自私 本性, 或者以为思想斗争仅只是思想上的斗争。 与此相反, 唯物史观肯定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 起基础性的支配作用。
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2)抽象的人 • 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人变成
了抽象的观念、自我意识或“主观性”。
• 集中于一点:无视客观的社会关系(人的阶级性)
•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 唯心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观念(爱、理 性、意志等)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本章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首先,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改造自然、创 造历史、不断提高生产力的直接动因。
其次, 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 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
总之, 隐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背后的真正动因是物质利 益或经济利益; 正是这种物质利益 或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引导着人们 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冲突和 斗争, 并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向前 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与重点
1.一级知识点
•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 动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 因而也 构成历史的现实前提。它们并不是三个不同的阶段, 而 只是现实的人类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
• 现实的人还是有意识的人。意识同样是 现实的人的规定, 但它只是一个派生的 规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 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 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 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把意识仅仅看作 是他们的意识。”
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 人的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有其物质动因的。这 种物质动因就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 源, 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 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里所涉及的, 首先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即 维持自然生命所必需的那些物质需要, 其次才是在这 些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的其他需要, 如政治、艺术、 宗教和哲学等活动的需要。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2运动的规律性(共15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2运动的规律性(共15张PPT)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不仅可以认识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内部的 本质和规律。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 2.2运 动的规 律性(共1 5张P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p 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 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 2.2运 动的规 律性(共1 5张P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p 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 ppt
看到天上的飞鸟 期望像鸟一样飞翔高空 梦想成真
看到大海里的鱼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 2.2运 动的规 律性(共1 5张P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p 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 ppt
期望像鱼一样探索深海的奥妙 梦想成真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 2.2运 动的规 律性(共1 5张P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p 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 ppt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载体:宏观物体、微观粒子、生命有机体等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载体:生产方式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载体:人 脑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反对:离开物质谈 运动。(唯心主义)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 2.2运 动的规 律性(共1 5张P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p pt免费 课件下 载免费 课件优 秀ppt 公开课 ppt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运动的规律性(课件)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运动的规律性(课件)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1-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B 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1-2.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
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2.2 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 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 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 的物质
4.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5.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是间接的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 出发点
7.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具有能动性 意识都具有能动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是正确的意 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就像在不同人的眼里,会看到不同的西施。”这句话体现的哲理
B 有(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3章_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3章_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唯物主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 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 过程,也 是人们有 目的、有 计划的活 动过程, 因此具有 自身的规 律性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返回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 系
2、社会意识:
A.
B.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 以将意识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即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思想、道德、艺术、 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宗教、哲学等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返回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 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A.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 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返回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 衡性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 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或地区
返回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 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首要前提。 第二,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需要层次。 第三,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的繁衍。
派生的规定:意识也是现实人的规定:意识决定于生活。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使得从物质方面来揭示社会历 史运动的本质、过程和动力成为可能,使得在此基础上唯 物主义地描述人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的发展成为可 能。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首先,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历
史、不断提高生产力的直接动因。 其次,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
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 最后,物质利益是人们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
形态方面彼此联合或彼此斗争的经济根源。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 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1、何谓现实的人:
1)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 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2)有意识的人。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现实的人是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 得具体规定的,其主要有三方面(自然关系+社会关系):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
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 “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 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 要素。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 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 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 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人的活动
选择性
主观能 动性
主动性
创造性
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能 动性的发挥始终受特定历史条件制约的。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 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它包括自然条 件、社会条件和精神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精品jing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 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 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 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 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三) 既有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传统以及一般的知识状况。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人类历史活动是否存在规律,是历史观中的重大 问题。承认历史活动中存在规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 段:
一、“近代历史哲学之父”维柯最早表达了人类历史具 有普遍规律性的思想。
二、黑格尔以一种绝对唯心主义的方式,肯定了历史发 展的普遍规律。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决定人们 思想动机的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关系。
维柯
维柯力图说明人类如何从神的时代,经过英雄时代, 进入人的时代。这三个时代各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 性格、宗教、语言、诗、政治和法律。但他一方面 认为“真理即事实”,“人类的真理是人在知的过 程中所组合和造作出来的”,神和宗教都是由人凭 想象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又把神看作世界秩序 的最终建立者,把人性作为历史进程中的本原,并 把宗教看作文化发展的动力,显得有点矛盾和不科 学。关于如何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上,维柯强调语 言学与哲学结合的研究原则。
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历史、不断提 高生产力的直接动因。
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不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
对 立
物质利益是人们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 态方面彼此联合或彼此斗争的经济根源。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但是不能因此将历 史看作为具有目的性的。
历史唯心主义:在根本上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停留 在“目的”或“意识”等精神动力的层面,而没有进一步探寻并发现社 会历史深处的物质动因,所以,它在对历史乃至整个世界做“目的论” 解释的同时,最终把历史完全归结为意识活动。
(一)自然环境:物质前提。它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 置上的自然存在物,也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 化自然。
(二)社会条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等诸多方面,其中起支配
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因而也是人类活动 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立统一的基础,以及人们建立政治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的全部活动的基础。
人的主体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性,二、选择性,三、创造性。
旧唯物史观------唯心主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 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 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 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 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 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 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