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合集下载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作者:王晨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3期狐因其善于变化、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为人们所崇拜,是中国古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之一。

就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间文化和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言,其重要性堪与龙凤文化相媲美。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狐文化的产生与流变过程进行梳理以及对狐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进行介绍,使人们了解狐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为人们更深层次挖掘狐文化素材,繁荣中华多元文化做出贡献。

一、狐文化释义狐,俗称狐狸。

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

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

自其产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

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

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方面。

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最。

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

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

一般认为,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战国时期,《田俅子》里说“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则首次表明了狐的政治象征性。

由此引申发展出了秦汉时期的符瑞文化。

自秦到汉武帝年间,官方的瑞狐文化一直沉寂,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存在,例如秦末陈胜吴广篝火狐鸣发动戍卒起义,如《史记.陈涉世家》所载“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提要:唐诗中,狐不再是自然意义上富有灵性的动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众多文化内涵的象征物。

唐诗中的狐意象意蕴丰富,既有祥瑞与高贵的光环,又有邪恶、蛊惑与多疑的阴影,体现出唐诗人对狐意象的多角度开掘和深层次把握。

关键词:狐;唐诗;意象;象征意蕴自然界的万物向来是文人传情达意的载体,其中富于灵性的狐便是历代文学家青睐的对象,频繁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

在文化典籍中,狐超越了动物本身的内涵,不再是流连山林间的小动物,而是被文人赋予了更多审美内涵的象征意蕴。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①典籍中狐意象即“这意义的表现”,其“意义”指狐丰富的象征意蕴。

《全唐诗》中写狐的诗歌有150余首,诗人达90余人。

从狐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狐象征意蕴有数端:(一)祥瑞的象征远古时代,狐作为部族图腾,具有神圣性。

狐作为一种灵异神兽,被视为祥瑞象征的传说和记载,见于诸文化典籍。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郭璞注云:“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可见九尾狐出是太平祥瑞的象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狐的毛色、体形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中庸、尊卑、仁义的美德,于是古人便对九尾狐肃然起敬并加以崇拜,视其为太平盛世的象征,继而狐祥瑞之说在民间盛传开来。

汉纬书《通帝验》云:“白狐,祥瑞兽也。

”白狐、九尾狐的出现在封建帝王社会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古人认为社会太平,政治清明,国家一统,便会有白狐、九尾狐出来献瑞。

唐代,人们以狐为祥瑞的寓意依然存在。

唐诗人在对狐意象的生发中,传达出中国民族意识中的祥瑞观。

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中有洞庭龙君作《宴柳毅诗》:“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

”诗句中,“狐神”指狐仙,这里狐脱离了原本的兽性,演化为高居神坛的神灵之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狐狸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富有魅力和神秘感的形象。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狐狸的形象不仅仅是动物的形象,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的各个时期,都可以看到狐狸形象的出现,其形象的塑造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入手,探析狐狸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狐狸形象的深层内涵有所了解。

我们不得不提到《山海经》中的狐狸形象。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地理、考古学文献之一,其中对狐狸形象的描述是最早的。

《山海经》中描述说:"其始化人为狐",可见在古代中国,狐狸的形象就已经和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山海经》中,狐狸形象是神话的一部分,是对人类观念的一种表达。

而在后来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狐狸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成为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一种想象和追求。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古代诗词中狐狸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

在古代诗词中,狐狸的形象通常被赋予了一种美丽和妩媚的特质。

比如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写到:"嫦娥奔月愿兼穷,狐鬼骗人益此容。

"狐狸在此处被用来象征美貌和妩媚,成为了一种美丽的意象。

而在《乌衣巷》中,贺知章更是把狐狸描述为"一丈青青一丈红,乌啼白日狐藉风",这样的描写更是把狐狸形象与神秘、美丽联系在一起。

可见,在古代诗词中,狐狸的形象往往是以一种美丽、妩媚的形象出现的,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狐狸的一种美化和神秘化的审美观念。

古代小说中也常常出现狐狸形象,比如在《聊斋志异》中,狐狸的形象就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在《聊斋志异》中,狐狸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妖艳、妖媚的形象,其形象常常和女性联系在一起。

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传》、《狐金传》等故事,都是围绕着狐狸的形象展开的,其中狐狸往往被赋予了一种智慧、机敏和美丽的特质。

这些故事中的狐狸形象既是媚惑人心的,又是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正是因为这种神秘和美丽的双重特质,才使得狐狸成为了古代文学中一个极富有魅力和神秘感的形象。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狐意象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狐意象
不 过是 一 黑 一 白而 已 。
( ) 一 九尾 狐 图腾
上古神话有一个关 于禹娶涂 山女 的故事 , 载在东汉赵 记 晔《 吴越春秋》 卷六《 赵王无余外传》 : 中

禹三十未娶 , 到涂 山 , 时之 暮 , 行 恐 失其 制度 。乃辞 云 :
综 上, 我们可 以知道在原始以部 落或氏族 为生 产组织形
化 , “ 命神授” 符瑞文化 , “ 本思想” 儒道文化 , 到 天 的 到 人 的 狐
屈 原 《 问 》 这样 的一 段 话 : 天 有 浞 娶 纯狐 , 眩玄 妻 爰 谋 。何 弈 之 射 革 , 交吞象分别代表了其 中的“ 图腾神” 符瑞象征和狐妖狐 精等诸 , 多形象。从而使狐这单一 的表象大放 异彩 , 成为最具 魅力的
式的社会 , 此时的人们 思想愚 昧, 自然许 多不可知 因素无 对
“ 吾娶也 , 必有 应矣。 乃有 白狐九 尾 , ” 造于 禹。禹 日: 白者 , “
[ 收稿 日期 ]0 8 9— 6 2 0 —0 2 [ 作者简介 ] 张智峰 (9 2 , , 18 一)男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人 , 内蒙古 民族大学文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06
色中和 , 后大 , 小前 死则 守丘 , 之三 德。 “ 色 中和” 符合 谓 ”其 ,
中庸 之 道 ;小 前 后 大 ” 象 征 尊 卑 有 序 ; 死 则 守 丘 ”是 说 具 “ , “ ,
备不忘本的德行 。这 就使狐从 单纯 的物质层 面上 升到精神
层面 。其次 , 狐的精神价 值 , 也就是 狐的文 化 内涵。人 们通 过对狐 的夸 张、 变形 、 虚化 , 断的加工再创 造 , 而使 狐成 不 从 为一种观念的载体 。狐被赋予了文化层面 的内涵, 无论是宗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极高,由于其聪明、阴险、诡秘等特点,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被赋予了众多不同的含义,她既可以象征着美丽和聪明,也可以代表着欺诈和邪恶。

本文将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来探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所代表的不同寓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狐形象——美女狐。

这种形象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出现的最为频繁。

美女狐的形象既美丽又令人敬畏,她有着极高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化身成各种人形,千变万化。

美女狐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很多寓意,其中一种寓意是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欲望。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叫做《董解元》。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追求美女狐的男子最终死于美女狐手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美女狐,具有极高的智商和千变万化的能力,利用男主角的内心欲望来引诱他,最终将其害死。

故事反映了人类内心中的欲望和狐性之间的博弈,表达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意思。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另一种狐形象——能言巧语的狐。

这种狐出现频率也较高,她们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善于欺骗人。

在《史记》中就有一则故事叫做《曹沫传》。

故事中的曹沫是一个善于欺骗的狐,她以巧言令色诱骗一位朝廷大臣,最终功成身退。

这种狐形象表明了人类内心中既有善良和诚实的一面,同时也有偏执和愚蠢的一面,人们需要通过经验和知识来对付能言巧语的狐。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三种狐形象——邪恶的狐。

这种狐是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反派角色,常常被描绘成邪恶、毒辣、狡诈。

这种狐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被形容为“害人妖狐”,她们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害人,用诡计和伎俩欺骗人类。

这种狐形象象征着人类内心中的邪恶,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

总之,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她们有着千姿百态的外貌和性格,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寓意。

在文学作品中,狐形象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人们内心深处感性和理性的博弈。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论文关键词:孤象征意义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演变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

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

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有亢者狐,率彼幽草。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诗经·小雅·都人士》)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

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南山首经》)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

见则天下大旱。

(《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东次二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大荒东经》)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一、狐文化释义
狐,俗称狐狸。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自其产生以 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 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 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 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 方面。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 最。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 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 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
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一般认为, 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 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 蛊。”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 四足九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 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 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清代,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聊斋志异》、《阅微 草堂笔记》等著作的狐妖、狐仙的故事更数不胜数。在清代《醒 世姻缘传》中,狐精仍被视为破坏封建伦理道德的祸水。经历了明 清时期,狐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由纯情少女一变而为亡国破家 的祸首,是狐狸形象的又一大转变。
经过上述的演变与发展,狐给国人留下了“妖媚”、“邪 气”、“仙灵”、“神秘”、“狡猾”等印象。至此,中国狐文 化基本形成和奠定起来。当代中国狐文化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狐文化 都与爱情题材密不可分。但与以往文学中狐的狡诈、破坏者、迷 惑他人的形象和悲剧结局不同,今天以狐为主题的爱情文学中, 无论是狐的形象还是故事的结局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更有甚者, 有的甚至还多少帯有褒扬狐的倾向。如现代很多以狐为主题的网 络小说和电视剧,改变了以往狐狸的悲剧结局,多以美满结局收 尾,展现了狐狸对爱情的忠贞,表达了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爱情与 浪漫的释放与倾述。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形象。

它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精灵,也是道家文化中的仙灵,更是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的隐喻和象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常常被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意义。

本文将从神话传说、道家文化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揭示狐在古代文学中的多重意义。

狐在神话传说中常被赋予神秘的属性,成为了一种神灵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狐被人们视为神灵的化身,代表着来自天地间的神秘力量。

比如《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狐的描写,认为狐是一种鸟兽,其形状如狐而白如玉,其鸣如婴儿。

在《封神演义》中,也有关于狐妖的故事。

狐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常常被塑造成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形象,代表了人们对于未知力量的想象和向往。

狐在道家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修炼成仙成佛,而狐在这种文化中被视为仙灵的象征。

《庄子》中就有关于狐的记载,认为狐可以变化成人形,是道家修炼的化身。

在道家文化中,狐通常被描绘成聪明而深邃的形象,它们拥有非凡的智慧和超凡的能力,在与人类互动中,常常扮演着启迪者或者试炼者的角色,引导着人们走向修行的道路。

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狐妖故事就是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典型代表。

在这些故事中,狐通常以人类的形象出现,以迷惑人心的魅力引诱人类,或者扮演着调和人类感情的角色。

这些故事中的狐往往被赋予了爱情、悲剧甚至是悲怆的情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神秘的神灵力量,也是道家文化中的仙灵象征,更是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

狐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展示了中国人对于神秘力量的向往、对于超越凡俗的追求,以及对人性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在当代,狐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中依然有着广泛的表现空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论文关键词:孤象征意义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演变
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

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

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有亢者狐,率彼幽草。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诗经·小雅·都人士》)
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

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

见则天下大旱。

(《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

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

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

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

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

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瑞兽之为妖兽,神灵之为妖精,是狐文化内部的一个根本性的转移。

狐为妖兽之说从此延续下去,三国吴虞翻《周易注·未济》云:“狐,野兽之妖者。

”南宋朱熹《诗集传》注《邺风·北风》:“狐,兽名,似犬。

黄赤色。

·一皆不详之物,人所恶见者也。


九尾狐被妖化后,同中国历史上商纷的王妃—姐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姐己是九尾狐精,最早的资料是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江大府卿《狐媚记》中记载的:“殷之姐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康和三年事,相当于中国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说明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有姐己为九尾狐之说,并流传至日本。

这种说法的流传结果,实在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武王伐封书》(又称《武王伐封平话》),通过小说形式把姐己为九尾狐之说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下来。

姐己被说成是九尾妖狐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女色亡国观念和狐媚观念结合的产物。

狐化为淫妇媚人,姐己之流贵为后妃而媚主亡国,乃是淫妇之尤,也只能用狐妖之尤的九尾狐来配她。

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粱之妹喜,商封之姐己,周幽之褒姐就是如此。

狐在这种情况下,既是美女的象征,也是恶毒女子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观”,山川大地、龙凤龟鹤、神鬼仙怪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

先秦三代至春秋战国的民间信仰是以天地风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狐很少进入民间信仰的视野。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上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志怪小说的集中出现,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怪化、妖化的狐形象
中国古人对狐的特别关注及附会诊释,为后世狐怪传说的广泛流传伏下了引线。

狐怪,古又称“狐魅”、“狐妖”,或简称为“狐”、“老狐”。

其“怪”字之含义,按照《白虎通德论》的说法:异之言怪也。

凡行之诡异日怪。

看来,狐怪形象的出现与人们平时印象中狐活动的诡异感有关。

在先民的眼里,狐的活动是十分诡异、神秘的,这种印象使人们把狐当作了一种“悖正逆常”的“妖”或是“怪”。

“怪”在秦汉以后多指“物怪”,即各种动植物或日常用物年深日久所成之“精”。

扬雄《太玄经》说: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

中国历代所传的狐怪即属“物怪”之次。

狐怪印象之出现,至迟在先秦的部分典籍中已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