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污染稻田“虾稻轮作-稻鱼共生”安全利用模式试验总结
稻谷镉超标处置方案

稻谷镉超标处置方案
稻谷镉超标的处置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预防措施:选择低镉的品种和土壤,避免在重金属富集的区域种植稻谷,同时采取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减少镉的摄入。
2. 改良土壤:通过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pH值,使镉离子转化为不溶性状态,降低稻谷对镉的吸收。
例如,可以施用碱性肥料或石灰来提高土壤pH 值。
3. 种植结构调整:尽量避免连续种植稻谷,可以采取轮作或间作的方式,减少土壤中镉的积累。
4. 去除镉污染源:如果发现稻田土壤中的镉污染源,应及时去除,以免继续污染稻谷。
5. 收获后处理:在收获后对稻谷进行处理,如清洗、去壳等,可以减少稻谷表面的镉含量。
6. 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去除稻谷中的镉,例如用水浸泡、漂洗等。
7. 安全利用:对于轻度镉超标的稻谷,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如加工成饲料、作为工业原料等。
但对于重度超标的稻谷,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以上是稻谷镉超标的处置方案,具体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应该加强监管和监测,确保稻谷的安全和卫生。
“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技术研究和模式试验

与其他类型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田生态系统在环境和
行着能量转化、运输、贮存机制;⑥稻作期间伴随有机质分解
种养结合,并延伸了这种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对于我
和开放性,其结构和服务功能还有极大的变更、利用和挖掘
效用上存在结构、功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稻鱼共生实现了
国而言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 笔者从稻田生态系统的
苗 375 kg / hm2 ,虾苗规格 120 ~ 160 尾 / kg,投喂菜粕、黄豆、新
旱作物轮换,公元前 1 世纪《氾胜之书》、公元 6 世纪《齐民要
范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Huber 等
[7]
在《 Fundamentals of E⁃
田块 1 移栽伊乐藻,进水,投放虾苗。 4 月 10—25 日,投放虾
照 10 ∶4 ∶1比例投放,5 月 3 日投放鲢、鳙、草鱼水花 1 500 万
为,不同种的 2 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对增长有
3.4.3 鳜鱼苗种投放。 6 月 28 日在田块 2 投放自主培养的
系。 稻渔共生模式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我国这样的水
3.5 养殖管理
稻种植、淡水渔业养殖和人口大国而言兼具经济、生态和社
近年在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以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富民加快农渔业转型升级理念推动下三江创建了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也称作广西三江模式此外还有灌阳稻鱼鳅龟鳖黄鳝等品种混养模式全州稻高产禾花鱼模式融水稻河蟹模式钦南稻南美白对虾模式龙圩稻螺模式宁明稻蛙模式贵港藕鱼模式田东稻小龙虾模式横县稻鳖模式安徽南陵将军湾的稻鳖蛙共生模式芜湖盛典稻虾共生模式也在国内形成了影响力8
+
+
子溶出量增加以及过量施用磷肥形成径流和垂直迁移,土壤
水稻重金属镉污染研究综述

水稻重金属镉污染研究综述镉(Cadmium,Cd)是一种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也是人体和植物非必需元素。
Cd 由于其在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迁移转化特性及对人体的高度危害性而被列为《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关注的5大重金属污染元素之一(孙聪,2014)。
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等产生损伤,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癌变。
镉过量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约有65%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的安全品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目前水稻生产正受到镉污染土壤的严重威胁(孟桂元,2015)。
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相比,镉(Cd)对水稻显示出更大的毒性,镉的活性较强,容易被水稻吸收和富集,可以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积累较高含量的镉,重金属Cd通过灌溉在土壤中累积,且主要累积在0-20cm表层土壤(姜国辉,2012),经过根、茎、叶的吸收,最终迁移到稻米中,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受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万hm2,每年生产镉含量超标的农产品达14.6亿kg(杨双,2015),由于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粮食每年减产1000多万t,受污染粮食多达1200多万t,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
如在某安化县境内的某铀矿区,每年因污灌带入农田的镉达2-3kg/hm2,使近40km2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贺慧,2014)。
目前土壤镉污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李启权,2014)。
国内、外关于土壤Cd污染对水稻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水稻对Cd的富集机理、Cd在土壤-水稻系统迁移转化的根际过程及分子机理与遗传规律、Cd诱导胁迫的生理生化特征及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等。
1、不同水稻对Cd的富集机理大量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水稻对镉的吸收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水稻的不同类型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品种之间。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利用水稻田和虾共同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在这个模式下,稻田中可以同时养殖小龙虾,通过虾对稻田中杂草、虫害的捕食和排泄物对水体的富集,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
这种种植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稻虾共作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殖密度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下,水田中水体的营养盐含量相对较低。
但是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由于虾的排泄物和残饵、植物枯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增加,从而使水体变得富营养化。
这些富营养化的水体会导致水中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二、虾塘废水排放对水体造成污染虾塘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氮、磷等养分,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的污染。
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由于水体排水不畅,虾塘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三、虾塘药物残留对水体生态造成危害为了防治虾塘中的疾病和寄生虫问题,养殖户常常使用抗生素、杀菌剂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控制。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虾塘水体中药物残留的情况,进而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稻虾共作模式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合理控制虾塘养殖密度合理控制虾塘养殖的密度,减少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量,从而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科学合理地投喂和管理虾塘,减少虾塘的有机物质、氮、磷等养分的排放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对于虾塘废水,应该进行合理的处理后再排放到水体中,避免直接的废水排放对水体造成污染。
还可以考虑将虾塘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三、规范药物使用,减少药物残留在虾塘养殖过程中,应该遵守相关的养殖规范和标准,合理使用抗生素、杀菌剂等药物,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间隔时间,减少药物对水体的影响。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一、引言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是以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互补养殖、种植与虾共生的方式,增加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旨在分析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的效益,并探讨其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二、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模式稻虾综合种养试验以水稻田作为虾的养殖场所,通过在水稻田中适时放虾并且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虾苗的投喂和管理,充分利用水稻田的养殖条件,提高虾的养殖效率,达到稻虾共生、互惠互利的目的。
这种模式首先减少了虾池的占地面积,同时降低了虾苗的养殖成本,避免了传统虾养殖模式中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破坏等缺点。
三、试验效益分析1. 提高水稻产量稻虾综合种养试验中,虾对水体和土壤中的杂草和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水稻田的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
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相比,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提高了10%左右。
2. 增加虾养殖收益在水稻田中养殖虾不仅可以提高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虾与水稻共生还极大地降低了虾苗的用饵量,成本更低。
试验结果显示,相同面积下,与传统虾养殖模式相比,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虾养殖收益增加了20%左右。
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模式有效地利用了水稻田的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相同面积下,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养殖虾,达到了多重效益的目的。
从综合利用角度来看,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效益更为显著。
四、可行性和发展前景稻虾综合种养试验通过整合水稻种植和虾养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了土地的污染,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
该模式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对虾养殖收益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也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于皖南烟稻轮作区稻虾共育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效益分析

基于皖南烟稻轮作区稻虾共育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效益分析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皖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虾养殖区之一、烟稻轮作区是皖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种植方式,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民通过轮作不同作物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将稻田与虾田进行共同养殖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皖南烟稻轮作区稻虾共育技术集成1.稻虾共育技术稻虾共育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水稻和虾苗,通过优化养殖条件和管理方法,使两者在同一块土地上共同生长。
虾类在稻田中可以吃杂草、杂虫等害虫,对于控制农田害虫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虾类的排泄物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生长,增加产量。
2.技术集成在烟稻轮作区,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需求,灵活地调整养殖水稻和虾苗的种植面积,并根据不同生长期对两者进行合理的管理。
比如,在水稻生长的初期,可以适量投喂虾饲料,促进虾苗的生长;在水稻生长后期,可以适当增加虾苗的数量,使两者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二、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稻虾共育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比于单一种植方式,稻虾共育可以增加土地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虾类的养殖也可以提供额外的经济收益。
2.生态效益稻虾共育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污染的风险。
虾类的排泄物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减少对化肥的依赖;虾类还可以吃杂草、杂虫等害虫,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3.社会效益稻虾共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稻虾共育也可以促进农民间的合作,增强农民的彼此合作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皖南烟稻轮作区稻虾共育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虾稻共生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推广。
虾稻共生是指在水稻田中引种虾和鱼,利用它们生态共生的关系,实现虾、鱼和稻的共生与互惠。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能够增加虾、鱼的养殖效益,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虾稻共生的生态特点、技术原理和利益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虾稻共生的生态特点1. 生态平衡虾稻共生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虾、鱼和稻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在水稻田里,虾和鱼能够利用稻田中的杂草和有机废弃物为食,起到了自然的防治害虫和除草作用,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虾和鱼的粪便能够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分,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虾、鱼和稻之间形成了有机的互惠关系,实现了生态平衡。
2. 资源综合利用虾稻共生模式实现了农田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传统的水稻田里,通常只能种植水稻,而在虾稻共生模式下,虾和鱼能够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和资源,与水稻共生共存,使农田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在虾稻共生模式下,一个农田不仅能够种植水稻,还能够养殖虾和鱼,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生态环境改善虾稻共生模式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兼顾了虾、鱼的养殖,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虾和鱼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虾和鱼还能够促进水体的循环和净化,改善水质环境,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虾稻共生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虾稻共生的技术原理1. 虾稻共生的选择虾稻共生技术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选择适合水稻田生长条件的虾和鱼种类,比如常见的东方沼虾和鲫鱼。
在选择种类时,需要考虑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种植密度,以及水体的水质和温度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虾和鱼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养殖条件,选择合适的虾和鱼种类能够更好地实现虾稻共生的效益。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2010年主推技术4:稻鱼共生、轮作技术“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臵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的稻田养鱼还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进步,我省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稻鱼轮作方式转变,形成了“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的典型稻鱼共生模式和“早稻—秋季虾—春季虾”一年三轮作的稻虾轮作模式、“养一轮甲鱼种一季稻”的鳖稻轮作等模式,促进了粮食稳定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稻鱼的双丰收。
【增产增效情况】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鱼类每亩可增产10千克以上,水稻增产4%以上;稻虾轮作模式,水稻亩产量400~500千克,虾亩产50~60千克,实现亩利润3000元。
【技术要点】(一)稻鱼共生模式1.技术特点。
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虾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达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虾品质、增加稻鱼产量和效益目标。
2.配套技术。
(1)种养设施改造。
首先,养鱼稻田要选择不渗漏、保水性强,水源充足、水质好、进排水方便、光照条件好,并尽量能集中连片的低洼田畈,便于管理。
其次,须加宽田埂并夯实,以水泥抹面,石砌田埂以水泥勾缝或浆砌,防止田埂崩塌;田埂高出稻田0.4~0.6米,确保可蓄水0.3米以上。
在进、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可用60~80目过滤网片拦截,防止逃鱼;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一个10~20米2的鱼坑,深度0.5米以上。
养鱼稻田不开沟,但养蛙和养殖甲壳类稻田要按稻田养鱼规范进行挖沟,形成水陆两栖生态环境,沟内可种植水草。
(2)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镉污染稻田“虾稻轮作-稻鱼共生”安全利用模式试验总
结
镉污染稻田“虾稻轮作-稻鱼共生”安全利用模式试验总
结
近年来,我国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田中的镉污染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此背景下,科学家们积极探索安全利用镉污染稻田的方法。
本文将对“虾稻轮作-稻鱼
共生”安全利用模式试验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介绍了试验的设置和操作。
我们在镉污染较为严重的稻田中进行了试验,选择了耐盐碱的虾和稻作物进行轮作栽培,同时引入了鱼类进行共生养殖。
虾稻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镉含量,同时满足了虾和稻作物的生长需求。
而鱼类对稻田中的镉污染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净化作用。
其次,我们详细分析了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虾稻轮作模式在减少稻田镉污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首先,由于虾类对镉的吸附能力较强,虾在稻田中吸收了大部分镉,减轻了稻作物对土壤镉的吸收;其次,由于虾的排泄物能够提供养分,为稻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虾在稻田中活动时会翻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
此外,虾对稻田中的害虫也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而引入鱼类进行共生养殖,不仅可以给稻田提供养分,还可以净化稻田中的水体,降低稻田中镉的浓度。
总结试验结果后,我们对其安全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虾稻轮作-稻鱼共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稻田中镉污染,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虾类自身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食用虾和稻
作物时,要严格控制摄入量。
其次,鱼类吃掉了虾的死亡体和粪便中的镉,这部分镉将在其体内积累。
因此,在引入鱼类进行共生养殖时,要注意鱼类的检测和筛选,避免将镉含量高的鱼引入稻田。
最后,我们对虾稻轮作-稻鱼共生模式进行了展望。
虽然
这种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镉污染,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例如,如何更好地控制虾类和鱼类的摄入量,如何筛选出对稻田镉污染具有更强吸附能力的虾等。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能够为镉污染稻田的安全利用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虾稻轮作-稻鱼共生模式在镉污染稻田的安全
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可行性。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安全利用镉污染稻田,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综合以上讨论,虾稻轮作-稻鱼共生模式在净化稻田水体、降低镉浓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潜力和可行性。
然而,为了确保安全利用,需要严格控制虾类和鱼类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对鱼类进行检测和筛选,以避免引入镉含量高的鱼类进入稻田。
此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解决如何更好地控制虾类和鱼类摄入量、筛选出更强吸附能力的虾等问题。
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安全利用镉污染稻田,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