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范畴表
浅析康德的“知性范畴”

浅析康德的“知性范畴”作者:肖宁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6期摘要康德认为人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分别是感性、知性和理性。
为联系直观以思维对象的能力,就是知性。
而只有依靠先天的十二个范畴,知性才能理解直观的杂多中的事物。
本文从知性范畴的含义、知性范畴的推导论证、知性范畴的内容以及知性范畴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知性感性知性范畴形式逻辑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03-01康德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
范畴是康德为了解决认识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知性阶段的认识形式。
由于知性范畴贯穿于康德认识论的始终,因而它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知性范畴的含义德国古典哲学,对知性范畴的理解处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转折时期。
康德继承了以前哲学家的优秀思想成果,将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作为功能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强调提出了范畴问题。
他主要是从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上去理解知性。
他所理解的知性,就是用逻辑范畴去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力或形式。
而他所指的范畴则是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范畴。
他把知性理解为没有任何内容的纯形式,而在这里知性纯形式就是先验范畴。
第一,范畴不是来自于经验,而从“普遍认识中找出一些不依据个别经验,而却存于一切经验认识中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就构成经验认识的单纯的连结形式……”。
这就是说,康德的范畴是人类先天的思维认识形式。
第二,范畴来源于知性。
康德将人的知识分为感性与知性两大部分,并将感性与知性看作相互独立的两种能力,它们相互对峙,如下表:第三,范畴是一种判断活动,康德通过分析人类的思维过程,发现科学知识均由判断组成,知性阶段的活动就是下判断。
“我们把知性的一切活动称作判断。
”范畴只有通过判断才能显示出综合统一的功能,并产生各种判断形式。
第四,康德认为范畴只对感性直观进行综合、整理,求得现象世界的统一,不能使用于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理性阶段。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康德的第十七章第十七章康德的批判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
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
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图解康德的“菱形结构法”形成的机理

图解康德的“菱形结构法”形成的机理依据康德强调的源头法,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史中找到先验逻辑——菱形结构法的源头,它就是柏拉图的“三个隐喻”。
直接形态就是“线段喻”,按照认识能⼒给出的两个世界的逻辑结构图。
下⾯我们遵照《易经》传授的“图⽂并茂,解说和演绎”⼀体的科学⽅法,解析康德的菱形判断表、范畴表的形成机理。
⼀、开端具有的四种形式第⼀部分:直接性环节的图解1、学者们根据柏拉图观点绘制的的线段喻2、利⽤电脑仿真技术绘制的动画⽚依据柏拉图的解说绘制的线段喻第⼆部分:间接性环节的图解特点是单⼀的图像形式,依据思辨能⼒不同,分为观点⽅法和认识结构两种形式3、观点⽅法环节:线段喻的抽象形式是分类⽅法,体现出“两个层次⼀分为⼆”的特点。
4、认识结构环节:线段喻的具体形式是西⽅古代思想家给出的认识结构原型,它体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特点。
解说:两个逻辑图像结构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标题内容不同。
⽅法结构是两个层次⼀分为⼆,认识结构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由此构成逻辑规则是单⼀性,观点认识是⼆重性、⼆律背反的形式。
⼆、中介环节的四种形式1、起点环节给出的抽象形式的菱形判断表,它只有依据时间给出的空间结构。
直观形式的逻辑图像为:图中数字1234是表述顺序——时间的内涵:认识过程。
整体排列的图形样式为空间的内涵:认识结构和认识模式。
抽象形式的判断表只有菱形排列结构,体现出“两个层次⼀分为⼆”的辩证法。
间接形式的逻辑结构图为:┌1、判断的量┌知性┤认识环节:形式不同│└2、判断的质菱形结构┤⽅法:两个层次的⼀分为⼆│┌3、判断的关系└理性┤逻辑环节:属性不同└4、判断的模态解说:中介环节是完整地解析判断表、范畴表的内在结构。
由于⼆者的认识深度不同,因此菱形结构内部的三⼀体属性不同。
判断表是依据亚⾥⼠多德的普遍逻辑规则:三段式法排列的。
范畴表是康德创新出来的先验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统⼀律,即三⼀体的形态。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四大流派解析

二、逻辑实证主义简论 1、实证主义 • 19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实证主义成 为科学主义思潮的源头,马赫主义是它的第二 代,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第三代。创始人是法 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奥古斯丁· 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 “实证”(Positive)来源于拉丁文 Positivus 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实。16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
(3)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英,罗素) 认识只能在经验领域,经验以外是否有物 的存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不 可知的,无意义的。依据马赫经济思维 的理论,科学是对经验材料化繁为简的 逻辑整理,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陈 述进行逻辑的分析。逻辑分析不能给人 以任何新知识,是使科学陈述清除逻辑 混乱。 (4)逻辑构造论。感官直接经验到的知识 是最确切、最可靠的。一切科学理论、 概念、知识体系都是直接经验的逻辑构 造,哲学的任务是把理论还原为直接经 验知识并对其进行逻辑分析,以保证其 确定性和可靠性。
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及二者的结合 莱布尼茨、沃尔夫; 休谟;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 康德的先天逻辑范畴表如下: 1.量的范畴 统一性、多数性、全 体性 2.质的范畴 实在性、否定性、限 制性 3.关系范畴 实体与属性、原因与 结果、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作用 4.样式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性— —偶然性
科学理论和知识是由语词、概念构成的,只是经 济简便的符号。
实证主义第三代你: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逻辑原子主义的哺育 下成长起来的。 逻辑原子主义的主要观点: (1)逻辑是客观的实在,数学和科学都应 逻辑化,科学语言应逻辑化,科学就是 逻辑化的语言。(德,弗雷格) (2)语言的意义理论。传统的意义理论 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所指称的观念。 如“火”这一语词的意义在于由于它在 人们心中引起的“火”的观念。与其对 立,单个的语词没有意义,语词只有真 假时才有意义。因此语词只有在句子中 才有意义。语词的意义终究是由句子的
浅析康德的“知性范畴”

来 自对象 : 被动接受 : 杂乱无章 : 特殊 内容; 主观的: 经验的; 感性纯形式 是 时空; … …
来 自主体 : 主动创造; 综合统一; 普遍形式: 客观的; 先验的: 知性纯 形式 是 范畴 ; ……
科 学 知 识均 由判 断 组 成 , 性 阶 段 的 活 动 就 是 下 判 断 。“ 们 把 知 性 知 我
表:
感性
知性
判断的量 全称的 特称的 单称的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多 数 性 全 体 性
判断的质 肯定的 否 定的 不定 的 质的范畴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判 断的关系 定言 的 假言的 选言的 关系范畴 实体性
因 果 性 共 存 性
判 断的样式 或然 的 实然 的 必然的 样式范畴 可能性
一
、
形 式 作 为 功 能 提 高 到 认 识 论 的高 度 , 调 提 出 了范 畴 问题 。 主 要 是 强 他 从 认 识 能 力 和 认 识 形 式 上 去 理 解 知 性 。 所 理 解 的 知 性 , 是 用 逻 辑 他 就 范 畴 去 综 合 感 觉 材 料 的 能 力 或 形 式 。而 他 所 指 的 范 畴 则 是 关 于 思 维 的 认 识 论 范 畴 。 把 知 性 理 解 为 没 有 任 何 内容 的 纯 形 式 , 在 这 里 知 他 而 性纯形式就是先验范畴。 第一, 范畴 不 是 来 自于经 验 , 从 “ 遍 认识 中 找 出一 些 不 依 据个 而 普 别经 验 , 却 存 于 一 切 经 验 认 识 中 的 概 念 , 这 些 概 念 就 构成 经 验 认 而 而 识的单 纯的连 结形式 ……” 这就是说, 德的范畴是人类先天 的思 康 维认 识 形式 。 第 二 , 畴来 源 于知 性 。 德将 人 的 知 识 分 为 感性 与知 性 两 大 部 范 康 分 , 将 感 性 与 知 性 看 作 相 互 独 立 的 两 种 能 力 , 们 相 互 对 峙 , 下 并 它 如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2012-06-18 06:19阅读:2,598慧田哲学作者按照表述的顺序,将康德给出的判断表、范畴表综合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形态的逻辑结构图,具体样式如下:X它的间接形式的逻辑图是这样的:┌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判断的质:肯定│否定│无限├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选言├判断的模态:或然│实然│必然┌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复多│全体(没有将判断表和范畴表的层次关系把握住)├知性…├质的范畴:实在│否定│限定└纯粹…├关系:依存与自在│因果与隶属│共联└样式:可能与否│存在与否│必然与否显然,这是头脑中缺乏知性和理性二者之间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结构导致的结果。
应该看到,判断表处在有限环节的知性层次上,它是对存在形式的属性进行的逻辑判断,从而体现出语言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
范畴表上升到无限环节的理性层次上,它是对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逻辑判断。
从逻辑结构图的样式上看,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外部都是菱形排列“一、二、一”的格式,内部都是“三一体结构”。
如果我们用直观的逻辑图像展示出来,这一逻辑结构的样式就会鲜明地展示出来。
判断表的直观逻辑图像如下:范畴表的直观逻辑图像如下:对比两个逻辑图像的样式,人们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小,这种差异表现在范畴表中多了数学性、力学性两个箭头,同时在标注内容上添加了“三分法——过程论”。
由此构成自身属性与关系属性之间的本质区别。
另一个差别表现在标注的内容上,判断表标注的内容分别是:判断的量:存在是一,认识是二判断的质:形式对立,本质同一判断的关系:两种关系对立统一判断的模态:两个过程合二而一判断表的认识特点是:发生在主体人和客体对象之间,属于有限环节认识论层面的先验逻辑结构。
范畴表标注的内容是:┌量的范畴:从具体到综合数学性┤静态形式: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质的范畴:从质到量深化┌关系的范畴:从形式到本质力学性┤动态本质:以相互关系形式出现└模态的范畴:从静态到动态范畴表的认识特点是:已经深入到认识形式、认识属性、认识过程构成的认识结构层面,没有主体人的因素,属于无限环节哲学逻辑层面的先验逻辑结构。
康德_实践理性批判_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

#外国哲学#康德5实践理性批判6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邓 晓 芒众所周知,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所提出的十二知性范畴表,包括这个表的四大类划分(量、质、关系、模态),在康德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不仅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起了提纲挈领的主干作用(例如对十二图型的划分,对十二条知性/原理0的划分,甚至在辩证论中对四个二律背反的划分,都以此为根据),而且成为5判断力批判6中有关四个/美的契机0以及(比较隐晦的)四个崇高契机的划分原则。
所有这些划分都有人作过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然而,奇怪的是,唯独在5实践理性批判6的/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0这一章中所提出的/就善与恶的概念而言的自由范畴表0,却很少有人研究。
它基本上被研究康德道德哲学的学者们忽视了。
例如,当代英语世界最负盛名的康德专家阿利森(H enry E .A llison)在其影响巨大的专论5康德的自由理论6(1990)中,竟然对这个自由范畴表连提都没有提到。
(见阿利森)前辈的如加拿大的约翰#华特生(John W atson)在其出版于1908年的5康德哲学讲解6中逐章解读5实践理性批判6时,同样对此只字未提。
(见华特生)汉语康德学界更是未见有对这个问题的涉及。
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这个自由范畴表看起来似乎的确不像5纯粹理性批判6中的知性范畴表那样对康德整个体系有一种确定框架的作用,因而并不是那么举足轻重(我将证明这一点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康德自己关于这个表不但论及的篇幅短小,而且根本没有展开来谈,因此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自由范畴表的提出在5实践理性批判6的第一卷第二章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0中,康德开宗明义就指出:/我所说的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是指作为自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一个客体的表象。
0(康德,2003年,第78页)实践理性的对象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对象,它是以自由的原因性(而非自然因果性)为前提的对象,这就是通常所谓善恶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范畴表
《康德范畴表》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在1781年
发表的著作中提出的一种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能够将一切存在于世间的事物分类并归类归纳,从而做出正确的认识。
康德范畴表即康德的类别学理论,也是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康德范畴表的基本思想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归纳到三种范畴中:客观范畴,主观范畴和综合范畴。
客观范畴是指通过客观观察而获得的知识,比如物质学、动物学、物理学等。
主观范畴是指主观情感和理解,如思维、感情、哲学等。
综合范畴是指客观范畴和主观范畴综合到一起的知识,比如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等。
康德认为,归纳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序的、层次的过程,应该从客观的范畴、主观的范畴,甚至更抽象的“综合范畴”中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康德还认为,客观范畴和主观范畴之间不存在冲突,它们只是在不同层次上产生不同的、有利有弊的影响。
康德范畴表的基本思想是对生活中的东西进行分类,以更好地把握世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20世纪哲学学者赫尔佐格马尔特斯(Hilary Putnam)指出,康德范畴表的最大特点是它把知识的认知
过程分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属性和结构。
通过康德范畴表,可以使知识更好地组织起来,有效地把握知识的要素,做出正确的认识。
康德范畴表的基本思想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表明了看待世界的方法,激发了后来学者们对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它也指导
了学者们应该把握知识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了有效的认知架构,为他们提供了解世界的指导。
然而,康德范畴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一种非正式的理论,并没有严格地科学验证,只能作为哲学的参考。
总之,康德范畴表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理论,它让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世界的要素,把客观范畴、主观范畴和综合范畴有机结合,从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