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纪录片解说词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01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

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

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

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从“吾心光明”到“此心光明”有多远?

从“吾心光明”到“此心光明”有多远?

从“吾⼼光明”到“此⼼光明”有多远?明代“⼼学”集⼤成者王阳明是“⽴德、⽴功、⽴⾔,皆居绝顶”的“明第⼀流⼈物”。

其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正堂中间⾼悬着⼀块“吾⼼光明"匾额。

据《王阳明故居》解说词说:此“吾⼼光明”四个字的来源于王阳明⼋字遗⾔,即“吾⼼光明,亦复何⾔”。

可是翻开《王阳明年谱》,⾥⾯明确记载着王阳明⼋字临终遗⾔应该为“此⼼光明,亦复何⾔”。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成王阳明先⽣守仁》⼀章中也写道“⾄南安,门⼈周积侍疾,问遗⾔,先⽣⽈:‘此⼼光明,亦复何⾔?’顷之⽽逝,七年戊⼦⼗⼀⽉⼆⼗九⽇也,年五⼗七”。

可见,《王阳明故居》解说词有误,“吾⼼光明”并⾮出⾃王阳明⼋字遗⾔。

王阳明⼋字临终遗⾔中的“此⼼光明”与“吾⼼光明"是有区别的,乃王阳明 “⼼学”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吾⼼光明”的真正出典在什么地⽅呢?遍查《王阳明年谱》,乃知“吾⼼光明”典出王阳明先⽣在明正德⾟巳年(公元1521年)曾写过的⼀⾸题为《中秋》的诗。

诗中写道:“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发相侵寻。

吾⼼⾃有光明⽉,千古团圆永⽆缺。

⼭河⼤地拥情辉,赏⼼何必中秋节”。

这⾥的“吾⼼” 是指忠⼼耿耿的“⼼”、没有任何私⼼私欲的“⼼”,⼀此中“⼼”指“本⼼”。

⼼为国家、为百姓的“⼼”。

此中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替戴铣洗冤⽽批评时政,得罪明武宗、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县)驿丞。

在龙场⼏年间,王阳明“居夷处困,动⼼忍性之余,恍若有悟”,始知圣⼈之道,“吾性⾃⾜”,即不是舍⼼求事物之理,⽽是求事物之理于⼼中,这就是⼼即理之说。

正德四年(1509)末,王阳明从贵阳回归途中在湖南⾠州教⼈静坐功夫。

正德五年(1510)三⽉,他升江西庐陵县知县,主张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为本,注重功夫,试图以静坐⾃悟性体。

同年⼗⼆⽉,王阳明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论实践之功。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1. 王阳明心学的由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学自宋代诞生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其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思想是整个心学体系中最为重要、有价值的一支。

王阳明心学源于儒学,但又是一种新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等。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类心灵与自然和宇宙之间具有直接而内在的联系,心灵是一种能够感知天地万物本质的透镜,也是理性思考和行动的动力源泉。

因此,心即理,而理在心中生。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概念,它强调知识和行动的密切联系。

王阳明认为,只有当人们将所知转化为实践时,才能真正领悟知识所含义,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知”。

格物致知: 王阳明认为,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了解自然法则和人类与之相关的本质规律,进而从中获得知识。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人的内心天生善良,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善恶之分”产生了。

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学习让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本质、发掘内在的善良本质,从而重拾自我。

3.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除了上述几个基本概念之外,王阳明心学还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理念:善恶之辨:王阳明认为,人类本来天生善良,道德标准在人心中设立,让每一位个体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

但在个人生活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善良本质会逐渐模糊和丧失。

王阳明提倡通过学习,让人们找到并强调自己天生的善良特性,重新审视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区分善恶以及行为模式。

忠恕之道:这是王阳明心学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

忠是指忠于自己本质,即忠于自己的良心;恕是指对人类宽容、权衡利弊、体察别人情感的品质。

王阳明认为,忠恕之道是一种宽容、理性的行动方式,它能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商讨解决方案。

明世隐:这是一种重视思想实践的行为方式。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字阳明,号仁学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他的学说心学,强调了人的内在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进行探讨。

一、内在良知的觉醒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良知,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良知是指人内心的本能,可以认识、判断和指导人的思考与行动。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对良知的觉醒和开发,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完善。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是情感的体验。

只有当人们的良知觉醒,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和互动。

很多人常常陷入知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即明知该做什么,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知行合一需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相统一,实现内外的和谐。

三、心性善恶的觉察心性善恶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质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欲望的干扰,会产生恶的行为。

人们需要通过内省和觉察,意识到自己内心中的善恶之别,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

四、实践中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强调人生的实践,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智慧和成长。

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心性和境界。

实践中的人生智慧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人们可以逐渐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五、实现人性的完善王阳明心学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性的完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是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觉醒和修炼,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性,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王阳明心学白话文

王阳明心学白话文

王阳明心学白话文王阳明心学,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也被称为心学哲学。

王阳明心学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修养,强调自我认知和真实体验的重要性。

它强调道德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人们能够觉醒内心的善良本性,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下面将以白话文的形式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灵的哲学学派,它认为人的内心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根源。

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合一”,这句话成为了心学的核心观点。

它的意思是,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并实现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换言之,只有通过体验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的真谛,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

心学强调自我觉醒和自我改造。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本质上是善良和明智的,但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内心常常被迷惑和扭曲。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觉醒自己的内心,清除外界的干扰,使我们的内心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并且使我们的行为能够反哺内心,实现内外统一。

内在的觉醒还包括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

心学认为,只有通过深入地觉察和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当用批判性和客观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思想和信仰,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心学也强调心与肉体的关系。

心学认为,人体是心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身体锻炼和感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

当身体感知不准确或受到限制时,我们的内心的表现也会受到干扰。

因此,心学主张通过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使我们的内心能够与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联系和互动。

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和道德观念。

它强调从内心出发,通过体验和行动来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完善。

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合作,以实现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

它强调道德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只有恢复心灵的善良本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的价值。

总之,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灵的哲学学派,它对人的内在觉醒和自我完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王阳明励志演讲稿

王阳明励志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伟大的思想,一个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奋发向荣的力量——那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数百年,更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精神动力。

今天,我就以“心学精神,砥砺前行”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他认为,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行动必须以知识为指导。

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一、知行合一,认识自我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但我们是否真正认识自己呢?王阳明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人生的第一步。

他强调,要认识自己,就必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内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我们的良知。

良知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是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知行合一,追求卓越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知行合一同样至关重要。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他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去发现其中的道理,然后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践中。

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是追求卓越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更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去创造价值。

三、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关注个人修养,更强调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做出贡献。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在这个伟大时代,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纪录片解说词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教育家、一位政治家、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的功业事迹,完美实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后代学者赞誉他是立言、立德、立功的圣人,他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用内圣开出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最活跃的儒学思想家之一;他开宗立派,掀起了明代儒学的一波高潮,对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就是王阳明,他所开创的王阳明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被门人称为圣人的王阳明,曾经是个狂绢少年,这种狂绢在他十五六岁时已表露出来,年少的他希望能够真正参透程朱理学的真谛,这是宋朝以来大多数学者穷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少年王阳明所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格竹,宋代的理学家大师朱熹提倡格物穷理之说,认为普遍的真理蕴含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之中。

因此,要寻天理,必须借助格物这一手段,格物的格就是研究,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讲具体事物之理研究一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能恍然大悟,而万事万物无非是天理的呈现。

父亲官署后院的那片竹林,成为了少年王阳明寻求天理的载体,他独对幽篁,如老僧入定,静静地看着眼前这片竹林,感受着竹林的风吹草动,体察竹子细枝末节的变化,就这样他整整七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期待着恍然大悟,最终眼前的这片竹林已不是往日的那片竹林了,然而,伴随着天旋地转,积劳成疾的王阳明无法坚持,终于败下阵来,显然,他没有通过格竹而领悟到天理。

他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人,那么这个老师说读书登科,因为他的父亲就是状元,也许就好好学你的父亲,结果他很直接的一个反应,他说也许不是,也许是读书做圣贤,当然,他父亲王华听了以后也感觉到高兴,也很震撼,说你居然想做圣人,当然到了阳明的心里面,圣人是什么,很难说,就是说第一等人,这是他的志向。

王阳明,名守仁,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据王氏的家谱记载,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晋的世家大族,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贵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臣,出身诗礼簪缨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智慧,曾即兴创作《蔽月山房》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潇洒开阔的诗境,不拘一格的眼光,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机敏和思维水平。

王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收入到《王阳明全集》的诗作就有600多首,现已经发现的散秩诗有40多首,他善诗文,工书法,多以行草为主,被全世界争相收藏,其书法规矩古法又出新意,诗风淡雅而又自然率真,点画精熟,法度含蕴,其中蕴含着他的人生哲理。

从十一岁离开家乡余姚,跟随为官的父亲王华到京城,王阳明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像一团火一样,激励着这个少年,他渴望去探索事物中蕴含的真谛,也渴望去发现外面的未知世界,王阳明开始实施下一个行动。

这一次,他远赴边塞,游历了河北境内的居庸关,紫荆关与倒马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当时,西北边疆常有战事,他向边境的人们问询缘边各族部落的情况,听他们说备边防御的良策,他便览山川形势,长城逶迤起伏,绵延万里,胸中豪气顿生,建功立业、勒石记功,何尝不是少年郎的梦想。

儒家里面,主要讲修身,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分外和内,向外修身就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推倒天地万物,但更重要的是向内,就怎么能够正心,怎么样能诚意,怎样致知、格物。

在边塞考察一个月之后,游侠王阳明回来了,心急如焚的王家总算安定下来,但事情远没有结束,自古英雄出少年,豪情万丈的王阳明要向皇帝上书,提出削平草寇的防御之策,带着青春幻想的王阳明将奏章写好后,郑重呈给了父亲王华,请其转呈给当今圣上。

然而,热血沸腾的他迎来的却是父亲当头棒喝,斥责他这样的做法是狂妄,父亲的棒喝,没有让王阳明放弃,他研习兵法,每逢家宴便收集核桃练习排兵布阵,一个少年整日纸上谈兵,父亲觉得儿子该结婚了。

需要婚姻来管束他那躁动狂绢的心灵,明孝宗弘治元年,王阳明奉父亲之命,远赴南昌迎娶诸氏,这位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此时的王阳明不是需要婚姻的管束,而是需要一位导师来指明心的方向。

1489年,婚后的第二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回浙江老家,途径江西上饶时,特地去拜会了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对王阳明的一生起到重要作用的理学名宿娄凉。

娄凉可以说是青年王阳明的精神导师,指引他通往向上之路。

娄凉说收敛放纵之心是居敬之门,这是入门的基本方法,第二句话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有各种各样杂念,这种思虑,那种思虑,也不要依靠外界来帮助你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做圣贤的远大志向解决不了王阳明的现实问题,在那个时代,要治国安邦,要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入仕为官的必经之路。

十九岁时,父亲责成他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熟读程朱理学经典教义,明朝以经义取士,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

明代前期,朱子学是明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甚至一些学者认为朱熹《四经集注》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已经完全发挥了古圣先贤的心思而无余蕴,后人不繁著作,只需依照朱熹所说,循序渐进,躬行践履。

明代的时候,最具影响力的是朱学,朱子的学问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是朱学,有个基本的这个朱学我们叫渐教,就是佛家里面有顿教和渐教,他是一个逐渐的,就是逐渐地积累你的知识,然后积累了知识以后,先知后行,你先有知识,积累了知识,多半人都准备科举,就跟我们的现在人高考一样,准备高考,那么你要读很多书,你要背很多的文本,然后你学做人,战战兢兢,亦步亦趋,按照一个规定来做。

按照父亲的指示,王阳明开始准备参加科举,十年后,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弘治十一年的会试,考取进士,终于如父亲所愿踏入仕途。

出入官场,王阳明被派到工部实习,当时,西北常有战事,又值兵变,朝廷下诏求言。

长期有着边塞情结的王阳明一直都在关注边境形势,于是王阳明上《陈言边务疏》,终于实现了自己十五岁以来就有的上疏愿望。

在上疏中,他提出八项对策,蓄材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弗恩激怒,捐小权大,严守乖弊。

十多年的准备,令这次上疏极为切中事理,但是,王阳明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奏章如泥牛入海,渺无回音,此时的朝廷官员只知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整个官场犹如一潭死水。

程朱理学,不但无法为大明王朝注入活力,反而使他更加僵化,虽然已届而立之年,王阳明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往日的价值观念正在坍缩,自己的思想与学问亦无从施展,他感到异常的苦闷与彷徨。

这是宛委山南路的阳明洞天,距离浙江省绍兴市约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弘治十五年,三十一岁的王阳明请假归乡养病,筑室于阳明洞旁,他暂时放下程朱理学与家国天下,也无心欣赏千岩竞秀的自然风光,他打坐勤修,试图在佛道之中找到疗救精神危机的良方。

他每日只是静坐冥想,苦苦思索,困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问题,在阳明洞,过去种种,一一浮上王阳明心头,骑射兵学,虽是实用,终究无用武之地,佛老之学,虽可怡悦心智,如果要离世,祖母曾氏与父亲却又割舍不得,怎么办呢。

一天王阳明突然领悟到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是在孩提时候就有的,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割断孩提时就具有的人伦之情,便是毁灭人性。

因此人的自我实现,不能以求仙访道,打坐参禅为借口,而舍弃人伦责任,而应以接受人类的普遍情感为前提。

假如我祖母这一念能忘,我还是不是一个人,那么这是一个儒家和其它学术之间最为关键的一个课题,儒家的思想史入世,就是有一些情不仅不能忘,不能切断,而是你之所以作为人的必要条件。

对于王阳明来说,阳明洞不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物理空间,是他弃绝佛老而回归儒学,在离开阳明洞前,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归孔孟,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洞中所悟,隐然已非程朱理学的规矩,而要开始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阳明洞的思考,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让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

要出来建功立业,必须是走在儒家的这条金光大道上,那别无选择的,练完以后,他觉得那个颠簸精神没有意义,就是那个要不朽,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1505年对王阳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三十四岁的王阳明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是这一年,他开始在北京正式招收门徒,讲学论道,这期间,他还遇到了理学家湛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

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主张弃书册,废文字,去闻见,静中体验心体,是开启明代心学的重要人物,这与王阳明的思想暗中吻合。

此时王阳明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他与湛若水二人,相互砥砺切磋,期许在主流思想界之外开辟出一道新的天地。

但是,要跨越程朱理学,他还有一座大山需要跨越,那就是他自己。

明孝宗死后,武宗继位,时年十五岁,太监刘瑾等人日益得宠,专权山镇,紊乱朝纲,打击排斥正直的大臣,先朝留下的顾命大臣多半无奈地辞职回乡,言官戴宪等人疏谏,逮系诏狱,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面临着两种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仗义执言,选择前者可以确保仕途无虞,选择后者必将招来牢狱之灾,是活在违心的现实里,还是按照心的指引前行,王阳明陷入了知与行的矛盾之中。

他意识到遵循孔孟之道就要直道而行,道德只要落实在实践上才是真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王阳明决定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建议宽恕言官,刘瑾大怒,将他投入诏狱,廷杖四十打的昏死过去,许久之后才复苏过来。

虽然没被打死,但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通往贵州之路艰险万分,但这条贬谪之路也正是成就王阳明心学之路,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千辛万险,长途跋涉到达龙场。

龙场驿,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之中,规模很小,只有驿丞一名,吏一名,刚到的时候连住所也没有,只好搭了个草棚居住,但这个草棚难以遮风挡雨,于是王阳明移居东峰一处洞穴,称之为阳明小洞天,阳明小洞天位于贵州修文县,城东的龙岗山上,如今洞中留有明、清、民国年前的摩崖石刻43幅,是国内外溶洞摩崖石刻最多的一处,它们或许是表达对王阳明的崇敬之情,或是感叹王阳明非凡的人生经历,或是感念王阳明由此而开启的心学之路。

在明朝,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中,遍布毒蛇、巫蛊、瘴气、瘟疫,龙场之民,多为苗族、黎族土著,语言不通,很难交流,能同他说话的只是流窜到这一地段的汉人盗匪,这样一片恶土,竟然成为王阳明的精神家园。

他居夷处困,不为恶劣的环境打败,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乐观精神,他给自己筑了一石窟,日夜端居其中,冥想人生,要参透生死。

假如是一个儒者,你在一个一无所有,任何人际关系都没有,你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你还能做到儒者吗,就在那个时候他的顿悟,叫做吾性自足,作为一个人我就圆满了,可是,这个顿悟和佛教或者道家的那种顿悟或者彻悟有很大的不同,他第一个就把他所背下来的五经,他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叫五经臆说,就是我现在的这样一个感觉,这种吾性自足的感觉,和我念的儒家的经典有没有矛盾,他经过这五经的检验之后,他觉得没有矛盾,所以后来才发展出就是儒家的心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