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1.心即理1.1|立志:志向要远大光明-阳明心学第一课1.立志要趁早。
志向立得越早,就越有精力和时间来塑造你的志向。
2.志向要远大光明。
远大志向就是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而不是个人角度。
3.志向一旦树立必须要全力以赴,绝不能半途而废。
4.对于普通人而言,立志即为善,最低程度不要作恶。
1.2|独立意识:做人不需要依赖任何精神权威独立意识定义:1.人不能依赖于任何外在精神权威与政治权威。
2.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强大的理性能力,能在任何时刻都做出轻重厚薄基本判断。
3.人如果没有独立意志,不懂得独立思考,则无自由,因此独立意志和自由是相辅相成。
4.人不可能有绝对自由,原因就在于任何人的独立意志都应该建立在大多数人福祉上。
5.阳明心学最看重人的独立意志,怀疑是独立意志的第一个台阶,对权威保持怀疑态度。
1.3|阳明格竹: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1.成功钻研一套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从而大功告成。
2.探索后发现所钻研的理论和方法论是错误的,从而产生怀疑,再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和人生。
1.4|龙场悟道:你活在谁的知识理论体系里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格”=正,“物”=事情;“格物”=在事情上正念头,“致知”=致良知,即实现良知。
格物致知即在每件事上存正念头,去除恶念头,必能实现良知。
若实现了良知,良知就会给你指引。
“格物致知”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构成闭环1.5|心即理:七情六欲比人性更重要“心即理”即阳明心学基石(知行合一、致良知均以此为基础)。
“心即理”即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归纳版“心=性+情性:仁义礼智信,正能量,行动方向情:七情六欲(必须适度),行动催化剂,驱动作用承认适度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均符合天理,意味着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欲望恰好是人能创造伟大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
1.6|心外无物:心即理衍生概念11.心外无事2.心外无价值3.万物一体1.7|心外无理:心即理衍生概念21.人人都是天理大师、人人平等,当遇到压迫和欺侮时,必勇于反抗。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良知教育等。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性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他
认为人的心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拥有智慧和道德的能力,人的心中具有自明的道德准则,即良知。
2.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通过
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
3.知行合一: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
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知行合一可以避免空谈理论,也可以检验“知”
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4.良知教育: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是人性本善的表现。
良知教育
旨在唤醒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关于阳明心学的相关资料或咨询相关学者。
王阳明明心见性通达万物

王阳明明心见性通达万物王阳明:明心见性通达万物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字阳明,号仲宣。
他提出了以“明心见性”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强调通过内省自我认知,以求人性的完善和万物的通达。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阳明心学的理念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一、心学思想的内涵王阳明心学强调“明心见性”,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本具良知和智慧,而通过内省和自觉地触动内心的良知,就能够认识到人的本性和道德规范,实现心性的完善。
他认为,通达心性是人类最高的境界,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心中心”的存在,这是一个与世事万物相联系的中心,也是人与天地宇宙相通的纽带。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践行,才能让心性达到通达的境地,从而明白人与天地万物的共通之道。
二、“明心见性”对个体的启示“明心见性”的核心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寻求真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王阳明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外界环境和杂念影响,使得人们遗忘了自己内心的本真和道德准则。
因此,要回归内心,通过内省和自觉来触动自己内心的良知,找到自己的人性善良,才能达到心性的完善。
对于个体而言,“明心见性”提供了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方向。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调整,逐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回归到内心的本真。
意识到自己的人性善良,根据内心的良知行事,才能真正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和控制。
三、“明心见性”对社会的启示王阳明心学以“明心见性”为核心,可为当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启示。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逐物质利益,迷失了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人类的共性。
而倡导“明心见性”的理念,则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良心互动和道德共识。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重视每个人内心的声音,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来寻找真理和道德准则。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强道德教育的培养,引导人们通过内心的自觉和认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明心见性”对个人成长的指引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明心见性”提供了实现自我完善的指引。
阳明先生的心学四句话

阳明先生的心学四句话
阳明先生的心学四句话,也被称为“天泉证道”,分别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概括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强调心的本体是圆满自足的,超越善恶的分别。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说明人的意念发动时,会对事物作出判断,产生善恶、是非。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人内在的良知能分辨善恶。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提倡通过实践行动,去除心中的恶念,追求善良。
这四句话反映了阳明心学强调内心修养、致良知、实践善行的理念!。
阳明心学的认识和理解

阳明心学的认识和理解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1 —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 2 —。
阳明心学

陽明心學2009-01-28 17:56:18来自: 心灵之光(何必在意有雾障目)龍場悟道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
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
長期以來,「龍場悟道」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彷彿是在一夜之間,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許多坎坷經歷、哲學思考及其理論對辯。
王陽明學說,並非產生於他那「水鄉澤國」的故鄉,而是產生在窮鄉僻壤的龍場。
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與王陽明當時的處境和寂然心態有極大關係,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迸發出來的思想之火。
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並發配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
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慼。
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涼、寂廖、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彷彿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
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忽忽,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
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
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
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
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
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
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於是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學。
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發揮了獨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脫之路。
他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裡「(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
阳明心学8颗心感悟

以下是阳明心学中的8颗心的感悟:
1. 孝心:对父母、长辈要尽孝道,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2. 忠心:对国家、组织要忠诚,这是做事最基本的品质。
3. 良心:对自己、他人要讲良心,这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
4. 信心:对未来、事业要有信心,这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最基本的力量。
5. 决心:对目标、理想要有决心,这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基本的表现。
6. 耐心:对困难、挑战要有耐心,这是培养意志、锻炼毅力最基本的方法。
7. 虚心:对知识、学习要虚心,这是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最基本的要求。
8. 恒心:对习惯、行为要有恒心,这是养成良好习惯、规范行为最基本的表现。
这8颗心是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做人与做事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从这些角度去思考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阳明心学精髓——十个字,四句话

王阳明⼼学精髓——⼗个字,四句话⼼学作为儒学的⼀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明朝,由王阳明⾸度提出“⼼学”两字,⾄此⼼学开始有清晰⽽独⽴的学术脉络。
⼼学强调⽣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灵儒学”做出注解。
儒家的学脉⾃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儒家圣⼈学问开始“哲学化”,时称新儒学。
“陆王⼼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家的⼼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学”。
陆王⼼学⼀般认为肇始孟⼦、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成。
陆王⼼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派”(⼀称主观唯⼼主义),⽽程朱理学为“格物派”(⼀称客观唯⼼主义)。
王阳明的⼼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学基础上进⼀步发挥⽽成就的。
《左传·襄公⼆⼗四年》:“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两个半圣⼈”,即孔⼦、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和王阳明各占其⼀,曾国藩只算半个。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学集⼤成者。
王守仁与孔⼦(儒学创始⼈)、孟⼦(儒学集⼤成者)、朱熹(理学集⼤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从⼩就⽴志“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是他⼀⽣的奋⽃⽬标。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法,因为事理⽆穷⽆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内⼼中去寻找“理”,“理”全在⼈“⼼”,“理”化⽣宇宙天地万物。
在知与⾏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知中有⾏,⾏中有知,所谓“知⾏合⼀”,⼆者互为表⾥,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不⾏则不能算真知。
他的学术思想传⾄中国、⽇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师学习的要义
阳明先生说:「要向比我早觉醒的人学习,既然已经承认他比我早觉醒,就要尊重他的地位,跟他拜师,就应当专心致志,只有他说的话缠听,如果他的观念与我不合,不可就把他的话弃置,必须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如果思考不能获得解答,还要再跟他请益厘清,务求彻底了解他全面的意思,不敢动辄滋生对这位先觉者的质疑与困惑。
因此《礼记》说:『只有老师严格其门径,大道缠能被尊重,大道被尊重,然後人民缠能知道要尊敬学习这件事情。
』假如没有尊崇老师的地位,对他的教育怀抱着笃实信仰的心情,则必然有轻忽怠慢,把学习这件事情看得太过容易的意念,这会使得他的言语我们未曾严谨倾听,那犹如未曾听进去;听进去却不严谨思考,那犹如未曾思考,如此虽然自称跟他拜师,犹如未曾跟他拜师一般。
」
这出自〈示弟立志说〉,阳明先生写给其弟王守文有关立志的一封信。
如果没有给出观念,使得世界因此而存在,那宇宙对我们人类来说,根本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因此,能给出观念的人,让我们透过意识,能安身在这宇宙内,这就是我们的先觉者。
宇宙的源头就是本体,然而,宇宙本体不会自称其本体,只有观念能让本体被洞见,能帮忙我们洞见本体的观念,就是世界本体,透过世界本体,我们与宇宙本体扣应。
就儒家的义理来说,这世界本体得要由人担任,观念缠会因此现身,我们如要学习能洞见宇宙本体的观念,就得要去认世界本体,这就是古时候拜师会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
理性知识的观念,自己或许能读书获得;灵性知识的观念,如果没有良师的细致指引,那就难免会被各种观念的黑洞给卷失,终生迷路在宇宙里。
有关於宇宙本体的观念,会含有大量的冥契经验,冥契经验这个桥梁,沟通着天与人这两个主体(与受体),能让天与人相互契合的内在脉络,就是世界本体给出的灵性知识。
谁能担任世界本体?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自称是世界本体的人,而应该问在寻觅宇宙本体的人,如果你想与宇宙本体相见,你就应该承认能帮忙你相见的宗主,当你承认「他是我的宗主」,你就应该笃实去信仰他的教育,按着他给出的指示去学习掌握观念。
这种信仰的过程并不是如同傻子般不闻不问,正好相反,你应该要摊开来检视生命,把自己的各种状态细致与他对论究竟。
自我与自性是个既矛盾且相容的两个机制。
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行住坐卧了,人如果只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去复见自性本体了。
但,行住坐卧里,依旧有着自性本体的作能,阳明先生强调「事上磨练」,就是在强调这个作能。
自我意识让人能确认自己肉身的存在,自性本体却能让人因了解世界的存在,而了解宇宙的存在。
没有肉身,我们无法体察万有,但,局限在肉身,我们无法与万有合一。
在静坐里,最常发生的困境就在於人每当「发现」自我意识不见了(那同样意味着肉身不见了),人就会惊慌失措,立即想要「拉」回来自我的存在感。
你就能看出要让人泯灭自我,这是如何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
同样使得悟道这件事情跟着变得极其困难,因为自我感不愿意消失,自性本体就被架空,无法如实存在。
由於当前人的自我意识受着物质的拥有而不断被强化,致使最彻底的悟道变得几乎没有机会,相当大量的新世纪觉知者开始转而强调带着自我意识的解脱法,意即不要任何良师,靠着广读某些灵性知识的书籍来自救自度。
首先,灵性书籍的作者,还是来自於先觉,全然的自救自度只是自我的想像;再者,不认任何先觉做自己的灵性导师,结果往往是任着自我意识的喜怒哀乐去学习,如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当作「良知」,那就是阳明後学王艮引来的弊端,误把自我当自性,这真该被称作「认贼作父」了,这只能带来暂时性的喜乐感,并把喜乐感当作解脱,却因为同时间还有哀怒感会伴生,因此人就会活在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里。
当你发觉自己处於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你还会不会认为「这就是解脱」,答案应该不问自明了。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