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主张兼爱的墨家创始人

合集下载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最早的和最宽泛的原子论者之一。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墨子主要思想内容如下:1.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摒弃私利之心,追求公共福祉。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知者教人,勇者律人”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

2. 尊尚贤才:墨子认为,贤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应该被尊重和推崇,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并使人们受益。

他主张“用人原则”,强调选用贤能之人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 反对战争与武力:墨子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他坚决反对战争与使用武力。

墨子主张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谈来解决纷争,而不是动用武力。

他提出了“非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

4. 力学原理: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力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离合”和“悬鼓”等力学原理,阐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墨子的力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至今。

5.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墨子提出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思想。

他认为,感性知识是通过五感获得的有限的个别知识,而理性知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获得的普遍的知识。

墨子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知识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6. 科学实践:墨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墨子提倡学习并应用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

他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道德教育:墨子主张实施道德教育,提倡行为的正义和秩序。

他认为道德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尊贤、反战、力学、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科学实践和道德教育。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

墨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墨翟,主张非攻,兼爱,尚贤,节俭等。

扩展资料: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

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

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

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

总的说来,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墨家学派有关知识

墨家学派有关知识

墨家学派有关知识墨家学派,又称墨子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同、尚实、尚实用等。

墨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墨家学派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兼爱即指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平等地关爱。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在墨子的学说中,非攻是一个重要概念。

墨子主张不主动攻击他人,不进行战争。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伤害,对人民来说是一种灾难。

墨子提倡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通过公正的仲裁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当时的战国时期社会形势不谋而合,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学派还强调尚同和尚实的思想。

尚同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共同的目标,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追求共同的利益。

墨子认为,只有追求共同的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尚实则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墨子认为只有依靠实际的经验和实践,才能取得真知和真理。

墨子学派还强调尚实用的思想。

尚实用即指强调实用价值,追求实际效果。

墨子认为,只有追求实际效果,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发明和创造,如水利工程、兵器制造等。

墨子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实、尚实用等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提出了人道主义的理念。

非攻思想强调和平与和谐,反对战争和暴力。

尚同和尚实思想强调共同的利益和实际的效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简介墨子人物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墨子人物生平家世出身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

后简略为墨姓。

约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

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早年经历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

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

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师从儒者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

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批评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扞格。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发展为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既“贵义”又“尚利”,是首位在诸子百家中高举功利主义旗帜的思想家。

墨子的“兼爱”思想,首先体现在“别相恶”的对立中。

通过“兼以易别”用大爱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根据此来兴天下之利。

但“兼爱”不仅追求社会的正义平等,也关注个体的权益。

首先,墨子将天下祸害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之害的根源。

其次,墨家所讲的“兼相爱,交相利”,迥异于“耻言利”的儒家思想。

墨子强调“义利一体”,视“利人”、“利天下”为“义(至善)”,然后又提出“利”以“义”的标准和目的。

墨子提倡“交利”的平等意识,代表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物质生活利益,不是利益冲突的另一方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墨子又把解决这一冲突、矛盾的希望寄予帝王,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想。

最后墨子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贯彻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在“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理论,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动机的统一。

关键词:墨家,兼爱,非攻,交利《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但墨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古语有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这句古谚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两家同为“显学”。

对此典籍中多有记载。

(《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吕氏春秋》)中多次以孔墨并称。

(《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

”这就说明墨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墨家学派也曾有过显赫,辉煌的学术地位。

墨子,名翟(dí),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墨子。

墨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多数认为墨子是鲁国人。

《墨子》的兼爱思想评析

《墨子》的兼爱思想评析

兼爱思想在《墨子》中的地位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核心思 想之一
兼爱思想在《墨子》中占据重 要地位
兼爱思想是《墨子》中其他思 想的基础
兼爱思想在《墨子》中的地位 不可忽视
兼爱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爱人如己,无差别地爱所有人
兼爱思想体现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互爱
兼爱思想具有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内涵,体现了墨子对于人类和平共处的理想
兼爱思想强调“兼爱”与“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 鬼”、“非命”、“非乐”、“节葬”、“节葬”、“非乐”等思想相结合,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墨家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的特点
无差别地爱一切 人
强调“爱人”的 义务
提倡“利他”的 行为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企业管理:兼爱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教育领域:兼爱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 教育公平。
政治领域:兼爱思想提倡兼爱非攻,可以应用于政治领域中,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推动全 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墨子》的兼爱思想评析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墨子》兼爱思想概述 3 兼爱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4 兼爱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 5 兼爱思想的局限性及批判性思考 6 兼爱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与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墨子》兼爱思想概述
《墨子》背景介绍

墨子尚贤中的“贤”

墨子尚贤中的“贤”

初探墨子尚贤中的“贤”墨子,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墨家也被称为“儒家别子”。

很多人都知道“尚贤”是墨子的主要观点之一,“尚贤”大体含义为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尚贤”中的“尚”比较容易理解,为推举、选举的意思。

但“贤”的标准是什么呢?《墨子·尚贤上》中墨子提出“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子认为一个可以被成为“贤”的几个重要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在“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中“厚乎德行”排在第一位,可见“德”是“贤”的重要组成。

墨家认为“德”是修为的最高境界和所达到的最理想境界。

墨家更注重强调“德”的功利性。

墨子要求贤良之士能像过去的明君圣人一样爱民,就必须能给百姓以实际的利益。

要求“厚德”时,更要注重“德”的实际效果。

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把其归集为实践能力,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才“厚德”,就是要注重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在行动中要根据“德” 对善恶行为进行取舍,以求达到实际利益的最大化。

表现出“德”的功利性。

功利性的“德”是墨家对贤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做一些恶的事也不是不可以的。

“辩乎言谈”表现了墨家学派重视“贤”在言辩方面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政权名存实亡,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各自为政,他们为了能够在各种军事斗争、政治外交中获取利益,打击对手,处于不败之地,非常渴望能得到“辩乎言谈”的人才,以及贤良之士的治国方略。

对于贤良之士而言,又必须具备高超的言谈技巧,方能赢得诸侯的青睐,得以推销自己的救国经世之说。

至到战国中后期,纵横两派各争其锋,更使得言谈辩论成为谋士贤才们游说各国的必备手段。

“辩乎言谈”是“贤”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对功利性的“德”的实际诠释的必要前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上所有文言文的注释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上所有文言文的注释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上所有文言文的注释十七、公输节选自《墨子。

公输》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非攻、兼爱,墨家的创始人,宋国人。

《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

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

能制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2)将以攻宋:以,用(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

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4)闻之:闻,听说(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

(6)至于郢:至,到达(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子墨子的尊称。

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愿:想;子:你。

(10)说:通“悦”,高兴。

(1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献上十金。

请,译为“请允许我“。

(12)义: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

再:第二次(14)请说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请:请允许我。

说之:解说这件事。

(1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为,造。

以,用来(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荆:楚国的别称。

智,聪明;谓,叫做;于,表对象;而,表转折,却(17)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

意思是不劝阻楚王。

争:通“诤”,劝阻。

(18)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知类:明白事理。

(19)服:被说服。

(20)然:(既然)这样,但是(21)胡:为什么。

已:停止。

这里指停止攻宋。

既已:已经(22)见【我于王】(xiàn):引见。

王:指楚惠王。

(23)【子墨子】见【王】:拜见。

(24)文轩:华丽的车子。

文,彩饰;轩,有蓬的车。

(25)敝舆(yú):破旧的车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主张兼爱的墨家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墨子出生何地,历来有争议。

《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

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

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

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

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

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

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

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

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

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
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

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

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

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

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

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

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

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

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推理论证的因素。

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

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另外,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关于“倍”“平”“同长”“中”“圜”“正方形”“矩”“直线”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性。

墨子还给出了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数学命题,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此外,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

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

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

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

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
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

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墨子对物理学也有精深的研究。

他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墨子为探讨光与影的关系,进行了著名的小孔成像实验。

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

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

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

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墨子还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

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

他曾花费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

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

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喜爱。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
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

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墨子思想中保存有较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

他承认天有意志和鬼神的存在,以天志为其全部思想的最后依据,认为天和鬼神都赏善罚恶。

这是他思想中落后和错误的方面。

但他又反对天命思想,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禽兽以羽毛为衣,水草为食,不必耕织,衣食已足;人则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突出强调了一切要依靠人自己的努力。

他还提出衡量人们言行是非的三个标准:上古圣王的经验,百姓耳目之实和符合国家人民之利。

这都是有价值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