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合二为一的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
人类学总结——精选推荐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一、人类学的原初概念人类学这门学科很早就有跨学科的性质。
二、文化和culture是关键词(一)culture和文化词源最初的culture源于拉丁文的“耕耘/种植”之意,其中显然的寓意是文化与自然生成的区分,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汉语中的“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二)文化诸定义举要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一)田野工作的特征地位:田野工作常被誉为“成丁礼”,是人类学研究的首要的方法和途径。
特征:(1)学习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年的周期;(3)采纳参与观察。
(二)民族知识田野工作的重要结果民族知识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
四、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和我者(一)关于他者的定位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问。
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它源于人类学发生期对遥远的部落社会的他者的强烈的比较文化研究框架之中。
(二)文化的他者与自我比较他者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
晚近以来的人类学家是在运用他文化和对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构本文化。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一)如何设计文化比较(1)按地理区域进行的比较;(2)按样本大小进行的比较;(3)按数据搜集人的不同进行的比较;(4)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2)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1、隐含的比较法2、两元文化比较法需要对两种不同文化里的相似实践加以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以识别出其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多元文化比较法(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定义:是人类学家在对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一、人类学的内涵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二、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一)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行为问题,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
中国人类学的重塑:成为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

·人类学专题·中国人类学的重塑:成为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高丙中摘 要:中国人类学同行多年都是在预设中国社会科学的既定格局下呼吁人类学的学科升级,而现实的发展显示,人类学在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身并参与改变社会科学,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提升。
置身于一个技术创新和流动性剧增的新社会,中国人类学由海外民族志的开拓到融合“家乡”和“海外”的世界社会研究,适逢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提供参与观察的视野和方法、整体论的理念,提供比较的经验案例,由此促成中国社会科学成为中文知识共同体在经验研究上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从而在完成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己的学术身份与学科地位。
关键词:中国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新文科;世界社会作者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珠海 519087)。
引 言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就它们在世界上的研究型大学开设的广泛性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
另外,民族学、人口学、民俗学等也被视为基础学科,但是开设的大学比较少。
然而,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体制里从来没有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一样的基础学科地位。
其中的学术原因可能是人类学的作用部分地被民族学、社会学所替代,其中的思想原因可能是中国在近代以来一直坚持反对殖民主义,而人类学被贴有“殖民主义婢女”的标签。
其实,人类学最擅长的是研究他人社会、外部世界,这是研究国内(少数)民族、国内社会的民族学和社会学所替代不了的;同时,人类学恰恰又是反种族主义、反西方中心主义和各种自我中心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思想渊薮。
人类学未获得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位置,这制约了人类学在改革开放以来学科重建中的发展,使人类学未能更早发育出境外社会调查研究的共享知识成果并由此使中国社会科学具备以世界社会为对象的经验研究属性。
就连人类学都局限于在中国人类学的重塑:成为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国内做社会调查,整个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都在对象范围上被局限了。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这一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独特格局。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概述(一)“多元”概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而且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一体”概述“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前提,各民族相互依存、互为一体。
各民族共同追求着共同理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远古时代起,各民族就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而且不断深化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文化内涵(一)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多元”的突出表现。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社会意义(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解析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之间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也是研究个体身份认同以及人类群体互动的一门学科。
它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等。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民族学是一门核心学科,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民族”。
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人们所构成的群体。
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语言、宗教、种族等。
尽管民族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们也与其他民族有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通常发生在跨民族边界和跨国界的区域,形成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
民族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的总称,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表现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被视为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通过语言、宗教、神话传说、艺术作品、礼仪习俗等进行表达和传承。
在民族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感知和认同。
个体的身份认同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
身份认同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也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凝聚力密切相关。
此外,民族学还关注人类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群体互动包括合作和竞争两种形式,它们可以通过贸易、战争、移民等方式进行。
人类群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会导致冲突和对立。
因此,民族学也致力于研究人类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文化融合和冲突解决等问题。
总之,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性,以及身份认同和群体互动的问题。
通过探索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民族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学——论林耀华先生的学科建设思想

广西 民族研究 2 1 年第 4 ( 01 期 总第 16 ) 0期
a t rsiso t n l g ,t e d v l p ntd r cin o t o o n Ch n ce it fe h oo e y h e eo me ie to fehn lg i i a,d s i ln r ae t r i i g,a a y icp i a y tln stan n c— d mi ai n t l fsu y,fed r n O o .T sr l tst re tn y tm fChie eEtn lg e c qu lt a d sye o t d i l wo k a d S n hi ea e opef ci g s se o n s h o o y y a h c o a p cs n o g i ig ma y deal tt e mir s e t ft e d v lp n ft e d s i l . tt e ma r s e t ,a d t u dn n t i a h c o a p cso h e e o me to icp i s h ne Th st o g tb n ftd fo Wu W e z o’ a i o e ta o o sr c in o o ilS in e n Chna i u h e e e r m n a S b sc c nc p b utc n t t fs c a C e e s i i . h i u o Ke r s:e n l g y wo d h t oo y;Ch n i a;Li o ua;d s i ln o t cin n Ya h icp i e c nsr t u o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1. 引言1.1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是中国特色学科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术探索。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化、民俗、习俗、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学科。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学术交流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涉及到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涉及23个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宗教、语言、习俗、传统艺术等广泛领域。
通过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不仅丰富了学术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突出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当今世界学术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支持,也为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与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方向,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1.2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土化指的是将原本外来的学术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使其与中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需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地民族的问题。
国际化则是指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提升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本土化,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作出贡献。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重点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何星亮光明日报2006.9.4 (12)●十九世纪初以来的近二百年时间里,“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名称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的“民族学”从广义变为狭义,而“人类学”则由狭义变为广义。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西方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的分类方法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考虑到广义的民族学在我国学术界占有特殊地位,也考虑到民族学与人类学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把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级学科是较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在国际学术界,学科名称和学科归属最为混乱的应属“人类学”了。
各国名称不一,有的称“民族学”,有的称“人类学”。
有的国家把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为“人类学”,把研究人类文化的称为“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三个名称也一样,不仅因国而异,甚至因大学、因人而异,令人无所适从。
尤其是在我国,误解“人类学”和“民族学”及滥用“人类学”现象十分严重。
从学科的形成与分化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在20世纪之前,关于人类、民族、种族及其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名称:“民族学”和“人类学”。
1839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学体质和文化的学会——巴黎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
但早期的“民族学”是广义的民族学,研究领域很广,在19世纪30—40年代成立的美国、英国等国的“民族学会”,既研究人类文化,也研究人类体质。
巴黎民族学会成立20年后开始分化。
1859年,在专门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保尔·布洛卡(PaulBroca)倡导下,巴黎民族学会分为“人类学会”和“民族学学会”两个学会,前者主要研究体质,后者主要研究文化。
1863年,英国在民族学会之外,也创立了“伦敦人类学会”。
美国也在民族学会之外,于1879年创立了“华盛顿人类学会”。
由上可见,从学会成立和分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学会是从民族学会中分化出来的。
从“人类学”、“民族学”的涵义变迁看两者的关系19世纪初以来的近200年时间里,“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名称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的“民族学”从广义变为狭义,而“人类学”则由狭义变为广义。
人类学学科体系

人类学学科体系
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生物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心理性等方面。
人类学学科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1.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生物性特征和演化的学科,主要涉及人类的生理、解剖、遗传等方面。
该学科通过比较不同人种、民族、地域的人类体质特征,揭示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和演化历程,同时也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演化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2.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多样性的学科,主要涉及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传统等方面。
该学科通过田野调查、参与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同时也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3.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主要涉及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
该学科通过发掘和分析古代遗址、文物等资料,揭示人类历史的演进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4.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演变和多样性的学科,主要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演化等方面。
该学科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文
化背景和使用情况,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和文化意义,同时也为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5.应用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是将人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学科,主要涉及人类学在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该学科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合二为一的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的重构问题。
通过对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两个相关学科的梳理和思考,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提出了重构合二为一的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分析了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1.引言
众所周知,民族学和人类学是两个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学科。
民族学关注中国的各个民族群体和民族文化,人类学则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和文化。
然而,在中国特色背景下,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
因此,需要对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进行重构,以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发展。
2.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2.1学科划分不清
传统的学科划分使得民族学和人类学在理论和实践中分离,缺乏相互渗透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2.2研究方法陈旧
学科体系中存在很多陈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需求。
2.3缺乏中国特色
学科体系中缺乏中国特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无法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
3.重构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重构合二为一的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
学学科体系的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学科整合
将民族学和人类学整合为一个学科,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和理论
体系。
这将有助于消除学科划分不清的问题,促进学科的协同发展。
3.2研究方法创新
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
同时,加强对数字化人类学和实地考察等现代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研究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强化中国特色
在学科体系中加强对中国特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重视,充分发挥中
国文化传统的优势。
这将为学科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4.实施路径
要实施上述重构方案,需要采取以下路径:
4.1学科整合机制的建立
建立学科整合的机制和体系,包括设立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机构和组织,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整合的落地实施。
4.2人才培养的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宽广视
野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
4.3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者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吸引
国际资源和学术成果,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结论
在中国特色的背景下,重构合二为一的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
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科整合、研究方法创新和强化中国特色,可以
解决当前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有信心,通过
重构学科体系,将使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以上为关于重构合二为一的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的文库文档。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本文旨在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助力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的繁荣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