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视角下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历史与记忆研究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行为为主要对象。
在历史与记忆研究领域,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社群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历史与记忆研究,并分析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一、历史作为文化的构建人类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事件的时间线,更重要的是历史是由人类社会构建出来的一种意义体系。
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述,来塑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在人类学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和解读古代文化遗迹,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从而帮助我们重新构建历史。
人类学家还通过对口述历史的研究,挖掘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的历史痕迹,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二、记忆与身份认同记忆是个体和社群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对历史的主观解读和理解。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民族、社群和个体的记忆传承和记忆建构,揭示了记忆对身份认同的重要影响。
以族群记忆为例,人类学家通过研究特定民族的传统习俗、神话故事和仪式活动,发现这些记忆活动对于族群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记忆也对其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个人经历和记忆的回忆和表达,构建起自己的个体身份,并与社会和文化中的其他要素相互交织。
三、历史与记忆的权力斗争历史和记忆的构建和解释是一个存在权力斗争的过程。
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政治势力有着不同的历史和记忆解释,因为历史和记忆涉及到社会利益的分配和权力的维护。
人类学家通过对历史和记忆的权力斗争的研究,揭示了历史与记忆的政治性和ideological性质。
例如,研究者发现在一些政治体制相对相对集权的国家,历史和记忆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工具,以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
人类学家的研究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历史和记忆的理解,更为历史研究、政治研究和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社会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问题集体记忆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就是一种由社会共同经历所形成的文化遗产。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集体记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涵盖了从人类起源到现在的所有事件和大事,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文化基石之一。
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通常通过许多媒介来传承和保存。
文字、口头传说、图画、音乐、表演、建筑、纪念碑和博物馆等等,都是传承集体记忆的有效方式。
这些媒介也通常与某个特定的人类文化有关,以此来表达人类个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然而,集体记忆并不仅仅是一个点对点的传输过程。
它也是一个演化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也使得集体记忆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的文化和思想的产生,新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对过去的集体记忆进行挑战,甚至有可能改变甚至覆盖。
正因为如此,集体记忆的建立和保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不同的群体所持有的集体记忆也不一样。
比如说,在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人民集体记忆中对同一事件的记忆有时候会截然不同。
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不同政治体制和经历影响了人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所以导致了对于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记忆。
另外,由于当前资讯高度发达,人们可以获得大量准确的历史信息,而在人类历史上,信息的传播受限于交通等因素,所以事件的真相可能存在多种版本。
这也给集体记忆的保存带来了挑战,因为人们需要梳理出哪些是正确的历史事实,哪些是别有用心的谎言,才能让群体的集体记忆得以保存和传承。
最后,在人类社会中,群体的集体记忆也受到当下社会文化和事件的影响。
所以在传承集体记忆时,有必要梳理和过滤这些当下的影响,以保证集体记忆能够单纯、真实地传承下去。
总之,集体记忆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集体记忆的建立和保存,需要遵循历史的真实性、群体认同和文化独立性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体的集体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存续和发展。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族际互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集体记忆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族际互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构成、传承与变迁,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
二、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构成族际互动是指不同族群之间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各族群的集体记忆得以相互影响和交融。
集体记忆由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构成,是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
这种碰撞不是简单的对立或排斥,而是在交流中互相理解、尊重和借鉴。
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在相互影响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现象。
三、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变迁集体记忆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节日庆典、文化习俗等方式进行。
在族际互动的背景下,这些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不同族群的传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以保存和发扬;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元素不断融入,使得集体记忆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集体记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可能因为不适应现代社会而逐渐消失,而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则逐渐成为新的集体记忆。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样性。
四、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的价值与影响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增强族群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集体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此外,集体记忆还具有社会凝聚功能,有助于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集体记忆对族际互动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集体记忆也激发了族群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结论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与探讨

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与探讨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对历史和记忆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并探讨历史事件与个体和群体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就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历史和记忆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是通过记录和研究过去的事件和现象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记忆则是个体和群体对过去经验的储存和回忆。
历史和记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人们通过记忆来重现历史中的个体经历和感受,而历史则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记忆。
二、人类学对历史的研究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在对历史的研究中,人类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如考古学、民族志学和口述历史等。
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和分析,人类学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民族志学则通过对当代文化的观察和记录,反推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情景。
而口述历史则通过与个体和群体的交流,寻找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记忆的关联。
三、人类学对记忆的研究人类学对记忆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记忆储存、传递和遗忘等过程。
人类学家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探寻记忆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例如,在一些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历史和记忆传递给后代,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
而在现代社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记忆的新问题,如记忆的虚拟化和数字遗产的传承。
四、历史与记忆的重构历史和记忆都是主观的构建,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会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塑造。
人类学关注历史事件和个体记忆之间的互动、重构和再建。
通过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不同个体和群体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和记忆的塑造。
这些不同的历史和记忆构建,反映了不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特征。
五、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意义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不仅提供了解释历史和记忆的新视角,而且对于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集体记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集体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集体记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动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框架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深入探讨。
集体记忆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群体或社会共享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经过群体内部交流、协商和认同的过程后形成的。
集体记忆的核心是群体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它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如教育、传媒、仪式等)得以传承和强化。
集体记忆具有建构性和动态性。
这意味着集体记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是由群体成员根据现实需要和文化背景进行建构的。
同时,集体记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运动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记忆内容的增减、记忆重点的转移以及记忆解读的多样化。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记忆的遗忘与重构。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缺失,而是记忆选择性的结果。
某些记忆可能因为不符合群体利益或价值观而被刻意遗忘或压制。
而重构则是对记忆进行再次解读和加工的过程,它可能使原有的记忆得到强化或弱化,甚至产生全新的记忆内容。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集体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族际互动得以形成、传承和演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族际互动对于集体记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为深入理解族际关系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集体记忆的内涵与特点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拥有的记忆,它具有共享性、传承性、选择性等特点。
首先,集体记忆是群体共享的,不同个体在互动中形成共同的记忆。
其次,集体记忆具有传承性,通过代际传递得以延续。
此外,集体记忆还具有选择性,即群体在记忆形成过程中会选择性地保留、遗忘或重构某些信息。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了复杂的集体记忆。
这些记忆不仅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客观信息,还包含情感、认同等主观因素。
因此,集体记忆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三、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交流。
这种互动为集体记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使得彼此的记忆得以共享和传承。
同时,互动过程中的冲突、融合和认同等行为也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族际互动中的交流和交往使得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信息得以传播和共享,从而形成共同的记忆。
此外,族际互动中的冲突和融合也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
冲突可能导致某些记忆被淡化或遗忘,而融合则可能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认同和共同记忆的形成。
四、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传承与演变集体记忆的传承与演变是族际互动的重要结果。
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老一辈人的记忆通过口传、教育等方式传递给年轻一代。
同时,族际互动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使得不同族群的记忆相互渗透和影响。
这种相互渗透和影响使得集体记忆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以某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为例,他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共同的记忆,如共同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集体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族际互动得以形成、传承和演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相互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在族群关系中的作用。
二、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形成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之间通过语言、文化、经济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这种互动为族群之间的记忆交流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集体记忆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形成、积累和更新。
(一)互动中的记忆交流族际互动中的语言、习俗、节日等文化元素的交流,使得不同族群的记忆得以相互渗透和融合。
例如,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往往成为全民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记忆也在族际互动中得以共享和传承。
(二)记忆的传承与更新族际互动不仅使不同族群的记忆得以交流,还为记忆的传承和更新提供了动力。
在互动过程中,新一代的族群成员通过了解和学习其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逐渐将其他族群的记忆纳入自己的集体记忆中,从而实现记忆的更新和丰富。
三、集体记忆的特点及作用(一)集体记忆的特点集体记忆具有共享性、选择性、重构性等特点。
不同族群的成员共同拥有某些记忆,这些记忆在传承过程中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选择性。
同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集体记忆也在不断地被重构和更新。
(二)集体记忆在族群关系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在族群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增强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使族群成员更加珍视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集体记忆也是调解族群关系的重要资源,通过共享的记忆,不同族群之间可以增进理解和信任,缓解矛盾和冲突。
最后,集体记忆还是推动族群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动力,它促使不同族群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实现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定性方法,了解族际互动中记忆交流的具体过程和特点;同时,运用问卷调查等定量方法,分析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交流的不断加强,族际互动在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族际互动不仅关乎个体间的交往,更涉及各民族集体记忆的构建与传承。
集体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本文旨在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构成、传承与变迁,以及其在族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构成1. 族际互动的概念与特点族际互动是指不同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往来。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交融性以及动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族际互动日趋频繁和深化。
2. 集体记忆的构成要素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拥有的、代代相传的记忆。
它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等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族群间的交流与互动得以保存和传播。
3. 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联族际互动为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提供了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在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集体记忆,也促进了族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族际互动中的集体记忆传承与变迁1. 集体记忆的传承方式集体记忆主要通过口头传承、文化习俗、节日庆典等方式进行传承。
在族际互动中,各民族的集体记忆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方式得以传递和保存。
2. 集体记忆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集体记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族际互动中,各民族的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原有的记忆内容、形式和意义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
3. 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变迁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集体记忆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它也使得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在相互影响中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四、集体记忆在族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1. 维护民族认同集体记忆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
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
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
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
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
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
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
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
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
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
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
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忆”的解释。
他认为“集体记忆”倚仗于他人的记忆,同时还是现实对过去的重建。
虽然个人并未经历某些事件,但这些事件仍可以被型塑成集体记忆,从而在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集体记忆”的两种研究范式“集体记忆”概念被提出之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学者们对众多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分成了“集体记忆”研究的建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范式。
建构主义范式认为集体记忆是现在对历史的重建。
哈布瓦赫也有“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的论述1。
而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诺维克沿承了哈布瓦赫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集体记忆”的核心特征是非历史性,甚至反历史性的。
“记忆并没有完结,而是在现实中得到延续,‘集体记忆’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2。
韦尔奇(James Wertsch)也从建构主义的范式出发,将“集体记忆”分为三种类型:同质型集体记忆、互补型集体记忆和冲突型集体记忆,它们是同一集体内成员建构记忆的不同结果3。
功能主义范式认为集体记忆最重要的功能是集体整合。
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的功能也进行了探讨。
在概念化“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集体记忆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维持群体的稳定和完整。
亨利·罗素发展了哈布瓦赫的思想,论述道“与个体记忆一样,集体记忆也支持着各种认同。
它在情景中跨越了个体的边界而进入集体领域,它支持了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市民认同以及其它认同”4。
建构主义注重集体记忆的因变量特质,而功能主义则强调它的自变量身份。
为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两种范式的契合点,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往往采用过程分析法。
综上所述,功能主义的视角和建构主义的视角其实代表了集体记忆研究的不同阶段,早期研究者可能更多地关注于集体记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一问题。
前者强调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播,后者则突出集体记忆的变迁,二者实际上是任何一种集体记忆研究都必须考虑的两个方面,它们同时存在,互不矛盾,呈现出集体记忆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角度和思路。
(三)“集体记忆”实现的基础——集体认同在哈布瓦赫的理论中,形成记忆的个体因素如语言、思维、逻辑都不会单独存在,而是特定生活场景下个体与他人互动产生的综合体。
“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
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5,集体认同的一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3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4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个作用是强化了集体记忆。
集体认同可以看作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框架,以强大的集体意识作为准则。
人们生活在其中,个体的记忆会逐渐被群体同化,成为能够被触发的回忆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同的记忆会由被反对到淡化,然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集体所认同的意识所同化,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形成集体稳定的文化意识形态。
集体认同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权力对集体记忆进行重建。
现存社会秩序包含政治、经济等方面要素,其中的权力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集体认同,进而对集体记忆的场景影响和重建。
在极权主义的社会下,统治者可以用权力制造恐惧来控制人民对事件的记忆。
(四)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现状国外学者对集体记忆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而展开的。
如对大屠杀的研究,大屠杀集体记忆不论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维度上的工具化,还是文化维度上的内化,都是为了支持和强化已形成的集体认同,或是为形成中的集体认同提供合法性基础,以增强集体凝聚力。
建构主义范式强调的则是集体认同对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型塑。
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这对相关关系像纽带一样把有关记忆研究最常用的两种范式结合了起来。
国内学者这方面的研究尚且不多,现有研究也大都是围绕着某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对人们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
如景军的《神堂记忆》,对中国西北某农村中孔庙的重建过程来理解集体记忆对村民的作用。
总的来看,集体记忆理论还处于发展中,属于较为边缘和交叉性的理论,但哈布瓦赫的这一理论确实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1目前,集体记忆的研究在我国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1.理论介绍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也是西方舶来品,一些学者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梳理,类别划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有力地推进了集体记忆理论在国内的传播。
例如,何莹和赵永乐的《国外群体记忆研究概述》(宜宾学院学报,2004.9),郑广怀的《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同时,翻译出版工作也为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集体记忆理论提供了工具,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翻译出版了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和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华夏出版社也于2006年翻译出版了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记忆》,其中收录了三篇有关集体记忆研究的论文。
中国台湾学者王明珂结合华夏民族发展史, 对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入探讨。
2.理论应用在理论应用方面,题材丰富,著述颇多,但大多集中于对文革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苦难是其核心词。
例如《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4.4)郭于华通过研究一个村庄女性对农业合作化的集体记忆发现,骥村婆姨们关于苦难的记忆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经常性短缺,日用品的极度匮乏,身体的疲劳和病痛,没人照看的孩子的可怜,因事故而失去亲人的悲哀,等等。
研究发现,她们在回忆过程1牛津:《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
中常常通过哽咽流泪来表达这种苦难。
但是在整个讲述过程中除了对苦难的回忆引致的哭泣流泪外,也不时有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
面对苦难记忆当中不时出现的振奋和愉悦,郭于华指出,集体化的个体经历是痛苦的,但集体化过程使得女性走出传统性别角色,因而这一心灵集体化的过程使她们在经历痛苦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新鲜乃至快乐的感受和记忆。
王汉生和刘亚秋的《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则是运用集体记忆的理论详尽分析了知青集体记忆的种种深刻内涵。
王汉生、刘亚秋等人试图从苦难记忆角度分析“青春无悔”作为知青主流记忆模式的建构过程。
所以,在“无悔”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回忆者“选取”了一些事件,使其清晰化,同时模糊化一些事情或者干脆不谈某些事情。
这种有意识的忘却现象是比较普遍和明显的。
景军早在1995年就已将苦难记忆作为一个现象提出来,并对西北农村政治运动左倾政策所造成的苦痛记忆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从前人研究的经验来看,对苦痛记忆的探讨必须从个人层次上升到对文化特质的分析。
在乡土中国,儒家的人伦观念是支撑中国人的苦难态度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个人伦观念包括婚姻网络、宗亲组织、邻里往来、上下长幼及男女之别等关系,而这一层层能伸能缩的社会关系则维系着苦痛和其他记忆的传承。
显然,这样的结论是对农村苦难记忆中的事件进行分类、归因之后才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