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临”与“创”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
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都是行之有效的。
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如果你真的去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
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
如果你是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
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
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确有所得。
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
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法家自己的影子。
初学者不宜用此法。
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作的书法形象。
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只能是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
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此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
临写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能力越敏锐。
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锐的眼力,应是每个书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
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儿?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
字帖上的字和自己的字是比较的双方。
文徵明书法中的“临”与“仿”

文徵明书法中的“临”与“仿”“临”与“仿”都是学习古代书迹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临书”是以古代某部经典法帖或名家笔墨为底本临写;“仿书”则要比“临书”更接近创作,是指依据原帖之书风、笔法或章法来书写一段全新的内容。
仿书比临书更需要书写者对所参照法帖的笔法及风格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它更像是一种为了找到合适的创作途径而进行的实践探索。
一、关于“临”书与“仿”书学习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临”是绕不开的话题,临帖也是书法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学习方法。
宋代黄庭坚亦有“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之论调,虽是为了说明临摹是为了学古人之神而非形,但也由侧面说明了临书之必要性。
“仿”有效法、照着做、仿佛之意。
关于“仿书”的概念,王澍在《淳化秘阁法帖考正》中便记录了宋代黄长睿的观点。
黄长睿认为《淳化阁帖》中一些所谓的古人仿书,其实是后人取古人词语而书写的伪作:黄长睿云:此卷伪帖过半,……韵俗笔弱,滥厕诸名迹间。
始余观之,但知其伪而未审其从来。
及备员秘馆,因汇次御府图籍,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卷。
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皆在焉。
其余法帖中不载者尚多,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取古人词语自书之耳,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模也。
国初论次法帖,时王著辈不悟其非,但采名,杂载真帖,可胜叹哉。
今列次卷内一手伪帖于左。
虽然早先宋人所说的“仿书”,只是表示南唐的善书者依原作所录的文本,有“以假乱真”之意,但亦可看出“临”与“仿”的用法一直都很分明。
明代赵宧光更是直接阐明了“临书”与“仿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仿书与临帖,绝然两途,若认作一道,大谬也。
临帖,丝发惟肖无论矣;仿书,但仿其用笔,仿其结构。
若肥瘠短长,置之牝牡骊黄之外,至于引带粘断,勿问可也。
[1]二、由临摹观念看文徵明的临书方式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
临字的基本解释

临字的基本解释临字是一个汉字,拼音为lín。
在古代文字中,临字是指“临摹”的意思,表示模仿、抄写或学习他人的作品。
在现代汉字中,临字仍然具有这个意义,但同时也可以表示接近、临近、准备等含义。
1. 临字的历史起源临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中,最早的解释为“墨之通称”、“近也”。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对汉字字义进行解释的字典,由东汉末年的许慎所著。
根据解释,临字最早是用来表示“临近”的意思,后来演变为表示模仿、抄写。
在古代,临字常用于书法领域,表示模仿名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学习和创作。
书法家通过临摹名家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水平。
临字也被用作书法集的命名,如《庐山临安文集》。
2. 临字的常见用法除了在书法领域中的用法外,临字在现代汉字中也具有其他一些含义。
•表示临近、接近:临山、临水、临海等。
这些词语表示事物靠近山、水、海等的状态。
•表示准备、备用:临危、临颠、临行等。
这些词语表示在某个特定的情况或状态下作准备或做准备工作。
•表示模仿、抄写:临摹、临帖、临字帖等。
这些词语表示学习或模仿他人的作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临字也可以用作诗词的主题。
3. 临字的相关文化内涵临字除了具有字义上的解释外,还蕴含着一些文化内涵。
首先,临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师傅和承袭的精神。
通过临摹名家作品,不仅可以学到书法技法,还可以传承和发扬前人的艺术造诣。
其次,临字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
通过临山、临水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推崇。
最后,临字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礼仪和尊重的重视。
临字意味着对前辈作品的敬仰和学习,体现了尊重传统和他人劳动成果的精神。
4. 临字的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字的含义也逐渐扩展和演变。
在现代中文中,临字仍然保留其传统意义,同时也可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例如,在艺术领域中,可以使用临字来表示模仿或学习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在教育领域中,可以使用临字来表示学习他人的经验和知识。
练书法的顺序

练书法的顺序
1、临摹:执笔姿式,五指执笔法,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执笔姿式:五指执笔法,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常用方法: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
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临写: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
临写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许多爱好书法的人迟迟未能迈入书法圣殿的大门,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写方法。
3、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4、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书法临摹的几种形式

书法临摹的几种形式一、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
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
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
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
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
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
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
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
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
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
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
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
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
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
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
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
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五、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
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
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
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六、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
我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王金春书法作品隶书的临习与创作

王⾦春书法作品⾪书的临习与创作
王⾦春书法作品⾪书的临习与创作
王⾦春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在书法诸体中,我最喜欢⾪书,临习的时间相对较长,涉及的汊碑刻约10余种,尤以《张迁碑》⽤功最多,不下10通。
⾃1982年最早接触《⼄瑛碑》,⾄今已逾27年,尽管成就平平,但也积累了⼀些经验和体会,愿与好⾪者分享。
【总页数】5页(P.44-48)
【关键词】书法作品;临习;⾪书;创作;《张迁碑》;《⼄瑛碑》
【作者】王⾦春
【作者单位】不详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献】
1.张⽬达书法作品我的创作感悟 [J], 张⽬达
2.王⾦泉书法作品 [J], 王⾦泉
3.王岚书法作品萧然⾃有林下风——书法家王岚⼥⼠其⼈其书 [J], 李⾦芳
4.书法创作如何表现主题——学院派书法作品《渐渐⾛近》的创作构思[J], 李汉宁
5.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书法作品展作品选 [J],。
幼儿园小小书法家:传统与创新书法教学案例

幼儿园小小书法家:传统与创新书法教学案例幼儿园小小书法家:传统与创新书法教学案例书法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而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书法教育更是备受关注。
在幼儿阶段,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感受书法之美,同时又不失其趣味性和创新性,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书法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一、传统书法教学案例1. 传统临摹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临摹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教师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他们模仿练习。
通过临摹,学生们可以熟悉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感受到毛笔书写的韵律之美。
2. 传统课堂教学传统的书法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会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书法的基本知识,同时组织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二、创新书法教学案例1.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阶段,书法教学要适应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设置寓教于乐的游戏环节,让幼儿通过游戏感受书法之美,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多元材料书写创新的书法教学还可以通过引入多元的书写材料,如彩笔、水彩等,让幼儿在书写中体验不同的触感和视觉效果,从而增强对书法的认知和理解。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看来,幼儿园阶段的书法教学应该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传统的临摹和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书法基本知识的认知,而创新的游戏化教学和多元材料书写则可以提升幼儿对书法的兴趣和体验。
教育者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幼儿在书法教学中收获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小小书法家的成长离不开传统与创新的书法教学。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引导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感受书法之美,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愿更多的幼儿园书法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幼儿的书法学习之路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粤教版书法五年级上册《第2课读帖与临摹》优质课课件

B.临摹要明确目标
每一遍临习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侧重,存在哪些问题,可用分解式临摹, 有侧重结构、侧重用笔,章法。因为刚开始临摹很难顾全大局容易顾此失彼.
C.临摹的速度 初级阶段速度宜慢,熟练程度提高以后 深入的准确临摹全过程是慢的,但时间主要是消耗在多次、反复、深入
的观察上,而不是行笔上,观察是慢的,行笔是快的。
五、临什么?
临关系:
1、字——字组
2、 行——行
轴线(单字轴线.行轴线 转换)
3、对比关系
粗细、轻重、长短、 收放、疏密、欹侧、 大小、远近)
线形:
形状、提按、方圆
线质: 质感、枯湿
线方向: 方向、角度
六、学书要会变通
学书者在临帖一段时间或临过几本帖后,要不满足于极似原帖, 临写中要求与原帖有“不同”之处。临习一帖相当一段时间后,可从 以下途径找变化: 1.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兴趣的“字”,反复临写寻找感觉,再把这种 感觉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欢“字”的写法。 2.是把原帖字放大写或变小写,通过改变笔法寻找改变。 3.是改变原帖章法临习如:把“空灵”的写“茂密”,反之亦可。在 学过两本以上字帖后,可通过“复合法”求变通,或看着甲帖临乙帖; 或把甲帖笔意与乙帖结构相结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 中自认为不喜欢的笔画,换成另一帖中运用熟练的笔画,然后注意检 验效果。以上方法,在学帖的较高阶段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临 帖的深化,也是初级创作向高一级的过渡。
另一类是已经具有自我相对的风格,临古时以己意为主,同时吸 收一些古的感觉。如何绍基临《争座位帖》,已完全是其自我的风格, 但我们也可看出他取法《争座位帖》的痕迹。当然,也有纯粹以自我 风格写古帖内容的临古方法,如沙孟海写《书谱》,启动临古帖等等。 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中的“临”与“创”
摘要: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古今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例外都是从
临摹古人开始学习的。
曾多少人认为最厉害的是书家能写的像印出来的美术字一
样“漂亮”的人,但其实,从结字上讲,书法的字法原理讲究黑白布局,讲究变化、对比、均衡、节奏、统一、俯仰、向背、奇正、枯湿浓淡等等。
这与艺术的
追求是相通的。
临摹与创作是书法学习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与古为徒,深入传统,下笔有由,翰不虚动,写出自家面目是临摹到创作转化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临摹,形神兼备,字法,笔法,章法,选帖。
一、什么是临摹
临摹是习书的方法,具体手法不同:临,是比着字帖写,有对临、实临、意临、背临。
摹,是在字帖上写,或描红、写仿影、双钩填墨等。
临帖的好处是临帖与思考相结合,适合成年人。
摹写是强化手的习惯,适合
童子功的训练。
二者可根据需要结合,比如有的字就是写不好,可以采用临摹结
合的方法。
临摹犹如唱戏的压腿练嗓,创作犹如登台演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是伴随一生的事。
临摹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备。
二、临摹的重要性
1.每个成功的书家,临摹都是日课、临帖是常态,临摹是书法创作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清代王铎便是最好的例证。
王铎在谈自己的
创作时说他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交替进行。
从这里可以看到,临摹,不仅对书法
艺术的初学者是必要的,对于那些有了相当深厚功底的书法家也是不能放弃的。
古人说厚积薄发,只有在临摹上有了深厚的积淀,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其实很多艺术大家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比如林散之先生一生临习汉魏碑版、历代法帖无数,并且是至老不渝,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才在自己的晚年写出
了堪同历代草书大师相媲美的草书作品,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那么,临摹
对于创作的意义十分重要。
2.民间常有“复印机”之说。
但实临不是机械刻板的摹状,为写像而写像,
而是要精准到位,形神兼备,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
意临为不失古意古法,
将心中之“像”运之笔端,可追其形似,可求其笔似,也可仿其神似。
以神驱形,形神兼备,形一定在神前面,以貌取神是更高的追求。
意临不是随意不理性的快
速书写,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意”不是随意,而是“有意”和“意趣”,
刻意的、有思想的不完全像才是真正的意临。
对所临范本字形、用笔等要学会举
一反三,融会贯通,直至路路通达。
3.临摹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创作是临摹的目的和归宿。
南宋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
笔意”,临摹是为了学以致用,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而非为临摹而临摹,为写像而写像。
但言易行难,清代何子贞临汉隶数种,但风格大略相同;金农临《华山碑》,自创己意,王铎对右军阁帖放大书写,吴昌硕对《石鼓文》的改造,都是成功的案例。
4.临摹要理性,创作要感性。
临摹临的再多,只能说你功夫很深,但与你最
后的艺术水平高度无关。
临到创要注重:发现、总结、储存、表达、演绎、运用。
临摹反对程式化、机械化,创作反对随意化,对经典碑帖如何能“贵在深造求其道”,写出精微,写出深度,写出己意,是我们要常思索的问题。
二、临帖中“像”与“不像”
1.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所以“逼真临摹”
也非常重要。
但是,也有许多人被困于此中,临帖很像,技术很到位,一旦创作
就不知道从何下笔了,临帖与创作全无关系,这说明还需要大量临摹为创作储备。
2.“不像”则不需斤斤计较,关键把握好自己的一个“度”。
临摹创作要
结合好,临摹以理解为上,笔法需要仔细体会,有时对字形略有所“破”亦未尝
不可。
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应该是建立在笔墨书写的基础上的。
三、如何选帖
1.初学临帖,先取一家,极力深入。
唯其深入方可见古人之精妙处。
体古人之笔,会古人之意。
无论用笔、字法、章法,皆合此一家。
“竭力专精”以求纯正。
纯正深入,方有体会,方有感悟。
有此基础,再泛开来,然而“眼可多看,心不可花”。
2.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
以学习欧楷为例,从大欧(欧阳询)或者小欧(欧阳通)父子直接入手,深入古人,把握古帖气息。
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其书风更高古、拙朴,还可参入魏晋笔意。
很多书友学习今人“欧”楷是不可取的,当然只能得其“下”。
三、临摹是基础,创作才是目的
书法创作,通过和谐的字法、笔墨、章法、字幅,表现出一幅完整书法作品的创作活动过程。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由这样的部分组成:正文、落款、钤印。
甚至与后来形成的品评题跋、装裱形式等共为一体。
创作是作者综合性素质的表现,影响的方面很多。
1、功力技巧。
再好的艺术构思,离不了技法的功力和笔墨的技巧,如对作品“铁画银钩”“笔力杠鼎”的形容,都是对技法的赞赏。
这是一幅作品能否立得住的基础。
2、文化修养。
一副好的作品既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二者是相互表里的关系。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学修养。
郭沫若的字矫健纵横,洋溢着才气和文气,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我见过有人学的皮相,满纸火气,没有一点文雅之气。
所以说学郭字,仅从笔墨上是无法学到的。
有些作品的相比高下,并不是输在笔墨技巧上,而是输在学问上。
3、综合素质。
“功夫在字外”,这里主要指艺术的综合素质。
需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其中如绘画、篆刻、音乐、戏剧等等,厚积薄发。
这些东西的有无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格调。
这些是相辅相成的。
4、工具精良。
“工欲其事,先善其器”,笔墨纸砚中毛笔是最重要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练字就是逐步熟悉用不同的毛笔,写出不同风格字的过程。
总之,习书没有捷径,唯有老老实实临帖,临摹过程中临创结合,临摹作品
体现个人理念,创作作品从临作中获取信息,临创不分家,临即是创,创也是临,临中有创,创中有临。
临摹是手段、基础,创作是目的,创作中发现的问题再回
到临摹中去解决,二者不要对立起来,相互带动促进、立足传统、消化、升华,
确立自己风格,使书法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孙过庭《书谱》
姜夔《续书谱》
中国书法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