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三~二○一四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编号23021103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主讲教师伍凤兰评分学号姓名专业年级题目:“看不见的手”一、“看不见的手”概述“看不见的手”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这就是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最早论述。
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即自由的市场经济。
具体来说,“看不见的手”是用以形容充分运作时的价格机制。
在价格机制充分运作下,自由市场里的供给和需求将会自然而然达到均衡,价格与数量都是最适当的水平,仿佛市场运作在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般,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看不见的神之手”(invisible hand of God)。
(参见MBA智库百科“看不见的手”词条)二、各派经济学家关于“看不见的手”的争论1、支持的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著作《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隐喻。
在本书中,作者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
”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
如何理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
尽管斯密的理论还存在一些 缺陷,但是他所描绘 的市场经 济的伟大蓝图 , 仍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斯密仅 仅用“ 看不见 的
斯密 把“ 看 不见 的手 ” 描述 为一种 自然 的、 不 可抗拒的神秘
力量 , 但斯 密并未 明确解释这个神秘 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有人认 手” 寥 寥几笔 , 就使人们懂 得了市场机制是 如何运行 , 如何使 社 为, “ 看不见 的手” 的实质是市场机制这种客观 的经济规律 。 也有
【 2 1 斯 密. 道 德情 操论 【 M1 . 北京 : 商务 印 书馆 , 1 9 9 8
【 3 】 帕特 里夏 ・ 沃蛤 恩. 亚当 ・ 斯 密及 其 留给 现代 资本 主 义的 遗产
【 M】 . 上海译 文 出版社 , 2 0 0 6
【 4 】 乔 洪武 “ 看不 见的 手” 的伦理 内涵及 其重 要 意义 田. 广西 大 学
【 关键词 】 斯密; 看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
“ 看不见 的手” 理论 的提 出
一
、
自主的“ 手” , 它 可以缩 回来 , 把握经济形 势 , 冷 静地决定 经济行
亚当 ・ 斯密是公认 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 。他的“ 看 为如何得到平衡 、 如何进行 限制 。由于“ 看不见 的手” 产生 于个人 不见 的手 ” 理论研究 颇具深度 和意义 , 他 也 因此名声 大噪 , 同时 之 间的竞争 , 因此 , 只有 当经济活动者之间具有或多或少平等竞
市场 的约束 ,从 而追求 自利所产生 的行为结果与整个社会 的利
在斯密 的著作 中 , 他曾三次提过“ 看不见 的手 ” , 而且每部著 益相一致 。 斯 密所说 的 自利并没有等 同于 自私和贪婪 , 它是人应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如何理解斯密看不见的手

如何理解斯密看不见的手在这部道德哲学论著中,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有着更为清晰的表述:尽管富人天性贪婪自私,雇佣劳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
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与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在此,斯密的意思是通过“看不见的手”,财富会从富人手中分流到穷人那里,从而实现社会在经济上的公平。
因此,有人说这是不同于《国富论》里的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国富论》那里,“看不见的手”指的是“自利”;而在《道德情操论》这里,“看不见的手”说的是“道德”。
其实,斯密的两处“看不见的手”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个人对自身欲望满足的追求。
这是人类共同的天性,在苏格兰启蒙思想中,遵循这一天性是符合自然秩序的。
这就是“自发秩序”的道德:每一个人依自利的原则相互交往,促成各种社会规则,而正是由对规则的遵从中,产生了道德的规范,约束我们的自利不至沦落为自私与贪婪,损害社会的公正。
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之心本就蕴含着道德的力量,这是一种比任何道德说教更为强有力的影响,它使得自我施行的社会秩序成为可能,而此时的社会不仅是有效率的且是符合道义的。
“对财富的追求⋯⋯对芸芸众生来说,是道德改进最重要的源泉。
”——这就是斯密非凡的智慧。
而斯密在紧接着“看不见的手”之后的一个提醒或许更值得我们谨记:政治只有遵从这种“自发的力量”才能得到尊重,如果政府中掌权的人“认为他能够像用手摆布一副棋盘中的各个棋子那样非常容易地摆布偌大一个社会中的各个成员⋯⋯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之中”。
■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中,在解释追求财富和奢侈的欲望怎样促使人们去从事巨大的工业和生产时,斯密指出,通过所有这种努力而变成富有的人们,在真正重要的尘世物品的享受方面,并不比为生产这些物品而劳动的穷人处境更好。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讲解学习

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 调节不是 万能的
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 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
②不能让市场调节:如枪支弹 药、危险品、麻醉品等
2、(能调节的领域) 市场调节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自发性:“为了挣钱,不择手段,违法”
价值规律 自发调节
自发追求眼前、 不正当利益
C市场价值规律
D国家政策法规
我省某县农民见杨梅收入可观,便一哄而上, 结果杨梅的价格一落再落,果农损失惨重;后 来,调整了产品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材料说明了( C )
A果农不能去种杨梅了 B种什么应听从政府统一安排 C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 D应多种植市场上价格贵的产品
5、对该农民的生产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是( B ) A政府计划 B市场机制 C政府干预 D自然规律
硬约束。
经济手段
市场是有效的 资源配置方式 (基础手段)
国家
+ 宏观调控
(辅助手段)
手拉手 向前走
看不见的 无形手
看得见的 有形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四、加强宏观调控
1、是什么?
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 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
首要目 标
国际收支平衡。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为什么? 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坚持公有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3、怎么办?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 (三)政府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进行宏观 调控?
促进
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国际贸易梁羽09级国贸2班20091713310052论“自利的情感”是市场经济下的“看不见的手”在古典经济学派中我们常说,自由市场经济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相互匹配和协调一致,资源也就流向了能够创造出最大价值的地方,实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
那么,到底什么事看不见的手?这双手为何会导向资源的最优配置?老师说,“看不见的手”是一种自然秩序。
确实,看不见的手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秩序。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广泛。
毕竟,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知道,即便人类在不断的改造、征服大自然,但所做的一切绝对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人类所做的一切(不违背自然规律的)都可以说是受自然秩序的影响。
因此,若说看不见的手是一种自然秩序是不够具体的。
我认为,“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自利的情感”。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亚当斯密如何提出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的。
第一次提到“看不见的手”是在一篇叫做《天文学说史》的论文中。
“火炽热,冷水清凉,重的物体下落,较轻的物质向上飘扬,这一切都是它们的本质使然。
在这些现象中,我们都感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第二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
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的改良的成果。
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第三次是在《国富论》中“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得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有形的手”可以理解 为无不为。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意思是 说:“不妄为,就没什么事情 作不成了”。 万事万物均有自己的规律, 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 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 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 为”――乱为、妄为。无不 为就是以“无为”的态度去 “为”。
Page 8
企业管理中的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Page 13
结合对道家无为思想的理解以及我们公司在无形和有形之手表现 形式的展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发展,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 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是相互转化的 。
无形 的手
有形 的手
企业
Page 14
运用举例
企业文化推行
1.企业文化为企业和 员工提供了远大的目 标和美好的愿景 这是 一只无形的手 2.这些目标和愿景的 实现必须依靠一个个 有形的规章制度和行 为准则让大家养成良 好的素养和要求,持 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而这些一个个的有 形制度和准则都是有 无形的思想和目标贯 穿始终
无形的手:
以企业文化、道德 伦理、非物质激励 为主体的精神管理
Page 9
3
我们公司中无形与有形之手的识别
从上面我们对无形与有形之手在各个层面上的对比及其意义的 理解,那么我们金亚在企业管理中又有哪些无形与有形之手呢?
Page 10
有形 的手
法律法规
6S标准细则
部门制度
图纸.CP.作业检 验标准 设备点检保养规 定
蜂蜜
蜂蜜
Page 15
我们企业乃至中国所有的企业中众多管理活动无不是遵循这样的 原则,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有的企业侧重于无形之手(文化)的熏 陶,有的企业侧重于有形之手(制度的)的约束。对于即将转型的后 知识型企业,我们对于企业的管理更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 件实行两者有机有效结合的方式。要让无形之手时刻深入到每个员工 的思想之中,全面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伦理。要把有形之手分 得更细,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对每一个员工有最直观,最实际的指导意 义,不断地通过这些有形之手的塑造,真正把我们无形之手的管理思 维推向顶峰。
“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意思

思考八:“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意思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经济生活》主编陈友芳“看不见的手”这个经济学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喻已经走进了高中经济学教材,今天的高中教师及高中生大概都在脑子里存有这么一种观念:“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这种理解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是正确得很,也的确有点道理,但实在有点误导人,尤其是通过与一些中学老师朋友交流,我发现不少老师比较轻视“看不见的手”这个著名的隐喻,而且对它的理解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许多老师就把“看不见的手”当作经济学里头一个普通的比喻,殊不知,整个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可以说就是在诠释、论证、发展看不见的手这一思想,“看不见的手”构成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精髓、基础,如果理解了“看不见的手””思想,也就算入了现代经济学的门。
所以在此拜托各位,千万不要以为“看不见的手”只是经济学大厦的一间顶多比较有名的房间,而是这座巍峨辉煌的大厦的基石与主体。
对“看不见的手”的另一个误解就是以为这个著名的思想是亚当·斯密的首创,视为亚当·斯密的贡献。
应该这么说,“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的确是亚当·斯密首先使用的。
亚当·斯密一辈子写了两本著名的书(凭这两本著作,要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先驱要当教授估计是非常成问题的),一是《道德情操论》,二是《国富论》(又译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在这两本书里面,亚当·斯密各使用了一次“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
在《道德情操论》中,在解释追求财富和奢侈的欲望怎样促使人们去从事巨大的工业和生产时,斯密指出,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们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
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
看不见的手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经济中自发运行的力量和机制,它能够引导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在没有任何中央规划或指导的情况下,自动实现经济的优化和有效。
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个体的自私行为来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利益最大化。
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受到市场反馈的影响,如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价格的变化等等。
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并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看不见的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和机制:
1.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自动将资源从低效的领域转移到高效的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从而鼓励生产者增加供给;反之,当需求下降时,价格会下降,促使生产者减少供给。
这种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2.竞争机制:看不见的手通过竞争机制来促进创新和进步。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断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
这种竞争驱动的机制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带来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3.分工与合作:看不见的手通过分工与合作来提高效率和生产
力。
每个个体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合作与交换,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分工与合作使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能够实现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
尽管看不见的手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例如,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和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不公平。
此外,看不见的手也无法解决某些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总之,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经济中通过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力量和机制。
它能够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和调节来解决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供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