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1.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A .hé dòng rén d ānB .gù dèng rèn d ānC .hé dòng rèn t ānD .gù dèng rén t ān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 .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féng)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páo)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 ō)土。
D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虚..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人们挖了水渠.(q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 .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 .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 .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层:(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 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层:(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 精神。
默读“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部分,填写下表。
(在文中圈画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环境
1913年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生
初遇牧羊人 活一丝不苟;牧羊的同 (2--12) 时种树;
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 环境恶劣。
战争结束后
再见牧羊人 (13--17)
身体还很硬朗;减少了 萌发生机;树木蔚然成林; 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流水。 心无旁骛地种树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 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 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 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整体感知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全文 阅读速度:每分钟500字 时间:六分钟左右 默读完成后,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人物+事件+结果) 并用”//”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地毯 薄雾 茂盛 湿润 鲜嫩 挺拔
高原:溪水 奇迹
硬朗 一直在种树——老人执著奉献
人
飘着香气 幸福 最后一 舒适 青春 活力
高原:生气 富饶
次相见 老人 年事已高——无限敬佩
品味细节,感受形象
13.《植树的牧羊人》解析

第三步,给本文划分段落
。
把握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 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的 评价。 第二部分(2-20)以时间为顺序, 写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及高原上 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 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写法特点一
•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 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 应,中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细 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 和感受,突出了老人伟大的形象。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看到了溪水。
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已 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
写作特点二 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所见 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奇 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 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的巨大贡 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 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1、选橡子、种橡树 2、高原上满是树木 3、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
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小结: 【交流点拨】 《植树的牧羊人》记叙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 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 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 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 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讲授新课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 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 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 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及原文《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力泽·布非,今年五十五岁。
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学生版)-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001]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学生版)-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001]](https://img.taocdn.com/s3/m/defa27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1.png)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知识点01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国作家、电影编剧,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在经历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
让·乔诺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2.主旨归纳。
本文描述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植树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
3.背景探寻。
课文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 )。
《植树的男人》原是1953年作者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4.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废墟.() 干涸.() 坍.塌() 戳.()酬.劳() 流淌.() 水渠.() 乍.看()5.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干涸:坍塌:溜达:刨根问底:不毛之地:【即学即练1】1.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
()2.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B.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废墟( ●
xū
薰衣草( xūn ) ●
滚烫( ●
tànɡ)
光秃秃( tū ●
)
流淌( tǎnɡ ) ●
硬朗( yìnɡ lǎnɡ
●●
沉默寡言(ɡuǎ ) 刨根问底(páo )
●
●
◆词语集注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2.作者与牧羊人共有几次见面?完成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2-12
再见牧羊人13-17
最后一次相见1820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
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 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墟;环境恶劣 生活一丝不苟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 了羊群,开始养蜂, 沉默寡言,心无旁骛 种树
萌发生机,树木成片,有 了水流,草木开始复现
87岁,住在自己建 荒漠变绿洲,村落
的乡间
又兴起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1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 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我确实 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狂风呼啸着......
交代了高原荒凉、贫瘠、恶劣的环境。 为后文写牧羊人植树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文章感染力。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2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 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 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 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 里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预学检测
1.阅读资料,完成填空。 让·乔诺(1895—1970),__法___国著名_作__家__、电影编剧。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 主义者。《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 见过的最特殊、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第二年在美国《Vogue》 杂志上发表,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重点探究
2.请你用对照的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物,争取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我的语文老师是个不拘小节的女人,她从来不会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不 像其他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我的语文老师更加重视课堂知识,她会 用很有趣的方式给我们讲课,勾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吸取知识。她 非常懂得欣赏作文,会以很特殊的方式来理解那些不被其他语文老师所爱好的作 文,并且认为每个人的文笔都有价值,也可以算是同学们的知己。她还是个非常 幽默风趣的人,虽然上课不会轻易开玩笑破坏课堂气氛,但是每当下课的时候就 会融入班级里,使得同学笑声连连。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情内向。 __沉__默__寡__言_____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__刨__根__问__底_____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 ___不__毛__之__地____
预学检测
2.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作者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每一次相见时高原的面貌都是不同的。作者初见牧
2.请你用对照的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物,争取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重点探究
1.根据示例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照的句子或段落,并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 其表达效果。
示例:(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 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 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189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他从小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
1921年,他开始创作写诗,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同年9月在马赛被捕。
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
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
195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屋顶上的轻骑兵》发表。
1953年,获摩纳哥文学大奖。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成电影。
二、相关背景这篇小说的原文题目为《这植树的人,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
据绘本最后一页的作者简介,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有人还在好奇故事的真实性。
让·乔诺回信说,写的是故事,布菲是虚构的。
三、基础知识慷慨无私帐篷废墟干涸坍塌缝隙刨根问底酬劳沉默寡言山毛榉敬佩琢磨微薄不毛之地呼啸富饶溜达戳四、理清故事情节,划分结构层次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按时间顺序写的。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就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
战争结束了……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2.理清故事情节,划分结构层次。
五、课文精析1.第1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明确:文中的“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总共三十多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2.“我”初遇牧羊人的部分。
(1)找出描写高原的语句。
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属于环境描写。
作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作者远远望见牧羊人时用什么来形容他?牧羊人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安静,忠厚,不张扬”。
(3)第4至7段。
思考:这四段写了什么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描写了牧羊人给我打水喝,石房子的室内的环境及挑选橡子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将牧羊人的生活描述出来。
这四段是从正面直接地刻画牧羊人的形象,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细心认真、有耐心、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坚韧执着、勤劳的人。
3.“我”再见牧羊人的部分。
(1)作者再次来到高原,看到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
”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2)牧羊人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明确:他不再放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他除了种橡树,还种山毛榉、白桦树。
原因:因为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谷底比较湿润,适合种白桦树。
(3)“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明确:“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4.最后三段。
(1)1945年,作者再次来到高原,看到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这里变得富饶,建起了干净的农舍,流淌着不断的泉水,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2)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与第1段前后呼应。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明确:本文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以“我”作为见证人,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概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荒原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启示人们:只要有梦想,并坚定不移地实践,就能够获得成功。
六、问题探究1.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材料的详略的?明确:关于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时所看到的巨大变化和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的内容,作者写得很详细。
而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几句,写得简略之极。
文章材料的详略,是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的。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明确: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对他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富饶。
3.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明确:第20段。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作者赞美牧羊人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无比敬佩之情。
七、品析语言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随堂检测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慷慨.(gài)坍.塌(tān)缝.隙(fèng)B.涌.出(yǒng)微薄.(bó)白桦.(huá)C.水渠.(qú)戳.破(chuō)流淌.(tǎng)D.沃.土(wò)干涸.(gù)滚烫.(tà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苍桑琢磨硬朗爆发B.张扬呼啸流倘添置C.滚烫干躁酬劳地毯D.荒地废弃飘荡水渠3.对句中横线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是同义词。
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延伸”和“延长”、“散步”和“信步”是两对同义词。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
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6.读准多音字。
(1)长:①长.期②长.辈(2)难:①难.得②罹难.(3)奇:①好奇.②奇.数(4)埋:①埋.没②埋.怨(5)种:①种.树②种.子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7.保罗•柯艾略的经典寓言式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了(人物)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乔斯坦•贾德的哲学启蒙读物《》讲述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经过。
这两部经典将打开你从未想像过的世界。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8.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3)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五.默写(共1小题)9.默读课文填空。
(1)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又点明了故事的。
题目的作用是。
(2)课文按照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你说说“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时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0.课外文言文阅读——县令捕蝗。
钱勰①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dài)郡将云:“县界无蝗。
”已而蝗大起。
郡将②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②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
穆甫得檄⑤,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
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