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品课件(208页)

支竹匾
撒下秕谷
口齿伶俐
活泼可爱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cuàn
窜
易错字
笔顺 组词 窜逃 窜改 流窜 造句 四处窜逃的通缉犯被警察抓住了。
多音字
sǎ 撒下秕谷。
撒 sā
撒欢、撒手、撒网
我会读
一望无际 项圈
供品 讲究
刺猬
伶俐
祭器 盼望 经历
词语解释
祭器: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
潮汛: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地球 上的海水,每昼夜涨落2次。上涨时,就 是潮。每逢阴历初一、月半,太阳、地 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引力大,就涨 大潮,称为潮汛。
我会写
胯拜厨捕撒 缚猬伶俐窜
识字方法
比较识字: 跨--胯
撒--播
减一减: 橱-木=厨 湃-氵=拜
bài
易错字
拜
笔顺 组词 拜年 拜访 拜会
造句 灵感是从来不拜访懒汉的。
右边不要写成“三横 ”
chú
易错字
厨
笔顺
组词 厨房 厨师 厨艺 造句 爸爸在饭店里当厨师。
sǎ
撒
易错字
笔顺
组词 撒种 撒播 撒下 造句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都在地里忙着撒种。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人 或者难忘的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闰土》 这一课,来看看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能让 作者多年来念念不忘。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 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 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 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 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 于上海。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作拟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XXX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XXX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XXX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XXX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1.结合本册所学课文来交流、归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通过这学期的研究,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换一下把握文章首要内容的方法。
实在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方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抓枢纽句来把握文章的首要观点等,这些实在都与文章的首要内容有关。
请同学们先仔细默读讲义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换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
如“了解每个部分首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首要意思连起来”“关注文章的问题”“抓枢纽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三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小结:讲义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问题扩充法;③句子摘录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研究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XXX串联起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导学案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诗《自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有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仍留在我们心中。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板书课题。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读诗歌。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三、小组合作,阅读研讨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四、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2.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五、板书设计对比有的人死(肉体)活(精神)有的人活(肉体)死(精神) 崇敬怀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前学习任务】1.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尝试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准备一本写过的作文本。
3.学习过柳体书法的同学做好介绍的准备。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交流平台: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词句段运用:1.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2.由词语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书写提示:欣赏柳体楷书,感受柳体楷书的特点。
学习任务四:日积月累:积累鲁迅的名言,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资源】鲁迅的名言;柳公权《玄秘塔碑》楷书欣赏。
【课后练习】1.运用学过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书上的两组词语中选择一个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3.继续欣赏柳公权的楷书。
4.背诵、积累鲁迅的名言。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24.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解析《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了解了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 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写了地球的美 丽壮观与渺小、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暂时无法移居别的星球、 我们应该保护地球这几部分内容。我们可以边读边列提纲,把各部分的内 容写出来,再连起来想一想,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地球非常美丽壮 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 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佳作引路
有你,真好
正因为有了你,我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朋友,有你陪伴的日子,
真好。
还记得那次体育考试吗?你擅长体育,体育期末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优秀”都是轻而易举。而我,在学习上可以,而在体育,完全是个低
能儿,连及格都困难……
“嘿,又在忧虑啦!别那么在意,不就是三圈吗?有你姐我在,绝
对让你勇创佳绩!”你那明亮的笑容,就像冬日里的的阳光,包围着我,
第二组是用事件作题目,用这种方法 拟题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第三组是用文中的主要事物作题目的, 这些事 物贯穿文章始终,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第四组题目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使得题目非常生动、鲜活,能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 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几句都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言,从不同角 度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想一想,这些话鲁迅 先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东阿县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习作八 有你,真好教案与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

习作:有你,真好【教学目标】1.以“有你,真好”为话题,真实地、不拘形式地写一件或几件印象深刻的事。
2.能精选典型事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并融入真情实感,培养学生选材及作文立意的能力。
3.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以“有你,真好”为话题,真实地、不拘形式地写一件或几件印象深刻的事。
2.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并融入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小组交流同学们,看到“有你,真好"这几个字,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大家能不能围绕“有你,真好”这个话题展开交流呢?先小组内展开交流,然后推选小组代表发言.师:刚才几个同学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温馨的写作环境,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美好的思想境界。
下面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
二、交流讨论,选取素材1. 师:同学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新鲜事。
请大家说说最近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
(学生自由说一说)示例:快乐自豪的事、家庭和睦的事、奋力拼搏的事、让人感动的事……教师总结:选择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认真选材,要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素材。
3.师:围绕“有你,真好”这个话题,你觉得应该选择怎样的材料来写比较好?(学生自由交流)1.审题。
(1)审清题材:本次习作要求通过来写这个“你”对自己成长所起的积极影响;(2)审清重点:本次习作重点是要把事情写,并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
(3)审清内容:本次习作要写一件或几件别人让你感觉到温暖、感触很深的事,写清楚事情的和当时的。
以下为成果交流展示:(1)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来写。
(2)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来写。
(3)选择最有细节的材料来写。
(4)选择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5)选择最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材料来写。
(6)选择最具震撼力的材料来写.师:选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洋洋兮 / 若 / 江河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三、读懂课文容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心深处的表白……)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一、继续品味知音之情1.感情诵读2──4句。
2.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3.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4.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5.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6.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二、深悟知音1.明代小说家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三、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一)基础练习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同学交流:??我来盘点一下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a、查字典。
()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采用的方法是。
С、课文我读了,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a、大声得朗读。
(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教学反思: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
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26 月光曲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醉、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准备《月光曲》。
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初读感知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三、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