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以下特点:1.多音字:文言文中有很多字具有多种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发音。
2.文白异同:文言文有文体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文体较为正式,白话较为口语化。
3.古词句: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句,需要熟悉其意义和用法。
4.四书五经:文言文中经常引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需要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1.词法: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需要掌握常用词汇及其用法。
2.句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多种句式。
需要了解各种句式的构成和用法。
3.修辞:文言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1.了解背景:阅读文言文前,要了解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用词。
2.关注上下文:文言文中往往使用了较多的典故和引经据典,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3.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以理解句子的完整意义。
4.掌握常见词汇: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常见的词汇,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使文章更加准确、得体。
1.注重修辞:文言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等,需要善于运用。
2.注意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句式,如对仗句、排比句等,需要注意使用,以使文章更加优美。
3.合理运用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较为丰富,需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运用,以使表达更加准确。
4.突出重点:在写作文言文时,需要突出文章的重点,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等,使重点更加突出。
文言文实词积累50个

文言文实词积累50个1. 安:安稳,安定。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哪里。
如“安能辨我是雄雌”。
2. 被:被子。
同“披”,穿。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3. 倍:加倍。
通“背”,违背。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本:草木的根。
根本,基础。
本来,原来。
5. 鄙:边境。
浅陋,无知。
如“肉食者鄙”。
6. 兵:兵器。
军队。
战争。
7. 病:疾病。
生病。
困苦不堪。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 察:观察。
明察。
考察后予以推举。
如“察臣孝廉”。
9. 朝:早晨。
朝廷。
朝代。
10. 曾:曾经。
竟,竟然。
如“曾不若孀妻弱子”。
11. 乘:坐,驾(车)。
趁着。
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12. 诚:诚心。
确实,实在。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3. 除:清除。
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4. 辞:言辞。
推辞。
告别。
15. 从:跟从。
顺从。
参与。
如“弟走从军阿姨死”。
16. 达:到达。
通达,明白事理。
17. 当:对着,面对。
应当。
在(某时或某地)。
18. 道:道路。
道理。
学说。
④说。
19. 得:得到。
能够。
同“德”,感恩。
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0.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
制度。
度过。
④估计。
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1. 恶:罪恶,不良行为。
厌恶。
怎么,哪里。
如“恶能无纪”。
22. 发:出发。
发出。
打开。
④头发。
23. 伐:砍伐。
讨伐,攻打。
夸耀。
如“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4. 方:方形。
方圆。
正,正在。
25. 分:分开。
分配。
名分,职分。
26. 奉:捧着。
侍奉。
供给,供养。
27. 负:背。
依仗。
辜负。
④失败。
如“胜负之数”。
28. 复:恢复。
再,又。
29. 盖:大概。
句首语气词。
遮盖。
30. 故:缘故。
旧的。
故意。
④所以。
31. 顾:回头看。
看。
拜访。
④反而,却。
32. 固:坚固。
顽固。
本来。
33. 归:返回。
归还。
归属。
34. 国:国家。
国都。
35. 过:经过。
过错。
超过。
④拜访。
36. 好:美好。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从初一到初三,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知识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实词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初一我们就会遇到“虽有佳肴”中的“虽”,古代是“即使”的意思,现在则是“虽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如“作代词,代指人、事、物”,“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作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作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久之,目似瞑”中的“之”。
2、而“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承接;“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表修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
三、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强大脑】之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太全啦[复制链接] 只看该作者楼主小荷初露头私信等级:小学二年级45 2016-4-19 18:12 查看: 940 回复: 18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学而》)(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
例:方欲行(《狼》)(5)正在。
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
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
惠子相梁》)(4)国事。
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1)适逢。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
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12.尽(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
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3.文(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
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
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1)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学而》)(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
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D.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