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历史

合集下载

茶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与茶外交

茶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与茶外交

茶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与茶外交中国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茶文化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茶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外交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外交手段,通过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本文将探讨茶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以及茶外交的影响。

一、茶与文化交流的纽带1. 茶的历史与文化: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国粹"和"清心剂"。

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品味、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

通过茶的传播与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 茶的礼仪与仪式:茶在中国有着独特的礼仪与仪式,如茶道和茶艺表演。

茶道是一种讲究恭敬、独特的茶品味方式,强调沉思和平和宁静的心态。

茶艺表演则通过巧妙的手法展示茶的制作过程,吸引了许多国际观众的兴趣。

3. 茶的传播与交流: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通过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许多国家也开始形成自己的茶文化传统,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茶文化的传播为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二、茶外交的影响1. 茶外交的定义与历史:茶外交是指通过茶文化进行友好交流、互学互鉴,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茶外交起源于中国古代,如唐代的茶礼、宋代的茶贡等。

随着全球茶文化的兴起,茶外交成为国家间的一种非正式外交手段。

2. 茶外交的实践:茶外交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国家通过茶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例如,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茶外交来提升国际形象和促进旅游发展。

3. 茶外交的影响:茶外交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加强人文交流和推动和平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茶文化的交流,各国可以促进相互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茶外交可以架起国家之间的友谊桥梁,增进合作与共赢。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将从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回答。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曾经尝试过吃茶叶,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茶叶当成饮料来使用。

直到唐代,茶叶才逐渐成为一种饮料,被广泛地使用。

二、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茶叶作为一种饮料来使用,并且在茶叶的制作和品尝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宋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提高,茶道也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茶艺家们开始注重茶具的制作和使用,茶道的礼仪和规矩也越来越严格。

三、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茶叶的贸易和茶道的推广来实现的。

唐代时期,茶叶的
贸易开始发展,茶叶开始向国外输出。

明清时期,茶叶的贸易达到了巅峰,茶叶不仅输出到了东南亚和欧洲等地,还成为了中国的一种重要出口商品。

同时,茶道也开始向国外传播,茶道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了解。

总结: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经过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播,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且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播

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播

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播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国际间也逐渐受到认可和欢迎。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播,以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茶被人们用作药物和饮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独特风味和药用价值被逐渐发现,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

到了唐代,茶的确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就开始出现,茶的品饮和赏析成为一种独特的仪式。

随后,中国茶道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品茗方式和礼仪。

茶道的发展融合了道家、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不断演变。

二、茶道的传播:从家庭到宫廷茶道最早在中国是从家庭内传承的,家人们在一起品茶、赏茶,进行文化交流。

从家庭传承到社交娱乐,茶文化的传播逐渐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

茶艺师逐渐出现,专门负责茶的制作和服务。

明清时期,茶道逐渐进入宫廷,成为皇室贵族的精神活动。

这推动了茶道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使得茶艺将越来越多的注重仪式和礼仪。

三、茶道的传播:自然哲学与文人雅士在茶道的传播过程中,自然哲学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道崇尚自然的和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相契合。

茶道倡导的自然与和谐的理念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

这些文人雅士在品茗、泡茶的过程中,发现了灵感的源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书画作品。

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融入到茶道之中,使茶道文化更具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茶道的传播:对外文化交流茶道的传播不仅局限于国内,它也随着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茶道在这些国家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此外,茶道也透过驻外使节和商贸交流的方式传入欧洲、美洲等地。

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历史中国茶道文化起源于古代,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茶道文化中,茶具、茶艺、茶道礼仪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共处的追求。

二、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中国茶道文化的国际传播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茶道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不仅仅停留在品茶的层面,他们还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茶道文化。

1. 茶文化展览和博物馆:在国外举办的茶文化展览和博物馆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茶道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些展览和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手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茶道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2. 茶艺表演和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中国茶道文化,因此茶艺表演和培训班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在这些表演和培训班中,外国人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品茶技巧和茶道礼仪,感受到中国茶道文化的魅力。

3. 茶文化节和交流活动:各种茶文化节和交流活动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通过这些活动,外国人可以亲身参与到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增进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中国茶道文化国际传播的成功原因中国茶道文化能够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原因有:1. 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茶道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外国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去了解和体验中国茶道文化。

2. 独特的魅力:中国茶道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茶具的精致工艺、茶艺的优雅表演以及茶道礼仪的庄重仪态,都成为了吸引外国人的亮点。

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饮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茶文化也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一、茶文化的传播历程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传承发展。

直到16世纪,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茶叶开始传播到西方世界。

最早将茶叶带到西方的是荷兰人,他们带着从东方(尤其是东南亚)带回的茶叶,将其引入到欧洲。

这标志着茶文化首次跨越东西方的界限。

在西方世界,茶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和接受。

英国成为最早接触茶叶并形成饮茶习俗的国家。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大量引进茶叶并进行贸易,茶叶渐渐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英国人的饮茶习惯逐渐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茶文化开始在西方世界传播开来。

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1. 社会交往的媒介:茶文化为西方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交媒介。

在英国,下午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在下午茶时光享受喝茶的乐趣,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交流心情。

这种社交形式也逐渐流行到其他国家,茶文化成为人们互动的共同语言。

2. 健康生活的推动者:茶叶被誉为一种健康饮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抗氧化剂。

在西方世界,茶文化推动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

人们开始注重饮食平衡,并将喝茶作为一种健康的习惯。

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健康意识的提升。

3. 文化交流的桥梁: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西方人通过品尝中国茶叶,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传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同时,茶艺表演和茶道文化也在西方社会得以推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4. 商业机会的拓展:茶文化的传播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也为商业领域带来了机会。

茶叶作为一种消费品,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为茶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茶具、茶叶零售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三、茶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多个世纪前。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简要概述:1.早期传播:中国茶叶最早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半岛和日本。

据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南北朝时期),茶叶随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国(今朝鲜和韩国)。

到了唐代,朝鲜半岛已开始种茶。

而日本最澄、海空禅师在公元805、806年先后到中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

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中国传入茶籽种植。

2.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茶叶通过海路传播到更远的地区。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传到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波斯、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3.欧洲的传播:16世纪,中国茶叶开始传至欧洲各国,成为欧洲人新的饮品。

最早通过葡萄牙商船将茶叶带入欧洲。

后来,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直接从中国运茶入英。

4.美洲的传播:17世纪,中国茶叶传至美洲。

美国在1690年获得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1776年独立后,来华的第一条商船“中国皇后”号于1784年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

5.非洲的传播:20世纪60年代,应非洲国家的要求,我国多次派出茶叶专家去西非的几内亚、马里、西北非的摩洛哥等国家指导种茶,使非洲开始了真正的茶叶栽培。

总之,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如今,中国茶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对人类健康和文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是怎样传到西方的

茶是怎样传到西方的

茶是怎样传到西方的西方人认识茶很晚,直到17世纪,他们才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中国茶的神奇。

1606年,荷兰人首次将中国茶运到欧洲,其时是明万历年间,那时中国植茶、饮茶历史已有2000余年。

这种饮料很快在当地引起人们的兴趣,饮茶这种习俗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不久,英国就成为一个嗜好饮茶的国家。

随后,英国人又把茶带到美国、加拿大及其他英国殖民地。

到了18~19世纪,茶叶竟成了西方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核心商品,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茶马大道熙熙攘攘,海上千帆竞发往来不绝,万国来求售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

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例,1765~1794年的30年间,他们进口的中国茶占其贸易额的75%,到了19世纪则上升到90%。

为了抢占茶叶利润和世界茶业市场,英国开始尝试在其殖民地栽培茶树。

阿萨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阿萨姆是印度最东北的一个邦,境内多丘陵、山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茶树生长。

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里广辟茶园,并雇中国人指导种茶、制茶,最终将阿萨姆变为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阿萨姆成为世界著名茶区。

有意思的是,茶在北美的历程竟然与战争扯上了关系。

为了抗议英国征收不合理的茶税,人们焚毁运送茶叶的英国船只,并将茶叶倾倒海中;英国派兵镇压,从而酿成美国的独立战争,导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

正是这片小小的树叶,在历史长河中延伸出了一串“衣食万户,润泽世人”的长长的产业之链。

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和丝绸一道进入欧洲,走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

无论是作为重要产业和出口商品,还是进入宫廷,成为品饮时尚的金枝玉叶,抑或被放在马背上驮向东西南北,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这片树叶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也可规模种植,造福人类;既可阳春白雪,进入文化殿堂,又可下里巴人,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既可独自品饮,涵养“清、廉、美、静、俭、洁”等品性,也可用于待客、敬客,增进友谊,促进和谐。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和瓷器、丝绸都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一起来看看。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历史茶在亚洲的传播早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唐朝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历史(1)佛教的传播把中国茶及茶文化带入朝鲜半岛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

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

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

不久,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

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

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

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

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

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

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

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

这套茶礼包括一、吉礼时敬茶;二、齿礼时敬茶;三、宾礼时敬茶;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

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

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2)日本僧人把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中国茶叶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才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

唐代时,日本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种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

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有重大作用。

元代,日本圣一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传入日本。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

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

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

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

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

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

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

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

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

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

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

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

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

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

荣西第一次入宋,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

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

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

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

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

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3)中俄贸易把茶业传入俄国在欧洲国家中,最早得到中国茶叶的是俄国。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

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

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早在明穆宗即位之年的隆庆元年(1567年),两个哥萨克人在中国得到茶叶后送回俄国。

明万历46年(1618年),中国使节又以小量茶叶赠送给沙皇,伊利莎白女皇(1741-1762年在位)时所建立的私人商队来往于中俄之间,专门运送茶叶,供宫廷和贵州享用。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茶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鸦片战争后,沙俄在中国得到了许多贸易特权,1850年左右开始在汉口购买茶叶,俄商还在汉口建立起砖茶厂,1886年时“有70艘俄国汽船从汉口运茶至黑龙江”。

除此以外,欧洲太平洋航线与中国直接通航后,俄国敖德萨和海参威港,与中国上海、天津、汉口和福州等航路畅通,俄国商船队相当活跃。

后来俄国又增设了几条陆路运输线,加速了茶叶的运销。

俄国还专门在汉口、福州、九江等地设立茶行,兴办茶叶加工厂,沙俄购买华茶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之中。

例如1890年时,俄国购茶数量已超过英美居第一位。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

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

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

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4)英荷殖民主义者把茶业引入印度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

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

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

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茶在亚洲的传播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推动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以浙江为主要通道、以佛教为传播途径传人日本。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境内有很多名刹大寺,如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

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节和学问借纷纷来到浙江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在回国时,还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以及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带到了日本,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梢神内涵。

在这些使节和学问僧中,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最澄。

在最澄之前。

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二年(753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其中就包括饮茶之道。

贞元二十年(804年),最澄奉诏随遣唐使人唐求法。

来到浙江后,他便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后又到越州龙兴寺学习密宗,次年八月从明州启程归国,将浙江天台山的茶种带回了日本,同时也将茶饮引人宫廷。

后来,茶叶逐渐成为日本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喜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在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时期一南宋,日本学问僧荣西曾两次来华。

荣西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印卷外,还带了茶种,回国后将茶种种在了寺院中.并大力宜传禅宗和茶饮。

此外。

荣西还研究了店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并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于是将此书呈献给镰仓幕府,自此日本的上层社会开始爱好饮茶,饮茶之风迅速盛行开来,荣西也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的精品茶具—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于此时由浙江传人了日本。

天目茶碗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日本自饮茶之初至开创礼茶的东山时代,所用茶具均为天目茶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