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斯字的用法及例句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中“斯”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斯”的用法

个人收集整理-ZQ、只是比较近地人或事物,作定语,可译为“这”“这个”等.例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这个人哪竟然有了这种病!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如果)迫不得已,非去掉什么不可,(那么)在这三项中首先去掉哪一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过去我(要是)不干这个差事,那么老早就已经累垮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没有这种人,我跟谁归到一起呢?、代替比较近地人、事物或处所等,作主语、宾语,可译为“这”、“这里”等.例如: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孔子叹其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这(宓子贱)从哪里学来这(好品德)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在河边说:“消逝地事物像这(河水)吧!昼夜不停地(奔流而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美玉于斯.(同上)——有块美玉在这里.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地功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连词,表示承接,多用在条件复句地开头,可译为“就”“那么”“那么……就”.例如: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能够看到君子,就不错了.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大王不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地老百姓就会投奔过来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假如知道这么做不合道理,就赶快停止吧,为什么要等到明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论)——天下地常理是,国家治理得好,就能取得人民地(拥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助词,通“是”(同部),表示结构关系,用在倒装地动宾词组之间,作为宾语提前地标志.用例极少.例如: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幽风·七月)——共饮两尊酒酿,宰杀小羊大羊.语气词,通“思”,用在句中或句末,跟“兮”差不多,可译为“啊”(用在句中地也可不译).多见于《诗经》.例如: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诗经·小雅·甫田)——于是筹建千座粮仓,于是筹措万辆车,(储藏、装载)谷子、稻米和高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鹿斯之奔,维足伎伎.(诗经·小雅)——鹿啊跑起来,腿脚快如飞.蓼彼萧斯,零露湑兮.(诗经·小雅·蓼萧)——那高大地艾蒿啊,挂满了露珠儿呀.五、词缀,通“其”,也可做前缀或后缀.、前缀,嵌在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地前面.例如: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诗经·小雅)——穿着他地命服(古代官员按其等级所穿地礼服),红地蔽膝(古代祭服遮蔽在膝前地部分)煌煌,绿地佩玉玱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小雅·斯干)——像鸟儿举翅,像野鸡飞翔.、后缀,嵌在形容词或疑问代词地后面.例如: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论语·乡党)——(野鸡)仓皇地飞了,盘旋一阵又落在一起了.王赫斯怒.(诗经·大雅·皇矣)——文王勃然动怒.斯何违斯,莫敢遑息?(诗经·召南·殷其雷)——为什么离开这里,(片刻)不敢歇息?[备考]“斯”字地本义是“劈”、“砍”,动词,如“斧以斯之”(诗经·陈风·墓门)1 / 1。

浅析《论语》中“斯”字的用法

浅析《论语》中“斯”字的用法

浅析《论语》中“斯”字的用法通过分析“斯”字在《论语》中的各种具体用法,力求全面掌握“斯”字的使用情况及并为阅读其他先秦典籍提供些许参考。

标签:《论语》;“斯”;词性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文于夫子之语也。

”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的使用极具特色,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深入研究《论语》语言的使用情况可以从中管窥东周中期的语言特色。

“斯”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71次。

《说文解字》对“斯”是这样解释的:“斯,析也,从斤,其声。

”王筠注:“《汉书》:‘斯舆之卒。

’韦昭曰:‘析薪曰斯。

’”张舜徽注:“本书木部‘析,破木也。

’与‘斯’双声,实即一语,故许以‘析’训斯也。

”从以上几人对“斯”字所作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斯”为形声字,从斤(斧头),其声,本义是“劈开、砍”,动词。

但是这一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更是少见。

我们在代表西周东周初的作品《诗经·陈风·墓门》中可见到“斯”字的这一最初用法,即“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而在反映东周中期语言面貌的《论语》中却无一例是这种用法。

本文将对在《论语》中所出现的“斯”字的用法进行逐一归纳,并于每种用法后标明其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以期窥探“斯”字在东周中期的用法及特点。

例句后所标篇名以杨伯峻的《论语注释》为准。

一、指示代词(18次)指示代词“斯“字用来指示较近的人、事物或处所等,作主语、宾语,可译为“这”、“这样”、“这里”等。

这种用法的“斯”字相当于“此”字。

周绪全在他的著作《常用文言虚词通俗解》中则提出此时的“斯”与“此”是通假的关系,原因在于“斯”与“此”在古韵部相同(支部),读音相近,故“斯”可通假作“此”。

对于“斯”和“此”究竟为何种关系,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作过解释:“ 《尔雅》云:‘兹,斯,此也。

’今考《尚书》多演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

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并举例

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并举例

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并举例文言文中,“斯”字具有以下七种含义:1. 代表“这”、“这个”或“这里”的意思。

例如,“斯人”或“以至于斯”。

2. 意为“乃”、“就”。

例如,“有备斯可以无患”。

3. 用于劈东西,例如“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4. 在古代同“厮”,意为卑贱。

5. 在古代同“澌”,意为尽。

6. 作为连词,表示“那么”、“就”的意思。

例如,“理安,斯得人也”。

7. 作为句中或句末的语气词,例如“哀我人斯”。

斯文言文中的意思举例如下:1.析,劈开。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毛传:“斯,析也。

”2.分;分开。

《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於无伦,大至於不可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迳城阳之卢县。

”3.裂,扯开。

《广雅·释诂二》:“斯,裂也。

”元孟祺等《农桑辑要》卷一:“至三眠后,桑叶但以手斯破,不必刀切,铺叶更厚。

”4.离开;距离。

《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张湛注:“斯,离也。

”5.白色。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郑玄笺:“斯,白也。

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

”6.厮。

卑贱。

《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

”李贤注:“斯,贱也。

”7.指仆役。

参见“斯役”、“斯养”。

8.厮。

互相。

参见“斯擡斯敬”、“斯缠”。

斯在文言文中的应用1.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翻译: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

山水之间有翠竹摇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风中缄默。

宽厚的兄长和知礼的贤弟,彼此情深义长亲密无间隔,没有我算计你来你算计我。

2.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翻译: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啊?我只知道他的心肠太阴险。

斯之不远的之用法

斯之不远的之用法

斯之不远的之用法
斯之不远:这里斯是这、这个的意思,之是一个指示代词,指代的是美好的时节,所以斯之二字连用,意思就是这美好的时节。

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话出自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所作的文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颇具旨趣,表达了诗人渴望与朋友共同游玩的迫切心情。

文中写道“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意思就是说这美好的时节已经快要到来了,您会和我一同游玩吗?由此可见,这里的斯之就是这美好的时节的意思。

初中必背文言文带斯字的

初中必背文言文带斯字的

初中必背文言文带斯字的
斯具有很广泛的用法和含义,可以用于修饰、补充、强调或转折等不同的语境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有斯字的文言文,供初中学生背诵。

1.斯是表示荣耀、盛大、宏伟等含义的修饰词,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特点或境况,常常表达赞美之情。

《岳阳楼记》:斯楼之雄,朝阳升而含牡丹之精华,戊己霜雪之风华;斥地四奇,东湖之翠涵而金山之琼替惟美。

2.斯可用于修饰人的行为或品质,强调其高尚、出众、崇高等特点,起到颂扬或表扬的作用。

《孟子》:斯人也,有斯行之勇,有斯言之信,斯人也,丘请与之结。

3.斯还可以表示转折,引出另一种情况或观点,表示前后相对或对比。

《金瓶梅》:绣春袭人知道他往缝纫铺与王姑子下棋去了,既没人在丫鬟房处,斯时,取烛入夜。

4.斯还表示特殊的环境或背景,用于描述特定的场景或状态。

《山海经木经》:斯山之木,山巅束之以朱绳,上系天梗。

5.斯表示时间,常常用于古代诗词中,表示一个具体的时刻或时间段。

《桃花源记》:斯时,北人多讲善政。

6.斯还可用于补助或强调动词的效果和程度。

《列子·汤问》:斯先王之所以替长者制敬也。

7.斯常被使用于古人对文人或贤者的称赞和赞美中。

《墨子·尚贤》:斯孔子,天人也。

8.斯也可以用于修饰自然景物或事物的形态、样貌和特点。

《西游记》:斯毒蝎肥硬腥浑,状雄伟,宛有鳞甲分明之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带有斯字的文言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斯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斯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嘿,你知道吗?斯须在文言文中呀,有时候表示一会儿的意思呢!就像“斯须就毙”,说的就是一会儿就死了,这多形象啊!
2. 哇哦,斯须还能表示片刻呢!比如“斯须之间”,不就是说在片刻的时间里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3. 哎呀呀,斯须其实也能理解为很短的时间呀!像“斯须变灭”,就是说很短的时间就消失变化了,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4. 嘿,斯须不就是那一瞬间的事儿嘛!像“斯须而定”,就是一瞬间就决定好了呀,厉害吧!
5. 哇,斯须也能代表那须臾之间呀!比如“斯须不离”,就是须臾之间都不离开呢,挺好玩的吧?
6. 咦,斯须有时候就是那一小会儿哦!像“斯须便至”,就是一小会儿就到了,很奇妙吧?
7. 哈哈,斯须就是那么一会儿的功夫呀!“斯须成诗”,就是一会儿就写成诗了,这得多厉害呀!
8. 哟呵,斯须不就是那眨眼的工夫嘛!像“斯须云合”,眨眼间就云集在一起了,真有意思!
9. 哎呀,斯须还能表示很快的一小段时间呢!“斯须尽净”,就是很快的一小段时间就全干净了,多神奇!
10. 嘿,斯须可不就是短暂的一瞬嘛!“斯须万变”,就是在短暂的一瞬就有很多变化呀,太让人惊叹了!
我的观点结论:斯须在文言文中的这些意思都很有趣,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丰富内涵呀!。

谈“此,是,斯”

谈“此,是,斯”

谈“此,是,斯”此,是,斯,是上古文言著作中最常见的近指代词。

其语法功能差异如何?其演变情况怎样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一管之见。

标签:此是斯语法近指代词此、是、斯,在词义功能方面大致相同,但在运用上却有细微差别。

其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在上古音中皆属支部,同属齿音(“此”属清母,“斯”属心母,同属齿头;是属禅母,属正齿)①。

因而,它们音近义通,词义为“这”。

第二,它们没有数的区别,其功能作定语,宾语,主语,例如;(1)此心之所以合与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2)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3)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壅也》】(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5)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礼运》】(6)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7)有美玉于斯。

【《论语.子罕》】(8)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9)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谋攻》】(1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11)能虑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

【《荀子﹒礼论》】此、是、斯,在(1)至(3)例中,皆用于名词前指代较近的人和事物,作定语;在(4)至(8)例中,它们替代较近的人和事物或处所,作宾语;在(9)至(11)例中,它们也是替代较近的人和事物的,作主语,并有复指作用,而其谓语又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但是,此、是、斯等近指代词,除了主要的指代、替代作用之外,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斯”用于复句的后一分词之主位上,表示两个分句前后相承、事态相因,有发展的关系;因此,只能用语气词“矣”而不能用“也”煞尾②,其含义相当于“这(就)”,见(11)例。

“此”是一个单纯的近指代词,《论语》中不它,《孟子》中常用它,这可能是方音的原因吧③。

带有斯字的诗经

带有斯字的诗经

带有斯字的诗经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有许多诗篇的标题中带有“斯”字,这些诗篇以其独特风采和深刻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本文将以带有“斯”字的诗经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这些诗篇的特点、主题、意境和文化价值。

斯之歌1.1 斯之歌序言斯之歌乃是诗经中以“斯”字开头的篇章,其中包括《斯干》、《斯民》、《斯周》等多首诗。

这些诗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社会变迁、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和感悟。

1.2 斯之歌的主题斯之歌的主题涵盖了古代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多个方面。

其中,《斯干》主要反映了统治者的政绩和政治理念,《斯民》则关注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斯周》则呈现了周朝的历史兴衰和社会风貌。

1.3 斯之歌的文化意义斯之歌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神。

这些歌辞通过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古人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斯之行2.1 斯之行序言斯之行是诗经中以“斯”字开头的篇章之一,如《斯言》、《斯时》等篇章。

这些诗篇以行人的视角,展现了不同时空下的旅行经历和感悟。

2.2 斯之行的主题斯之行的主题主要围绕旅行、陋室、孤独、离别等展开。

《斯言》中表达了行人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斯时》则以孤独的旅行者为主角,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2.3 斯之行的意境斯之行的诗篇常常以寥寥数语勾勒出广阔的意境。

诗中的行人在山水间徜徉,品味着自然的美好;他们在陋室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找超脱尘世的力量。

这些描绘使得读者产生共鸣,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庞大。

2.4 斯之行的文化价值斯之行作为诗经中的一部分,展示了古代人民对旅行和思考的重视。

这些诗篇深入探讨了人生和自然、人与社会、个体和宇宙的关系,对于后世文人的心灵追求和思想启迪具有重要价值。

斯之思3.1 斯之思序言斯之思是诗经中以“斯”字开头的诗篇之一,如《斯幽》、《斯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古文中斯字作为动词的用法及例句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假借为“此”,这,这个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扯裂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分开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距离;离开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白色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古文中斯字作为助词的用法及例句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古文中斯字的用法及例句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古文是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古文是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斯字作为连词的用法及例句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古文中斯字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及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