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作文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于”用作副词,表示在...方面。

例如:
- 人之过也,在于不教。

(《论语》)
- 吾乃今日知为君不谏。

(《论语》)
2. “于”用作介词,表示关于、适合于。

例如:
- 余乃尔,于其佐之也无所取材。

(《魏志》)
- 欲以微躯报国家之厚,此其于生也合。

(《明史》)
3. “于”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
- 他之所以被杀,在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

(《水浒传》)
- 人死则灯灭,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国演义》)
4. “于”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例如:
- 曰:“何不食肉糜?”其无知者,不可胜数。

(《论语》)
- 此所以动我心者,而非贵乎远也。

(《陈涉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yú
部首:二
部首笔画:2
总笔画:3
笔顺:横横竖
【详细释义】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是一个常用的文言文汉字,它有多种用法,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表示时间
于字可以表示时间,例如:“于是日,天下大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那一天,天下大乱了。

又如:“于是岁,大旱不雨。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那一年,大旱不雨。

二、表示位置
于字还可以表示位置,例如:“于是山之南,有一座高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山的南边,有一座高山。

又如:“于是江之北,有一片平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江的北边,有一片平原。

三、表示关系
于字还可以表示关系,例如:“于是君子与小人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又如:“于是父子之间,有如此之深的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子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四、表示动作
于字还可以表示动作,例如:“于是他起身离开了这个地方。

”这句
话的意思是他起身离开了这个地方。

又如:“于是他拿起了笔,开始写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拿起了笔,开始写字。

于字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文言文汉字,它有多种用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1. 作为介词引导地点、时间等范围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地点或时间之内。

例如:“吾流长於兹邑,日者犯市;舟楫存於会稽,日者犯市。

”(《魏志·东夷传》)这句话中,“于”字引导了地点,在语境中表示“在这座城市”。

2. 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于”还可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

“馆陶师氏乃处子于闾阎之上。

”(《战国策·燕策二十六》)这里,“于”表示行为的开始,意为“从”。

3. 表示被动关系在一些表达被动关系的句子中,“于”也常出现。

“天公不作美,君忧有应焉;家庭杂乱,妻妾无从容——此皆人事可解者也。

”(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表示被动关系,可以理解为“受到”。

4. 引申为副词、连词除了以上介词的用法外,“于”还经常引申为副词或连词。

“人,惟恐其于天地之间左右而无父母也。

”(《荀子·天论》)这句话中,“于”作为连词,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在语境中表示“只”。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解释1. 介词含义在文言文中,“于”通常作为介词出现,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

它可以引导名词、动词短语以及从句等,起到状语的作用。

2. 动词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于”也可发挥动词的作用,即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

它通常与动宾结构搭配使用,并能够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3. 被动关系有时候,“于”在文言文中还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璧属伊尹,其责曰:‘玉黄以充宝库,蛮夷由由尔。

’”(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可以理解为“受到”,表明尹氏接受了保管璧玉的任务。

4. 引申含义此外,“于”还有一些引申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达不同的语义,需要具体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总结:在文言文中,“于”字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

它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以及被动关系。

除此之外,“于”还可引申为副词或连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1. “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于家中读书”,这不就是说在自己家里读书嘛!你想想看,是不是常常能在古文里看到这样的用法。

2. “于”还能表示“到”呢,像“于人前展示”,就是到别人面前去展示呀!这就好像你把自己的宝贝拿到大家面前炫耀一样。

3. 还有哦,“于”能表示“对于”呢!“于此事甚为重视”,不就等同于对于这件事情特别重视嘛,这很容易理解吧!
4. 它也可以表示“从”呀,“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就好像你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朋友。

5. 哎呀,“于”还能表示时间呢,“于今日出发”,就是在今天出发呀,多清晰呀!
6. “于”表示在某个方面也是常有的,比如“于绘画有天赋”,不就是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嘛,就好像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一样。

7. 最后呢,“于”有时候还用来引出对象,像“于其交流”,就是和他交流呀!这和你和朋友聊天不是一样的嘛!
总之,“于”的用法可多啦,在文言文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呢!。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一、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在文言文中兼具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等不同的关系,还可作为结构助词或独立修辞成分。

下面将细致探讨于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及其例句。

1. 表示时间关系(1)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今年以来数月之间,秦始皇灭若泽百姓。

”其中,“今年以来”是指当前这个年度。

(2)表示相对时间,与其他动作或事件进行对比:如《论语·述而》:“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这里的“君子之于天下也”实际上是与其他人对立起来,突出了君子与众人之间对天下问题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2. 表示地点关系(1)表达方位:如《红楼梦·第十五回》中有句“仙桃林内听汉水更浩荡”,其中“仙桃林内”即为具体位置。

(2)表达位置关系:如《孟子·告子》:“原矻卜丘畎於干城之上者,弗肯鄉會焉。

”这里的“干城之上”表示某个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高处位置。

3. 表示目的关系(1)表示为了某种目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乃谓所善必趋。

”其中,“所善”表示计划或目标,而“必趋”则是指为了达到这个计划或目标而进行行动。

(2)表示结果、效果:如《汉书·幽王世家》:“故险蛇之无以过也,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

渊工﹑縠石井求天命周期一焉。

”文中的“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意味着湿孽只是作为一个容器来处理险蛇,并达到了减少毒性效果。

4. 表示原因关系(1)表达具体原因:如《左传·成公十五年》:“遂灭义师。

”这里的“遂灭义师”实际上与前面提到的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达抽象原因:如《庄子·外物》:“天下皆垂诞生于情者......亟拔之乎于机艺者。

”这里的“情”即为一种抽象的原因,而动作“亟拔之”则代表着消除或中止这个原因。

二、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1. 《红楼梦·第三七回》:“及到了大门口,一个凤姐笑道:‘你怎么又来了?要累死我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ú部首:二部首笔画:总笔画:笔顺:横横竖详细释义ú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