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除草剂剂型研究进展_赵航
不同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

收稿日期: 2011 -05 -18 基金项目: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项目( 2007GGC02002) 作者简介: 赵 维( 1981 - ) ,男,山东龙口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农药经营与开发工作。E - mail: zhaowei3. 28@ 163. com * 通讯作者,E - mail: lfzjnd@ 163. com
表 4 40 g / L 烟嘧磺隆 SC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药剂处理
666. 7m2 用 制剂量( ml)
有效成份 用量( g)
末次药后株 末次药后鲜 防效( % ) 重防效( % )
40 g / L 烟嘧 磺隆 SC
66. 7 83. 3 100. 0 166. 7
2. 7
82. 0 bA 89. 0 bB
鲜重防效( % ) ( 双子叶)
70. 2aA 80. 2aA 85. 5aA 85. 5aA
注: 表中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 0. 01 和 0. 05 水平 上差异显著。
2. 1. 2 48% 莠去津 WP 施药后 15 天调查,48% 莠去津 WP 对阔叶杂草马齿苋、铁苋菜、反枝苋的 防效较好,对马唐、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略 差。施药后 30 天调查,杂草总株防效在 80. 9% ~ 96. 5% 之间,杂草鲜重防效在 91. 1% ~ 98. 3% 之间,处理间略有差异( 表 2) 。
表6
20% 百草枯水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药剂处理
666. 7m2 用制剂量( g)
150
20% 百草
175
枯水剂
200
350
有效成份 用量( g)
30 35 40 70
末次药后株 末次药后鲜 防效( % ) 重防效( % )
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健康雌性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健康雌性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谭文溪;刘剑;上官梦原;赵菁;王贺彬;赵航;李娜;赵丽晶;赵淑华【摘要】目的:观察阿特拉津(ATR)处理后小鼠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ATR 对性激素相关疾病的可能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25和125 mg·kg-1 ATR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小鼠给予橄榄油溶剂灌胃,其他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5、25和125 mg· kg-1 ATR,每日1次,共28 d,收集小鼠血清.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性激素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卵巢组织形态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5和125 mg· kg-1 ATR组小鼠血清中雌二醇(E2)、睾酮(T)水平明显增高(P<0.05),且随ATR剂量升高,E2和T水平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25和125 mg· kg-1 ATR组小鼠血清中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以125 mg·kg-1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各组小鼠血清中孕酮(P)和垂体泌乳素(PRL)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5和125 mg· kg-1 ATR组小鼠卵巢中发育卵泡比例减少,大型闭锁卵泡比例增多,尤以125 mg·kg-1 ATR组小鼠卵巢组织最为明显.结论:ATR可能通过增加血清中E2和T水平,下调LH和FSH分泌,从而干扰卵巢中卵泡的成熟.【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39)006【总页数】5页(P1169-1172,后插3)【关键词】阿特拉津;性激素;雌性小鼠;卵泡发育【作者】谭文溪;刘剑;上官梦原;赵菁;王贺彬;赵航;李娜;赵丽晶;赵淑华【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解剖学系,吉林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研发中心,吉林长春130117;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长春13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2阿特拉津(atrazine,ATR)又名莠去津,化学名为2-氯-4-乙氨基-6-异丙氨基-1,3,5三氯苯,是一种抑制光合作用的持久性旱地光谱除草剂,由于其成本低且除草效果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1]。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新型除草剂获美国专利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新型除草剂获美国专利
无
【期刊名称】《新农药》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2003年,中科院上海有机研究所吕龙研究员主持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油菜除草剂一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原药及其10%的乳油剂相继获得了农药登记证和农药生产批准书。
2004年11月,上海有机所研发成功的新型高效油菜除草剂一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悬浮剂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药登记证。
据有关方面人士介绍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是从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先导化合物-2-嘧啶氧基-N-苄基胺类化合物中成功开发的农药新品种,
【总页数】1页(P3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4
【相关文献】
1.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柑橘保鲜技术获美国专利 [J],
2.中科院兰化所“纳米铜颗粒的制备方法”获美国专利 [J],
3.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浙江化研院开发两个新型除草剂 [J], 沈镇平
4.中科院金属所自主研发的Ti2448钛合金获美国专利 [J],
5.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镍卡宾催化仲醇的对映汇聚式升级反应研究获进展[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除草剂研究的新进展

除草剂研究的新进展除草剂研究的新进展摘要:化学除草成为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除草剂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文中简单介绍近几年来除草剂研究开发的新进展,包括多种化学结构的除草剂及其简单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除草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目前,在世界各地大约分布有3万种杂草,其中约1800种每年会带来约9.7%的总产量损失[1]。
化学除草成为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世界除草机工业进入了高效时代。
由于人类对环境和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设计开发出与环境友好、高效安全的农药品种成为新农药创制的主流,“高效、低毒、安全”已经成为新农药创制的主题[2]。
1.磺酰脲类除草剂磺酰脲类除草剂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除草剂,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有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胺苯磺隆、吡嘧磺隆、醚磺隆等[3]。
其化学结构通式包括芳环、磺酰脲桥及杂环三部分(如图一)。
此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稻田、大豆田、玉米田等的杂草防治[4]。
磺酰脲类除草剂属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乙酸羟酸合成酶(AHAS)抑制剂,属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的ALS/AHAS,阻止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破坏蛋白质的合成,干扰DNA 合成及细胞分裂与生长,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开发的新型药剂中很多都是磺酰脲类除草剂,如拜耳公司研发的甲酰胺磺隆、丙苯磺隆、甲磺胺磺隆和艾格福公司研制的碘甲磺隆钠盐(2002年被拜耳公司收购,现归拜耳所有)。
甲酰胺磺隆对许多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优异的活性,如稗草、千金子、马唐、野燕麦、雀麦、假高粱等,也可作生长调节剂[5]。
丙苯磺隆主要用于防除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雀麦等和一些重要的阔叶杂草[6]。
甲磺胺磺隆主要用于谷类禾本科除草,防除阔叶杂草,对猪殃殃等有特效[7]。
碘甲磺隆钠盐主要用于小麦田苗后早熟防除黑燕麦、野燕麦、梯牧草和多种阔叶杂草[8]。
新型药剂如 3.6%阔世玛WG是拜耳公司开发的麦田除草剂,其剂型为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可分散粒剂,属磺酰脲类除草剂[9]。
生物除草剂的开发、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思路

生物除草剂的开发、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思路王禹博1,纪明山1,谷祖敏1,张淑东1,张双1,杨宁2,王勇2(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 110161;2.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 摘要:针对当今国内外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分析了生物除草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生物除草剂的未来发展思路及解决办法。
对微生物除草剂、微生物源除草剂、植物源除草剂进行综述,并对其利用微生物产生的其代谢产物、天然植物提取物防治杂草的潜在优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安全、环保、持效期长及能够恢复土地原生态的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成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天然产物等生物除草剂。
关键词: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发展思路 采用化学除草剂能够有效控制绝大部分杂草,但长期滥用却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比如杂草产生了抗药性,土地生态被破坏,地表水被污染,对人类、牲畜等造成严重危害等。
随着国家对环保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增强,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现代农业新的种植模式。
安全、环保、持效期长及能够恢复土地原生态的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1 生物除草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生物除草剂(biological herbicides)指能够专一化控制或侵染杂草生长的一类生物制剂,在人工设计下,筛分能将杂草杀死或者得到抑制的天敌,再经发酵培养后获得具有除草作用的生物制剂。
生物除草剂包括动物源除草剂(生化除草剂)、植物源除草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真菌除草剂)。
首个成型的商品型微生物源除草剂是由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产生的,该链霉菌产生的双丙氨膦(bilanafos)是一种非选择性的,用于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这对于生物除草剂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个在美国注册登记的生物除草剂是由佛罗里达州的棕榈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的厚壁孢子制成,用于防治杂草莫伦藤。
5种除草剂对青海高原农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种除草剂对青海高原农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摘要研究了5种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施用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处理后,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呈激活或抑制的作用,且该种刺激作用随剂量改变而变化。
48%氟乐灵乳油处理后,脲酶活性呈现出激活—抑制—恢复的变化规律。
处理2 h后脲酶活性显著增加,抑制率达到22.1%。
处理5 d后抑制率为8.27%,在21 d左右恢复。
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与处理的浓度和土壤酶的种类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处理时间有关,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对表征除草剂土壤污染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关键词除草剂;脲酶;过氧化氢酶;生物活性;青海高原除草剂对于农业生产举足轻重,但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除草剂,导致其直接或间接散落入田间土壤,致使农田生态系统污染。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微生物在土壤中数量巨大,也是土壤酶的重要来源[1-3]。
土壤酶作为土壤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形成、发育、净化修复等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反映土壤中进行的各种生化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4-5]。
脲酶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酶之一,是土壤中唯一对尿素的转化及作用有着重大影响的酶,水解生成的氨是植物氮素营养的重要来源。
脲酶活性过低,尿素的利用率就会降低。
脲酶活性过高,产生过量的CO2和NH3对作物形成毒害作用。
过氧化氢酶属于氧化还原酶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种解毒酶。
土壤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生物体内,可以促进过氧化氢分解,能有效防止土壤及生物体新陈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毒害。
除草剂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酶活性,从而为监测评估除草剂对土壤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6-7]。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土壤。
2013年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地内进行。
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取0~15 cm耕作层土样。
播前施有机肥562.5 m3/hm2、磷酸二铵2 250 kg/hm2、尿素2 250 kg/hm2。
除草剂研究开发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_刘远雄

第46卷第10期2007年10月Vol. 46, No. 10Oct. 2007农 药AGROCHEMICALS除草剂研究开发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刘远雄,邹本勤,柴宝山,刘长令(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 110021)摘要:简要介绍了近九年除草剂研究开发的新进展。
文中涉及十多种化学结构类型的除草剂及其生物活性,如磺酰脲类、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芳氧羧酸类、环己烯酮类、吡唑类、三唑啉酮、脲嘧啶类、酰亚胺类、三酮类和异650第46卷农 药 AGROCHEMICALS2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五氟磺草胺(penoxsulam)和pyroxsulam是DowAgroScience公司近年开发的两个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12-13],均属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乙酸羟酸合成酶(AHAS)抑制剂,属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用于水稻田除草。
在新农药开发中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组成,尤其是通过与杂环基团和含氟基团结合,能使之具有新的生命力[14]。
如近几年研制的唑酰草胺可用于谷类除草,对稗草、强生草、野生甘蔗、千金子属杂草、阔叶马唐、牛筋草、野燕麦等有控制作用。
它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作用特点是药剂经茎叶处理后,迅速被杂草茎叶吸收,并传导到顶端、整个植株,积累于植物分生组织,抑制植物体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导致脂肪酸合成受阻而使杂草死亡[15-16]。
氟吡草胺主要用于小麦和大麦田苗后防除阔叶杂草如猪殃殃、田堇菜、婆婆纳和宝盖草等,使用剂量为50 g a.i./hm2,它是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被处理的植物植株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进而导致叶绿素破坏,细胞膜破裂,杂草表现为幼芽脱色或白色,最后导致死亡[17]。
烯草胺主要用于玉米和大豆田除草剂,使用量为1 200 ̄1 400 g/hm2 [18]。
第10期6516 吡唑类除草剂近几年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和组合化学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4种吡唑类除草剂:双唑草腈(pyraclonil)、pyrasulfotole、topramezone 和 pyroxasulfone。
南农大新型生物除草剂获美国专利...江苏科技报

南农大新型生物除草剂获美国专利...江苏科技报
南农大新型生物除草剂获美国专利
2015-01-26
本报讯(记者费梦雅)从杂草中提取一种致命毒素制成除草剂杀死杂草,并且污染小、除草快。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强胜教授课题组一项生物除草剂技术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源化合物细交链格孢菌酮酸的结构修饰产品及其用于除草”获美国国家专利局正式授权。
上世纪90年代,强胜从外来入侵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致病型链格孢菌中分离得到一种致病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简称TeA),该毒素对单双子叶杂草具有广谱杀灭作用,具有活性高(0.5-1ppm就可致毒,20-80ppm可以杀死杂草)、作用速度快(3-4天)、降解迅速、低残留、结构简单等特点,有潜力开发为防除紫茎泽兰及其他杂草的生物除草剂。
据介绍,植物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被植物吸收后转化为电子能,再转化为化合能,这是一个完整的光系统,这样植物才能正常“呼吸”。
TeA能阻断光系统,使得植物吸收的光能堆积在体内,无法排出,引起过能量化,并导致叶绿体活性氧迅速爆发,引起叶绿素降解、叶绿体结构破坏,大量活性氧扩散到整个细胞中,进一步引发膜脂过氧化、细胞膜破裂、细胞器解体、细胞核浓缩和DNA断裂,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坏死,最终杀死杂草。
目前,课题组已经成功研发出25%TeA水剂(商品名丁羟咯酮),完成了所有毒理学研究报告,并获得了农业部田间药效批准证书,正在进行农药正式登记相关工作。
据悉,该专利的获批,对于保护我国生物除草剂研发的原创性技术发明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生物除草剂研发技术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国际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与综述Reviews收稿日期: 2005-01-11 修订日期: 2005-05-2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370942);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4C32003,2005C22018)*通讯作者生物除草剂剂型研究进展赵 航, 周勇军, 刘小川, 余柳青*(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摘要 生物除草剂由于受到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使其开发受到一定限制。
生物除草剂固体剂型与液体剂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对湿度的依赖性,使其保证了生物活性,使用时在目标植物上能保持湿润,在田间适宜条件下发挥其优良效果;由于若干新型添加剂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其液体剂型得到进一步开发。
本文介绍了生物除草剂一些新的固体和液体剂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农药学; 生物除草剂; 剂型; 植物性活性物质中图分类号 S 482.4Advances in bioherbicide formulationZHAO Hang , Z HO U Yong -jun , LI U Xiao -chuan , YU Liu -qing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 nstitute ,Hangz hou 310006,China )Abstract Reducing dew dependence is a principal aim in the formulatio n of many po tential bio herbicid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research attempting in part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via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solid and liquid fo rmulations is described .Ty pically solid formulations must be able to survive the field co nditions and remain inactivated until suitable conditions appear .Liquid formulatio ns have the po tential to function soon after application provided they remain moist on the target plant surface .Several a ttempts to improve w ater -holding capacity in liquid formula tio ns have been ex amined .T he use of multiple emulsions o f w ater in oil has recently show n promise .Key words pesticide sciences ; bioherbicides ; formula tio n ; phy to -activ e substances 20世纪中晚期,科学家提出利用植物病原菌控制杂草的新观念。
当时应用特殊真菌病原体孢子作为真菌除草剂,在可控试验条件下其防除杂草效果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自从真菌除草剂Devine ®[1]和Collego ®[2]分别于1981年和1982年在美国注册后,另外6种产品也先后在国际上注册。
其中Cam perico ®是细菌除草剂,其剂型研制技术广泛用于同类型产品的研制开发。
但与此领域中的研究成本投入相比较,新产品的数量增长缓慢。
原因之一是尽管确定了一个对于某种杂草有效并具潜力的新病原菌种,但是其后的研究发展过程却漫长而复杂。
因此,能看到相当数量的文章明确了具有潜力的菌种,但却只有相对少的论文报道生物除草剂的规模生产、剂型、贮存和应用等技术,有许多因素限制了生物除草剂的发展。
1 生物除草剂发展的限制因素限制生物除草剂发展的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商业因素。
生物限制因素包括寄主的生长变化和抗性增加,这种限制通常在方案实施的早期就被人们所认识,如果其影响较大,则会导致研究的失败;环境限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等。
湿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它影响生物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技术限制因素包括大规模生产和剂型工艺,这些知识通常超出了杂草学家和病理学家的研究领域,而聘请生物剂型和发酵工艺的工程专家需花费较高的成本;特定的病原菌只能防除特定种类的杂草,使得生物除草剂产品的杀草谱有限,从而影响进入市场。
为了获得对杂草的高感染率,大多数植物病原菌需要在高湿或叶片湿润的特殊时期施用。
一些商品除草剂以喷雾方式应用于水田,另一些产品则在机械划伤杂草后,以伤口感染的方式防除杂草。
2 生物除草剂病原菌的感染方式在机械外力划伤杂草后,使用生物除草剂可迅速促使杂草伤口感染,不但克服了病原菌侵染障碍,而且给病原菌提供了湿润的增殖环境。
在生物除草剂剂型上,可将接种体与水和少量琼脂混合,BioChon®、S tumpout®、Hakatak®产品都是由真菌孢子制成的胶状、糊状制剂,通过涂抹植物伤口表面使杂草感病。
Hakatak®也能够制成颗粒状制剂。
Camperico®制剂是通过伤口接种用于防治冬季杂草[3]。
在被割过的区域喷施生物除草剂雾剂,结果表明,接近茎部的伤口越多,效果越好。
同样接菌处距伤口愈近,效果愈佳。
割过或其他形式如耙过导致的伤口,会增强生物除草剂的杀草效果。
伤口接种生物除草剂在控制大型灌木杂树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3 剂型令人满意的生物除草剂产品,其剂型通常应具有贮藏期长、使用简便、成本低和高效的特点。
生物除草剂产品含有活体微生物,对剂型的要求更高。
许多真菌生物除草剂在使用前可以以干孢子粉的形式在常温下贮存1~2年。
孢子是在液体或固体基质上发酵培育的,经过机械收获孢子和烘干处理,可加工成孢子粉制剂备用。
在近期研究中剂型成为首要问题[4~6],从剂型入手可以减少生物除草剂对露水的依赖。
3.1 固体剂型许多种谷物被用做真菌生长载体和生物除草剂的生产使用材料,包括稻、大麦、粟、小麦等[7~10]。
真菌在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将培养物质干燥磨碎精炼后使用。
Walker和Connick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将生物除草剂真菌装入藻酸钙胶囊中,真菌繁殖体溶解于藻酸钠溶液,然后将混合液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中。
每滴藻酸钙液滴中包含了真菌繁殖体。
干燥后的颗粒可直接作为制剂,也可作为真菌孢子制剂的载体用于其他剂型生产。
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并在试验中得到进一步改进[11]。
Connick等研制了另一种新颖的面糊包埋方法[12],称之为“Pesta”。
真菌悬液混合了小麦粉和高岭土形成团状,加工压成薄层后制成颗粒。
这一技术改进措施包括使用不同的面粉,添加菜籽油、淀粉、叶蜡石、蛭石,或采用不同的压制、硫化床干燥程序等。
Quimby等报道了另一种固体剂型,采用吸水淀粉、蔗糖粉、含水硅石等材料,称为“S tabileze工艺”[13]。
Baker等描述的复合包装方法是采用无离子聚合物颗粒,将孢子悬液浸入6mol/L山梨醇,与含5%乙烯聚合物的乙醇混合,在-30℃喷入正己烷中形成颗粒[14]。
近期,Chittick等报道在使用Phomopsis sp.防治藏红花蓟时,将菌丝片段制成干粉对水喷雾使用[15]。
固体形式生物除草剂的主要缺点是施用后必须遇到适宜的湿度条件才能使生物除草剂中杂草病原菌生长并感染植物。
在此期间杂草病原菌必须能够在田间存活,并要防止蚂蚁搬食。
通常在不需要紧急防除如草原、牧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杂草时,应用生物除草剂固体剂型较为适合。
然而对于作物来说,及时防治杂草使灾害降至最低非常关键,生物除草剂的剂型研究重点应放到类似常规喷雾方式应用的除草剂剂型上。
3.2 液体剂型Collego®是许多有潜力的生物除草剂的发展典范。
DeVine®和Collego®这两种除草剂商品都是在生物反应器(发酵罐)中发酵繁殖的。
DeVine®产品为液体,贮存期短。
而Collego®则是收集孢子干粉制成,喷雾前需重新水化。
最简单的液体剂型是孢子水悬液,通常加入0.1%吐温20做湿润剂。
这种制剂通常作为标准对照和新的复杂剂型比较。
在病原真菌感染杂草的理想条件下,这种简单的水悬液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湿润剂如吐温可帮助菌悬液在叶片表面扩展,硅树脂-聚酯共聚物如Silwet L-77则能帮助小的孢子渗透进入植物的气孔、皮孔。
可是,湿润剂一方面减少了菌悬液的表面张力,另一方面却增大了水的蒸发率。
人们试验了大量能够减少液体剂型水损失率的物质,其中包括简单的保湿剂如丙三醇和山梨醇,然而结果证明仅使用保湿剂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复合多聚糖曾被试图用作黏合剂,但实践中却未得到广泛采用,而把它作为聚合物用作了保湿材料。
3.2.1 聚合体Shabana等评价了8种亲水性的聚合物,包括藻酸盐、树脂、聚丙烯酰胺、纤维素类等。
受控环境下实验证明在链格孢属(Alternaria eichhormeae)的菌丝接种液中加入Gellan树脂、聚丙烯酰胺均能增强菌悬剂的致病性[16]。
Chittick和Auld在刺盘孢属生物除草剂中分别加入了3种天然树脂和4种人工合成的亲水聚合体作为助剂,评价了它们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和缺少湿润剂的单一水悬液相比,加了亲水性聚合物的剂型仅有少许增效。
加入亲水性聚合物的剂型在低湿度(RH33%)下8h后仍然有少量水残留,且该残存水的活性较高,表明亲水性聚合物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17]。
然而,尽管使用一些聚合物能够使制剂在6~8h后仍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但真菌圆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杀草效果并未得到提高,这是因为聚合物本身对真菌孢子的萌发有阻碍作用[17]。
Shabana等实验结果证明,含聚合物的溶液能够在RH(55±5)%的条件下持水数天。
但使用大量聚合物溶液(100g),与Chittick和Auld实验中0.5g 的用量相比,这接近于叶子表面的最大持水量。
3.2.2 简单乳剂在室内受控条件下研究圆刺盘孢(C.orbiculare)对刺苍耳(X anthium spinosum L.)的防治效果表明,简单的植物油乳剂(含10%油剂和1%乳化剂)能降低圆刺盘孢对露水的依赖,但在田间试验中却得到相反结果[18]。
Zhang和Watson采用一种改良的方法,在油相中加入1%(W/V)葡萄糖和0.2% (W/V)羧甲基纤维素,在喷施尖角突脐孢(Exsero-hilum monoceras)试验中得到了对稗草防效90%的结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