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概论-除草剂基础知识
2 除草剂基础知识及化学除草技术

抑制微管的形成
二硝基胺类除草剂抑制微管的形成,它与微管蛋白结合并 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作用,造成纺缍体不能形成,使细 胞有丝分裂停留职于前期或中期,产生异常的多形核。
• 苯氧羧酸类及苯甲酸类除草剂往往抑制韧皮部与 木质部发育,阻碍代谢产物及营养物质的运转与
分配,造成形态畸型。
除草剂的选择性--双嘧啶羧酸钠(双草醚)-选择性指数
解偶联剂: 五氯酚钠、溴苯腈、敌稗、氯苯胺灵等
(3) 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
3.1 抑制色素的合成
A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造成脂质过氧化 叶绿素合成途径见P174图5-12
• 原卟啉原氧化酶Ⅸ抑制剂: • 对硝基二苯醚、恶草灵等能抑制原卟啉原氧化酶Ⅸ活性,
造成原卟啉原Ⅸ在叶绿体内积累,后向细胞质渗漏,在氧 化酶的作用下,氧化为原卟啉Ⅸ,原卟啉Ⅸ为光敏化合物, 光照后呈激发态并将能量传递给氧,使之产生单线态氧, 单线态氧可氧化细胞内的高分子化合物,最终个体死亡。
•安全性评价
– 毒理学 – 作物里的残留性 – 环境影响
•产品特点 •应用技术 •安全使用(HSE)
这种除草剂的分类
磺酰脲类 苄嘧磺隆 醚磺隆 胺苯磺隆 乙氧磺隆 啶嘧磺隆 氟吡嘧磺隆 唑吡嘧磺隆 甲磺隆 烟嘧磺隆 吡嘧磺隆 噻吩磺隆
酰胺类 甲草胺 乙草胺 丙草胺 丁草胺 异丙甲草胺 异丙草胺 去草胺 苯噻酰草胺 二甲草胺 二甲吩草胺 吡唑草胺
影响药效的因子-温度
影响药效的因子-降雨
影响药效的因子-混用
安全性评价
–毒理学(毒理试验) –作物里的残留性(残留试验) –环境影响(环评试验)
SOLITO产品特点-SWOT分析 - 直播稻
优势
• 一次施药可以同时防除稗草、常 见阔叶草及莎草 • 兼有茎叶和封闭双重效果
农药学基础 5-1 除草剂

R1 N SO2NHCONH 芳环 脲桥 N
R2 X
杂环
R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模式结构包括三部分:芳环、脲桥与杂
环,每一部分的分子结构与除草活性都有关;芳环邻位含 取代基时,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最高;将苯环改为吡啶、呋 喃、噻吩、萘及其它五元或六元芳环时,化合物也有较高 活性;当杂环为嘧啶或三氮苯环时,第4、6位含有甲基或 甲氧基的化合物活性最高。试验证明,高活性化合物的结 构必备条件是:芳环-脲桥-杂环。
植时施用,使种子和幼苗免遭除草剂的药害。
• 4.2安全剂(解毒剂):可提高除草剂的选 择性,降低作物受害症状,解除药害而发挥 作用。
第二节 除草剂的吸收、输导与作用机理
1 吸收与输导 1.1吸收 茎叶吸收、根系吸收、幼芽吸收
• 1.2输导 • 触杀型除草剂:在体内不输导,接触药剂部 位会造成局部坏死(百草枯)
1.1 • 1 位差 位差与时差选择性
在施用除草剂时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位 置上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
采用的方法是: (1)土壤位差选择性 利用作物和杂草的种子或根系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施用 除草剂后,使杂草种子或根系接触药物,而作物种子或 根系不接触药剂,这样杀死杂草保护作物。
除草剂
利用土壤位差选择性示意图
代表品种:三氟羧草醚
结构:
F3C Cl O
COOH(Na) NO2
化学名称:5-(2-氯-α , α , α -三氟-对甲苯氧 基苯甲酸 使用技术:主要用于花生、大豆田防阔叶杂草如 马齿苋、铁苋菜、苋、苍耳、龙葵、藜、蓼等, 对狗尾草也有效。每公顷0.2-0.5Kg。
8磺酰脲类
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R1为芳基或杂环,通常多为环状结构,尤以苯环为多,
除草剂基础知识

• 3)抑制谷氯酰胺合成酶 • 4)抑制组氨酸的生物合成。
3、干扰内源激素
苯氧羧酸类和苯甲酸类是典型的激素类除草剂。吡啶羧酸 类毒莠定、使它隆等也具有生长激素类除草机制,其具体 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另外还有二氯喹啉酸、氯甲喹啉酸, 草除灵。 杂草中毒症状: 主要是诱导植物致畸,导致根、茎、叶、花和穗的生长产 生明显的畸形变化,并逐渐枯萎、死亡。
• 3)旱生杂草:主要危害
玉米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如 马唐、马齿苋、猪殃殃等。
黄淮海农田主要杂草种类
• 藜科:藜、小藜、地肤、猪毛 菜。 • 苋科:反枝苋、野苋、绿苋、 空心莲子草 • 马齿苋科:马齿苋 • 石竹科:牛繁缕、王不留行、 米瓦罐。 • 十字花科:播娘蒿、荠菜 • 豆科:大巢菜、米口袋 • 大戟科:铁苋、泽漆 • 锦葵科:苘麻 • 旋花科:打碗花 • 紫草科:麦家公、狼紫草 • 唇形科:佛座(宝盖草) • 茄科:龙葵 • • • • 玄参科:婆婆纳 茜草科:猪殃殃 菊科:小蓟、苍耳、鳢肠 禾本科:看麦娘、野燕麦、硬 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 千金子、稗草、雀麦、狗牙根、 菵草 莎草科:香附子、异型莎草、 牛毛毡、扁杆藨(biao)草 眼子菜科:眼子菜 泽泻科:野慈菇 蘋科:四叶萍 鸭跖草科:鸭跖草 雨久花科:鸭舌草
烟嘧磺隆
• • • • 玉农乐、烟磺隆 茎叶喷雾 适用作物:玉米2-5叶期 防除对象:一年生草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 和一些阔叶杂草。
• 另外磺酰脲类除草剂还有绿磺隆、甲磺隆、醚苯磺隆、醚磺隆、氯嘧 磺隆、胺苯磺隆、氟嘧磺隆等。 • 开发的新型药剂中很多都是磺酰脲类除草剂,如拜耳公司研发的甲酰 胺磺隆、丙苯磺隆、甲磺胺磺隆和艾格福公司研制的碘甲磺隆钠盐( 2002年被拜耳公司收购,现归拜耳所有)甲酰胺磺隆对许多一年生或 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优异的活性,如稗草、千金子、马 唐、野燕麦、雀麦、假高粱等,也可作生长调节剂 。丙苯磺隆主要用 于防除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雀麦等和一些重要的阔叶杂草 。甲磺胺 磺隆主要用于谷类禾本科除草,防除阔叶杂草,对猪殃殃等有特效。 碘甲磺隆钠盐主要用于小麦田苗后早熟防除黑燕麦、野燕麦、梯牧草 和多种阔叶杂草。新型药剂如 3.6%阔世玛WG是拜耳公司开发的麦田 除草剂,其剂型为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可分散粒剂。
除草剂基础知识

五、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 1(、土2)壤因素:
(1)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 (2)土壤积水 (3)土壤残留 2、气候因素: (1)温度: (2)湿度 (3)降雨 (4)风 (5)光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3)
除草剂选择性不强 除草剂降解产生毒物 除草剂的产品质量问题 施用过量的除草剂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无机化合物除草剂:由天然矿物原料组成,不 化合物,如硫酸铜等。
(2)有机化合物除草剂:主要由苯、醇、脂肪酸、 机化合物合成。如醚类——果尔、均三氮苯类——扑 脲类——除草剂一号、苯氧乙酸类——2甲4氯、吡啶 能、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酰胺类——拉索、有 草甘膦、酚类——五氯酚钠等。
除草剂基础知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
除草剂基础知识2
除草剂的分类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药害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除草剂的分类
1.根据作用方式分类 2. 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移动情况分类 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4、按使用方法分类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精喹禾灵
特性:为喹禾灵的R-体。为选择性内吸型 茎叶处理剂,通过杂草茎叶吸收,在植 物体内向上或向下传导,抑制脂肪酸的 合成。具有高度选择性,对阔叶植物安 全,防除禾本科杂草。在土壤中降解速 度快。 防治对象: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4、按使用方法分类
(1)茎叶处理剂:将除草剂溶液兑水,以细小的雾 滴均匀的喷洒在植株上,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喷洒法使用的除草剂叫 茎叶处理剂,如盖草能、草甘膦等。
除草剂的基本知识

3、生物化学选择:
除草剂在不同植物体内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造成 的选择性。大多数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生化选择作用。 A、活性化机制差异造成的选择:除草剂在杂草体内通过化 学反应使其死亡而在作物体内不存在药害,如2,4-滴丁酸 用于大豆田。 B、氧化还原反应:杂草吸收药剂后,在体内进行氧化还原 反应,使其失去活性。(二苯醚类) C、水解反应:如敌稗在水稻体内(芳基酰胺水解酶)迅速 水解使其失去活性而稗草体内不能水解受害死亡;棉花田 内可使用敌草隆等。 D、结合作用:绿黄隆能安全地用于小麦田,是由于它能与 小麦体内的葡萄糖迅速轭合形成5-糖苷轭合物。
二、除草剂的选择性
除草剂喷洒在农田里,能杀死农田里的杂草,而 不能杀死及伤害农作物的特性,称为选择性。除 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的。除草剂的选择性可分为 以下几种:
1、形态选择:由于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内部组织 结构差异造成的选择性。(较次要) 叶片特性:例如禾本科杂草叶片狭长、阔叶杂草 叶片宽大,着药程度不同。 生长点位置:禾本科杂草生长点被叶片包围,而 阔叶杂草生长点裸露容易接触到更多的药液。 生育习性 :各种植物根系深浅不同,如大豆、果 树根系庞大入土深,难以接触和吸收施于土表的药 剂,而一年生的杂草种子易于在表土层发芽,容易 吸收除草剂。
三、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除草剂的吸收 A、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① 根吸收:根是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主要吸收部 位,除草剂易穿过植物根部表皮,被根系连水一 起吸收。 ② 幼芽吸收:被种子和未出土的幼芽吸收。
B、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① 角质层吸收: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植物水分 损失,同时也防止外源物质进入和微生物入侵的有 效屏障。角质层由蜡质、角质、果胶组成。除草剂 进入角质层的主要障碍是蜡质,蜡质越厚除草剂越 难通过。 ② 气孔吸收:气孔吸收量的大小受药液在叶片的湿 润程度影响大,而受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小。如除 草剂中加入表面活行剂可提高气孔的吸收量。 ③质膜吸收:除草剂在达到作用位点时必须通过质 膜。水溶性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除草剂分子大小 有关系,而酯溶性的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分子大 小无关。
除草剂基础知识

目录一、除草剂的分类1(一)按作用性质分类1(二)按作用方式分类1(三)按施药对象分类1(四)按施药时间分类2(五)按施药方法分类2(六)按施药范围分类2(七)按剂型分类2(八)按化学结构分类3二、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和运转3(一)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3(二)除草剂的作用方式4(三)除草剂的选择性机理5(四)除草剂的残留、残放、残毒和降解6(五)除草剂降解与土壤条件的关系6 三、除草剂的使用技术7(一)除草剂的喷洒技术7(二)除草剂的混用技术8(三)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9四、化学除草原理(供中级人员学习)10(一)除草剂的杀草原理10(二)除草剂的选择性11(三)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12五、除草剂的主要种类13(一)酚类13(二)苯氧羧酸类14(三)苯甲酸类14(四)二苯醚类14(五)联吡啶类14(六)氨基甲酸酯类14(七)硫代氨基甲酸酯类15(八)酰胺类15附:植物对药肥的吸收与传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除草剂基础知识一、除草剂的分类(一)按作用性质分类1、灭生性除草剂某些除草剂,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作物,这种除草剂称为灭生性除草剂,例如五氯酚钠、克芜踪、草甘膦等。
2、选择性除草剂有些除草剂能杀死某些杂草,而对另一些杂草则无效,对一些作物安全,但对另一些作物有伤害,此谓选择性,具有这种特性的除草剂称为选择性除草剂。
例如2甲4氯只能杀死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水莎草等杂草,而对稗草、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无效,对水稻安全,适于稻田、麦田、玉米田内使用,但对棉花、大豆、蔬菜等阔叶作物则有严重药害。
又如敌稗能杀死稗草,对水稻安全;西马津能杀死马唐、藜等多种一年生杂草而对玉米安全;还有禾草灵、野燕枯能杀死野燕麦而对小麦安全等。
除草剂的选择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是说选择除草剂不是对作物一点也没有影响,能把杂草杀光,而是在一定对象、剂量、时间、方法和条件下的选择性,选择性好坏由选择性系数所决定,所谓系数是一种除草剂杀死(或抑制)10%以下作物的剂量和杀死(或抑制)90%以上杂草的剂量之比,系数越大越安全,一个选择性除草剂其选择性系数大于2才可推广。
除草剂应用基础知识

除草剂应用基础知识除草剂的类别有哪些?一、按作用性质分类:1、灭生性除草剂: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作物,这种除草剂称灭生性除草剂,如克芜踪、草甘膦等。
2、选择性除草剂:有些除草剂能杀死某些杂草,而对另一些杂草则无效,对一些作物安全,但对另一些作物有伤害,此谓选择性,具有这种特性的除草剂称为选择性除草剂。
注:除草剂的选择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是说选择除草剂不是对作物一点也没有影响,能把杂草杀光,而是在一定对象、剂量、时间、方法和条件下的选择性。
二、按作用方式分类:1、内吸性除草剂:一些除草剂能被杂草根茎、叶分别或同时吸收,通过输导组织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位,破坏它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平衡,从而造成植株死亡,这种方式称为内吸性,具有这种特性的除草剂叫内吸性除草剂。
2、触杀性除草剂:一些除草剂喷到植物上,只能杀死直接接触到药剂的那部分植物组织,但不能内吸传导具有这种特性的除草剂叫触杀性除草剂。
三、按施药对象分类:1、土壤处理剂:即把除草剂喷撒于土壤表层或通过混土操作把除草剂拌入土壤中一定深度,建立起一个除草剂封闭层,以杀死萌发的杂草。
2、茎叶处理剂:即把除草剂稀释在一定量的水或其它惰性填料中,对杂草幼苗进行喷洒处理,利用杂草茎叶吸收和传导来消灭杂草。
茎叶处理主要是利用除草剂的生理生化选择性达到灭草的目的。
四、按施药时间分类:1、播前处理剂:指在作物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封闭处理,如在棉花田使用氟乐灵、麦田使用野麦畏,都是在棉花或麦子播前把除草剂喷洒到土壤中,并拌入土壤中一定深度,以便被杂草幼根、幼芽所吸收,并可防止或减少除草剂的挥发和光解损失。
2、播后苗前处理剂:即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处理,此法主要用于杂草芽鞘和幼叶吸收向生长点传导的除草剂,对作物幼芽安全。
3、苗后处理剂:指在杂草出苗后,把除草剂直接喷洒到杂草植株上。
也有些灭生性除草剂的如百草枯,草甘膦可以在杂草生长中后期进行灭生处理,苗后除草剂一般为茎叶吸收并能向植物体其它部位传导的除草剂。
除草剂的简单知识

除草剂的简单知识除草剂(herbicide)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
其中的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对于任何种类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均具有残留影响,所以不能应用于田地中。
选择性除草剂特别是硝基苯酚、氯苯酚、氨基甲酸的衍生物多数都有效。
世界除草剂发展渐趋平稳,主要发展高效、低毒、广谱、低用量的品种,对环境污染小的一次性处理剂逐渐成为主流。
一、除草剂的分类除草剂可按作用方式、施药部位、化合物来源等多方面分类。
1.根据作用方式分类(1)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剂对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也不同,此药剂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无害。
如盖草能、氟乐灵、扑草净、西玛津、果尔等。
(2)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绿色部分,不分苗木和杂草,都会受害或被杀死。
主要在播种前、播种后出苗前、苗圃主副道上使用。
如草甘膦等。
2. 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类(1)触杀型除草剂: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
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的地下部分或有地下茎的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则效果较差。
如除草醚、百草枯等。
(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药剂被根系或叶片、芽鞘或茎部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使植物死亡。
如草甘膦、扑草净等。
(3)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触杀型双重功能,如杀草胺等。
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无机化合物除草剂:由天然矿物原料组成,不含有碳素的化合物,如氯酸钾、硫酸铜等。
(2)有机化合物除草剂:主要由苯、醇、脂肪酸、有机胺等有机化合物合成。
如醚类——果尔、均三氮苯类——扑草净、取代脲类——除草剂一号、苯氧乙酸类——2甲4氯、吡啶类——盖草能、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酰胺类——拉索、有机磷类——草甘膦、酚类——五氯酚钠等。
4、按使用方法分类(1)茎叶处理剂:将除草剂溶液兑水,以细小的雾滴均匀的喷洒在植株上,这种喷洒法使用的除草剂叫茎叶处理剂,如盖草能、草甘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中国花卉网
2、空间位差选择性
存在空间层次种植结构的作物田或果园等,可以采用 定向喷雾或保护性喷雾,使除草剂接触不到作物或者接触 到非要害部位(生育期行间处理法) 典型代表:
玉米田后期使用百草枯,果园除草使用草甘膦/草铵膦
保护性喷雾
作物生育期行间处理
定向喷雾
香 蕉 园 使 用 百 草 枯 除 草
除草剂
基础知识
王永铭制作
目 录
1
除草剂发展过程简介
2
除草剂的选择性机理
3
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
4
除草剂作用机制简介
5
除草剂的主要靶标酶
6
除草剂的分类与特点
7
除草剂的药效与药害
8
除草剂抗性发展情况
杂草危害
农业生产中,杂草与 作物争夺光照、水分、养 分、空间,严重影响农作 物产量与质量;杂草作为 农作物病虫害中间寄主或 越冬场所,助长病虫害传 播与蔓延,因此为实现作 物丰收,需要有效的防除 田间杂草。
单子叶
竖立,狭小,表面角质层和蜡质
层较厚,表面积较小,叶片和茎 秆直立,药液易于滚落
顶芽被重重叶鞘包围,触杀型 除草剂不易伤害分生组织
双子叶
平伸,面积大,叶表面角质层较 幼芽裸露,无叶片保护,触杀 薄,药液易于在叶面上沉积 型除草剂能直接伤害分生组织
典型代表: 应用氯氟吡氧乙酸防治小麦田猪殃殃、泽漆; 应用精喹禾灵防治大豆、花生田禾本科杂草;
普遍采用苗前封闭
乙草胺 异丙甲草胺
二甲戊灵 苄嘧磺隆
2)深根作物生育期土壤处理法
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位 差,杀死表层浅根杂草,而无 害于深根作物(如图)
典型代表: 果园使用敌草隆与西马津防除杂草
利用土壤位差除草剂杀死浅根杂 草而无害于深根作物
果园应用氟乐灵、 丙炔氟草胺、乙氧 氟草醚等封闭除草
现代除草阶段
3
有机化学除草时代
—始于1942年发现2,4-D —步入有机化学除草时代
化学除草、机械除草等
化学除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 19世纪60年代—1945年
无机除草时代(如氯酸钾、硫酸、硫酸铜等)
➢有机化阶段:1945年-19世纪70年代
有机除草剂诞生及应用
➢有机超高效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相比于传统的 人工除草、机械除 草及生物除草等方 式,化学除草具有 高效、快速、经济 等优点,成为农业 高产、稳产的重要 保障。
除草剂定义
顾名思义,防除杂草的药剂。 通俗定义是指用以彻底的或者选择性的杀灭或抑 制杂草生长的一类化学物质(化学药剂)
herbicide
除草剂 Herbicid
e
发展过程简介
典型代表: 插秧田使用丁草胺封闭杂草
水稻田施用除草剂除草 原理示意图
原因分析:
1、杂草与秧苗当前时期的耐药能力; 2、除草剂剂型选择,不黏附秧苗; 3、药剂固着土壤表层土,秧苗与杂草对 于药剂的吸收程度不同; 4、除草剂性质与使用方法(如淋溶性)。
注意事项:
1、漏水田易出现药害; 2、水层保持5-7天,不淹没秧苗 3、水稻缓苗后应用; 4、降雨后或有露水易黏附,产生药害; 5、整地要平整,有利于药效发挥。
千金子危害水稻 拍于印尼索罗
猪殃殃危害油菜 拍于重庆大足
选择性原理划分为五个方面
选择性 原理
位差与时差 选择性
形态选择性
生理选择性
保护物质或安 全剂获选择性
生物化学选 择性
位差选择性 时差选择性 综合利用选择性
吸收差异 输导差异 安全物质
安全剂
除草剂活化差异 除草剂钝化差异
时差与位差选择性
时差与位差选择性 是指人们利用杂草与作 物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 的不同,使作物不接触 或者少接触除草剂,而 使杂草大量接触除草剂 而实现的选择性
1980s,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现与应用
—标志着化学除草进入超高效时代
herbicide
除草剂 Herbicid
e
选择性原理
选择性
机理
除草剂
杂草与作物同时发生,而大部分杂草与作物同属 高等植物,尤其作物杂草属于同科或同属情况下,需 要除草剂具备独特殊选择性或采用恰当使用方式使除 草剂获得选择性,除草剂才能应用于大田除草。
大豆田播后苗前使用百草枯+乙草胺+嗪草酮
玉米田播后苗前使用 烟·异丙草·莠
灭荒+封闭除草示意图
小麦田田播后苗前使用 吡氟酰草胺+双氟磺草胺 灭荒+封闭除草示意图
小麦播种后出苗
前杂草大量发生, 使用百草枯灭荒
利用位差与施药方法等的综合安全性
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吸收药剂 的位差方面的差异化及作物与杂 草对于除草剂耐药性的差异,同 时采用合适的剂型及使用方法, 使作物安全,而杂草吸收药剂死 亡。
除草剂 제초제
weedicide
根据除草方法、除草工具等,杂草防除大体 可以分为主要的三个阶段:
1
古代除草阶段
2
近代除草阶段
3
现代除草阶段
古代除草阶段
1
人工除草
—截至20世纪初 —以人力、畜力等方式 人工除草
近代除草阶段
2
人工为主,化学为辅
—截至20世纪40年代 —除草工具进步、无机 化学除草的诞生
超高效时代,以磺酰脲类除草剂应用为标志
1942年,发现2,4-D除草活性
除
草
—标志着化学除草步入有机化除草阶段
剂 1950s,发现百草枯除草活性
发
—引领有机非选择性性除草剂市场
展 1970s,苯氧羧酸类、二苯醚类、酰胺类除
的 草剂大量应用,草甘膦的发现与应用
里
—引领有机非选择性除草剂市场二次革命
程 碑
时差选择性
利用杂草与作物发芽与出苗 的早晚的差异而形成的选择性。 通俗的讲,常见的播后苗前封杀 同效除草剂均属于此种情况:杀 死已经出土的杂草,封闭未出土 的杂草。
典型代表:
玉米田播后苗前使用烟·异丙草·莠去津 玉米田播后苗前使用草甘膦+异丙草·莠
玉米田播后苗前使用草甘膦+异 丙草·莠 灭荒+封闭除草示意图
水稻田施用大粒剂示范图 —埂上抛TM产品使用
形态选择性
利用杂草与作物形态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植物叶的 形态、叶表面结构、生长点位置等关系到药液的附着与吸 收,其差异性间接影响植物的耐药性。
禾本科杂草 阔叶类杂草 莎草科杂草
Hale Waihona Puke 影响药 剂品种选择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形态差异性与耐药性
组织 植物
叶片
生长点
位差选择性
时差选择性
位差与施药方法 等获得选择性
位差选择性 1、土壤位差选择性
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 播后苗前用药,利用药剂固着表层土不向深层淋溶特性,杀死或
抑制表层土中萌发的杂草种子(作物与杂草种子大小差异、播种深度 差异)
典型代表: 玉米田使用乙·莠,大豆田使用乙草胺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