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中国建筑的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呢?
(二)教学任务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
【学生活动】修改完善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
【教师活动】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论述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作为一篇知识性论文,论述逻辑清晰严谨,语言严密准确。后半部分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这些特征背后带有普遍性规则的论述,都是基于对上述特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的。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1)“这一篇”的读法: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与逻辑,初步认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是理解三组关键概念的基础;通过对“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探讨,理解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概念阐释建筑特征,一是运用了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揭示出两者的共通性,设喻贴切;二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的规则性的认识;结合写作背景,我们还能深入理解这样写的意图,是要提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三)教学任务二:明确关键概念的内涵,探讨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作用
【学生活动1】赏析句子: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诗歌之部 第1单元 书愤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诗歌之部 第1单元 书愤 Word版含答案

书愤本课话题——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最后诗人自况,表明他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爱国之志。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

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

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

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从此,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

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唯愿长报国”的誓言。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衰.(shuāi)鬓.(bìn) 千载.(zǎi) 伯仲.间(zhònɡ) (2)多音字散⎩⎪⎨⎪⎧(sǎn)散文(sàn)散步 伯⎩⎪⎨⎪⎧(bó)伯父(bǎi)大伯子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名⎩⎪⎨⎪⎧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闻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字,名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得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名誉)隳名.城,杀豪杰(有名的,著名的)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用作动词,传名,闻名) (2)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 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学案博苑11-06 0544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会阅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难点分析本文简洁明晰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术语的问题。

根据单元导读,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展示):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研讨方法这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

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有什么办法。

三、思维导图1、大家总结得很有实用性,思维也很活跃。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家总结了刚才说的方法之上的。

就是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1)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2).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

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那?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

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

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

出示图片。

房屋朝南。

采光、冬季避风、取暖。

④庭院砖石墁地。

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
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一.课前先知:查字典解决生字注音。

二.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段至()段:
第二部分:()段至()段
第三部分:()段至()段:
第四部分:()段至()段: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四.当堂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B.他购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C.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真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D.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2.依次填入下面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3.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