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仇英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赏析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赏析

84 检察风云 2012年第15期鉴赏家品质生活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仇英其人,字实父,号十洲,是明代重要代表画家之一。

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仇英的出身低微,却才艺超群,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楼阁皆擅长,尤善摹古。

仇英画作传世极少,因此他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全方位展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且此画作流传有序,显得尤为珍贵。

从临本《清明上河图》看,仇英画法,师承赵伯驹,画卷以摹南宋“院体画”为大体,融汇各家之长,又加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笔墨情趣,既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又不失典雅清丽之韵味。

我们在欣赏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时,先来看画卷,铺开后,卷面长达9.87米,高0.3米,虽说为摹本,但仅是仿张择端的构图布局及写实风格。

绘画内容则根据仇英自己的路子来绘画着色,描绘的是更加熟悉的江南苏州景致。

画中所展现的“描金漆器”、“打造锡器”、“染坊运作”等工作场景表现了明代苏州手工业特色,一旁的路边有南货铺、古玩铺、画像馆等,描绘的都是苏州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别样风致。

画中市井人物依然是画面的主角,涉及人物形象二千多个,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每个人物都能通过动作、神态、服饰、道具等体现其身份,无一雷同,足以展现作者在场景和人物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纵观画面,一条大运河贯穿画面始终,移步换景。

画家以青绿重彩工笔描绘城郊的风景起笔,青绿山水,山脉连绵,一群小童在草地上嬉戏,市民聚集于戏台观看民间演出,充满浓厚的民俗风情。

沿运河过虹桥,至城门入市内,城内店铺林立,房屋工整,路上的人熙熙攘攘,汇聚繁华都市的百态。

直至运河汇入西部城郊,画面定格于山间宏伟辉煌的楼阁殿宇,更显示出浮华的盛世气息。

画面密而不乱,长而有序,呈现节奏各有不同,前端舒缓,如田园牧歌般的宁静和悠闲,中段热闹非凡,结尾节奏轻快明朗。

长卷包括了山川、城墙、街巷、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赏析文/盛鹰磁器打锡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5桥梁、房屋、店铺和戏台等,涉及婚娶、宴饮、赶集等生活场景,可谓是包罗万象,以活生生的图像再现了当时的景象,展现了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致,配以仇英擅长的青绿山水作背景,把明代最繁华的历史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以诗人画的悠悠离愁——仇英《浔阳送别图》赏析

以诗人画的悠悠离愁——仇英《浔阳送别图》赏析

一 个牵马 ,等着主人回去。左边树丛的后面 ,并列停 放着两艘船 ,华丽 宽敞的是 青州司马 自居 易送客 的 行 舟 ;另 一 艘 微 微露 出船 头 ,一位 妇 人 正 犹 抱 琵 琶半 遮 面 … -·船 的后 面 岩 石 重 叠 凸起 ,树 木 茂 密 。 岸边 光秃秃 的树枝、在秋风 中摇 曳的苇草,使画面充满 了 秋 夜 送 客 时 的 萧瑟 落 寞 之感 。
天 下 没 有 不散 的 筵 席 ,生 命 中 既 然 有 了相 遇 的 美 好 ,就 会 有 离 别 的 惆怅 ,此 事 古难 全 。 古 人 的离 别 虽苦 ,也美 ,幻化出了许多诗 意。
[明]仇英 浔阳送别 图
责任编辑 :任 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医Ⅱ 卫四
《浔阳送 别图》局部 源自以诗 人 画 的悠 悠 离 愁
仇 英《浔阳送 别图》赏析
孙 霞
浔 阳 江头 夜 送 客 , 枫 叶 荻花 秋 瑟 瑟 。 主 人 下 马客 在 船 , 举 酒欲 饮 无 管 弦 … … 这是唐代杰 出诗 人 自居易 的诗 《琵琶行》,明代 画家仇英用一幅《浔阳送别图》表达了这一诗意。 仇 英 ,江 苏 太仓 人 ,与 沈 周 、文 征 明 、唐 寅 并称 为 “明四家”。他延续 “书 画同源 ,诗 画互补 ”中国画这 一 艺术特色 ,将《琵琶行 》呈现为直 观的画作。你看 , 夜里的浔阳江头 ,枫叶和荻花就着 秋风瑟瑟作响 ,一 艘 以编苇作顶 的大船上 ,船夫正在撑篙停驻 ,透过船 舱 的 窗 口,只 见 桌 上 佳 肴 丰盛 ,一 位 小 童正 在 整 理 酒 具 … … 画 卷 画 风 精致 ,设 色 炫丽 。江 堤 旁 的老 树 前 面 , 一 白衣 男 子 (自居 易 )正 在 送 客 ,两 位 仆 人 一 个 掌 灯 、

明朝苏州风情缩影:仇英《清明上河图》卷

明朝苏州风情缩影:仇英《清明上河图》卷

明朝苏州风情缩影:仇英《清明上河图》卷《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历代仿本盛多,犹以明代仇英的仿本最值得称道,从中可以看到明朝苏州社会风情缩影。

举世闻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528厘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600多个各色人物。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而仇英《清明上河图》比它还要长一倍,长达987厘米,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其刻画的形象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博物馆藏回复【清明上河图】下载完整高清大图画卷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了明代苏州城繁华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

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的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画面栩栩如生,再现了明代社会的人民生活实景,表现了明代繁华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气势宏伟,与《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并称为描绘明代社会的三大传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里的奇葩场景在仇英的画卷里,与北宋原本最明显的差异是增加了诸多娱乐场所,主要为青楼妓馆和歌厢楼台。

明代狎妓之风特盛,青楼妓馆遍及大小城镇。

城内深院有一座高楼,匾额“青楼”,室内三位女子分别弹琵琶、吹洞箫、打拍板,正是妓女表演歌乐的场面。

进入苏州城,迎面第一间楼房便是一栋香艳的小楼,临窗可以看到几个美女在弹奏音乐。

窗户还挂出一块匾额,上书两个大字:“青楼”。

更奇葩的是,青楼的隔壁,居然是一间学堂,也不怕教坏孩子。

其实明代的青楼,不可能这么粗暴地自称“青楼”,通常都会起个“怡红院”之类的名字,就像后世提供莞式服务的场所,不会直呼“妓院”,而是叫什么会所。

春药铺青楼的对面,隔着一条商业街,有一间大药房,挂出的招牌写着“男女内外药室”。

实际上卖的就是春药。

青楼对面卖春药,这服务还真不是一般的周到。

女性看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开卷有一个乡间大戏台,戏已经开锣,台下坐满了观众。

明朝绘画大师仇英-《双钩兰花图》细节赏析

明朝绘画大师仇英-《双钩兰花图》细节赏析

明朝绘画大师仇英-《双钩兰花图》细节赏析
仇英 (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
居苏州。

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

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
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

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

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他是明代中期画坛上一位难得的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界画无所不工,青绿、浅绛、水墨、工笔、写意俱极精妙。

此幅《双勾兰花图》却是出自心枢的清新之作。

虽然还是缺乏文人画兰的清幽淡泊,设色却很是清雅,笔锋也妩媚多姿。

是难得一见的仇英花鸟画。

仇英初为漆工,为人彩绘栋宇,有志丹青,周臣发现有异才,收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称誉,知名于时。

双钩兰花图
《双钩兰花图》作品介绍:纸本,设色;纵34.7厘米,横39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右上角是文征明的行书题字,也很具观赏性。

左下角作者落款。

兰草细节勾画
兰花细节。

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徵明赞其为'异才',连董其昌也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

'。

青绿山水-仇英传世《子虚上林图卷》图文鉴赏

青绿山水-仇英传世《子虚上林图卷》图文鉴赏

司马相如《上林赋》与仇英《子虚上林图卷》雅昌画廊推荐:当代青绿山水画家:徐建明,周广中。

明仇英子虚上林图卷(局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仇英《子虚上林图卷》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林图卷》均取材于司马相如《上林赋》,而《上林赋》则是《子虚赋》的姊妹篇。

据《史记》记载,《子虚赋》写于梁孝王门下,《上林赋》写于武帝朝廷之上,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

《上林赋》在内容上,以宫殿、园囿、田猎为题材,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在形式上,它摆脱了模仿楚辞的俗套,以“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结构宏大,层次严密,语言富丽堂皇,句式亦多变化,加上对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显得气势磅礴,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确立了汉代大赋的体制。

司马相如《上林赋》译文仇英子虚上林图卷(局部1)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遣境内所有的士卒,准备了众多的车马,与使者一同出外打猎。

打猎完毕,子虚前去拜访乌有先生,并向他夸耀此事,恰巧无是公也在场。

大家落座后,乌有先生向子虚问道:“今天打猎快乐吗?”子虚说:“快乐”。

“猎物很多吧?”子虚回答道:“很少。

”“既然如此,那么乐从何来?”子虚回答说:“我高兴的是齐王本想向我夸耀他的车马众多,而我却用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盛况来回答他。

”乌有先生说道:“可以说出来听听吗?”子虚说:“可以。

齐王指挥千辆兵车,选拔上万名骑手,到东海之滨打猎。

士卒排满草泽,捕兽的罗网布满山岗,兽网罩住野兔,车轮辗死大鹿,射中麋鹿,抓住麟的小腿。

车骑驰骋在海边的盐滩,宰杀禽兽的鲜血染红车轮。

射中禽兽,猎获物很多,齐王便骄傲地夸耀自己的功劳。

他回头看着我说:‘楚国也有供游玩打猎的平原广泽,可以使人这样富于乐趣吗?楚王游猎与我相比,谁更壮观?’我下车回答说:‘小臣我只不过是楚国一个见识鄙陋的人,但侥幸在楚宫中担任了十余年的侍卫,常随楚王出猎,猎场就在王宫的后苑,可以顺便观赏周围的景色,但还不能遍览全部盛况,又哪有足够的条件谈论远离王都的大泽盛景呢?’齐王说:‘虽然如此,还是请大略地谈谈你的所见所闻吧!’仇英子虚上林图卷(局部2)“我回答说:‘是,是。

明代中期“明四家”仇英大师二十九幅绘画赏析

明代中期“明四家”仇英大师二十九幅绘画赏析

明代中期“明四家”仇英大师二十九幅绘画赏析明代中期,院画势力日衰,“浙派”也渐趋末流。

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

由于此时期苏州经济繁荣,各种工商行业发展迅猛,直接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

因此这一地区成为当地和四方文人聚会的最好场所。

“吴门画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吴门画派以沈周为领袖,文征明继起,一时追随者很多,形成明代后期一大流派。

同时生活在苏州的唐寅和仇英,也以绘画著称于世,和沈周、文征明一同被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沈、文、唐三家共同特点是都属于文人笔墨,仇英虽是职业画家出身,但画风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

他们四家的绘画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

所画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写清雅秀润的南方风景。

他们运用熟练的笔墨,描写周围的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

由于他们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也被后人誉为“明四家”。

中期吴门画派沈周【庐山高】文徽明【万壑争流】周臣【春泉小隐】唐寅【山路松风】仇英【桃源仙境】,这里介绍明代中期仇英绘画作品。

明代仇英(约1497-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

中国明代绘画大师,明四家之一。

仇英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

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

仇英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

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尽量少写文字,为的是不破坏画面美感,因此画史评价他为追求艺术境界的仙人。

存世画迹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桃花源图》、《仙山楼阁图》、《莲溪渔隐图》、《桐阴清话轴》、《秋江待渡图》、《东林图卷》、《捣衣图》、《千秋绝艳图》、《修竹仕女图》、《枫溪垂钓图》、《四季仕女图》、《沙汀鸳鸯图》、《临宋萧照高宗瑞应图》、《清明上河图》、《人物故事册之竹院品古图》、《归汾图》、《仿李唐山水》、《春游晚归图》、《松溪横笛图》、《春庭行乐图》、《梧竹消夏图》、《采芝图》等。

明仇英款清明上河图

明仇英款清明上河图

明仇英款清明上河图明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仇英[标签] 仇⼗洲;明四家;吴门画派;传世名画;中国古画仇英(传)庚⼦(1540)年作清明上河图仇英(款) 清明上河图⼿卷仇英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绢本仇英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1-放风筝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2-唱⼤戏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2-看⼤戏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3-放⽜娃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4-娶亲嫁⼥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5赶驴车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6-划船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7-赶鹅、摇橹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7-⼈⾯桃花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8-野餐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09-桥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0-本店宰赁猪⽺、各⾊鲜鱼⾯、观三世图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1-舂⽶、零剪绫罗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2-亭台楼阁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3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4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5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6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7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8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19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0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1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2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3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4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5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6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7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8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29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0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1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2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3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4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5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6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7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8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39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40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41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42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43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之44明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名画之⼀的《清明上河图》共有三个版本:⼀:宋张择端的故宫版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仇英版本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博物院)三:清院版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故也称台湾版) 本卷是吴门四家”之⼀,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青绿重设⾊⽅式,重新创作了⼀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大画家仇英唯一一件存世的大尺寸全景式山水精品—秋江待渡图

大画家仇英唯一一件存世的大尺寸全景式山水精品—秋江待渡图

大画家仇英唯一一件存世的大尺寸全景式山水精品—秋江待渡图仇英(约1494-1552),字实父,号十洲,活跃于十六世纪前期,名列“明四大家”之一。

他的绘画成就突破阶级壁垒,是四大家中唯一不属于文人阶层的出色苏州职业画家。

仇英的生平并不清楚,根据零散的记录,他原为漆工,后来学画有成。

由现存画迹与文献记录看来,仇英能绘制人物、建筑、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熟练白描、设色诸多技法,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

他的作品精丽却不失清雅,受到普遍的欢迎,因此学习仇英画风的职业画家非常多,甚至成为伪造古画者经常采用的风格。

一、内容简介《秋江待渡》描绘行旅们在江边等着渡船的秋日光景。

这是距今约五百年前大画家仇英唯一一件存世的大尺寸全景式山水精品。

二、全景山水新样式:“浩荡江面”+“远方主山”“山水画”大多以山景为表现主体,《秋江待渡》却以水景为重心。

浩荡曲折的江面结构出《秋江待渡》的主旋律,带领观众梭巡于水色山光中,也连接起江边坡岸,呈现一片辽阔的平远景致。

画中远景雄峙的主山,更增添整体景致的壮阔与崇伟。

以巨大主山称霸画面并强调包罗万象的全景式构图,是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经典作法。

时至明代,这类构图除了宫廷画家为营造皇家气势有所倣效外,似不多见。

然而《秋江待渡》却以开阔的江面与雄踞远方的主山,营造出类似北宋巨幅山水的宏伟气魄。

曾经临摹过许多宋元图绘的仇英,擅长在旧有图式传统上再加新意。

《秋江待渡》就是仇英创绘的全景山水新样式,令人耳目一新。

《秋江待渡》坡岸上的景物近大远小,呈现合理的视觉效果。

例如同样是生长汀渚中的芦苇,仇英在近景、中景、远景的画法繁简有别。

三、碧玉般清润的山体《秋江待渡》山石上使用的斧劈皴及饱含水分的刷染,让人想起南宋夏珪《溪山清远》棱角分明且具有透明质感的山体。

仇英在山体表面敷染淡雅明静的青绿色,让山石如碧玉般清润。

山边水际以红绿林木交错点缀,突显山石质感,也更添缤纷。

四、生动的人物《秋江待渡》的人物也充满戏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门画派:仇英作品欣赏吴门画派:仇英作品欣赏仇十洲,原漆工,师周臣,苦学成;桃源图,色绿青,山水秀,人传情。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

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

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

约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1509),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

初为漆工,曾师周臣学画,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连董其昌也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

”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仇英一生寿命短暂,只活了40多岁。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

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

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以工笔重彩为主。

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

他擅人物画,尤工仕女,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

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为明代之杰出者。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宋“院体”的“青绿巧整”,常见的是细润而风骨劲俏的青绿之作,还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

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

明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仇英流传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就存有二十三幅之多,其中有六幅存疑,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剑阁图》,为晚期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迹,落笔乱真。

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人马沿山腰行走,或隐或现,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行旅之难。

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藏品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水》册为工笔重色人物仕女画。

共十页,每页描写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故事。

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纹,略带战(颤)笔,仿周文矩法。

《子路问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几幅,衣纹线条兼作兰叶描,布局、结构、树石等画法,全仿马和之。

《贵妃晓妆》,《吹箫引凤》二图,仕女唐妆,形象秀丽,衣纹铁线描,细劲流畅,画法从五代、宋人传统发展而来。

惟花鸟画传世真迹绝少,故宫收有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几乎成为孤本。

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优美恬静的山川景色,点缀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

《柳溪泛舟》自近处坡岸二柳昂起,间以杂树。

画柳甚难,难在既得其体态而又能多不乱,少不疏。

仇英写柳,采一长二短或一短二长枝法,每枝自然成丛下垂,柳叶四面而生,得迎风摇曳之姿。

高士操桨踞坐船头,逐溪而下,双足浸入水中,袒腹迎风,以示逐凉消暑。

一童在舱中正整理书函。

远处坡陀二三,直至天际,以米点和苦绿簇成远树,以示浓浓夏意。

全图均用草绿点染,石面略施石绿,独高士全身着白衫,更显超逸出群。

《携琴听松》高士虽坐床间石岩凹处,姿属隽秀,右侧长松两株,当面一枝,转辗直下,自左反折向右,取凤舞蛇惊之态,此仇唐二家树法妙处。

石后间以苦竹,以绿点杂树以为陪衬。

一童携琴而立,半隐松后,使人物得隐现的变化。

面对高士又作一太湖石,块面相承,得突兀之姿。

石后槐树岐分左右,低桠若与垂松相承,如此则使全图意趣,在树的承合与人的视线间交互流动。

以白粉染高士衣,得画龙点睛之妙。

《月下吹笛》画一高士,两腿交结坐于船头,两手正擎笛横吹,神情寂然,仿佛正贯注于笛声音韵之中。

扁舟轻小,波纹生动,写出“随波逐浪恁东西”的无拘无束境界。

全幅不见坡岸,仅于上下多作树梢树枝,以喻清溪两侧,在上端的枝下,偶见石块三数而已,因而益显波涛浩瀚,极目无际,正是“无”作为“有”的最佳表现手法,有着“大野无人”的超脱意境。

仇英文学固然不佳,在作品中却无时不流露其隽秀飘逸的情怀。

《访梅图》二高士策蹇至山隈水涯,来彷春梅。

高士一背立,一侧立,正注视观赏二株自岩际垂下的红梅,梅花红白相间,怒绽于枝头。

岩顶两株古松,枝叶茂密,岩脚及水畔石边,苦竹绕生,将松、竹、梅这岁寒三友,同作于画中,为我国一般人通常喜好的题材。

人物隽秀欣长,衣纹骨法端正,山石勾成后不作细皴,先用赭染,再以草绿,以石绿石青染岩后暗处。

苔点也以苦绿加点,使色调明快,艳逸中自有书卷气直透而出。

《煮茶图》高士斜倚巨石,正低首品茗,前置画册。

左前有小石桥,小溪如带,从足前流过。

一童正侍扇,就炉煮茶,旁有几案,上列茶具,右侧有块石三四,古松一株,先右而左,枝伸如双翼,围抱岩石如屏障。

高士衣纹骨法及面相都极完美,而童于蹲踞稳定,造型尤佳。

两侧各以粉间调胭脂作野花,以老朱点树藤,山石用大斧劈和墨皴渍而成,墨气盈然。

远山以石青渍,虚悬半天。

书款仇英实文为小洛先生写.《秋山问道图》入山水泽边处岩上,二翁对坐,右翁一手支岩,屈右腿正比手作语。

旁置书册成函。

左翁若来访者,就石块抱膝而坐,眼神专注,若正专心聆听然。

后一童侍立,杖头并悬药壶,以显示二老均为炼丹煮药之士。

背后石岩开张,旁见磴道,古松两株,略见枝叶。

右翁石岩后斜出古树,欹斜历乱,一作夹叶,一作朱色,已见秋意。

悬崖有古藤垂树,山脚且伸至极远处。

因图秋山景色,染色以赭石为主,偶以草绿分出,并以石青染岩颈与衣襟。

《松下眠琴图》仇英读书不多,均于画幅边角落款,此扇中为玉台史瓠川宗训为古塘先生题,句为:紧谁高卧青松下,世上从教白眼看,细听野弦醒两耳,清风吹落海涛寒。

画一高士倚琴卧古松下,俯首读卷,左坡后半见侍童,正捧茶具前来。

三松互为匀衡,右高左低,左松枝桠且与边际夹叶相呼应。

图中留白甚多,可能原图即预留他人题句之用,故仅在前端下角,略作坡石遥为呼应。

另有十岳山人题:“懒向城中路,耽栖堂上屋,玻璃荡春波,浮翠入窗虚”句。

《临流偃坐图》密林下一高士扶几而坐,前有一扇一卷,旁有书成帙,右童煽火烹茶将熟,左童俯身溪畔,临水洗涤盘盏。

全图用笔精到而老硬,老树根桠拮曲,枝干挺拔,古藤萦绕,一片天然。

点叶为主,然皆错落有致。

近处山石用小斧劈,皴法紧密,以赭石染,远岸皴笔较少,和墨晕染,茸草处则间以草绿。

《棋卜》萧照为南宋绍兴年间画院待诏,中兴瑞应图为典型的院画,内容为描绘高宗当为天子的种种祥瑞应验的情形。

棋卜为描写金兵围汴京时,徽宗后将诸子姓名书于棋上,投棋问卜,祷祝入九宫者当得天子位,惟有康王(高宗)果入九宫。

原图为掷三十二子于象棋盘,此图画成围棋盘,实观察之误。

着红袍者为太后,众女宫捧玺印等各物端立后方,棋桌前有香案。

宋人仕女较修长,着衫各色均异。

用界尺画线,透视合理,仇英写来,厚重端穆,尽得宋画精神。

《溪山楼阁图》长松三株,高耸挺拔,左侧两株相依取势,右松亭亭如盖。

坡上青草萋萋,竹丛后作一水榭,扶栏斜出,一高士端坐椅中,着白衣者凭栏远眺。

水榭后峭壁陡起,一株红枫,自壁岩垂下,岩后复见草堂。

山岩以云气烘断为二截,岩顶用碎笔细皴,粗看均不轻意,枯湿浓淡,深得宋人精要。

岩后溪流转出,始则层层泻下,遇石块转成涡纹,回荡激动,尽得水势之妙。

水侧不作岩块,因系绢地,用淡墨轻轻渍出,自然分明。

近处岩后作小树,横向侧出,略见小舟。

以赭石老黄微青染屋宇,白粉染窗。

朱点书桌,分外醒目,有画龙点睛之妙。

赭染石面,螺青略分,赭与青绿分层染出,顿觉色彩明净。

《浔阳琵琶》[ 转自铁血社区/ ]仇氏五十九岁卒前,有秋作琵琶行图轴之著录,疑非真迹。

此图浔阳琵琶,观人物鞍马,似仇氏风格,而树石不类,极似仇英摹宋人马和之本。

岸旁老树前,二仆一掌灯一牵骑,正待主人送客归去。

左岩树丛后二舟并列,一舟华丽宽敞,为青州司马白居易送客之行舟。

另一舟微露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人妇的乘船。

大船以编苇作顶,一夫撑篙将船定住,一童正整理酒具,桌上则佳肴并陈,白衣者白氏也。

船后山岩复起,勾石与树法相同,起伏婉蜒如马和之蚂蝗描法,萋萋苇草,起自水际,远岸柳荫苇下,三五归舟夜泊于岸旁,一片朦胧,直达天际。

《子路问津》此图画出孔子出游时,子路见到的情景。

前方一巨石,石面以小斧劈法皴,由于绢地不吸水份,皴后即加分染,墨色层面变化多而呈饱和,以现石块厚重,此为仇英师周臣法而稍有变化的技巧,与唐寅大不相同。

岩旁及孔子座车后均满布杂树,树法多而不乱,枝干屈虬多姿而又能相映成趣,且近干皴远树枝干略染,均为仇英氏家法特征。

孔子于车中扶几端坐,虽于迷道中不失安详。

一童侍立于侧。

前方则子路供立,耕者方作指点欲语状。

远方以淡墨及浅绿渍成耕地万倾,以水波间隔,为以空白处理空间的妙方。

数脉山峦,散见天边,扩展画面的空间层次。

《明妃出塞》王嫱,汉元帝宫女,元帝后宫,按图召幸,宫人皆贿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与,画工故丑其形貌,因以赐匈奴和亲。

入辞时光彩照人,貌为后宫第一,画工毛延寿等因而同日弃市。

晋时因避司马昭之名,将昭君改为王明君,故曰明妃,明妃出塞,便画昭君离故国,到不毛沙漠之地的旅途情形。

画右中身着红袍者为匈奴使者,冠皮质羯尾冠,有傲然自得神情。

护卫四人,或捧盒或持凤首瓶,或操旌旄。

另有跨马携犬前引者一人。

明妃坐驼车,二着唐人侍从装束者护卫,二胡人正以杖支驼首,仿佛有正止其渡水惊恐之意。

远处平沙连绵不绝,三五旅人,散见沙际,恶山阴黯,形容前途茫茫,故国远隔的情景。

仇英此本虽明妃装束均误作唐人,但鞍马车具,甚具古风,诚属不易。

《高山流水》于长松四植的山洼,高士倚坐草堂中,旁置琴书,小童正烹茶,“苍头正自山道间拾阶而上,似估酒归来。

松树均突兀欹斜,枝干下折而复起,针叶茂密,正是周臣画法的典型。

瀑布从松顶山隙间奔泻而下,腾跃于屋后溪中,穿越茅屋后方,缓缓汇于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