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唐代三大女冠爱情诗歌的影响

合集下载

自由天空下的一片才女情_唐代三大女冠诗人入道之阐释

自由天空下的一片才女情_唐代三大女冠诗人入道之阐释

以李冶、薛涛、鱼玄机为典型的唐代三大女诗人在遭遇现实生活的残酷后,凭借自己对自由向往的解读,亦然决然地走向了道。

“道教所宣扬的宇宙生成观,同中国传统的宇宙生成观是一致的;道教所主张的崇尚自然、清净寡欲等为人处事的准则,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人重要的审美追求;道教为人们描绘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中国大多数群众中世代相传。

”大兴道教的唐代,“道教诗人”李白留下“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的诗句。

随着交往的扩大,创作的臻熟,三大女冠诗人给后世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其认同道教所推崇的志在清虚的思想情趣与孜孜不懈的精神追求,彰显着自由天空下的无限才情,给今日的女性创作以无限的启迪。

一“道教与诗教夹缝中的奇葩”的女冠诗人,拥有解读道与诗的能力,自然用道来弥补心灵的缺憾;也正由于道的自由,才有契机成为其抒写缺憾的天空。

唐代女冠人数甚多,能出口成章,被称为“能诗女道士。

”最有成就者当属三大女诗人,“唐代诗风兴盛,能诗者遍于朝野,……诗坛上群星灿烂,百卉竞芳,更难得的是产生了一批女诗人,其中以李冶、薛涛、鱼玄机的成就最高。

”“三人共存诗作158首,占整个女冠的75%还多。

”李冶、薛涛、鱼玄机自幼聪慧,极具艺术才华。

“历观唐以雅道奘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

锦心绣口,蕙情兰性,足可尚矣。

中间如李季兰、鱼玄机皆能跃出方外,修清静之教,陶写幽怀,留连光景,逍遥闲暇之功,无非云水之念。

”面对压抑的现实,不躲避,冷静地思考着生活中的遭遇。

当向往自由的活跃才情充溢着每根神经时,义无返顾地入道,在道的自由天空下挥洒才情,成为女冠之首。

开放的大唐时代允许女性读书,促使其吟诗作赋。

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熏陶,营造着广阔的思维空间。

现实的撞击,使她们敢于寻找自我空间,敢于凭借道教的的自由去冲突传统与诗教的阃限,以至在道教中脱颖而出个人的创作才情。

二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归宿是女冠诗人崇道的心理需要,爱情的失落及婚姻的不幸不可避免地给妇女的心灵和感情造成极大的伤害。

女冠诗人及其诗歌创作

女冠诗人及其诗歌创作

道教与诗教夹缝中的奇葩——唐代女冠诗人略论摘要: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女冠诗人占一代诗坛风骚的现象,构成了唐代文化的一个奇特景观。

本文就女冠诗人不同于传统的道姑诗人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逐一分析了唐代女冠诗人现象产生的主客观背景,简述了她们与前后各代相比不同凡响的美学风貌和在其诗歌中体现出的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双重意义。

关键字:道教;女冠诗人;主题特征;女性意识唐代诗坛上,独领风骚的大都是眉须才子,所谓盛唐诗音几乎成为一部长篇男性诗史,女性诗人则如凤毛麟角,传篇也并不可观,而在《全唐诗》所辑存的女性诗人中,享有盛名的又多系女冠。

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女冠占一代诗坛之风骚,这种颇为奇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也属罕见。

因此,笔者认为唐代女冠诗人及其诗歌创作值得研究与探讨。

本文就唐代女冠诗人现象概略和其审美特征作一阐述。

一、关于“唐代女冠诗人”界说有关唐代女冠诗歌创作的专著和论文中,对“唐代女冠诗人”的研究对象界定不一。

有的以“女冠诗人”为题,只论及李季兰、鱼玄机等女冠的诗歌创作,有的以“道姑诗人”为题,专讲卢眉娘、杨敬真等女仙的诗,但由于两组人群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有的论文研究作品中均有涉及,因此,很有必要对“女冠诗人”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界定。

“女官诗人”和“道姑诗人”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作家不同这是最显著的外在区别。

“道姑诗”的代表作者主要是卢眉娘、戚逍遥和杨敬真、马信真等西岳云台山五仙女,她们都是遁世求道、潜心修炼的虔诚道教徒。

与她们置身事外,希望摆脱人间纷扰而潜心修炼不同,以李季兰、鱼玄机等为代表的“女冠诗人”则并非虔诚信仰道教的女子,而是名义上的女道士,实际上向往世俗中的自由生活。

2.诗歌主要内容不同道姑诗内容单一,不管是什么题材和情感,都体现出修道女子力图摆脱繁杂的世间干扰,寻求安宁和平的内心世界,向往神仙胜境的思想印记。

与道姑诗单一的情感和思想内容不同,女冠诗人则立足于现实的世俗社会,借诗歌反应她们的日常生活,感情婚姻状态,以及真实的欢乐和哀愁。

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

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

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
宗教与文学艺术关系甚密。

从宗教角度分析文学本体产生、发展、繁荣、消亡的原因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唐中后期(约公元785年-870年)道教与爱情诗创作的关系,并从这一角度阐释中晚唐柔婉绮丽诗风的宗教文化要素与其在宗教
文化思想史、诗歌史上的意义。

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时代崇道氛围的濡染、道教房中术——长生术对文人爱情意识的催化、道教世俗化等方面对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原因进行探索;第二章,从个案研究出发,重点分析中晚唐女冠诗人的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与道教之联系。

第三章,着重从道教文化角度诠释中晚唐爱情诗的具体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章,从跨文化和跨文体的角度,谈及了与儒、佛相比,道教文化对中晚唐爱情诗歌独有的亲缘关系以及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倾向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

笔者以为,探讨这一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观照中晚唐爱情诗,为中国古代爱情诗最高峰的到来找到了另外一个宗教文化原因;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晚唐爱情诗的文学史地位,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我国古典爱情诗最高峰时期的文学、文化价值。

中华道学百问|道教对盛唐诗歌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中华道学百问|道教对盛唐诗歌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中华道学百问|道教对盛唐诗歌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最为稳定、繁荣的时期之一。

政府视民族文化为中华脊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故这一时期的“道”文化,非常兴盛。

《职贡图》记录了万国来朝的盛况(资料图)唐诗在我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华丽典雅,深受世人青睐。

诗歌作为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从其诞生,就和经典、礼乐、教义紧密相连。

其上承黄老、下袭庄周,故其文笔体裁,隐意灵章颇具仙风神韵。

如果从文风上来探究诗歌这一历史现象的话,那么早在东汉行世的《太平经》中,就能找到许多有关修身养性、评判时事的“七言诗歌”。

到了三国时期,道教诗歌的种类随着道教活动的扩大和神仙圣迹的广泛流传而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不仅道门中人作游仙诗,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也创作游仙诗,如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等等。

曹植所作《洛神赋》(资料图)而到了南北朝,梁陈时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收录了《洞玄步虚吟》。

这一文体在经过隋唐“步虚词”的发展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文人雅士善用的独立诗体,流行广泛。

与“步虚”一脉相承的,还有唐宋以来的赞颂词。

在道教斋醮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乐、道曲,并有赞咏词的诞生。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和《玉音法事》谱辑,就是以唐诗、宋词、散文等形式汇集而成,并留传下来的宝贵文化和瑰丽篇章。

科仪青词(资料图)道教崇尚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谦让”和“不争”。

“自然”是道教美学意蕴和教义的源泉。

道教认为“万物实有”、“万物本真”。

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故在此后发展起来的诗词等文学艺术都追求自然天成,贵在抒发其真情真意。

而性情的抒发是需要其心境宁静而不受外物所扰,要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胸怀去观照艺术形态之本真、本源,并使其与“道”融合为一。

由于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有关神仙信仰方面的诗作非常之多,如著名诗人李白。

李白,曾皈依玄门,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在他留传下来的近千首诗中就有一百多首是反映其信仰的。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
理 论 研 究
C A MJG C IA H R HN N
论道教 对唐 代女冠诗 人 的影响
◎朱孟刚
(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 0 3 ) 3 0 0 中图分 类号:G 9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 7 — 9 2( 0 0 7 0 2 0 0 6 3 0 9 2 ] )0 — 2 — 1 摘要 :唐代鱼 玄机等几个著名 的女诗人 ,虽具体生 平有前后,但她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道教对她们产生 了重要 的影响 。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女冠诗X' 构筑 了宽松 的生活环境和有 利的创作条件 ,从而使她们能充分发挥 自己的文学才能 ,敢于抒 l f ] 发 自 己的 真 情 实 感 ,进 而 在 唐 代 诗 歌 史 上 书 写 了她 们 女 性 独 有 的 浓厚 一 笔 。 关键 词 :道 达 自己的情感 。女 冠身份使女 子有 了抒发真情 实感 的机会, 使她 们的情诗显得更大胆,更 无拘束。 在这 一方面,鱼玄机诗可 为代 表,她在 《 赠邻女》 中说 :“ 易 求无价 宝,难得 有心郎。枕上潜垂 泪,花 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 何必十 王 昌。 艮 ”这首 诗把一位思得真心 郎的女 子的心境刻划得十分 深 刻。同 《 诗经 的情 诗相 比,这 首诗并不 算太出格 ,然而 已受 如下几方面 : 到 非议 ,黄周星 《 唐诗快》说 :“ 鱼老 师可谓 教猱升木,诱人犯法 道 教 为女 冠诗 人提 供 了独 特 的生 活环 境 矣 。罪过 ! 罪过 f ”然而 比这 “ 罪过 ”的诗还有很 多首: 在我 国的道教体 系 中, 男女的地位 差别不大 ,不少女 道人, 首诗来百 度吟, 新情字字 又声金。西看 已有登垣 意,远望 包括一些 道学深厚 的女子受 到了推崇尊 重。上 清派是道教 的流派 能无化石 心? ( (( 次韵西邻新 居并乞酒 ) 之一,据说 为南岳魏 夫人所 创。陶弘景 在 《 真诰 》里,也 记载 了 十 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 。 知云雨会,未起惠兰心 。…… 艮 早 群女仙教 导一群男道 士的情 况。此外 ,道书 中歌颂女仙 、 以女 门前红 叶地,不扫待知音 。 (《 怀寄人》) 感 道为师的故事也 比比皆是。 今 日喜时 闻喜鹊, 昨霄灯下拜 灯花。焚 香出户迎潘岳 ,不羡 如此 ,妇女在道教 中的地位 同在世俗 中的地位 就形成 了强烈 牵牛 织女 家。 ( 迎李近仁 员外》 ) 这三首诗毫无忌讳地使 用了 “ 登垣 意” 化石心 ” 云雨会” 、“ 、“ 、 的反差。女子一旦入道,就 成 了方外之人,而传统 礼教是专为 “ 方 “ 潘岳”等 词汇,不 可谓不为 大胆。特 别是女诗人把这 种至今 迎 内之人” 制定的,方 外之人 不必太把 它放 在心 上,再加上 女道土 谈起 仍让人汗颜 的婚外 恋写入诗 中,公之 于众 ,其勇敢 ,叛逆精 远 离父母 ,又无丈夫 儿女,这 就使她们摆 脱 了许 多羁绊 。另外, 神可 说令人佩 服的 。像 这一类 的诗 ,鱼玄机还 有一些 ,李 > 台、薛 女子入道 后,还可 以独立人 的身份,如 道师 、道 观主持人 等接人 涛也 写了不少。如李冶 春 闺怨》 : 待 物,应 酬世事,这 就使她们 的生活 空间和思想 空间变得 比较开 百尺 井栏上,数株桃 已红 。念 君辽海北,抛妾 宋家东。 阔一些 。而文学 创作 ,是必须 要有一个 相对宽松 的生活 环境 的。 春 曰明媚, 而丈夫远戌 在外, 女主人公思 心不 已,该 怎么办 妇女的形象思维能 力,即文学创作能 力并不 亚于男子,但在古代 , 呢 ? 按传统 的写法,也不 过是 “ 黄莺儿 ,莫叫枝上 啼” 打起 ,或 自 女文人寥 如晨星,这 不能不 归咎于各种 复杂原 因为她们所构 筑 的 怨 自艾: “ 夫婿觅封侯 。 悔教 ”而李 冶为女 主人公的设想就 别具一 狭 窄 的生 活天地和思 维空 间。在这个狭 小的空 间里,她们 的形象 格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说 :“ 之佳 人莫若楚国,楚 国之丽 天下 思维之苗 无法展枝舒 叶,她们 的文学创作 生命被 窒息 了。而一旦 者莫 若臣里, 臣里之 丽者莫若 臣东家之子 。……然此女登 墙窥 臣 ”那么李冶 的 “ 抛妾宋 家东” 岂不是说 :既 , 进入适 当的生活环境 里,她们 的文学 创作生命 就会得 到复 苏,道 三 年,至今未 许也 。 教 恰恰为 当时的女道 构筑 了这 么一个相 对适应 的环境, 于是一些 然丈 夫不 在家, 自己就要爬墙 头以窥宋玉 了吗? 薛涛写有 十离诗 ,描写因误会与情人分手后 的苦恼心情。 女道的文学才华得 到施展 。 钟惺 Ⅸ 名媛诗 归》认 为只有女人和 才人才 能写 出这样 曲尽其情 的 在我 国古代,女 子无才便 是德,这 条道德原 则虽然不 象法律 诗 ,因为女 人善于想 象,才人善 于表达 ,只有女才 人才具备善 于 条文那样 必须执行 ,但 它仍 象一条无形 的绳 索,束缚着 妇女 的手 想象和 善于表达这两种 品格 ,因而只 有女 才人才能写 出这样 的诗 。 脚。唐代 进士孟 昌期的妻子 孙氏就是一 位才女 ,很善 写诗 ,而且 其 实要 写出这 样大胆 的情诗 ,还 必须有一 条件:摆脱 世俗礼教束 还 经常代替 身为进 土的丈夫作诗,可是 “ 目忽日: ‘ 一 才思非妇人 缚 。而道 教就为她们提供 了这样一个条件 。 事。 ’遂 焚其诗 。 ”把已经 写的诗全部烧 掉, 自然不会再 写, 即便 总之,道 教思想在 唐代对鱼 玄机等几位 女诗人产 生了重要 的 写 了也不会示人 ,所 以 全唐诗》只保留 了她 的三首诗。在宋代 , 影 响,道教 不但为女诗 人们提供 了特殊 的生活环境 ,也提供 了情 感 抒发的 女冠 身份, 使得女冠诗 人们在男 权社 会的 背景下,得 以 李 清照曾想教一位孙 氏女学诗词而被 婉言 拒绝: 夫人 幼有淑质, 故赵康 明诚之配李 氏, 以文辞名 家,欲 以其 创作 出 了许 多优秀 的诗篇,可 以说 ,道教 对唐代几位 女冠诗人 的 创作 产生 了极其重要 的影响。 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 余岁,谢不可 ,日: “ 才藻非妇 人事 。 ” 个十 多岁 的女 孩就知道 恪守这条 古训,可 见世俗偏 见对女 参 考 文 献 子创作 的限制之大 。当 了道 士的女子 已是方外 之人, 方内的道德 [] 1李裴. 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 H 成都:巴蜀书社,20 . ] 05 标 准 已不 适应于她 们 了,而 道教则 要求他们 有才, 当然主要是 要 [j 2李冶等著,陈文华校注. 唐女诗人集三种 .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8 . 9 4 [ 3 ]胡云翼、杨启高、 苏雪林. 唐诗研究 ]上海:上海书店,19 . g1 有 “ 仙才” 即有修炼 之才 。但要修炼,就必须 读懂道书,'. , f- /#道 r 作 者简介:朱孟 刚 (95 ) 男,汉族, 山东 临沂人,西北 民族 大学文学院文 艺 18一 , 书的深意 ,这就客观 上要求 女子必须 努力学 习。而不少道 书,如 学硕- L,研 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 黄庭经 等,都是 用诗歌形 式写成 的, 真诰》 中也 有不少女仙

赏析“女冠诗”,驳诘“女子无才便是德”(一)

赏析“女冠诗”,驳诘“女子无才便是德”(一)

赏析“女冠诗”,驳诘“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内容提要:“女冠诗”是道教界的一束瑰丽奇葩,是指出家修道的女子写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

女冠诗最有成就的时期当为宋元和唐朝。

女道士用她们亲身修炼的经验进行写作,将女人的不凡才情和坚贞信仰做了充分表达。

关键词:女道士女冠诗得道修炼成仙一“女冠诗”是道教界的一束瑰丽奇葩,是指出家修道的女子写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汉末道教始创阶段,女子即已出家入道,象魏华存夫人便是天师道女祭酒。

南北朝时,女子入道修行渐成风尚。

宋金元时期已经成为规模,孙不二的七首七言绝句可谓女冠诗中有成就的了,其中:不乘白鹤爱乘鸾,二十幢幡左右盘。

偶入书坛寻一笑,降真香烧碧阑干。

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催得腊梅先迸蕊,素心人对素心花。

资生资始总阴阳,无极能开太极光。

心镜勤磨明似月,大千一栗任昂藏。

神气须如夜气清,从来至乐在无声。

幻中真处真如幻,且向银盆弄化生。

养神惜气似持盈,喜坠阳兮怒损阴,雨目内明驯虎尾,朦胧双耳听黄庭。

荆棘须教划尽芽,性中自有妙莲花,一朝忽现光明象,识得渠时便是他。

①写得就很有意境。

一句“素心人对素心花”,将全真女道士的清修淋漓尽致的再现出来。

唐朝公主、嫔妃入道修真,带动了社会上的女子修道之风。

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知识女性更多的介入道门,提高了女道士阶层的整体文化素质。

像李冶道、鱼玄机、卢媚娘、卓英英、杨监真、郭修真等人的“仙诗”,富有渴望成仙的浪漫色彩,大多收入了《全唐诗》里。

可以这样说,提起唐朝的文学,就不能不提及女性慕仙求道的诗歌。

研究唐朝文学的,如果缺乏对女冠诗的了解,就不能说对唐朝文学有全面研究。

李冶道的《道意寄崔侍郎》: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

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学可成。

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诗工整对仗,浅显明白,对浮名虚华予以刻薄,含有劝人修道的意图。

鱼玄机乃为多情浪漫、才华卓然之女子,与温庭筠、左名扬等诗人都有诗书往来,后因杀伺婢罪被杀,肆年约二十五岁。

道教与诗教夹缝中的奇葩──论唐代女冠诗人

道教与诗教夹缝中的奇葩──论唐代女冠诗人
,
( 唐会要 》 卷 五十 《 尊 祟道 教 》)道 士 和 女冠遂 成为 唐 代 社 会 中一个
,
特殊 的阶层 仅就数 量而 言 《 唐 六典 》 记载 了 天 下 宫观 总 一 千 六 百 七 十八 所


,
正 惟 如 斯 古 代 女性 虽 有 才藻文 思 但 流 传 的 篇 什 却寥若 晨 星 据 章 氏 所 述 先唐 妇 女 凡 有
, “ ,
,
,
,
辞 章传 世 也莫不 静 如止水 穆若 清 风 虽 文 藻 出于 天 娴 而 范 思 不逾 闽 外 … … 亦 不悖 于 教化 者也


由 于 女性 生 活 面 临 的 局 限 客 观上 造成 了 女 性 文 学 视 野 的 自我封 闭
请 为道 士

( 唐 披 言》 卷八 ) 上 行 下 效 冠 的地 位也与 众不 同
, ,

,
摒 俗入道成 为 一 时风 尚
, ”

由 于 上 层统 治者 的眷 爱 和 惠 顾

,
道 士女
唐 玄宗 为维护道 教 的尊 严 批 准 凡道 士 女冠 有 犯 法 者

州县官 吏 一 律
不 得擅 行决 罚 违 者处 罚
,
、 、
,
,
唐 以 前 的 女 性文

化 框架 只 有 晋时 稍有逾 越 这 与晋 代 士 大 夫崇 高玄风 清 淡 任情放 达 仰 慕 老庄的 普遍 嗜好不 无 关系 《 晋 书 列 女 传》 记 载 王 凝 之 妻 谢道 温 聪 颖 而 才 识 过 人 设 青 陵 步 障 自蔽 为 小 叔 辩难 解 围 可见 晋代 妇女 之 风雅 多 才 但 就 这 件事 在 后 世儒学 者看 来 己是 大 节 未 失而名 教荡 然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人生坎坷不堪,“然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在百花惊艳的唐代诗歌园圃中开放出一丛绚丽夺目的奇葩,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珍视。

”但他的诗歌以朦胧晦涩著称,留下许多谜团,尤其是其中许多题作“无题”的诗歌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确解。

究其原因,当与道教语言对他的影响有关。

道教与佛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蔑视语言文字的观念不同,而是宣扬语言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正如葛兆光先生所云:道书“为了宣传神灵的灵异威严及鬼怪的可怖与凶恶,为了引起人对理想中的仙界的向往,当然也为了保证道士对于沟通人神天地的特权,它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独特和怪异的词语,所以它不是无文字语言以为说,而是专凭文字语言以为神。

”道教典籍因而常常使用一些古奥艰深的语言,以追求一种玄奥莫测的宗教宣传效果。

作为一位道教信仰者,李商隐怀有浓郁的道教情结,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大量使用道教语汇,包括道教隐语、典故、故实名词等,从而使他的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美的奇异色彩,包括诗歌语言的模糊美、诗歌意境的迷幻美、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一、道教隐语与李商隐诗歌语言的模糊美隐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隐秘性的话语,它是诗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古代宗教的产物。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歌在起源时是人与神互通款曲的媒介。

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

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

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

这种隐语大半是由神凭附人体说出来,所凭依者大半是主祭者或女巫。

”因此,隐语有点谜语的味道,就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曲甚至晦涩,让人不易索解。

闻一多先生云:“隐语古人只称作隐,它的手段和喻一样,而目的完全相反。

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把原本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的明白的说得不明白。

”中国道教以神秘之“道”为最高追求,又宣扬神仙信仰,于是为了隐秘其修仙之术以自珍,并达到崇道的目的,便常常使用隐语来称呼某些事物或宣扬某些观念,使之显得玄远深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