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汇编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

白朮附子汤方:
❖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 (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2、湿邪淤阻表浅,肌肤、头部气机阻滞, 症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 3、大脉(浮),主邪实。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邪并未传里。属
阴性症状,依据此阴性症状目的,在于明确内湿 与外湿的鉴别要点 。
寒湿在表表实证: 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 可以火攻之。(20) ❖ 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
欲作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
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
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原文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23) ❖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 (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 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湿在表表实证:治法及方剂意义
4、治法:健脾除湿,散寒止痛。散寒用麻黄汤,
健脾用白术。麻黄加白术并除表里之湿。
5、麻黄三两白术四两,麻黄少,白术多的配伍方 法,是微微似欲发汗的方法,即健脾除湿的方法
。
风湿在表表实证:原文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 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21)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课件02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
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3 .阳明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 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学习要求】
1.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 2.熟悉痉病、暍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暍
病证治 3.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其证治 4.背诵原文第1、2、14、18、20、21、22
条
【概述】
一、三病概念
1、痉病:主症:颈ຫໍສະໝຸດ 强急,口噤不 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
外 感 风 寒 而 致
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
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①几(shū 殊)几然:本指小 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复不能飞 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 能俯仰转侧自如。“几几”,也有 读作“jinjin”的。
②食顷:此指服完栝蒌桂枝汤之 后大约吃一顿饭功夫。
词解
提要 论述柔痉的证治
柔痉
太阳中风
症状
释义
太阳病,其证备 头项强痛、发热、恶风、汗出
脉浮
痉
身体强,几几然
头项强痛发展为全身强直, 如雏鸟欲飞,将发角弓反张
病 的
症
迟为营血不足(非内有寒), 状
脉反沉迟 强调虽有表证,但已经营阴亏损,
不能濡养筋脉。说明脉象应该
痉的主脉 是沉迟之中必带弦紧,按之有力
治法: 滋养津液,解肌祛邪,舒缓筋脉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第一条、第二条) 具有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痉病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小结之一:第1条讲的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刚痉与柔痉的概念。
本条没有讲‘痉’的概念,但我们知道,痉者,抽搐痉挛也。
有汗的是柔痉,无汗的是刚痉。
第二,皮肤肌肉筋骨均属表。
第三,痉属表病,但又超越了《伤寒论》所说的太阳表病。
这个痉,虽是表病,虽有汗或无汗,但不一定恶寒。
小结之二:第2条主要讲的是津液损耗而导致痉病的产生。
小结之三:第3条讲的是痉病的一些表现,最主要的是表现是拘急。
小结之四:第4条讲的是津液的虚实增减所表现出来的脉象。
津液少的,脉象就小。
津液多的,其脉象就饱满。
小结之五:第5条讲的是痉病的脉象。
痉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体内有热,伤耗津液,致使津液不能濡养筋骨。
津液少,故脉象不饱和,而出出弦脉。
小结之六:第6条讲的是痉病而有疮疡的,不能用发汗的办法。
因为疮疡亦属伤损津液。
小结之七:第7条讲的是用桂枝汤解肌,有栝蒌解热生津。
小结之八:第8条讲的是用桂枝汤平喘,用麻黄发汗,用葛根解肌。
小结之九:第9条讲的是热伤津液而出出阳明证,有大承气汤治。
小结之十:胡老说,痉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热。
他说‘无论刚痉、柔痉,无热不痉,热伤津液,组织枯燥而不洁濡,因而作痉’。
小结之十一:胡老认为痉病是可以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治疗的。
他认为‘兼表者,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兼里实者,可与大承气汤;兼半表里者,可与小柴胡加石膏汤’。
小结之十二:从胡老的话中可知,痉属于阳性病,属三阳病。
经典笔记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

经典笔记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金匮要略·辨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躯体三阳病]之一总论【伤寒辨异】《金匮玉函经》: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千金翼方》论曰∶伤寒与痉病湿病及热暍相滥,故叙而论之。
一、痉病【痫痉辨异】《巢源》:痉者,脊背强直,(甚则)口噤不能言也。
(病发时,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
)【痉分刚柔】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脉证顺逆】3【逆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9【顺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一作:筑筑而弦)(《脉经》《玉函经》: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10【逆证】痉病有灸疮,难治。
(《巢源》:金疮着风候:夫金疮干无汁,亦不大肿者,中风也。
寒气得大深者,至脏便发作痉,多凶少愈。
金疮中风痉候:夫金疮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盈月日,荣卫伤穿,风气得入,五脏受寒,则痉。
…不及时救者皆死。
…欲作痉,急治之。
)【痉因误治】4【发汗伤表】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巢源》:夫汗,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
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
凡产后皆血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为痉。
纵不成痉,则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普通经水断绝,津液竭故也。
)5【攻下伤里】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误汗伤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攻其表),汗出则痉。
(《脉经》《巢源》: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所致痉。
)7【痉病急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巢源》:此由肺移热于肾,传而为痉。
)(《玉函经》补:脊强者,五痉之总名。
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瘲,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一节痉病一、痉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一篇实际上是包括三个内容,一个是痉病,一个是湿病,还有一个暍病。
这三个,从病的表现,脉象,临床症状以及治疗这四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讲解。
所以,《金匮要略》的每一篇后面都叫病脉证治。
我们先来看痉病,痉病的这一篇内容,在临床上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这里有些内容,可能和现代医学结合不起来。
首先看痉病的分类,关于痉病,张仲景到底分了几类?第一个刚痉,什么叫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汁,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痉”字,有的书上写的是“痓”,“痓”可能是误写,也就在传抄的时候出现了误写,因为这两个字特别的相近,“痉”字的繁写“痙”是这样的,与“痓”特别相似,很容易把“痉”字当成一个“痓”字。
所以,有可能是在传抄的时候出现了误写。
痉病,首先是病在太阳,这个太阳,到底指的是什么?在《伤寒论》里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这个太阳是指的一个阶段还是指的一个部位呢,还是指的一个症候群呢?实际上,在《伤寒论》里,没有这么明确。
但是,根据整个《伤寒论》里的内容,这个太阳,应该是指的是病位。
在人体上,太阳,就是太阳膀胱经和太阳小肠经。
是指的膀胱经,小肠经受寒,那就是太阳病。
如果不这样来解,那伤寒论里好多的东西就解不明白了。
太阳病表现出来的是发热,无汗,恶寒。
太阳病是什么呢?既然是太阳经的病变,它就可以感受各种邪气。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已经是讲得很详细了。
后面讲《伤寒论》的时候再展开讲。
当我们知道是在太阳经的部位有病,表现为发热,无汗,恶寒,在加上痉,这就是刚痉。
原文的意思,大致就是这样。
【要点延伸】1、“痉"病共同特征:发热。
与脑部感染性疾病、高热惊厥相关。
2、“刚痉"病因:风寒性生物性病邪,如脑膜炎双球菌等。
3、“刚痉”特征:恶寒、无汗。
首先,痉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一定有发热,没有发热,就不能叫痉病。
痉:第2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痉:第2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一、痉第2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读经笔记之一: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太阳病的特点是脉浮,恶寒。
读经笔记之二:但这里却说‘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既然是太阳病,为什么不说‘脉浮’而说‘脉沉而细’?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们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经笔记之三:病位分表中里,相对来说,脉象也就反应为浮、中、沉。
胡老说‘中医辨证论治,是在患病机体一般地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地,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办法’。
胡老所下的这个定论,我认为是十分正确的。
读经笔记之四:胡老还指出,所谓表,不单单是指皮肤,还包括肌肉、骨骼。
所以皮肤、肌肉、骨骼的疾病都统称为表病。
如我们平时所见至的身疼痛、骨痛等都是属于表病的范畴;而肚子痛、胃痛等,则属于里病的范畴。
用排除法,不属于表病,又不属于里病的,则属半表里。
读经笔记之五:按胡老所说,人体机能与疾病战斗于何处,症状就反映在何处。
这句话是十分正确的。
我们抛开脉象来说,如感冒,这是表病,反应为头项强痛,肌肉骨骼痛等。
里病,反应为肚子痛、下利等;表半表里,反应为胸闷、心闷等半表里的部位。
这些病症的反应,往往都在病位上反应。
读经笔记之六:但脉象就不同了。
一般来说,表病的脉象为浮脉,里病的脉象为沉脉,半表里的病的脉象为不浮不沉。
但有时明明是表病,却反应为浮脉,这是为什么?读经笔记之七:什么是脉?脉,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本义指血管,中医里表示人体气血运行的管道,习惯上常血脉并称,但脉有时仅指脉搏或脉象。
读经笔记之八:脉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与脉直接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脉中运行周身,全依赖心气的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载:“心藏血脉之气也” 。
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循一定轨道和一定方向运行,运载气血,输送饮食物的精华以营养全身。
张氏《金匮要略》译文部分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力丰中医学者一、相同点:三病皆由外因引起,初期有太阳表证。
故而合为一篇。
二、主要表现:1、痉病,以项背强几,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脉弦为主。
类似于破伤风。
2、湿病,以关节疼痛,或者发热、身疼为主。
类似于风湿热。
3、暍病,以自汗口渴、心烦溺赤、身热脉虚为主。
类似于中暑。
三、原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痉病分刚柔,汗出发热不怕冷为表虚,无汗发热怕冷为表实。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痉病脉弦,现在气血不足,脉沉细,正气不足。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疮家虽身痛疼,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发汗太过、风病下法发汗、疮家等发汗均伤津,可以发病。
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禁,背反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条破伤风的典型特点。
恶寒,时头热,是太阳表证;颈项强急,卒口禁,背反,是太阳阳明被热邪伤津化燥;面赤,目赤,独头动摇,是风热上受。
后六句不做解释,似与此段无关。
8、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破伤风本来角弓反,腹直肌紧,现在缓解,故而欲解;但是脉象沉陷说明更加深重。
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主脉。
10、痉病有炙疮,难治。
怕伤津。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症状+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弦紧有力,应该汗出。
栝蒌养津,桂枝汤解肌。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根汤主之。
风寒外袭,邪气影响气机,邪气不能外解则无汗,不能下行则无小便,只能上冲,口噤不语说明即将发作,根汤主之。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里热,热邪壅塞气机则胸满;口噤,必介齿,为阳明经循行症状;卧不着席,脚挛急,为欲发病。
金匮要略第一单元痉湿暍病篇试题及答案归纳

金匮要略第一单元痉湿暍病篇一、A11、瓜蒌桂枝汤中瓜蒌根的用意为A、疏散风邪B、调和营卫C、宣肺利气D、酸甘柔筋,缓急止痛E、生津滋液,柔润筋脉2、《金匮要略》中治则为疏散风邪,调和营卫,滋液柔筋的是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金匮要略》中治疗柔痉的方剂是A、半夏桂枝汤B、茯苓甘草汤C、防己黄芪汤D、瓜蒌桂枝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4、瓜蒌桂枝汤证的证候表现中,不包括的是A、身热B、恶风汗出C、头项强痛D、身体沉重E、脉反沉迟5、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治疗宜选用A、半夏桂枝汤B、茯苓甘草汤C、防己黄芪汤D、瓜蒌桂枝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6、下列各项中,属于瓜蒌桂枝汤证的原文内容是A、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B、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C、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D、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者E、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7、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所治湿病的表现是A、湿家身烦疼B、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C、湿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自能饮食D、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浬E、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8、辨证为风湿兼气虚证,治宜选用方为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9、《金匮要略》中辨证为风湿在表证,方剂宜选用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0、防己黄芪汤证中,若兼见腰冷肢凉、陈寒凝滞者,加用细辛的目的是A、温经止痛B、散寒通阳C、温经散寒D、通络止痛E、温肾壮阳11、防己黄芪汤证中兼见胃中不和者,应加用下列何药以柔肝和胃A、桂枝B、干姜C、生姜D、芍药E、柴胡12、防己黄芪汤证中兼见气喘者,应加用下列何药以宣肺平喘A、麻黄B、桂枝C、芍药D、细辛E、干姜13、《金匮要略》中,关于防己黄芪汤兼证的加减用药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A、兼气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B、兼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和胃C、兼气上冲者加桂枝以平冲逆D、兼腰冷肢凉、陈寒凝滞者加细辛以散寒通阳E、以上均是14、防己黄芪汤证配伍的药物中,具有调和营卫作用的是A、黄芪、生姜B、甘草、生姜C、防己、甘草D、白术、大枣E、甘草、生姜、大枣15、防己黄芪汤证的治则是A、轻清宣化,解表祛湿B、疏散风邪,调和营卫C、祛风除湿,温经散寒D、健脾益气,祛风除湿E、温经散寒,除湿止痛16、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选用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7、《金匮要略》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中配伍杏仁的意义是A、宣肺利气B、疏散风邪C、调和营卫D、柔肝和胃E、健脾祛湿除痹18、《金匮要略》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的治则为A、疏散风邪,调和营卫B、健脾益气,祛风除湿C、轻清宣化,解表祛湿D、祛风除湿,温经散寒E、温经散寒,除湿止痛19、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者,治宜选用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0、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金匮要略》原文中,“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瓜蒌桂枝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瓜蒌桂枝汤中瓜蒌根即天花粉,甘凉生津滋液,柔润筋脉,合桂枝汤疏散风邪,调和营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作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
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
三病合篇的依据及其意义:
❖ 三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最初症状均有 恶寒发热。治疗思想均为扶正驱邪。因此 同篇便于症状鉴别。
❖ 三病病位相近,三病均具有伤寒与杂病的 过度性质。
❖ 三病病因体质属性不相同,因此疾病的最 终结果不同,具体治疗方法不同。
痉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 痉病以体质津液不足,外感风寒引起, 症状: 恶寒发热,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为特征。
2.痉病津液虚少的原因,与发汗太多、风病下之、 疮家腐血、血虚有关。
病因病机及治则:
❖ 病因: 邪气原因:外感风寒;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
❖ 病机:原本体质津液亏虚,阴虚内热之人 1、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更伤津液,经 脉失养,拘急抽搐。 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 ❖ 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为病理基
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 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
外湿与内湿治法:
1、湿为有形,风寒为无形之气。 发汗
外湿 利小便, 温通经脉,温阳除湿。
2、内湿分治三焦 上焦:发汗或利小便
内湿 中焦: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利小便) 下焦:利小便
湿病原文
❖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 当利其小便。(14)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痉病与血虚抽搐鉴别: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湿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痉病之抽搐与 “诸暴强直”“诸痉项强”病因有
别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不同于外感痉病。
❖ 《内经》“诸暴强直”与风相关;亦或血虚风动; 亦或外风引动。 “诸痉项强”与湿相关;湿阻 经脉颈项强几几。
痉病:病理基础:
原文、4、5、6。 ❖ 太阳病,发汗大多,因致痉。(4) ❖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6)
腑痉挛改善;若脉象伏弦,则里阳未复,痉仍不 解
辨证论治:柔痉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 栝萎桂枝汤方: 栝萎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六 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础。因此治疗原则:生津解表。
症状表现:原文7、8、9。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8)
❖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
阳明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原文分析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证型区别:原文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
原文分析
1.提示痉病的原因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津液虚 少有关,因为风热邪气外感阴虚有热之人,外热 伤津,热入里炽盛,津液更伤,津液虚少,不能 濡养经脉,经脉痉挛;或因为风寒邪气外感阴虚 有热之人,郁闭体表,里热炽盛,津液更伤,津 液虚少,不能濡养经脉,经脉痉挛。
原文分析:
1、柔痉症状及脉象:发热,不恶寒,说明外感风 热阳邪,肌表开泄;体质阴虚有热,因此病理以 阴伤,经脉失养为主。故柔痉的抽搐状态是虚缓, “几几然”,脉沉主里虚,迟主营中寒。
2、痉病治法:生津解表,养阴清热。 3、方剂:栝萎桂枝汤方: 4、方解:桂枝汤养阴和营为主方,以天花粉为清
热生津的主帅,阴血充,经脉和缓,诸证解。
原文分析
1、刚痉症状及脉象:发热无汗反恶寒,脉紧弦 2、无汗是刚痉外感寒邪,郁闭体表之意义,故无 汗;小便反少,提示内热,即津液未外失的状态 下,津液真正缺少(与柔痉对比)。气上冲胸,
提示内热向上的趋势,是决定邪从表解的治疗依 据,顺其势治疗方法。 3、治法:清热生津,散寒解表 4、方剂:葛根汤方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原文分析: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3、解“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 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 为脾病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