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及方案

合集下载

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痉者,抽风、痉挛也,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也;湿者,以关节不利,身体肿痛为主证也;暍者,伤暑也,以发热恶寒,口渴身疼为主证也。

王叔和认为此三者乃类似太阳病之杂病,故放一起也。

第一节、痉01【原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刚痉类似太阳伤寒,若不痉,则与太阳伤寒无异也)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柔痉类似太阳中风,但不恶风)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为难治”三字衍文,不要)。

(针对柔痉)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针对柔痉,病因)5、夫风病(太阳中风),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针对柔痉)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针对柔痉)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为衍文,不要)。

(针对刚痉)8、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针对刚痉)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针对刚痉)10、痉病有灸疮,难治。

(针对柔痉,微数之脉不可灸也)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针对柔痉)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针对刚痉)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实热痉)02【解读】:痉是一种抽风性的痉挛病(柔痉11,刚痉7,实热痉13)。

本章对痉分析了柔痉(1,7,8,9,12,13)、刚痉(2,3,4,5,6,10,11)、实热痉(13)。

无里热不痉也(1,2,3,7,11,12,13)。

这是痉的最重要特点,因此,痉不论如何表现,都和阳明挂了勾。

寒之收引也会致抽,不过那不叫“痉”。

柔痉,其外证发热、汗出而不恶寒(2),但是却说“太阳病,其证备”者,乃太阳表证尚有残余,看上去类似有太阳表证(即发热汗出,2,3,4,5,11),实际已主要在里(不恶寒,2),不过仍需要从表解,所以将其归属太阳阳明合病。

2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痉病】
主证: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

脉弦而紧,直上下行。

脉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葛根汤
证治柔痉:发热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栝蒌桂枝汤
里热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大承气汤
【湿病】
分类:外湿:发热、身重、骨节烦痛——微发汗
内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利小便
头中寒湿: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内药鼻中则愈
表实证寒湿在表:无汗,身烦疼——麻黄加朮汤,发其汗
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证治表虚证风湿表气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耆汤
风湿表阳虚风邪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湿邪重:大便坚,小便自利——白术附子汤
风湿表里阳气俱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暍病】
成因:外感暑热之气而成
暑伤气阴: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证治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
湿重:身热疼重,脉微弱——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汤主之。

治禁:①若发其汗,则恶寒甚。

②加温针,则发热甚。

③数下之,则淋甚。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0)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0)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0)《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湿病二、证治(一)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证)[代表原文]濕家身煩疼,可舆麻黄加术湯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白话语释]提要:论述寒湿在表属于表实的证治。

语译湿病症见身体疼痛剧烈的,宜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慎不可用火法迫汗。

阐释寒郁肌腠,湿滞筋骨,表阳被遏,营卫运行不利,所以身体疼痛剧烈。

可用麻黄加术汤发汗以散寒祛湿。

但不能用火法迫汗,因为火法取汗较暴急,易致大汗淋漓,而湿性黏滞,不易骤除,这样湿邪反不得去,病必不除。

此外,火热内攻(指用熏蒸、热熨、艾灸、温针等火法外治,迫使发汗),如果与湿相合,可能引起发黄、发痉、衄血等变证,故寒湿在表之表实证,禁用火攻。

辨证论治主要脉症:身体疼痛剧烈,兼有周身酸懒,四肢沉重,以及躁扰不宁,卧坐不适,发热、恶寒、无汗,或一身浮肿,小便不利。

舌苔白腻,脉象浮紧或浮濡。

病机:寒湿痹阻,阳郁不伸。

治法:散寒除湿,微汗解表。

主方:麻黄加术湯方麻黄三兩(去筛)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术四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主方分析]本方妙在麻黄与白术的配伍,麻黄汤本为发汗之峻剂,而得白术相配,则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善驱里湿,与麻黄为伍,则能并祛表里之湿。

[注意事项](1)本方宜先煮麻黄,并“去上沫”,因麻黄之沫能“令人烦”,致上气咳逆,故先煎之,以去其副作用。

(2)原方麻黄“去节”者,无论麻黄根或茎间之节,能止汗,故宜去之。

(3)风湿热痹者忌用。

【临床应用】麻黄加术汤多用治风寒湿杂至且寒湿偏盛的痹证。

湿重者再加茯苓、薏苡仁;风邪偏胜加防风、羌活;寒邪偏胜加细辛、附子或乌头。

此方还可治疗寒湿在表,肺气不宣,营卫不合,水道不利的肺炎、荨麻疹等。

还有以麻黄加术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者,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

本方宜重用白术,表湿重且苔厚腻者,亦可用苍术增强燥湿之力。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风湿病的发汗方法
风但在者盖之医解疼风 十湿微,,发病云,痛湿 八俱微若此其不此值,相 去似去风汗愈可天法搏 也欲风气,者发阴当, 。出湿去汗,汗雨汗一 汗者湿大何,不出身 者,气出也汗止而尽 , ? , ( )
归纳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 值天阴雨不止
湿邪难除
正治 —— 微微汗出 —— 令阳气内蒸, 营卫畅行而风湿俱去 误治 —— 汗大出 —— 但风气去湿气在
鼻湿无自塞面湿 中,病能而黄家 则故,饮烦而病 愈鼻病食。喘身 。塞在,其,疼 ,头腹脉头发 十内中中大痛热 九药寒和,鼻, ( )
提要:本条论述寒湿在上的证治。
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外感寒湿,阳气被郁 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湿家病 ——寒湿在上,气机不利。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里气和 ——病在头中寒湿 ——宣肺利气,散寒祛湿 ——纳药鼻中
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喻嘉言)
治疗禁忌:慎不可火攻之
药后注意:覆取微似汗
煎法注意:先煮是为了防其过于升散,另 沫能令人烦,故去
白术
《本草经》:术主风寒湿痹与止汗。 《别录》说:能除皮间风水结肿。 仲景时代苍白术不分,直至南北朝 《本经集注》才有苍白之别。因苍术去 湿力较强,故现代一般用苍术代白术。
痉病的常见证状: 一般症状: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抽搐 少见症状:头摇身摆,咬牙齿,磨牙,颤动, 异舌,眼睑动,手足蠕动,手舞足动
弦夫 九,痉 直脉 上, 下按 行之 。紧 如
( )
痉病主脉
提要: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 ——紧:状如转索,紧张有力。 弦:如张弓弦。 紧如弦,《玉函经》《脉经》皆为“而”,而如互 通。紧如弦即紧急弦劲有力,重按不减。 直上下行——自寸至尺皆见此脉。 病机:热邪伤阴,筋脉强急痉挛。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接下来呢,我们看金匮的第第二篇,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这个第一个呢,痉,就是我们这个痉呢......讲的就是脑膜炎。

湿呢,讲是风湿,湿疹,湿,风湿啊之类的。

暍呢,这个字念ye,就是中暑,天气太热了,中暑,如何去治疗它?诸位不要看这个短短的一篇,这短短的一篇把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样子,你只要会用它,哇那真的是药到病除,一剂就下去就到了,所以我们看处方的时候不可以那么的死板呀,不可以那么死板。

比如说我们刚介绍的猪苓汤,病人的腰痛,你委中呀,阴谷一下去,照理说腰痛就好了,他经络痛,沿着膀胱经痛统统,结果他说......医生呀,你针下去,我这背痛、腿痛都没啦,但是就是这一点腰痛,你看这个还带有石头,肾结石对不对?这个时候你再压压他脚踝络,哎,结石有压痛点,你针在石头的压痛点,你一下去,痛就没了。

因为石头开动,然后你处方开下去,猪苓汤,是不是很对症?一下子就排出来了,所以,这就是经方呀、你针灸手法用得很对,当场就知道。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好,这里呢,我们介绍又回到太阳病啦,太阳病呢,当你遇到这个脑膜炎呀,这个病呢,也是在太阳病上面,病人有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我们一般来说,发热呢,无汗就是标准的太阳伤寒,对不对?太阳伤寒,发热,无汗呀,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是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所以痉病呢,分两种,脑膜炎有两种,一种是刚痉,一种是柔痉,那临床上面看见很多小孩子呢就会发生这种情形。

那刚痉出现的时候,有刚痉的方子,柔痉出现的时候,有柔痉的方子,都是一剂就知,一服药第一碗下去就知道了。

太阳病,发热,脉沉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那如果说这个痉病呢,痉病。

如果出现太阳症,太阳病,就是讲你可以回头想伤寒论里面我们介绍太阳篇里怎么写的,病人有发热。

照理说,太阳病,脉是浮的,浮的话,你如果有汗,就开桂枝汤,如果是项背强几几然,葛根汤,如果说他是脉是浮紧的,然后病人有恶寒,身痛无汗,麻黄汤,这里呢,脉沉而细者,这就是痉病啊痉病,就是比较难治的,也就是说你光是桂枝麻黄葛根治不好的,因为他的脉不对,脉是沉下去的,病是往里走。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

(3)加减:
喘者,加麻黄半两-宣肺定喘;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柔肝和胃;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温阳平冲;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温振肾阳.
(4)药理:
防己-除湿祛风. 黄芪-固表补虚,以利湿. 白术,甘草-健脾去湿.
(五)风湿兼阳虚 Ⅰ.表阳虚 [条文](23): [提要]风湿表阳虚证治. [释义] 1.病机:风湿相搏,经络失调,表阳虚. 2.证候分析:
湿痹之候 大便反快-脾虚湿胜,"湿胜则濡泻" 侧重内湿
3.治则:但当利其小便-里湿去,阳气通, 湿痹自解.
4.辨释: (1)辨内外湿邪:
①外湿引动内湿:先关节疼痛,恶寒发热,继则泄 泻,小便不利(治宜微汗祛湿). ②内湿招致外湿:先泄泻,小便不利,后关节疼烦, 微寒热(治宜利其小便).
周禹载:"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本条病位侧重于里,为内湿招致外湿,故 治以利小便,可予五苓散.
(四)风湿兼表气虚 [条文](22): [提要]风湿表气虚证治. 1.病机:风湿在表,卫气不固. 2.证候分析: 脉浮-风 风湿外袭,经脉痹阻. 身重-湿 汗出恶风-卫气不固,肌腠空虚.
3.治法:益气除湿. 4.方药:防己黄芪汤. (1)服法:温服,良久再服. (2)药后观察:服后当如虫行皮中(卫 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兆),从腰下如冰, 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 差.
(1)药理: 麻黄汤-发汗散寒 白术-祛湿.
喻昌:"用麻黄取微汗以散表寒,用白术健 脾以行里湿,而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 汗;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 又两相维持也."
(2)药后观察:覆取微似汗.
(三)风湿在表 [条文](21): [提要]风湿在表证治. [释义] 1.病机:风湿相搏,滞留肌表. 2.证候分析: (1)病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柔痉证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十一)
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 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 食顷啜热粥发之。
身体强,几几然,说明痉病轻证,尚未发展到角弓反 张,口噤的严重程度。 脉沉迟,是因为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营卫运行 不畅所致。
一、痉病
(一)病因病机(误治成痉):(4、5、6) (二)主要脉证(9、7)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痉病分类):(1、2) (四)证治 1.柔痉的证治:(11) 2.(欲作)刚痉:(12) 3.阳明痉病:(13) (五)预后(3、10、8)
误治成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四)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五)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六) 误 一是过汗,包括单纯患太阳病的过汗和久患疮疡 治 病人挟有外感表证的过汗; 成 痉 二是误下,太阳中风本应汗解,反用下法,则为 方 误治。 式
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太阳病”,即病邪在表之意,含义与《伤寒论》中 的太阳病相同,说明感受风寒,具有外感表证的一般症 状,如发热、头痛、恶寒等。 痉病本在筋脉,不在肌表,不当怕冷,故曰“反恶寒”。 刚痉:寒邪偏盛,腠理固密(表实)—发热无汗、反恶寒 柔痉:风邪偏盛,腠理疏松(表虚)—发热汗出、不恶寒
痉病的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三) 痉病有灸疮,难治。(十)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八) “脉沉而细”——正气不足,无力抗病,邪盛正虚,预 后大都不良,故为难治; “痉病有灸疮”——脓液久溃,津液本已亏损,再患痉 病,血枯津伤,故曰难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篓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还有身体强直,脉沉迟,这是快要发痉病了。

这个时候,就是用栝蒌桂枝汤来治疗。

如果病人的脉不是沉迟而是浮紧,那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

柔痉是有汗,当病人表虚的时候一定会有汗。

如果表实,病人必是无汗。

表实的话我们要用葛根汤,病人发痉病,就是现代所谓脑膜炎之类的病,西药麻黄素也有发汗去热的功能,可是西医知道要去热,但他们没有区分无汗跟有汗。

张仲景把痉病分无汗跟有汗,无汗的话是表实,这要用葛根汤来去除表实,当病人表虚掉时,葛根汤就不行用了,有汗我们必须要用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又叫天花粉,栝蒌有桥蒌根和栝蒌实,栝蒌实一般用在胸痞,心脏病的时候常会开瓜蒌实。

栝蒌桂枝汤,是痉病的第一个处方,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而已。

栝蒌根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是一个专门生津止渴,能够解经热,热在血脉神经里面时用的药。

对西医来说,就是这个栝蒌可以降血糖。

所以糖尿病的人我们常常会用栝蒌根。

过去北派的医师讨论过:这个栝蒌根既然能生津解渴,栝蒌根跟葛根的性应该是差不多。

因为葛根汤是用桂枝汤加麻黄再加葛根而成的,如果把麻黄拿掉就只是桂枝汤加葛根而已。

那就不一定非要用栝蒌根用葛根也可以,实际上这两味药稍有不同,完全相同的话通通用葛根算了,葛根专门是治疗项背强几几然使用的,就是可以升提我们太阳经的表寒水。

我们人身上有水和血,汗流出去的时候应该要从背后流出去,结果有一天它没有流出去,因为风寒进来将太阳寒水束住了,项背中于风,所以我们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

这个风寒进来,表被束到了,造成应该要流出体外的汗没有流出去,水停在皮表跟肌理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9
病机:邪入阳明,热盛动风
治法:通腑泄热,急下救阴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 (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煑二物,取五升,去滓,內 大黃,煑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 ,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关系。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3
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为主症
的病证。
本篇主要讨论湿病重点是外湿及其兼证 (有风湿、寒湿、风重于湿、湿甚于风 等证型)。内湿主要在本书痰饮、水气 病论及。内外湿可相互影响。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4
暍病:即伤暑,又称中暑、中热。指伤于
暑邪,以发热、自汗、少气、脉虚、口渴尿 赤,每易兼寒夹湿为主症的病证。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煑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4
表实郁闭刚痉证治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 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12)
提要:论述欲作刚痉的证治
提要:痉病的预后及转归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22
湿病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23
湿病证候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15)
提要:论述湿邪内外并重,导致湿郁发黄的证候 分析:湿家:素有湿病之人;一身尽疼:感受外 湿;发热,身色如熏黄:尤怡:“湿外盛者,其 阳必内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湿 郁化热,湿热由脾胃气分波及肝胆血分,胆液外 泄发黄,因湿胜于热,故其黄色晦黯如烟熏。
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以其“筋脉”强劲拘 急,故名曰:“痉”。
与温病痉病的异同:相同之处:症状均有热证与抽风证;
病机均与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有关;治则着眼于解热益
阴。不同之处:本篇所论主要与外感风寒(或发热)所
致,病在太阳、阳明筋脉为主。与温病热盛津伤引起的
痉厥以及破伤风、产后痉厥有所不同。两者有源与流的
17
根据条文11、12,可归纳出太阳痉病有 如下特点: 脉不浮数而弦迟; 项背强急; 津液不足; 治法除解表外,必须照顾津液。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8
阳明痉病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脚攣急,必 齘齒,可與大承氣湯。(13)
提要:本条论述阳明热盛致痉证治
分析:邪热内传,充斥阳明经络筋脉和胃肠之 府,胃气不得下行,壅塞上逆,故见胸满;热 盛煎灼津液,手足阳明经络失去津血营贯濡养 ,筋脉拘急,则口噤;热盛化风,经脉劲急, 则齘齒。
夫痙脉,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9) 提要:论述痉病的主要脉证 条文中“时”、“卒”突出痉病具有发作性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1
痉病脉象:从“按之”两字,可知痉病 脉象应是沉紧有力,重按不减,与里 虚寒病的虚弦少力脉以及太阳伤寒的 浮紧脉不同。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2
痉病证治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5
合篇意义
1、病因相同:感受外邪为主因 2、病位相近:病初具有太阳表证 3、症状:初起皆有发热恶寒等症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6
痉病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7
刚痉与柔痉鉴别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1)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2)
提要:论述外感风寒入于经腧成痉,有(表实无汗之 )刚痉和(表虚有汗之)柔痉的区别。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湿病的治则和分类治疗。
【背诵】11、12、18(下段)、20、 21、26。
【熟悉】痉病和暍病证治。
【了解】痉湿暍病三病的概念、合篇的 意义。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2
病名解释
一、病名含义
痉病: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两目直视或上视,四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9
成因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4)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5)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6)
提要:论述误汗误下致损伤津液,筋脉失养形成痉病
痉湿暍要脉症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 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 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 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7)
(一)表虚津伤柔痉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脉反沈遲, 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11)
提要:论述柔痉的证治。
分析: 表虚: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太阳中
风) 津虚筋脉失养:身体强,几几然
津液不足:脉沉迟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3
病机:外感风邪,内伤津液
治法:解肌祛邪,生津养筋
发热无汗(反)恶寒——刚痉
发热汗出(不)恶寒——柔痉
两者皆由发热伤阴耗津,使筋脉失养致拘急成痉。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8
刚柔痉的鉴别
相同点:病邪均始自太阳经腧,外感风 邪所致;病位在太阳筋脉之表;有太阳 病症状和痉病症状;病机:筋脉失养。
不同点:刚痉无汗恶寒,柔痉汗出恶风 ;病性,刚痉属实,柔痉属虚。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6
葛根汤临床应用
国内外医家用治鼻塞、鼻窦炎、急性牙 痛、肩凝症、神经痛、扁桃体炎、睑腺 炎、结膜炎、荨麻疹、麻疹、齿周炎、 三叉神经痛、筋肉风湿、颈肌风湿、胃 肠型感冒、偏头痛等急性热病或炎症初 期,流脑有外感表实证者。单味葛根治 高血压、冠心病。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20
临床应用
本条当与第7条互参,尚有面赤、唇红、 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甚至高热 、神志昏迷、谵语者,脉多弦劲有力。
大承气汤并非治痉病正治方,乃泻亢盛 之阳以救胃、肾之阴,一旦腑气通后, 当和其筋脉为法。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21
痉病预后
太陽病,發熱,脉沈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3)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痙。(8) 痙病有灸瘡,難治。(10)
分析:
表实:发热,恶寒,无汗
津液已伤:小便反少
邪不外达、下行则上冲:气上冲胸
邪阻经脉,筋脉拘挛:口噤不得语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和方案
15
病机: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
治法: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 棗十二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