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

合集下载

3痉湿喝病

3痉湿喝病

第19条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 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 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 鼻中则愈。
名词
湿家:常患久患湿病的人,这里在于指明患者的体 质是素体阳虚。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在于头中的证治
分析
症状: 身疼发热――素有寒湿,感受寒湿,侵入肌表,闭郁表 气不流通。 面黄――湿郁于上,此面黄在病机上与“黄疸”不同。
第14条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 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 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名词 湿痹:素有内湿,招致外湿,湿邪不仅流入 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 之证。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证。 但:只,仅的意思。 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提要
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麻黄加术汤
病机 寒湿在表
麻杏薏甘汤
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
身烦疼较剧,重着不移,疼势 较轻,呈走串性, 主证 恶寒较重,无汗 发热较著,朝轻暮重
治法 辛温解表,散寒祛湿
药物
辛凉清宣,解表祛湿
麻杏草(桂枝,白术) 麻杏草(薏苡仁)
第22条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名词
▲下有陈寒:指病人下焦有寒已久。
湿病证治规律
1 病因病机 * 外湿为主因多挟风寒
*外湿与内湿相互影响发病 * 湿邪痹阻阳气为湿病总病机 2 辨证述要 *湿病本证 *湿病变证 *湿病类证 3 治疗特点 *微发汗 *利小便 *助阳气
第25条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 细芤迟。
名词
暍病:即伤暑,由于夏季感受暑邪引起,以发热 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为主症。每易 兼寒挟湿,形成虚实挟杂之候。 口开:此指暑热内扰,气逆张口作喘 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 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 《金匮》所论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而致。 《内经》中对痉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认为乃由外 邪侵袭,壅阻经络而成。如《素问 · 至真要大论》 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 属于风”等。 《金匮》提出伤亡津液亦可致痉的病因学说, 成为后世内伤致痉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金匮要略》小结: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小结之一:第1条讲的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刚痉与柔痉的概念。

本条没有讲‘痉’的概念,但我们知道,痉者,抽搐痉挛也。

有汗的是柔痉,无汗的是刚痉。

第二,皮肤肌肉筋骨均属表。

第三,痉属表病,但又超越了《伤寒论》所说的太阳表病。

这个痉,虽是表病,虽有汗或无汗,但不一定恶寒。

小结之二:第2条主要讲的是津液损耗而导致痉病的产生。

小结之三:第3条讲的是痉病的一些表现,最主要的是表现是拘急。

小结之四:第4条讲的是津液的虚实增减所表现出来的脉象。

津液少的,脉象就小。

津液多的,其脉象就饱满。

小结之五:第5条讲的是痉病的脉象。

痉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体内有热,伤耗津液,致使津液不能濡养筋骨。

津液少,故脉象不饱和,而出出弦脉。

小结之六:第6条讲的是痉病而有疮疡的,不能用发汗的办法。

因为疮疡亦属伤损津液。

小结之七:第7条讲的是用桂枝汤解肌,有栝蒌解热生津。

小结之八:第8条讲的是用桂枝汤平喘,用麻黄发汗,用葛根解肌。

小结之九:第9条讲的是热伤津液而出出阳明证,有大承气汤治。

小结之十:胡老说,痉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热。

他说‘无论刚痉、柔痉,无热不痉,热伤津液,组织枯燥而不洁濡,因而作痉’。

小结之十一:胡老认为痉病是可以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治疗的。

他认为‘兼表者,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兼里实者,可与大承气汤;兼半表里者,可与小柴胡加石膏汤’。

小结之十二:从胡老的话中可知,痉属于阳性病,属三阳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1. 痉病鉴别诊断:栝楼桂枝汤证脉沉细迟,汗出,不恶寒,身体强;葛根汤证脉细沉,无汗,口噤不得语、恶寒;大承气汤证恶热,角弓反张,脉沉细。

eg:磨牙,除凉虫证外,须考虑痉病的葛根汤和大承气汤证。

2. 总结:临床上见肌肉强直,牙关紧咬,独头动摇,角弓反张,张不开嘴,就要想到痉病。

加脉沉细有力就可确诊为痉病。

3. 湿病的特点:湿家都有身体疼痛,且在阴雨天加重。

(不具备此证就不是湿病)4. 湿病方证鉴别要点:第一,脉有力,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第二,脉有力,日晡所不剧者,麻黄加术汤。

第三,脉浮无力,身重汗出恶风者,特别是身重,用防己黄芪汤,第四,脉无力,近之则痛剧者,甘草附子汤。

第五,脉无力,近之不痛剧,大便干着,白术附子汤;大便不干者,桂枝附子汤。

5.湿病特殊症状:第一,如虫行皮中,防己黄芪汤。

第二,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

6. 暍病就是暑病,中暑的特点:身重而疼痛。

7. 暍病诊断要点:初次得病时在暑伏天;每到暑伏天病情加重;脉大无力,口渴乏力。

8. 暍病总结:清暑益气汤应用指征:脉虚大弦数;舌苔薄白;伴随症状多见心烦,口渴,疲乏无力。

若首次发病时间在暑伏天,且疾病到了暑伏天加重者考虑暑病。

湿暍病病脉证治1. 痉病鉴别诊断:栝楼桂枝汤证脉沉细迟,汗出,不恶寒,身体强;葛根汤证脉细沉,无汗,口噤不得语、恶寒;大承气汤证恶热,角弓反张,脉沉细。

eg:磨牙,除凉虫证外,须考虑痉病的葛根汤和大承气汤证。

2. 总结:临床上见肌肉强直,牙关紧咬,独头动摇,角弓反张,张不开嘴,就要想到痉病。

加脉沉细有力就可确诊为痉病。

3. 湿病的特点:湿家都有身体疼痛,且在阴雨天加重。

(不具备此证就不是湿病)4. 湿病方证鉴别要点:第一,脉有力,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第二,脉有力,日晡所不剧者,麻黄加术汤。

第三,脉浮无力,身重汗出恶风者,特别是身重,用防己黄芪汤,第四,脉无力,近之则痛剧者,甘草附子汤。

经典笔记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

经典笔记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

经典笔记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金匮要略·辨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躯体三阳病]之一总论【伤寒辨异】《金匮玉函经》: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千金翼方》论曰∶伤寒与痉病湿病及热暍相滥,故叙而论之。

一、痉病【痫痉辨异】《巢源》:痉者,脊背强直,(甚则)口噤不能言也。

(病发时,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

)【痉分刚柔】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脉证顺逆】3【逆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9【顺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一作:筑筑而弦)(《脉经》《玉函经》: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10【逆证】痉病有灸疮,难治。

(《巢源》:金疮着风候:夫金疮干无汁,亦不大肿者,中风也。

寒气得大深者,至脏便发作痉,多凶少愈。

金疮中风痉候:夫金疮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盈月日,荣卫伤穿,风气得入,五脏受寒,则痉。

…不及时救者皆死。

…欲作痉,急治之。

)【痉因误治】4【发汗伤表】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巢源》:夫汗,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

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

凡产后皆血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为痉。

纵不成痉,则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普通经水断绝,津液竭故也。

)5【攻下伤里】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误汗伤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攻其表),汗出则痉。

(《脉经》《巢源》: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所致痉。

)7【痉病急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巢源》:此由肺移热于肾,传而为痉。

)(《玉函经》补:脊强者,五痉之总名。

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瘲,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一节痉病一、痉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一篇实际上是包括三个内容,一个是痉病,一个是湿病,还有一个暍病。

这三个,从病的表现,脉象,临床症状以及治疗这四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讲解。

所以,《金匮要略》的每一篇后面都叫病脉证治。

我们先来看痉病,痉病的这一篇内容,在临床上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这里有些内容,可能和现代医学结合不起来。

首先看痉病的分类,关于痉病,张仲景到底分了几类?第一个刚痉,什么叫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汁,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痉”字,有的书上写的是“痓”,“痓”可能是误写,也就在传抄的时候出现了误写,因为这两个字特别的相近,“痉”字的繁写“痙”是这样的,与“痓”特别相似,很容易把“痉”字当成一个“痓”字。

所以,有可能是在传抄的时候出现了误写。

痉病,首先是病在太阳,这个太阳,到底指的是什么?在《伤寒论》里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这个太阳是指的一个阶段还是指的一个部位呢,还是指的一个症候群呢?实际上,在《伤寒论》里,没有这么明确。

但是,根据整个《伤寒论》里的内容,这个太阳,应该是指的是病位。

在人体上,太阳,就是太阳膀胱经和太阳小肠经。

是指的膀胱经,小肠经受寒,那就是太阳病。

如果不这样来解,那伤寒论里好多的东西就解不明白了。

太阳病表现出来的是发热,无汗,恶寒。

太阳病是什么呢?既然是太阳经的病变,它就可以感受各种邪气。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已经是讲得很详细了。

后面讲《伤寒论》的时候再展开讲。

当我们知道是在太阳经的部位有病,表现为发热,无汗,恶寒,在加上痉,这就是刚痉。

原文的意思,大致就是这样。

【要点延伸】1、“痉"病共同特征:发热。

与脑部感染性疾病、高热惊厥相关。

2、“刚痉"病因:风寒性生物性病邪,如脑膜炎双球菌等。

3、“刚痉”特征:恶寒、无汗。

首先,痉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一定有发热,没有发热,就不能叫痉病。

张氏《金匮要略》译文部分

张氏《金匮要略》译文部分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力丰中医学者一、相同点:三病皆由外因引起,初期有太阳表证。

故而合为一篇。

二、主要表现:1、痉病,以项背强几,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脉弦为主。

类似于破伤风。

2、湿病,以关节疼痛,或者发热、身疼为主。

类似于风湿热。

3、暍病,以自汗口渴、心烦溺赤、身热脉虚为主。

类似于中暑。

三、原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痉病分刚柔,汗出发热不怕冷为表虚,无汗发热怕冷为表实。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痉病脉弦,现在气血不足,脉沉细,正气不足。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疮家虽身痛疼,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发汗太过、风病下法发汗、疮家等发汗均伤津,可以发病。

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禁,背反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条破伤风的典型特点。

恶寒,时头热,是太阳表证;颈项强急,卒口禁,背反,是太阳阳明被热邪伤津化燥;面赤,目赤,独头动摇,是风热上受。

后六句不做解释,似与此段无关。

8、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破伤风本来角弓反,腹直肌紧,现在缓解,故而欲解;但是脉象沉陷说明更加深重。

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主脉。

10、痉病有炙疮,难治。

怕伤津。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症状+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弦紧有力,应该汗出。

栝蒌养津,桂枝汤解肌。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根汤主之。

风寒外袭,邪气影响气机,邪气不能外解则无汗,不能下行则无小便,只能上冲,口噤不语说明即将发作,根汤主之。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里热,热邪壅塞气机则胸满;口噤,必介齿,为阳明经循行症状;卧不着席,脚挛急,为欲发病。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中湿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中湿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中湿【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中湿就是中到了湿,不是说是中焦里湿,是湿中在身体里去了,脉只要出现沉脉,只要是沉病就是在里,脉细,细就是寒。

也叫做湿痹。

湿痹的症候有哪些呢?怎么知道有湿痹?病人的主症,第一个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因为寒湿在身体里面,就会造成小便排不出来。

当我们要去治症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利小便。

所以,治任何中湿的病都是在利尿。

为什么会有湿在身体里面呢?中湿之人从哪里来的?这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天气太热造成的,热就会流汗。

为了避免流汗,于是就跑到冷气间里面。

在外面天气很热,流汗流很多,突然进入冷气间,表一下子被冷气束到了,于是汗水停在体内没有出去,长年累月以后体内就生湿了,然后再慢慢的渗到关节里面,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发生于劳力之人,夏天时工作造成身体很热,到了晚上,天气很凉快,工人吃完饭洗个冷水澡后,就躺在外边乘凉,晚上半夜的时候又当风,因此体内的湿就无法散出体外,这也会生湿。

还有就是妈妈们容易得到中湿,妈妈在全家人都睡了以后,还在那边洗衣服弄得一身汗,汗出以后再去洗澡,之后休息一下,这时就当风而坐,风吹到身体感觉得很凉快,此时她的汗还是继续在出来,于是造成寒气束到表,这也是会造成湿气停在体内。

这两种状况其实是一样,只是来源不一样,结果都造成湿渗在身体里面。

当湿渗在关节里面,这湿又没有办法渗出去时,湿气就会慢慢的囤积起来,如果过多的湿停在关节中间,关节就会痛,累积在肌肉里面,肌肉就会酸。

这种渗在关节里面的湿,会跟外面的气候相呼应,气候一变冷的时候,湿就会反应,这就是所谓同气相求。

此时病人就会感觉到酸痛了,去湿要靠温化才能去除。

因此病人一接近热,就感觉酸痛减轻了。

所以风湿关节炎发生酸痛的时候只要一接近热,一烤火就会很舒服,气候一变,要开始下雨了或者外面环境一改变病人马上就感觉开始酸痛了,这是因为湿跟环境相通所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朮附子汤方:
❖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 (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2、湿邪淤阻表浅,肌肤、头部气机阻滞, 症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 3、大脉(浮),主邪实。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邪并未传里。属
阴性症状,依据此阴性症状目的,在于明确内湿 与外湿的鉴别要点 。
寒湿在表表实证: 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 可以火攻之。(20) ❖ 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
欲作刚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
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
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原文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23) ❖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 (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 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湿在表表实证:治法及方剂意义
4、治法:健脾除湿,散寒止痛。散寒用麻黄汤,
健脾用白术。麻黄加白术并除表里之湿。
5、麻黄三两白术四两,麻黄少,白术多的配伍方 法,是微微似欲发汗的方法,即健脾除湿的方法

风湿在表表实证:原文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 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21)
病因病机及治则:
病因: 外邪:外感湿邪,兼挟风寒。 体质:脾虚失健运,湿自内停。
病位: 肌肉、关节。 病机:湿邪痹阻阳气——阳郁,症状见发热、红
肿 湿邪痹阻经脉——经脉不通则痛;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日久阳虚寒盛。
主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而烦。 治则:健脾除湿
治则依据:
1、病因病机:由脾虚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 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阻痹经脉气机而 成。
证型区别:原文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
原文分析
1.提示痉病的原因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津液虚 少有关,因为风热邪气外感阴虚有热之人,外热 伤津,热入里炽盛,津液更伤,津液虚少,不能 濡养经脉,经脉痉挛;或因为风寒邪气外感阴虚 有热之人,郁闭体表,里热炽盛,津液更伤,津 液虚少,不能濡养经脉,经脉痉挛。
原文治法:微微发汗
❖ 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 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 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 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18)
张志聪《医学全书》解释18条:
发汗方法及禁忌:
❖ 治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可以利小便,或温通经脉; ❖ 因为湿病脾虚,故发汗太过则伤津液,故发汗的
《金匮要略》选读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主讲 牟惠琴
一、概述:三病概念
1、痉病是以人体津液虚少,外感风寒而出现四肢 痉挛抽搐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高
热惊厥的疾病。
2、湿病以脾虚之人,外感湿邪而出现四肢肌肉关 节疼痛的一种疾病,类似于西医风湿性关节炎的
一类疾病。
3、暍病是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外感暑热而出现 全身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等似外感寒邪的一种疾 病。
腑痉挛改善;若脉象伏弦,则里阳未复,痉仍不 解
辨证论治:柔痉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 栝萎桂枝汤方: 栝萎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六 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原文分析:
❖ 伤寒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定时发热,因此该类型为风湿热证。 4、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故仍然用麻黄散湿,
薏薏仁健脾。临床视热的程度而兼加清热 燥湿品。
麻杏薏甘汤与麻黄加朮汤方比较:
❖ 麻杏薏甘汤中麻黄量少的道理,在于风湿多热,
更偏表,故用辛温量不可大;麻黄量少则健脾药 不能选择白术滞补之品,而应该选择补而不滞的 药物薏薏仁,同样的配伍方法和意义,是微微似 发汗的方法,是健脾除湿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 并行表里之湿的目的。
础。因此治疗原则:生津解表。
症状表现:原文7、8、9。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8)
❖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
阳明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原文分析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2.痉病津液虚少的原因,与发汗太多、风病下之、 疮家腐血、血虚有关。
病因病机及治则:
❖ 病因: 邪气原因:外感风寒;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
❖ 病机:原本体质津液亏虚,阴虚内热之人 1、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更伤津液,经 脉失养,拘急抽搐。 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 ❖ 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为病理基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痉病与血虚抽搐鉴别: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湿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三病合篇的依据及其意义:
❖ 三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最初症状均有 恶寒发热。治疗思想均为扶正驱邪。因此 同篇便于症状鉴别。
❖ 三病病位相近,三病均具有伤寒与杂病的 过度性质。
❖ 三病病因体质属性不相同,因此疾病的最 终结果不同,具体治疗方法不同。
痉病:特征性诊断症状:
❖ 痉病以体质津液不足,外感风寒引起, 症状: 恶寒发热,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为特征。
2、治疗原则:健脾除湿 3、转归:湿去脾充、经脉气机通利、疼痛消失为
痊愈。
主症分析: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邪由外 感
湿痹:关节疼痛而烦:湿阻阳郁。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 脉沉而细―沉脉主里虚,细为阳气经脉淤闭。
★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沉:病属内伤。 治法:发汗、利小便、温通经脉。 选注:叶天士《温热论》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麻黄加朮汤用于寒湿痹痛,寒伤经脉,部位偏深, 故麻黄用量大,寒伤阳,故用白术滞补之品,方 可达到微微似欲发汗的效果。
风湿在表表气虚证:22条
❖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 防己黄芪汤方:
❖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 一分(去芦)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 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 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 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原文分析22条
1、风湿淤滞在表,正虚湿盛的症状: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
2、风湿在表,症状有汗,则治疗不能用发汗方法 可利小便,在健脾除湿的原则下,利尿除湿。 3、防己黄芪汤健脾利小便的方法与道理,防己入 肺,肺能够通调水道,肺与皮毛相表里,所以能
够排除体表的湿邪,黄芪固表,白术健脾,同样 不离开健脾除湿的根本。
(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朮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 微似汗。
张志聪《医学全书》:
寒湿在表表实证:辨证论治及禁忌
1、辨证要点——身烦疼,关节疼痛,或发热,或 不发热必恶寒无汗。
2、寒湿痹痛,属临床痛痹:寒凝经脉则疼痛,湿 阻经脉亦疼痛。两痛杂合故临床称此类型为痛痹 3、寒湿痹痛,禁忌火攻。火热急迫,易灼炼湿邪 成痰浊,不易祛除。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原文分析: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3、解“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 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 为脾病明证。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