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无处不在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修辞无处不在》 学历案

《修辞无处不在》 学历案

《修辞无处不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修辞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2、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中发现修辞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来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能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准确判断和运用修辞。

2、难点(1)理解一些较为复杂和隐晦的修辞现象。

(2)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知识链接1、修辞的定义: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进行修饰、调整和加工的方法和手段。

2、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修辞都无处不在。

比如,当我们说“她笑起来像一朵花”,这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让“她的笑”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再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这是把风儿和大地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修辞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魅力。

(二)常见修辞方法讲解1、比喻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在这个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小船”,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拟人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比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小鸟原本不会唱歌,但在这里赋予了它人的行为,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3、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三千尺”就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4、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使用排比可以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修辞的定义与分类修辞的作用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修辞实例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修辞实例引发学生兴趣讲解修辞的定义与分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修辞实例第二章:比喻2.1 课程目标了解比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比喻的运用技巧2.2 教学内容比喻的定义和特点比喻的类型和运用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喻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比喻练习2.4 教学活动复习比喻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比喻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比喻练习第三章:拟人3.1 课程目标了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拟人的运用技巧3.2 教学内容拟人的定义和特点拟人的类型和运用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拟人练习3.4 教学活动复习拟人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拟人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拟人练习第四章:夸张4.1 课程目标了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夸张的运用技巧4.2 教学内容夸张的定义和特点夸张的类型和运用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夸张练习4.4 教学活动复习夸张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夸张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夸张练习第五章:反问5.1 课程目标了解反问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反问的运用技巧5.2 教学内容反问的定义和特点反问的类型和运用技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问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反问练习5.4 教学活动复习反问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反问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反问练习第六章:排比6.1 课程目标了解排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排比的运用技巧6.2 教学内容排比的定义和特点排比的类型和运用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排比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排比练习6.4 教学活动复习排比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排比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排比练习第七章:对偶7.1 课程目标了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对偶的运用技巧7.2 教学内容对偶的定义和特点对偶的类型和运用技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对偶练习7.4 教学活动复习对偶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对偶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对偶练习第八章:对比8.1 课程目标了解对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对比的运用技巧8.2 教学内容对比的定义和特点对比的类型和运用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比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8.4 教学活动复习对比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对比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对比练习第九章:设问9.1 课程目标了解设问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设问的运用技巧9.2 教学内容设问的定义和特点设问的类型和运用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问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设问练习9.4 教学活动复习设问的定义和特点讲解设问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设问练习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目标总结修辞的常见类型及其运用探讨修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回顾修辞的常见类型及其运用分析修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修辞的常见类型及其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修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实例10.4 教学活动复习修辞的常见类型及其运用分析修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修辞的理解和感悟第十一章:讽刺11.1 课程目标了解讽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讽刺的运用技巧11.2 教学内容讽刺的定义和特点讽刺的类型和运用技巧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讽刺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讽刺练习11.4 教学活动复习讽刺的定义和特点讲解讽刺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讽刺练习第十二章:双关12.1 课程目标了解双关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双关的运用技巧12.2 教学内容双关的定义和特点双关的类型和运用技巧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双关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双关练习12.4 教学活动复习双关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双关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双关练习第十三章:引用13.1 课程目标了解引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引用的运用技巧13.2 教学内容引用的定义和特点引用的类型和运用技巧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引用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引用练习13.4 教学活动复习引用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引用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引用练习第十四章:悬念14.1 课程目标了解悬念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悬念的运用技巧14.2 教学内容悬念的定义和特点悬念的类型和运用技巧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悬念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悬念练习14.4 教学活动复习悬念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悬念的类型和运用技巧进行悬念练习第十五章:综合练习与创作15.1 课程目标综合运用所学修辞技巧创作具有修辞效果的文本15.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运用多种修辞技巧创作练习:编写一篇具有修辞效果的短文15.3 教学方法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创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15.4 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练习编写一篇具有修辞效果的短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总结学习收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一系列关于修辞手法的教案,从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到排比、对偶、对比、设问等,每个章节都包括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四个部分。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修辞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特点3. 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种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的定义、作用和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识别和理解修辞手法。

3.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修辞的定义和作用,介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识别和理解各种修辞手法。

4. 实践演练: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演练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修辞定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b. 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c.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的创意及效果。

七、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五个例子,说明修辞在其中的运用。

2. 写一段话,尽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修辞的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修辞手法运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修辞能力。

3. 长期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等方面,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修辞的定义和作用;2.能够辨认和分析修辞手法;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修辞的定义和作用;2.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例子;3.练习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4.针对不同主题和情感运用修辞手法的练习。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举例子来引起学生对修辞性质的关注。

例如,你是否曾在一部电影中听到一句让你感动的台词,或在一首歌中发现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这些都是修辞的例子。

修辞是一种言辞手法,通常用于创造生动的形象、产生独特的效果和增加说话或写作的说服力。

二、讲解(30分钟)1.定义修辞:简单地说,修辞就是通过运用一些特定的手法来增强说话或写作的效果和说服力。

修辞涉及到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常常包括比喻、夸张、指代、对比等各种技巧。

2.解释修辞的作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具力量和吸引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打动听众或读者的心灵。

它也可以使著名的演讲、作品或广告更具导向力和吸引力。

3.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例子:a.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传达其中一种思想或情感。

例如,"他的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

b.夸张:夸大一些事物或情况的特征,以增加说服力或吸引力。

例如,"这个任务简单得像吹泡泡一样"。

c.人格化:赋予一个无生命的事物人的特质或能力。

例如,"时间像有硬邦邦的翅膀的老鹰,它带走了我的青春"。

d.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例如,"冰与火,黑与白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4.与学生共同分析并找出不同修辞手法的例子,以加深对其理解和熟悉。

三、练习(30分钟)1.通过识别修辞手法来加深学生对修辞的理解: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句子或段落,要求他们识别出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它们的效果。

例如,"她是那样苍白,好像生活了一万年般"(比喻)。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修辞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修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修辞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修辞在文章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 修辞在日常交流中的运用5. 创意表达与修辞手法的结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修辞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2. 难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创意表达与修辞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应用。

3.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修辞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经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修辞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第三课时:修辞在文章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修辞在日常交流中的运用5. 第五课时:创意表达与修辞手法的结合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修辞手法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修辞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修辞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修辞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章段落,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4.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练习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相互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修辞的运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修辞作用的理解。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意表达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八、课后作业1. 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分析报告。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的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的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修辞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修辞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修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修辞的作用。

2. 讲解:详细介绍修辞的定义、分类和常见修辞手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修辞运用。

4. 总结:概括修辞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的概念、分类和修辞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修辞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修辞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观察学生在日常表达中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教案示例:【导入】教师展示一个句子:“月亮出来了,像一个大圆盘。

”提问学生:“这个句子中有没有修辞手法?如果有,是什么?”让学生思考修辞的作用。

【讲解】1. 解释修辞的概念:修辞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使语言具有表现力、生动性和美感。

2. 介绍修辞的分类: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3. 讲解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拟人是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征,夸张是突出事物的某种特点等。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修辞运用。

如广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中的修辞手法。

【总结】1. 概括修辞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修辞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有趣,提高语言的美感和说服力。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观察和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修辞学教程、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格的运用等。

2. 网络资源:相关修辞手法案例、修辞手法解释、修辞运用实例等。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优秀原创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优秀原创教案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婉曲
概念: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 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 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 “婉曲”。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 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 着了。
炼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 上 》)
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 演》)
五、材料或工具代本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青铜”代“镜子”)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 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 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1、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 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 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 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 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 东头喝稀饭(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 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 。)(陈 毅 《梅岭三章》)
四、专名代泛称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
B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的比罐头 还严密。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的饭烧滚,但
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比拟
概念: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 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 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学习修辞的不同种类及其运用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修辞的定义与作用。

2.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3.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如“蔚蓝的天空”、“红彤彤的夕阳”,请学生思考这些句子中有什么特点或表达了什么意思。

引入修辞的概念:(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修辞的含义,即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达到修辞目的,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10分钟)教师先讲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进行说明。

分组训练:(15分钟)教师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并要求他们在10分钟内找出5个适用于该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修辞作用。

展示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他们分析出的句子和修辞作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应用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一些短文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短文中找出并标注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修辞作用。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修辞手法,并拓展修辞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广告、演讲等。

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标注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写一段简短的分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通过分析和应用修辞手法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修辞手法时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文本进行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无处不在修辞无处不在福州三中刘珊珊什么是修辞?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一、语音修辞“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回环,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

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

押韵、对偶、叠音词、联绵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雪里梅花红烂漫;霜间竹叶碧玲珑。

——杭州梅竹亭联语音——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排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反复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情感、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效果。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顶真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波浪。

波浪翻腾激情涌,激情滚滚似江河,江河流水深又长,长笛伴我唱新歌。

——古月《草原春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清代末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连珠。

(形式内容上都给人以流畅明快的美感)顶真的作用1、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回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秦观豆大非大豆,人小非小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毛泽东《实践论》把前后的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回环的作用1、论理:使人容易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2、抒情:使人感到情深无限;3、叙景:使人容易体会出景物间的联系。

二、词语修辞着重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汉字,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

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进而深入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

㈠比喻1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明显>)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暗喻(本体、喻体、喻词<不明显>)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3 借喻(喻体)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4、比喻的作用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喻在不同的文体中,其具体作用是不同的。

概括地说:比喻使所记叙的人与事更加生动形象;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所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加清晰;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具体动人。

㈡比拟分为拟物和拟人两类。

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拟人手法有什么好处?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回答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拟人特有的作用(如:使事物有血有肉有灵魂。

有了人的特征等)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㈢借代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鲁迅《故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㈣仿词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

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

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

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默默无蚊、衣衣不舍、追茶到底㈤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㈥婉曲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

他走着,走着,路灯一盏一盏的亮了。

他走着,走着,路灯又一盏一盏的灭了。

——茹志鹃《丢了舵的小船》他先我们一步而去了。

1.可以将话说得委婉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

2.描写不幸、伤感、不雅之事,可以减弱强烈的刺激,避免引起不快,掩饰粗俗不雅,增强语言的美感。

3.委婉地表达说写者的憎恶、不满或者愤怒的感情,增添讽刺意味。

4.可以将语言表达的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

三、语句修辞着重的于句子的选择。

比如长句和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

㈠整句与散句整句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

它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

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㈡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则相反,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

长句、短句各有修辞效果。

长句表义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简洁、明快有力。

㈢设问与反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辞格辞格是修辞格的简称,也叫语格和修辞方式。

是修辞上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句格式或超常的表现手法。

不同的辞格有不同的特征。

有的体现在词语的搭配有明显的形势特征(顶真),有的是表义上的(夸张、比拟)。

不同的辞格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有的可以突出形象感(比喻);有的增加气势(排比);有的增加情绪(双关、反语)。

常用修辞格精品资料形象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齐整类对偶排比顶真回环情趣类双关反语仿词婉曲强调类对比反复设问反问通感学习了解各种辞格一般应注意:1 这种辞格有什么特征。

2 它所属的类别。

3 有什么修辞效果。

4 与它相近辞格的分辨。

一般认为辞格应有三、四十个。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