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晏殊《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宋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7]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8]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9] 。

一场愁梦酒醒时 [10] ,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7]阴阴:树荫浓密貌。

[8]蒙蒙:本指细雨飞落的样子,此指杨花飞舞,如绵绵细雨。

[9]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丈游丝争绕树。

”[10]酒醒(xīng):酒意消去。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评析:这是一首深婉浓挚的爱情词。

上片借刻画春色将阑、红稀绿暗、漫天杨花飞舞的景象以兴起。

暮春的节候多阴雨,故有“高楼树色阴阴见”之语。

树色固已阴阴,而春风又“不解禁”杨花,任凭杨花如缠绵的细雨一样,飞扑在行人面上,隐含的意思是人生的无可奈何。

过片三句,极写傍晚时分的静寂,只有炉烟袅袅,和着空中的游丝飞动,象征着词人苦闷不平的内心。

一结最深婉。

梦断酒醒,唯有愁绪麾之不去。

只有那照进深宅大院的斜阳,才能代表我的心事吧!据《道山清话》:“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

新纳侍儿,公甚属意。

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

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

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

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

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

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中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出自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通:濛)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
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
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踏莎行·碧海无波》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风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风,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踏莎行·碧海无波宋代晏殊碧海无波⑵,瑶台有路⑶。

思量便合双飞去⑷。

当时轻别意中人⑸,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⑹,香闺掩雾⑺。

红笺小字凭谁附⑻?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碧海无波》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⑶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⑷思量:考虑;忖度。

⑸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⑹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⑺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⑻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踏莎行·碧海无波》参考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踏莎行·碧海无波》背景《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

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

译文: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却是绿意盎然,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

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赏析:这首词写暮春闲愁。

上阕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

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是写春末夏初的景色。

作者说: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零星剩下几朵残瓣了;郊野遍是绿色,春末夏初的郊野已没有春天那么娇嫩了。

高高的楼台在苍翠的树丛中隐现出来。

“红稀”绿“遍”,色彩对比鲜明,反衬出作者此时的伤感之情。

“高台树色阴阴见”,也暗含着“绿”的成份。

隐在一片绿意中,让人感到作者愁绪的深重。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起笔便写暮春时节春风拂面之景:春风啊,你不禁锢杨花,却将它乱扑人的面庞。

此处,“春风”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春风,更是喻指那些制造流言蜚语的小人。

他们就象这春风吹扑杨花一样,对作者进行造谣污蔑。

“不解”两字透露出作者对这漫天飞散的流言蜚语的无可奈何之情。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这数句仍是写景:燕子飞来飞去,询问春光在哪里,只见池塘一片碧绿。

那“池塘自碧”,是春光乍逝?是愁绪使然?还是……?这一个个问号,正如飞燕身上的羽毛一般轻柔而细密地刺在作者的心上。

这几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恋与惋惜。

“春光”一去不复返,“愁绪”却依旧难消。

“燕燕归来”,只是徒然增添了作者的烦恼与凄凉。

“残寒正欺病酒,洒豚花满西城路。

”寒冷的暮春时节,作者又病酒未醒。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小径红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①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②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①“小径”两句:写春末夏初景色。

红稀:花儿稀少。

绿遍:遍地绿草。

阴阴见(xian现):暗暗显露出来。

见:同现。

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

《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其雨蒙蒙。

”这里形容杨花纷飞的样子。

③游丝:指蜘蛛、青虫之类所吐的丝,飘荡在空中,故称游丝。

【译文】稀疏的残红点缀着幽静的小路,萋萋芳草将辽阔的原野绿透。

远处绿树的浓荫中,隐隐现出一角高楼。

和煦的春风不懂得禁住杨花,蒙蒙飞絮,直往行人脸上乱扑,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带走。

茂密的翠叶深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啁啾,珠帘外,燕儿双双在轻盈地飞舞。

室内的炉香袅袅上升,静静地把空中飘荡的游丝追逐。

从酒后的醉梦中醒来,浓郁的愁思仍沉重地萦绕心头。

斜阳的余辉无声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集评】明·沈际飞:“景物不殊,运掉能离奇天矫。

结‘深深’妙,换不得实字。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清·沈谦:“‘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

”(《填词杂说》)清·李调元:“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

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

翻复用之,名尽其致。

”(《雨村词话》卷二)清·张惠言:“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

”(《词选》) 清·黄苏:“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

‘高台’指帝阍。

‘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

‘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

‘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

‘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

臣心与闺意双关,写去细思,自得之耳。

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有何特点呢?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

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春天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问题】(1)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

(4分)(2)“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

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

(4分。

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分)
答: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暮春的景色,上阕写郊外之景,下阕写院内之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了一幅芳郊暮春的画面:小路旁的红花已经稀疏,郊野上已是绿草如茵,高台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些词语描绘了春天的消逝和暮春的气息。

三句所写的景色,由近及远,从小路到芳郊,再到高台,展现了一幅层次感分明的画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这两句进一步描写了暮春的景色,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让它们漫天飞舞,扑打着行人的脸庞。

这里的“不解”和“乱扑”,赋予了春风和杨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它们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春天的离去和时光的流逝,给人一种无奈和惆怅的感觉。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这三句描写了室内的景象。

翠绿的树叶中藏着黄莺,红色的帘子隔着燕子,香炉里的香烟静静地追逐着游动的丝线。

这里的“藏”“隔”“逐”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室内的幽静和生机。

黄莺和燕子的存在,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而炉香和游丝的描写,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最后两句回到了现实,词人在一场愁梦酒醒后,发现夕阳正照着深深的庭院。

这里的“一场愁梦”,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和烦恼,而“斜阳却照深深院”,则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整首词在结尾处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晏殊的这首词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词中的意象丰富,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杨花”“翠叶”“朱帘”“燕”“炉香”“游丝”“斜阳”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

同时,词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富有表现力,如“不解”“蒙蒙”“藏”“隔”“逐”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 有何特点呢?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 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 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 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

全词语 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 分) 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春天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二: (1)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 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

(4 分) (2)“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 析。

(4 分) 参考答案
1/7


(1)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

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 的惆怅、惋惜的情怀。

(4 分。

两幅图景各 1 分,情怀 1 分,分析 1 分。

)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转接自然,不着痕迹。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 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 室内景象的描写。

(4 分。

作用 2 分,分析各 1 分。

) 三 1.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5 分) 2.晏殊曾在《浣溪沙 》中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本词抒发的情感 与《浣溪沙》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①拟人(1 分):把“春风”拟作人,写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它 漫天飞舞,乱扑行 人之面(1 分);诗人移情于物,本是诗人不忍杨花落尽, 想留住春意, 却怪“春风不解”自己心意,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想留春却留不 住的无奈。

(1 分)②借代(1 分):借“红”代“花”,借“绿”代“草”, 通过明艳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暮春时节红花开尽、绿草如茵之景。

(1 分) 2.①相同:两首词都借春归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2 分)②不同:《踏 莎行》中写诗人酒醉梦醒,却发现才是夕阳斜照,蕴含了初夏日长、难以消磨的 寂寞之情;(2 分)《浣溪沙》里虽表达了无力留春的无奈,但是也流露出对美 好事物仍然会再现的欣喜。

(2 分) 参考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 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 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 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 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 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 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写郊 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 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

全 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 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
2/7


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 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 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 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 也有移 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 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 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 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 却无衰颓情调, 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 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 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 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 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 的游丝纠结、 缭绕, 逐渐融合一起, 分不清孰为香烟, 孰为游丝了。

“逐”“转” 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 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 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 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 斜阳仍照深院, 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 《薄幸》 词“人间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赏析二】 此词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 小路两旁, 花儿已经稀 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 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 “ 树色阴阴”,标志着 春天已经消逝, 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 但“稀”、 “遍”、 “见” 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 “小径”、“芳郊”、“高台” 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 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 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 杨花飘舞送春归去;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 写暮春景色, 却无衰颓情调, 富有生趣。

“濛濛”、 “乱扑”, 极富动态感。

“行 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
3/7


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 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 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 荡的游丝纠结、 缭绕, 逐渐融合在一起, 分不清孰为香烟, 孰为游丝了。

“逐”、 “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 “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 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 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 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 着不得实字。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 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4/7


5/7


6/7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