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一)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有很多差别。

下面是一些主要差异的例子:
1. 发音方式: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结合发音,而英语中的辅音和元音
独立发音。

汉语的发音较为平坦,而英语的发音更具有音调。

2. 音节:汉语的音节结构通常是辅音+元音或者只有一个元音,而英语的音节结构更加复杂,可以包含发音较多的辅音组合。

3. 音调: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音调的变化会改变词义,而英语的音
节重音更为强调,但并不改变词义。

4. 辅音差异:汉语中的辅音相对较少,只有大约20个,而英语有约24个辅音。

一些英语的辅音发音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音。

5. 元音差异:汉语和英语中元音的数量和发音方式也有差异。

例如,
汉语中只有单元音(如"i"、"a"、"u"等),而英语中有单元音和双元音(如"ee"、"ai"、"ou"等)。

6. 语音连读:英语中的语音连读较为常见,即单词之间的边界不明显,而在汉语中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差异在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中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由于语音差异较大,因此汉语学习者通常需要特别强调发音练习。

英汉语法对比

英汉语法对比
汉英语法特征对比
0. 汉语和英语语法特点最本质区别:
第一,汉语语法是隐性的,英语语法是显性 的。汉语语法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第二,汉语语法是柔性的,英语语法是刚性 的。
1. 汉语语法的隐性与英语语法的显性
语法上所谓隐性implicit和显性explicit是指有无 外在的形式标志。
就英语和汉语而言,隐性和显性的内容相差较 大,形成明显对比。
身体 牛马 烟酒 街道 云贵 衣帽 肢体
成语:平仄、四声八调、阴阳上去
阴阳上去:生财有道 山盟海誓 诸如此类
5.4 英语的贴近律:英语中除形态外影 响语序的重要因素是“邻近原则”:语 义相关的成分放在一起
形容词作定语尽量靠近所修饰的名词 副词前贴所修饰的形容词、副词、介词、
连词 副词前贴所修饰的不及物动词 副词修饰及物动词时,不得隔开动词及
英语句子的扩展或复杂化是在主干上进行,不改变主干。
英语句子的分析顺序:先切分主谓,再切分谓语部分, 然后切分附加成分。
二、汉语的竹式结构
汉语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也没有主干和树杈之分。
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就像竹子一节一节地,这样的竹节可 多可少,是开放性的。构成句子的竹节可能是词、词组、 分句。
逻辑律的第一个表现:时序上的先后律
构词:古今 早晚 先后 教学 兴亡 生死 父子 子孙 老少
成语:春夏秋冬 冬去春来 一朝一夕 穿针引线
时间表达:1995年10月13日下午3时 汉语所谓连动、兼语,大都按时间顺序:进城卖菜、
送他上路、去医院看病
逻辑律的第二个表现:空间上的上 下-大小律。即从大到小、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符合人观察 周围世界的逻辑顺序。
汉语语法的隐性造成汉语语法单位界限的 模糊不清。

汉英语言对比

汉英语言对比
汉语的音美和英语的音美是完全不同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汉语的字词,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联想的种种概念,同时也会“听见”汉语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将汉语转换成英语后,我们检查译文时,“听见”的声音不太可能与原文的声音相同。从感知的层面看,汉译英的确有很大的局限性。
前文曾提到,有些汉字本身就是词,英语没有字,只有词,多数汉字构成词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汉语和英语的构词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别。
(1)汉英构词对比
汉语是有表意倾向的音节文字 (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script)。现代汉字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语素,它们可以自由组合成词。例如:“地”这一语素可以组成:地震、地皮、地貌、地铁、地方、地学、地图、地温、地勤、地表等。汉语中还有一些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例如:“菩”不是词,“菩萨”才是词(从梵语中借来的词);“忐”不是词,与“忑”组合成“忐忑”才成为词。又如“第”,当它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时(第一,第八)就不能独立成词,与后面的数词一起才是词。
古汉字是一种用符号表示思想或概念的表意文字 (ideographic script),因为它主要是象形字。随着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出现,且数目不断增多,汉字已不能简单地视为表意文字,而应该视为有表意倾向的音节文字 (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script)。汉字一字一音,一字至少一义,既可代表语素,又可代表音节。汉字是多功能的,它是字 (character),即构成文字的基本单位;有些汉字又是词 (word),如:句、书、打、走等;有些汉字既可作词单独使用,也可略变写法作偏旁部首 (radical) 使用,如金、木、日、米等;少数汉字只能作为语素 (morpheme) 与其他汉字组合成词语,如菩、乒、忐等。汉字是方块字,由点、横、竖、撇、捺等几种基本笔划及其变体,用上下、左右、内外等方式组合而成。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一) 打招呼和告别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

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

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

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

”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

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

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 22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邢洪涛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时,会极大地受到母语语言运用习惯的影响。

所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力图寻求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句式及修辞等。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犯下很多错误。

本文对汉语与英语表达方面的差异做出分析,希望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裨益。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

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

相比较而言,汉语词汇更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特别是动词,要表示一个动作,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

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因而在使用时,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

但是在英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多种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

英语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

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 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

再者,英语中的 green eyed,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这里的green eyed 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英语vs汉语的差异(对比学习法)

英语vs汉语的差异(对比学习法)

英语vs汉语的差异(对比学习法)01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重意合(parataxis)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功不可没,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书中,他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即表示句内种种逻辑关系,须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缺少了此类连接词,或者逻辑标记,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 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语表达,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说。

所谓意合,顾名思义,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

如上句的对应汉语说法:迟了,我得走了。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两句话英汉间的差异: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②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以上2句,讲究形合的英句中的but, who皆不可省略。

汉句则干净利落,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

02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应该成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汉后”。

比如:①生活中既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这是一“因果”句,汉语表达讲究:先因后果。

然而,相应的英语表达是: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这是一典型的“先果后因”句,十分自然,十分妥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一):
《再寄小读者》英译文赏析
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4册)(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一直作为我翻译学习使用的精读教材。

此前,我曾写了该书第四册中《美国的男女》和《斯诺精神》两篇文章英译文赏析,只是时间已过了修改的期限,无法把那两篇文章收录到此系列中来。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系列是以我赏析的文章开始的,并无章节的先后顺序,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有时并不完全按照页码或文章编排顺序来读。

该书收入的汉语文章皆出自名人大家之手,原汁原味,汉语言文化浓厚;英译文出自张培基教授,地道精确,淋漓尽致,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我一路拉杂写来,读到哪,写到哪,并无一定的顺序,而且汉语与英语的区别也无一定的编排,只是从所选的文章中来看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说还是英译文的赏析。

本期的赏析是冰心的《再寄小读者》的英译文。

一、汉语多用主动,英语多用被动
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

And clusters of buildings on the small islands are linked by some 400 bridges of various sizes.
这种热切的呼声,是我们到处可以听到的。

The same urgent voice is hear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二、汉语的迂回绕弯,英语的直抒胸臆
夜间一行行一串串的灯火,倒影在颤摇的水光里,真是静美极了!
What a wonderful sight it is when strings of their lights are reflected in the quivering water at nights!
在雪光之中,看到融融的春景,在我还是第一次!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see a warm snow-covered spring scene.
这两个汉语句子的重点都在最后一句——“美极了”、“第一次”,是在描述、感慨了一番后,最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正如同汉语写文章时,写了一大通周边的环境,无非就是引出一个人物。

而英语就不是这样的表达,先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观点,然后再描述说明。

三、汉语的咬文爵字,英语的避虚就实
昨天在帕都瓦城,遇见大雪,那里本已是桃红似锦,柳碧如茵,而天空中的雪片,确是错棉扯絮一般,纷纷落下。

Yesterday,snow fell in large flakes on Padova when the city was at the height of its beauty with pink peach blossoms and green willows.
桃红似锦,柳碧如茵。

这种四字成语是我们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无非就是红的桃花和绿的柳枝。

译成英语时,往往只取
有价值的部分,舍弃那些虚的东西。

至于错棉扯絮那更是我们特有的东西了,就算是直译过去也不见得老外能够看懂,干脆不译。

四、汉语的意合,英语的形合
门口石阶旁边,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从石阶上跳上公共汽艇,就上街去了。

Walk down a flight of mossy stone steps at their door, and they will be able to get on a public waterboat bound for town.
汉语的表达注重意合,无主语,先说石阶周边的状况——旁边的青苔,再说石阶的用处。

这种表达,看似无章法,而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明白,但若直译,老外是万万看不懂的。

再者,上街翻译为bound for 也很地道。

更地道的是下面这一句:
这里没有车马,只有往来如织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车和小卧车;此外还有黑色的、两端翘起、轻巧可爱的小游船,叫做Gondla,译作“共渡乐”,也还可以谐音会意。

There are no motor vehicles. In place of buses and motor cars, motorboats of various descriptions speed to and fro on the congested waterways. Also on the waterways are lovely black small pleasure boats with curved ends, known as gondola, a term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the Chinese homonym gondule meaning “Share the joy of river-crossing”.
“车马”,直接翻译成了车辆,还有“谐音会意”的翻译,
更是可见译者的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