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反应文献综述
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

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第一篇: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反思自我评价一:相关概念鉴定1.反思自我评价指某个个体想象着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反思自我评价与自信的关系: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2.反思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主要采用实验法。
如学者黄丽通过运用修订的RISC(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由Cross等人编制而成,让大量被试进行实验,得出个体的自信心受来自好朋友的反思自我评价影响显著,在反思自我评价是积极的情况下,高自我构念者的自信水平会有显著提高。
反之则降低。
再如学者岳彩镇在其博士论文《对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及神经机制》中采用Aron等人编制的(IOS)亲密关系量表,ERP技术和自我参照研究范式对大量被试进行调查得出个体在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那么其对他人的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也不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人的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有分离效应等等结论。
3.反思自我评价研究特点3.1国外研究现状:James强调社会自我,这为反思自我评价提出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Cooley提出反思自我或者镜像自我,随后Mead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反思受重要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受整个社会群体的影响。
反思评价由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反思评价组成;紧接着符号互动论被许多研究者所支持,并开展了各项研究,如Kelly发现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也可能受到反思评价的影响。
随着研究得深入Shrauger和Scholeneman对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质疑,Felson对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自我知觉会对反思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1993年Kenny和DePaulo研究发现人们判断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是根据他们的自我知觉。
2004年布朗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将心中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时会观察别人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构建合适的形象或者肯定自我观。
2009年Nurra等人的研究发现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评价受他人实际评价的影响。
文献综述写作要求【范本模板】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3).在文献综述中,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优选4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第1篇新时期北齐文学研究综述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
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
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
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
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
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融合时期**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文献综述格式(大全5篇)

文献综述格式(大全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格式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
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的,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与毕业设计(论文)相同。
文献综述的范文(实用6篇)

文献综述的范文(实用6篇)篇一:文献综述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
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
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
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
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0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03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06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
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0)。
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
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以下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标题: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篇综述引言: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能够与亲朋好友及其他人进行在线交流,获取信息,并分享自己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时间的增加,一些研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本综述将总结最近的研究,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讨论不同因素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
方法:本综述检索了数据库中与“社交媒体”、“青少年”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限定发表年限为2010-2020年。
最终选取了10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这些研究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使用,包括社交网络、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标,如焦虑、抑郁和自尊等。
结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即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更高的焦虑、抑郁和较低的自尊之间存在关联。
另一方面,积极的社交媒体使用也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即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与更高的自尊、更强的社交支持之间存在关联。
此外,一些调节变量也被发现对这种关联产生影响,如性别、社会支持和个人特质等。
讨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而积极的社交媒体使用则可能会促进青少年的自尊和社交支持。
因此,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并鼓励积极参与其他实际社交活动,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使用和心理健康指标,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关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和多样化的。
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这种关联,并提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必备14篇)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必备14篇)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布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
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第2篇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第3篇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
其实将这些冲突全布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
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
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
文献综述大纲范文

文献综述大纲范文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文献综述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2.1 文献综述的范围。
2.2 文献综述的方法。
2.3 文献综述的结构。
三、研究现状。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研究热点和趋势。
四、研究方法。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2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4.3 研究方法的改进。
五、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总结。
5.2 存在问题。
5.3 研究展望。
范文: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综述。
本文的文献综述范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
在文献综述的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已有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的结构主要分为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界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等几个方面。
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中,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国内,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外,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结合,提出了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面,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相关问题的关联性研究方面。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以系统地总结和评述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方面,文献综述的方法可以全面地总结和评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信息收集的不全面性和主观性的缺点。
在研究方法的改进方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票市场中过度反应理论文献综述摘要:通过阅读与过度反应有关的文献,在积累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尝试着对过度反应理论内容的发展情况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从过度反应理论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行为金融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为今后解释股票市场异象做好准备。
关键词:过度反应;股票市场;行为金融学一、过度反应的定义DeBondt和Thaler最早开始了有关过度反应的研究,带动了了各国学者对过度反应的研究热潮。
在他们之后,各国学者纷纷对不同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以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除了从众心理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
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
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1]。
二、股票市场中过度反应理论发展(一)过度反应理论研究对于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对未预期信息的过度反应的研究,西方学者从心理学出发,建立了众多模型,其中最主要的模型有Barberis, Shleifer, Vishny (1998)提出的BSV模型[2]和Daniel, Hirshleifer, Subrahmanyam (1998)提出的DHS模型[3]。
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在之后的研究中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模型,如Odean(1998)除了运用“过度自信”外,还运用了“突出经验”这一心理偏差来分析不同形式的信息对投资者投资决策和市场定价的影响[4]。
Barberis和黄(1999)提出了B模型,主要说明单个股票的过度波动现象,而以往的模型都是建立在投资组合或股指基础上[5]。
步入21世纪,模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Kin Lam(2010)发展了一种使用伪贝叶斯方法的权重分配模型来进行研究。
在他的模型中,由投资者的保守和代表性启发所导致的权重被分配给了股价收益冲击的观察值。
这种权重分配能够在市场异象和投资者行为偏差之间建立一种量化关系,并且相比其他学者,他们的模型允许投资者同时具有保守性和代表性启发两个特点[6]。
除了在模型方面有所发展外,对理论的证明和寻找更精确的成立条件也得到了研究。
大量的实证证据都提供了投资者过度反应的证据,其中有两个假设是与过度反应的现象是一致的:一个是“新近”假设,它指的是投资者过度看重最近的消息,他们对获益者过于乐观,对受损者过于悲观;另一个是“手热”假设,它指的是交易者试图从过去的记录中发现趋势。
Theo Offerman(2004)则设计了一个简单且巧妙的实验成功的将两种假设分离开,并最终得出与“手热”假设更吻合的结论[7]。
Darwin Choi(2012)指出过去的研究都发现了证明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证据,但是却没有给出原因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发生的准确条件。
他们提出假设,当市场参与者因为保守主义而对事件反应不足时,发反应不足的程度因为惊喜而缓和,而对于过度反应者则是更大的惊喜。
他们利用足球赌博市场的数据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并用数据和经济证据支持了他们的假设[8]。
为了验证特征模型和三因子模型谁更能捕获股票收益的反转现象,Chaoshin Chiao (2005)在三因子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基于公司规模和市盈率的收益和基于事前收益投资组合的收益,并设计了一个新的因素对三因子模型进行补充完善,通过最终比较得出,三因子模型更能解释一些收益模式[9]。
(二)过度反应实证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实证研究发现,许多资产的价格的统计检验出现了与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相冲突的现象。
按照EMH,证券市场上的价格能够迅速而又充分地反映所有的证券价格信息,投资者难以利用某些模型或市场信息在证券市场上获取超额利润。
然而,大量的观察结果表明证券市场上却长期存在着超额收益现象,投资者也就可以利用某些现象或模式获取超额收益。
这些现象无法用EMH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等经典金融理论来解释,因此,被称为“金融异象”或“未解之谜”。
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心理学作为资产定价的主要因素来解释经验观察到的这些异常现象。
因此,对股票市场进行实证检验是验证过度反应理论的最直接办法。
Joseph Kang,Ming-Hua Liu和SophieXiaoyan Ni(2002)对中国A股市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市场存在短期反转,而中期惯性的特征。
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在短期内表现为反应过度,而在中期表现为反应不足。
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公司特定消息的出现,是价格在短期内反转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变动又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造成了价格在中期的惯性效应[10]。
João Vasco Soares(2005)利用葡萄牙过去16年的股票收益数据,根据股票收益中的自相关性,来探索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1]。
与1987年股市崩盘不同,1997年股市下跌显然是因为接受新消息从而影响到美国公司基本价值的。
David Michayluk(2006)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时美股的收益,与过度反应假设一致,短期内会发生收益反转,以及长期收益事后的可预测性[12]。
Werner Antweiler和Murray Z. Frank(2006)运用事件分析法,筛选了华尔街日报1973年至2001年公布的公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新信息出现时,股票价格会出现反转,而在随后的几天里,价格又会表现出一定的惯性,这证明了市场存在过度反应。
同时他们还发现,在熊市,过度反应现象比牛市更为严重[13]。
Mun J., C. Vasconcellos, G. M. Kish R.(1999)采用非参数多因素模型,分别研究了德、法两国股市,发现反转效应在短期内比长期的表现更为明显。
也就是说,短期内反映过度现象比长期严重[14]。
Gaunt(2000)研究了澳大利亚股市1974年至1997年的月度收益数据,使用CAR的方法,设定形成期为3个月,而检验期为12到36个月,结果证实了过度反应的存在[15]。
Zamri Ahmad和SimonHussain(2001)研究了马来西亚股市,证实了过度反应的存在,并且还发现了“二月效应”,又称“中国新年效应”[16]。
Yulong Ma(2005)选取了852支股票对投资者过度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对于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一样都出现了明显的过度反应,回归分析显示股价逆转与上市公司规模变化的价格收益或损失负相关[17]。
Michael Kaestner(2006)根据1983年至1999年股票收益情况,探讨了投资者对当前和过去收益的惊喜的反应。
结果表明对短期盈余公告的反应不足和对长期非预期收益的过度反应。
他们用代表性偏见来解释过度反应现象[18]。
Galariotis(2007)研究了伦敦股市,发现存在长期内的过度反应(检验期2-5年)[19]。
Chou(2007)研究了东京股市,发现在1到24个月的时间段内,都存在显著的过度反应[20]。
三、总结国外关于反应过度的文献如上所述,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过度反应理论成功地阐释了大量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弥补了市场有效假说的不足,体现了对过度反应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不仅在股票市场,在其他方面它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Manuel R. Agosin(2012)用过度反应假设来研究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问题等等[21]。
[1]De Bondt,W.,and R.,Thaler(1 985),Does the Stock Market 0ver—react Jounal of Finance 40,795-808.[2]Barberis, N.,Shleifer, A.,and R. Vishny.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 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49): 307一343.[3]Daniel, K.,Hirshleifer, D, and Subrahmanyam.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and Overreac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 1839一1885.[4]Odean, T.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 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1775一1798.[5]Barbeirs, N. ,Huang, M., and Santos, T二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 .Mime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9.[6]Lam K, Liu T, Wong W K. A pseudo-Bayesian model in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with implications to market volatility, under-and overrea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3(1): 166-175.[7]Offerman T, Sonnemans J. What’s Causing Overreactio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cency and the Hot‐hand Effect[J].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06(3): 533-554.[8]Choi D, Hui S K. The Role of Surprise: Understanding Overreaction and Underreaction to Unanticipated Events using In-Play Soccer Betting Market[R]. Working Paper, HKUST and NYU Stern, 2013.[9]Chiao C, Hueng C J. Overreaction effects independent of risk and characteristics: evidence from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05, 17(4): 431-455. [10]oseph Kang} Ming-Hua Liuand Sophie Xiaoyan Ni·Contrarian and momentumstrategies in the China stock market: 1993_ 2000[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2,pp.243-265[11]Soares J V, Serra A P. “Overreaction” and “Underreaction”:-Evidence for the Portuguese Stock Market[J]. Faculdade de Economia da Universidade do Porto.–November, 2005.[12]Michayluk D, Neuhauser K L. Investor overreaction during market declines: Evidence from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6, 29(2): 217-234. [13]Werner Antweiler} MurrayZ. Frank. Do U.S. Stock Markets Typically Overreact tocorporate News Stories? [J].Working Paper, 2006[14]Mun J., C. Vasconcellos, G. M. Kish R., Tests of the 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y, Evidence from the French and German Stock Markets[J], International Reviewof Financial Analysis, 1999, pp.215-234[15]Clive Gaunt, Overreaction in the Australian Equity Markets[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1,2000,pp.375-398[16]Zamri Ahmad, Simon Hussain, KLSE Long Run Overreaction and the Chinese New Year Effect[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1,pp. 63一103[17]Ma Y, Tang A P, Hasan T. The Stock Price Overreaction Effect: Evidence on NasdaqStocks[J].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2005, 44.[18]Kaestner M. Investors’ misreaction to unexpected earnings: evidence of simultaneousoverreaction and underreaction[J]. ICFAI 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 2006, 3(1): 1-17. [19]Emilios Galariotis, P. Holmes, S.X.Ma, Contrarian and Momentum Profitability Revisited for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over 1964 to 2005[J], Journal of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7, pp. 349-448[20]Pin-Huang Chou, K. C. John Wei, Huimin Chung, Sources of Contrarian Profits in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2007, pp. 261-286 [21]Agosin M R, Huaita F. Overreaction in capital flows to emerging markets: Booms andsudden stop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2, 31(5): 114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