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题“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

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

”这里的“危机”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第2题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戍边部队。

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

该国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第3题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瑷珲条约》B.《北京条约》C.《改订条约》D.《勘分西北界约记》第4题1856年10月,一艘名为“亚罗”的商船的船员被广东水师以参与海盗活动为由扣押。

事发后,英国驻广州领事想借此机会挑起事端,便以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确在香港注册,但扣押时已经过期)且悬挂英国国旗为由,向中方抗议。

此事件成为( )A.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借口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线C.中美《望厦条约》签订的结果D.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第5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是( )A.命令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B.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C.洗劫并放火焚毁了圆明园D.逼迫清政府开放上海第6题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军人巴特雷写信给雨果,炫耀“这次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雨果回信谴责“这次远征”是“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巴特雷和雨果往来信件中讨论的事件是( )A.英法联军占领天津B.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第7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C.中俄《北京条约》D.中俄《改订条约》第8题“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B.鸦片战争期间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第9题参观了下面这一遗址后,你最大的感想是( )①落后就要挨打②战争是破坏文明的罪魁祸首③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是我们的责任④袁世凯早该被打倒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第10题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带答案)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带答案)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793年,马戛尔尼带着大批“奇异之物”来到中国,要求“驻使”“通商”,自由往来等。

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

最终,中英双方最初的接触不欢而散。

这体现了清王朝( )A.海防意识的强化B.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C.朝贡外交的僵化D.统治阶层有先见之明2.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

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知识点二两次鸦片战争3.有学者认为“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筑起了一道隔绝中外的堤坝,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封建统治集团一样昧于世界大势,丝毫不了解英国侵略者的侵略目的和殖民罪行,未能形成大规模的反英武装斗争”材料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由于( ) A.君主专制 B.小农经济C.政策失误 D.统治危机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5.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条约。

提出的要求包括:允许外国人进入整个中国内地,至少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改订税则。

其实质是( )A.协调平衡各国矛盾B.扭转正当贸易逆差C.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求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

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据此可知,当时( )A.清政府得到民众全力支持B.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C.社会矛盾随时局发生变化D.外来侵略引起了全民族反抗知识点三开眼看世界7.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和答案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和答案

1.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1)英国: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②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③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①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②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③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2.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处在传统状态。

(3)武备落后,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

(4)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学习聚焦]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

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却浑然不觉。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不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的变化。

知识点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

②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严厉禁烟。

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2)过程:①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议会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

②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2.中英《南京条约》及相关条约的签订(1)主要内容: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3)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主要影响①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之意。

清政府的这一态度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2.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3.林则徐在鸦片战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余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表明他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C.未能找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4.鸦片战争后,买办开始形成一个职业集团,势力愈益壮大。

其中一些人竭力鼓吹以商为国本,使经商成为时髦。

他们公开主张“士商农工”,将自己放在第二位,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认为是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

由此可知,鸦片战争后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变化B.中国被迫卷人了世界市场C.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扩大5.《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上述材料说明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6.以下是部分学者对鸦片、鸦片战争的研究文章及相关评价。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历史评价具有思辨性B.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C.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D.相关研究体现了全球史观7.《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徐继畲所编纂。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十六)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十六)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双测过关(十六)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双测过关(十六)两次鸦片战争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19世纪中期,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俄国解析:选A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2.“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最符合这一情形的时期是( )A.17世纪前期B.18世纪前期C.19世纪前期D.20世纪前期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英国……以鸦片卖至中国”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应在道光年间,19世纪前期处于道光年间,故C项正确。

3.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缔约导致中国“国门洞开”B.漫画中的外国人为日本人C.本次缔约是中外平等协商的结果D.缔约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解析:选A 题干中“《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可知是《南京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由此“国门洞开”,故A项正确;漫画中的外国人应为英国人,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

4.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款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开放天津B.协定关税C.开设工厂D.公使驻京解析:选B 《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商埠,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需由双方协定,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故C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故D项错误。

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0课《鸦片战争》能力提升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0课《鸦片战争》能力提升练习(含答案)

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1.(2020·武汉示范学校联考,5)“战争(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一直在广州进行,因之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十三行”辞退员工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导致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计维艰,故选A项;这一变化与广东人是否抵制洋货、“十三行”是否辞退员工无直接联系,故排除B、C 项;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对外贸易,故排除D项。

2.(2019·岳阳质检,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B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C、D两项错误。

3.(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1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如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权等。

下列条约与司法主权丧失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 B【解析】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13条规定中清政府丧失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故选B项;《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是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与司法主权破坏无关,排除A项;《天津条约》的内容主要是赔款、增开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未涉及司法主权的破坏,排除C项;《辛丑条约》体现的是列强以政治控制为主要目的,未对中国司法主权进行割让,排除D项。

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撰写著作,介绍西方,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下图著作()
A.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1.1858天津条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等十处通商口岸等内容。所以空白处依次为1858年、天津条约。
12.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西差异在本质上是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 规定开放五口通商,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融入世界,D项正确;割地无法体现融入世界,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商品输出的要求,C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错误。故选C项。
6.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B.清朝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D.外国势力深入中国)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的茶叶和生丝的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强调的是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A选项说法错误;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的结论,D选项排除。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两次鸦片战争(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两次鸦片战争(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基础过关练题组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30年代,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勾结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

结果,韩肇庆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

这种现象可以体现()A.通商口岸的单一B.海禁政策的松弛C.当时吏治的腐败D.贸易体制的落后2.“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工业革命的完成C.中西交流日益加强D.世界市场的形成题组二两次鸦片战争3.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南京B.上海C.厦门D.虎门4.《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B.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5.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

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A.中英协定关税B.赔款2100万银元C.允许公使驻京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6.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主要表现在()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7.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江宁是南京的旧称。

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这次缔约导致中国“国门洞开”B.本次缔约是中外平等协商的结果C.漫画中的外国人为日本人D.本次缔约的时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8.“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A.是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使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C.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D.使中国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题组三开眼看世界9.鸦片战争后的“睁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10.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A.促成新思潮的萌发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C.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2.《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意图()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协定关税D.领事裁判权3.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中说:“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条约口岸()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特性D.导致近代中国的不断沉沦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5.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该观点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A.鸦片贸易合法化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7.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

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8.“鸦片战争后,在中国自然经济的旷野上,几百个近代工矿、交通、制茶企业兴办,近代企业的朝阳喷薄而出”。

这主要反映了()A.个体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民族工业由此开始创办C.创办外商企业获得许可D.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启动9.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A.严复B.魏源C.曾国藩D.容闳10.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该地区()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C.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1.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

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

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

这反映出()A.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B.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C.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D.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12.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册例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

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中美望厦条约》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

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

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攫取到的在华特权,并简析其对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仍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有大量出口,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

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1亿两,合3000吨;而外国人的估算多得多,认为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000或1万吨。

另一种估算是十七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千两海关)——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

到199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9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

1981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升至第19位;1997年,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行列;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

——孙玉琴主编《中国对外贸易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为:D解析:从材料中的“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改变,“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说明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D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新思潮,A错误。

BC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

本题解题关键抓住题干要旨“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即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脱离封建社会,开始被动地近代化。

2.答案为: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条约内容中能够打开中国市场的是协定关税。

故选C。

ABC三项均无法体现外国在中国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一根本的侵略目的。

考点:鸦片战争的目的3.答案为:C解析: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体现了西方的强权,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人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窗口,由此可知,条约口岸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特征,C正确;条约口岸不是中国主动开放的,而是列强强加的,A未凸显条约口岸是强权政治产物的特征,排除;B只强调了条约口岸客观进步性,未突出其破坏性,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只强调了条约口岸的破坏性,未突出建设性,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4.答案为:B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

5.答案为:D解析:材料“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体现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英国希望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主要和其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D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A排除;B属于鸦片走私的目的,排除;C不属于本质,排除。

故选D。

6.答案为: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答案为:D解析:1781~1793年,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C项时间不对,排除;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8.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几百个近代工矿、交通、制茶企业兴办,近代企业的朝阳喷薄而出”可知,材料体现了自然经济基础上近代工矿业、交通、制茶等近代企业建立并发展的情况,即反映了这时期工业近代化进程启动的情况,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工矿业等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体小农经济的瓦解,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小农经济的冲击作用,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化工业进程启动的现象,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开始创办的信息,B项错误;创办外商企业获得许可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外商企业在中国创办获得合法地位的现象,C项错误。

9.答案为: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部分地主阶级觉醒,主张向西方学习。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故答案为B项。

ACD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容闳是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答案为:B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迁至他乡种田的人数减至0,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激增。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该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B正确;数据中没有农业生产商品化的信息,故A 错误;从数据中看不出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融入,故C 错误;材料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迁移,无法体现城市化进程,故D错误。

11.答案为:C解析:由于中国生丝顶级定价权在洋行,所以会出现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说明列强通过生丝市场中价格的主导权,以低价掠夺中国的生丝,C正确;生丝品级是由列强制定,由此不能说明中国的缫丝业执行更严格标准,排除A;B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题干未提及中国缫丝技术的变化,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