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25课《诗词曲五首》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 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 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 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 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zhǎng pàn
kē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 “弃臵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 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 欣赏哪一句,并给个理由: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谪贬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远贬岭南时作《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 ——谪贬黄州作《临江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时作《定风波》
沉沙之折戟。 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 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为下文铺垫。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 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意思是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 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诗人因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 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所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 的机遇。
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

诗词曲原文及翻译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词句注释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二十二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
⑷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白话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诗词曲五首笔记

诗词曲五首笔记
诗词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
其中,一些经典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及其创作背景、意义及韵意。
一、《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写的是他放浪形骸时所抒发的豪迈情怀。
作品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表现的是作者无限的豪情,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又一佳作,是他在一个冬夜中酒后独自思索所创作的。
作品开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婉转了表达了诗人在冬夜中感受到的寂寞和孤独之情。
三、《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
作品寓意深刻,充满典故。
作品中唯美的语言,如“东篱乐,乘时兴,吾以谁为隆,云惟松之际”等,使得文章流传至今。
四、《卜算子》
《卜算子》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千古绝唱。
作品中表达了作者
对生命的看法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品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形象表现了作者的胸襟和豪情。
五、《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女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篇长达三百四十多字的诗篇。
作品中体现了作者洞察时事,悲天悯人的情怀,用婉转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这些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些原本被写作简单的历史记录却代代相传并且激励着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情感和思维。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1)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 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 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 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 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 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 诗体名称。
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 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 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 二句写雪:“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 飘舞的形象。“即”说明雪来得早,下得大, 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 风狂雪早。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了对 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恨之情。
(1)作者介绍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 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 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 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 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 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连 举三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乐器,渲染悲凉的气氛, 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1)白 雪与红旗相映,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既写出了边 地的奇寒,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坚贞不屈的 英雄气概。 (2)一个“掣”字,运用拟人,描绘了红旗被冻 住,被风吹着也不翻动的情景,写出了边地的奇寒, 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原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原文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四、《芙蓉楼送辛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芙蓉楼。
遥望江外寒山寺,天一曙,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古代诗词曲五首

作者:王勃,唐初“四杰”之一, 其余三人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内容来看又是一首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诗都抒发一种离情别绪,古语 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所以, 许多送别诗,无论是写朋友之别,还是 亲人之别,都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如: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颔联:“同是宦游”说明二人都不在本乡, 则此别为别中之别,又有何伤感? 本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
颈联:转叙别后思绪。 这二句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 的情调,而代之于积极、健康的感情, 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它千百 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尾联:“沾巾”是儿女之态,而在 这里,既非远别,又同为宦 游,虽别而如比邻,那么, 在离别时就不用学那儿女之 态了。
古代诗词曲五首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2.《望天门山》----李白(唐)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 5.《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但是,由于所送对象去的地方、时间的 不同,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 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 首联:从“城阙”可“望”“五津”,可见 杜少府 此行并非远行。 这“望五津”写的是 作者的 想象。它 使人 感 到气象开阔——既然五津风烟 在望,则此行并非远行,不必为离别 而悲伤。
古代诗词曲五首

古代诗词曲古代诗词曲五首诗五首1.《菊花》年代: 唐作者: 元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除夜》年代: 唐作者: 徐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日。
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3.《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4.《登乐游原》年代: 唐作者: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冬日》年代: 唐作者: 方干烧火掩关坐,穷居客访稀。
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晖。
穿竹风满,绕庭云叶飞。
已嗟周一岁,寓尚何依。
词五首1.《洞仙歌·冰肌玉骨》年代: 宋作者: 苏轼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2.《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年代: 宋作者: 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沈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3.《淡黄柳·空城晓角》年代: 宋作者: 姜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摧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4.《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年代: 宋作者: 张先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
失败后,一再遭贬。
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
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
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
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
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
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
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
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
《秋词》、《竹枝》(六)、《浪淘沙》
(一)、《浪淘沙》(八)、《杨柳
枝》(一)、《西塞山怀古》、《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
有《刘宾客集· 》。
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 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 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 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 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9
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 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 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10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辛
酸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悲痛、怅惘
愤 懑 、
感叹身世 比喻
坚
展望未来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定 乐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
8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 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 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表结现合了标诗题人,心谈胸谈豁尾达联,的乐用观意的。境界。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
5
资料: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
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
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
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
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
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
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
诗回赠。
·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
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
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
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
发议论。
·
15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16
未销蚀的铁戟
观
积极、昂扬
·
11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12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
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
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
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
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
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
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
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
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
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
13
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
“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
20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 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
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
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
亡,孤苦伶仃。 ·
21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 “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7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 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 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 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 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诗词曲五首
两课时
·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曲等诗歌 的体裁特点。
2、熟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潼关怀古
·
3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
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 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 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
19
资料: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
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
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
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
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
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
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
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
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
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
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
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
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
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
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
14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 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
17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8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
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 (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 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 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 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
“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
·
4
彩和乡土风味。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