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

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

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摘要:1.诗词曲五首原文概述2.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作者简介3.五首诗词曲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4.五首诗词曲的文化价值及影响正文:【诗词曲五首原文概述】诗词曲五首原文是指《九下诗词曲》中的五首经典作品,这五首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这五首作品分别为《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春夜喜雨》和《长恨歌》,分别出自李白、白居易、王之涣、杜牧和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之手。

【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作者简介】1.《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把酒临风的性格,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2.《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友情之珍贵。

3.《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春夜降雨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5.《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爱情的感慨。

【五首诗词曲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这五首诗词曲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们在形式、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各具特色,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多样性。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五首作品均诞生于唐代,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首诗词曲的文化价值及影响】诗词曲五首原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

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

诗词曲原文及翻译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诗词曲五首原文及翻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词句注释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二十二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

⑷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白话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叙事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舍生取义
比喻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对偶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抒情
名垂青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 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 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 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 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 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 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散套、小令之别。
意志坚强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臵 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 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引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 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 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 限悲痛怅惘之意。
诗 歌 赏 析
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 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 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 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 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 不平。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言外 之意: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 所作为的。)
资料: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 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 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 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 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 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优美诗词曲五首

优美诗词曲五首

优美诗词曲
优美诗词曲五首
桃花赋
去年昔日汝南来,梨落桃红叶不衰。

今举一壶悬月酒,相思饮尽醉心怀。

从别后,平水韵
可厌南车送别时,天涯散去两分离。

相知虽恨欢多少,邂逅堪忧在见迟。

至此心留千百语,肯将笺赋万行诗。

想来句里音无趣,且教今生为尔痴。

花前饮一一一雁字情所寄
晚秋难遇旧知己,
作别后,
徒留回忆。

应是花色新,
晚雨后,
痴情寄。

料想鸣空雁归泣,
更传恨,
萧萧离去。

一世情所长,
视万物,
且雁矣。

如梦令一一秋梦
瑟瑟秋风细雨,
寞寞空庭独忆。

庭外似足音,
雨后已无踪迹。

心系,心系,
一梦天涯情寄。

相见欢一一相见欢来总相思琴樽冷落思长,
话凄凉。

孤影愁眠自苦,
月西窗。

时常忆,
痴情寄,
影彷徨。

心系天涯两地,
念一方。

城头月一一黄昏月
虹霞落幕当收艳,
对晚黄昏暗。

留影分明,
秋光错落,
恐怕良宵短。

钓舟挂月湖孤冠,
应是星光浅。

落落稀稀,
平平静静,
难教人生厌。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原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原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原文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四、《芙蓉楼送辛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芙蓉楼。

遥望江外寒山寺,天一曙,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古代诗词曲五首

古代诗词曲五首

作者:王勃,唐初“四杰”之一, 其余三人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内容来看又是一首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诗都抒发一种离情别绪,古语 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所以, 许多送别诗,无论是写朋友之别,还是 亲人之别,都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如: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颔联:“同是宦游”说明二人都不在本乡, 则此别为别中之别,又有何伤感? 本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
颈联:转叙别后思绪。 这二句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 的情调,而代之于积极、健康的感情, 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它千百 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尾联:“沾巾”是儿女之态,而在 这里,既非远别,又同为宦 游,虽别而如比邻,那么, 在离别时就不用学那儿女之 态了。
古代诗词曲五首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2.《望天门山》----李白(唐)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 5.《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但是,由于所送对象去的地方、时间的 不同,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 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 首联:从“城阙”可“望”“五津”,可见 杜少府 此行并非远行。 这“望五津”写的是 作者的 想象。它 使人 感 到气象开阔——既然五津风烟 在望,则此行并非远行,不必为离别 而悲伤。

古代诗词曲五首

古代诗词曲五首

古代诗词曲古代诗词曲五首诗五首1.《菊花》年代: 唐作者: 元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除夜》年代: 唐作者: 徐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日。

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3.《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4.《登乐游原》年代: 唐作者: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冬日》年代: 唐作者: 方干烧火掩关坐,穷居客访稀。

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晖。

穿竹风满,绕庭云叶飞。

已嗟周一岁,寓尚何依。

词五首1.《洞仙歌·冰肌玉骨》年代: 宋作者: 苏轼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2.《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年代: 宋作者: 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沈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3.《淡黄柳·空城晓角》年代: 宋作者: 姜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摧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4.《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年代: 宋作者: 张先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

九下语文24课诗词曲五首一、《游园不值》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梨花一枝春带雨,
独上西楼望眼欲穿。

水面初平云脚低,
波心深处藏鱼虾。

垆边人似月,
酒醒何处寻。

二、《武陵春》
桃花佳人短命配,
荆花流水更年华。

清歌燕脂一片血,
清歌燕脂红妆瘦。

青楼听客南山月,
牡丹盏酒芙蓉池。

海客来从何处来,
将醉春风再绿汀。

三、《终南别业》
终南阴山秋风起,竹石头角寒月深。

秋萤未央灯湿烛,落魄离乡心何绵。

昨日西苑无人到,今宵故人谁复来。

湖上孤叶空自舞,芦花凝处拆旧堆。

四、《初春》
初春玉枝先尽,桃红杏绿似去年。

楼上月似水,
尽日春风入楼开。

满江墨愁浓,
只有杜鹃一声啼。

今夜两岸几人睡,江天夜夜无好贫。

五、《别贤良》
昨日携手到今夜,去时如春未自归。

行行路已远,
同心心却落泪归。

香榭小窗月,
梧桐雨丝纷纷飞。

山外夜雨声,
那人应不知回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旅谷旅葵泪沾衣裳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奇异瑰丽比喻、细节描写送别——依依离情夸张、渲染、留白第2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目标导学三:《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过零丁洋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忧国之痛为国捐躯豪情壮志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景山:峰峦如聚(视觉)水:波涛如怒(听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