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日》《月》练习与答案

《日》《月》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旸.谷(yáng)浸.润(jìn)B、皓.月(hào) 姮.娥(héng)C、一撮.灰(zuǒ) 露.台(lù)D、瞬.间(shùn) 夸.父(kuā)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黑暗倘使翅膀皓月B、旸谷舍弃渴死寂寞C、追求飞娥赞美瞬间D、明镜姮娥高悬露台3、根据所学课文填空。
二、课时达标4、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列题目。
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1)对“日”和“月”带给作者的感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火热冰冷B、火热惧怕C、死亡困惑D、震撼冰冷(2)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应当树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和抱负。
B、人应当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英勇和无畏。
C、人应当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和坦荡。
D、人应当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信念和追求。
《短文两篇日月》重点问题

《短文两篇·日·月》重点问题1、《日》段落结构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
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7、《日》主题《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
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tuí()沉鳞jìng()跃yù()其奇者藻()荇()交横怀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相与步于中tíng()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_________(4)解衣欲睡:(5)盖竹柏影也:___(6)念无与为乐者:(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水中藻、荇交横: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①相与步于中庭:___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交①水中藻、荇交横:___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实是欲界之仙都。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课内阅读【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解释加点词:(1)答谢中书书___ (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
___ (4)晓雾将歇(5)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7.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下教参:短文两篇——日、月

八年级下教参:短文两篇——日、月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思考这两句话,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一些想法。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只是一天之隔。
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月》

为什么引出飞蛾和夸父的故事?
他们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重点分析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 种伟大行为。
重点分析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 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
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重点分析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短文两篇
巴 金
了
解
作
者
有 灯 你 心
你 亮 不 亮
在 着 在 着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 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 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 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 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 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 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 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 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 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 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 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 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 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 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 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 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 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 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 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 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短文两篇》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短文两篇》答案人教版[自主学习]1.yáng jìn Héng hào cuō lù2.瞬倘凭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旸谷 (2)瞬间(3)轰轰烈烈 (4)皓月4.初读课文。
(1)日:光和热月:冰冷(2)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姬娥奔月。
日[文本探究]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成为了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表达了作者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人生追求。
’3.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看法。
即勇于追求光明和正义,即使牺牲了生命,也死得其所,虽死犹生,表达了人生价值。
[归纳]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追求光明勇于献身月[文本探究]4.冰冷。
告诉人们要勇敢地追求光明和热;驱除黑暗和寒冷,为追求自由、幸福而勇于斗争。
5.为了某种理想,为r可以改变月光的寒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在姬娥的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6.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向往与渴求。
[归纳总结]回绝寒冷勇敢追求1.A2.(1)祲浸 (2)浸侵3.(1)记叙 (2)议论 (3)描写4.巴金激流三部曲雨5.D解析:这句话说明,在妲娥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即为了理想而毅然前往,不怕失败。
作者在这里是对妲娥的赞扬,并非嘲讽。
6.星壁象征着痛苦中的抚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抚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7.都感到无上的抚慰,存在着信心和希望。
8.三件事互不相关,但人物的境遇却惊人地相似。
9.光明永远在心中,作者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10.例如:湖边,一块岩石上,有一株令人眼前一亮的小草,俺这眼前一亮的背后却是一连串的感慨号和问号,这草的颜色如此之绿.绿得鲜明,绿得柔美,绿得甜蜜,一阵微风吹来,那苗条的身子稍稍倾斜,却又马上恢复原样,一切似平从未发生过,它那弱小的身躯单独屹立在岩石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第一篇: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
八下第二单元 短文两篇 日 月阅读训练题库三个片段之三

八下第二单元短文两篇日月此为短文两篇日月阅读训练题库三个片段之三三、比较阅读《日》与《月》两文,解答下列题目。
1、“飞蛾”“夸父”值得赞美的理由是:。
2、“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照应了前面的这句话。
3、《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这句话,因为:。
4、句子“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的含义是:5、《日》文给人的感受是;而《月》文给人的感受是。
6、两篇短文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之处是。
7、巴金,原名李尧棠,字,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日》《月》选自散文集。
8、《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义是。
9、“飞蛾”值得赞美的理由是:。
10、作者用神话“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深意是:11、统观上文,概括巴金的创作风格:。
12、《日》中“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是:13、《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联系两篇,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
14、两篇短文中写“日”“月”的深意是。
15、《月》中说“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6、文中写飞蛾的“死”、夸父的“死”、姮娥的“生”,这样写的内在联系是1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宁.愿()18、对句子“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绝望,不想活了。
B.没有表现出作者对于死亡的畏惧。
C.这句话在结尾处留给人无尽的遐想。
D.表现了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19、选词填空。
①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我会想:……②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③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我也有这感觉。
④……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总感到……A.凉月B.皓月C.圆月D.明月20、这两篇短文的成文只相隔一天,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
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