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三点测交试验

合集下载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经典遗传学实验,用于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该实验利用果蝇容易繁殖、生命周期短、遗传稳定等特点,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可以确定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遗传现象。

实验步骤:
1.饲养果蝇:首先需培育出足够数量、健康的果蝇,确保其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性。

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果蝇的饲养环境需控制恒温、恒湿、恒光、无杂质。

2.选取实验材料:选择具有稳定性状的果蝇为实验材料。

例如,选取表现为黑色眼睛、有翅膀、灰色体色的果蝇为正常型(wild type),选取表现为白色眼睛、无翅膀、黄色体色的果蝇为突变型(mutant type)。

3.实验设计:设计交配方案,进行杂交。

将正常型的雌性与突变型的雄性交配,产生
F1代。

将F1代的雌性与F1代的雄性进行三点测交试验。

4.观察表型: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

例如,如果F1代的全部表现为正常型,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和F2代都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的混合,则说明突
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表现为正常型,F2代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比例为3:1,则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显性遗传。

5.计算遗传比例:根据后代表型推断基因型,利用遗传学计算方法计算各基因型在后
代中分布的比例。

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对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思路。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篇一:果蝇三点测交实验实验报告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27器编号___摘要:本实验通过白眼、小翅、焦刚毛三隐性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到F1代后使其自交,统计F2代各类果蝇数目,进行连锁分析并验证连锁互换定律。

引言: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基因座位很近,只发生一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座位较远,可发生两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祖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是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实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实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实验赵子杰 141140054一.实验目的1、验证连锁互换定律,掌握并进行连锁分析,学习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了解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1、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把三个基因包括在同一次交配中,即用三杂合体abc/+++或ab+/++c跟三隐性个体abc/abc测交。

进行这种试验,一次就等于三次“两点试验”,而且带有另外两个优点。

一次三点测验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是在同一基因型背景、同一环境条件下得到的,而三次“两点试验”就不一定这样。

重组值既受基因型背景的影响,也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只有从三点试验所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才是严格地可以互相比较的。

通过三点测交试验,可以得到三次两点试验所不能得到的资料,即双交换的资料。

果蝇的白眼、小翅、卷刚毛为X-连锁基因,全部隐性于各自的野生型基因(红眼、长翅、直刚毛),把白眼、小翅、卷刚毛雌蝇(wmsn/wmsn)与野生型雄蝇交配(+++/Y),F1雌蝇全部为野生型,雄蝇则全部表现为三隐性突变型,让F1互交,在F2中,不管雌雄性别,除了出现双亲类型外,还会出现新的表型种类,这是由于F1雌蝇中两个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的结果,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线性排列的遗传理论,对F2进行分析即可知不同基因间的连锁距离。

因为这三个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这个试验也可用来作为伴性遗传试验。

当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时,一般不含相对的等位基因,产生伴性遗传,在正交和反交试验中产生不同的结果。

2、连锁率和互换率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果蝇的三点测交

果蝇的三点测交
第二组:P:+ + +/+ + +×msnw/YF1:+ + +/msnw×+ + +/Y(♂个体记录)
此组实验与第一组略有不同,从定义上来说,此组实验并不属于三点测交,但由于雄果蝇Y染色体完全连锁,不发生任何交换,对于此组实验,只能通过F2中雄性个体来确定F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发生了怎样的交换(F2中雌果蝇表型都为野生型,所以在此仅记录了数量)。
3.结果
3.1实验结果记录
3.1.1 杂交组合:msnw/msnw×+++/Y和+++/+++×msnw/Y
3.1.2收集处女蝇时间:2011年10月18日 早7点
3.1.3亲本接种时间:11年10月18日;清除时间:2011年10月25日
3.1.4 F1表现型
表1 F1中表现型数量
亲本
数量
表型
msnw/msnw×+++/Y
②收集三隐性突变体的处女蝇,收集的处女蝇单独存放,备用。
③按实验设计,在每个培养瓶中放入至少2对果蝇,接种完毕,贴好标签,注明杂交组合,实验日期,实验者等项目。在接种前几天应观察培养基是否发霉,如发现霉斑,应立即更换培养瓶
第二周
①7-8天后蛹变黑时,将上周接种的亲本蝇清除干净。
②配制足量培养基。
第三周
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到以下现象:①三隐性个体的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其原因是三隐性个体的生存力很弱,在幼虫密度较高时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②表型为m + w和+sn+的个体数量最小,甚至没有,这是双交换造成的,而由于双交换频率很低,可以直接判定sn是位于中间的;③本次实验第一组得出双交换频率为1.4%,而根据两个单交换频率17.7%和12.6%计算出来的理论上的双交换值为2.23%,课件实际双交换频率低于理论上双交换频率,可见每发生一次单交换时,它的临近也发生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要减少一些,这种现象称为干涉。一般用并发率来表示干涉的大小,计算并发率得0.63,则干涉为0.37。并发率越大,干涉越小。说明w或m的交换对对方是有影响的。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班级:生物技术实验者:王茜同组人员:谢京合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 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3.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1.果蝇培养原理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1. 饲养容易。

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2. 生长迅速。

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3. 染色体数少。

只有4对。

4. 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

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5. 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雌蝇→减数分裂→卵受精雄蝇→减数分裂→精子第一批成虫羽化(第八天)(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蛹(第四天)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第二天)(第零天)第一次蜕皮幼虫(第一天)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果蝇综合大实验

果蝇综合大实验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组员:杨朝雄张晓旭赵慧佳杨明月徐聪吴燕张玮单因子、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二、实验器材:1、材料: 6号果蝇灰体白眼短翅卷刚毛和26号果蝇黑檀体红眼长翅直刚毛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而长翅与短翅为另一对相对性状;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3:3:1:1;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正交6♀×26♂灰长黑短F1 灰长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F1代中的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却为白眼;F2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均为1∶1;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X w X w X+Y♂白眼♀红眼F1: X+X w X w Y♀红眼♂白眼F2: X+X w X w X w X+ Y X w Y♀红眼♀白眼♂红眼♂白眼3、三点测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率的交换,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而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原理,基因交换频率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基因图距就是通过基因间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直接将重组值作为基因图距;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必须进行校正,来求出基因图距;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如果两个基因间的单交换并不影响邻近两个基因的单交换,那么预期的双交换频率应当等于两个单交换频率的乘积,但实际上观察到的双交换值往往低于预期值,因为每一次发生单交换,它邻近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这叫干涉; 三点测交6号♀wsnm/wsnm ⨯ 26号♂+++/Y白卷短 红直长统计F2代各类型及数目填入表格四、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将麻醉瓶和器具白瓷板、毛笔等领取培养管6支,填写标签并贴在培养管上; 标签写法举例如右:选取6号处女蝇和26号雄蝇:实验前2-3天陆续按组合收集8小时内羽化的果蝇,分离♀♂2果蝇杂交:转移5-6对亲本,记录杂交日期和亲本组合名称; 4、去亲本:杂交后7-8天;F1: ♀+++/wsnm ♂wsnm/Y 红直长 白卷短⊗5、F1代性状观察及自交:去亲本后4-5天进行,连续检查2-3天;移5-6对进行自交无需处女蝇;6、再去亲本:自交后7-8天7、记录结果:去亲本后4-5天进行,连续统计7-8天五、实验记录:记录了11月12日到11月20日的数据;数据总数表一表二表三六、实验数据分析:1、单因子杂交的实验数据分析1预期F2的表型与比例灰体:黑檀体=3:1单因子杂交的χ2测验df=2-1=1;α=;χα2=结论:χ2<χα2;观察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符合3:1的分离比;2、双因子杂交的实验数据分析1预期F2的表型与比例:灰长:灰短:黑长:黑短=3:3:1:1双因子杂交的χ2测验df=4-1=3;α=;χα2=结论:χ2<χα2;观察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符合3:3:1:1的分离比;3、伴性遗传的实验数据分析1预期F2的表型与比例: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1:1:1:1伴性遗传的χ2测验df=4-1=3;α=;χα2=结论:χ2<χα2;观察值和预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符合1:1:1:1的分离比4、三点测交的实验数据分析:两端的基因间距离进行校正:%+2×%=%据本次实验结果算出的三个基因的相对顺序和距离w-sn-m三个基因的遗传学图单交换率分别为%和%;双交换率为%并发率=%/%×%=,干扰==;意味着13%的双交换被干涉掉了,说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的交换抑制了邻近区段的另一次交换;七、结果讨论:本次遗传学综合大实验历时一个多月,并分为单因子、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四个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并且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在观察和统计的过程中要认真、细心;就实验结果来看,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数据少导致了在验证伴性遗传、自由结合定律的时候与预期比例有偏差;但是总体来说,本次的实验还是成功的;。

遗传学实验实验七果蝇的三点测交

遗传学实验实验七果蝇的三点测交
三点测交实验还可以用于验证基因定位和染色体畸变等研究,为遗传学理论提供 重要的实验依据。
三点测交实验的预期结果
在三点测交实验中,预期结果是根据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遗传规律 来预测的。
通过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和死亡情况,可以推断出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 例如是否为连锁关系、是否为互补关系等。
预期结果也可以用于验证实验假设和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
引入先进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希望未来能够将这些技术引入到实验中。
加强跨学科合作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希望未来能够加 强跨学科合作,推动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07
CATALOGUE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发表时间:2018年
遗传学实验实验七 果蝇的三点测交
contents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CATALOGUE
实验目的
理解三点测交实验原理
验证基因的连锁关系
通过三点测交实验,可以验证两个或多个基 因是否连锁在一起,以及它们在染色体上的 排列顺序。
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过程中,我们提高了实验操 作技能,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培 养箱等实验器材,以及如何处理 和记录实验数据。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通过与 同学协作,我们培养了团队合作 精神和沟通能力。
对未来遗传学实验的展望
探索更多遗传学实验
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遗传学实验,如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以 便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得出结论,验证实验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
m
36.0
实验步骤
1.选取处女蝇:每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
为母本,三隐性雄蝇为父本。反交选三隐性雌蝇为母本, 野生型为父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 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 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2.7d后,释放杂交亲本;
3.再过4-5天,F1成蝇出现,在处死亲本7d后,集中观 察记录F1表型及性别;
实验原理
•三点测交:是通过一次测交和一次杂交, 同时确定三对等位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它们 之间的遗传距离。
什么是测交?
测交:杂合子 F1代和隐性纯合 体亲本交配用以 测定杂种或者杂 种后代的基因型 的方法。
孟德尔测交实验
过程:
三杂合体

测交
F2
分析表现 型及数目
计算三个连锁基 因之间的交换值
只能产生2种配子
m sn3 w
×
+++
m sn3 w
×
+++
m sn3 w
××
+ ++
m sn3 w
m sn3 w
m sn3 w
m++ + sn3 w
m sn + + +w
m+w + sn3 +
+ ++
+ ++
+ ++
根据上图,在连锁的三对基因杂种里,交换可以发生 在m-sn3间(单交换),sn3-w之间(单交换),或者 同时发生在m-sn3间和sn3-w间(双交换), 从而产生 八种不同配子。
测交结果
F2代表现型及基因型:
白眼 小翅 卷刚毛(w 红眼 小翅 直刚毛(+ 红眼 长翅 直刚毛(+ 白眼 长翅 卷刚毛(w 白眼 长翅 直刚毛(w 白眼 小翅 直刚毛(w 红眼 小翅 卷刚毛(+ 红眼 长翅 卷刚毛(+
m sn3) m +) m +) + sn3) + +) m +) m sn3) + sn3)
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 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
以三隐性雌蝇与野生型雄蝇进行杂交
P ♀ —w——m—s—n3— —————— w m sn3
♂ +++
×
—————— ——————
F1 ♀ —w——m—s—n3— —————— +++ 测交
8种配子
w m sn3
♂ —————— —————— 测交 w m sn3 —————— ——————
• 以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的距离记为1厘摩 (centimorgen,cM),基因图距就是通过 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 如果基因间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 的值相等。如果基因相距较远,两个基 因往往会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
• 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做交换率,那么 交换率会偏低,图距就会偏小,所以就 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矫正以正确估计 图距。
• 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 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而 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
4.选取5对F1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于25℃培养, 其余F1代果蝇处死;
5.7d后,处死F1亲本;
6.再过5d,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连续统计7d, 观察眼色,翅形及刚毛形态。正交只需统计雄性个体。 要求每组至少统计250只果蝇。
思考
一次三点试验与三次两点试验相比有什么 优点?
谢谢大家
果蝇的三点测交
海南师范大学 组员:谢莎莎 庞彩霞 王秋月
引言
连锁交换定律:处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
或两个以上基因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 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类型的产 生是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的结果。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哪个时期?
• 一般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交换率越高, 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因此,交换率可用来 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将以上的杂交结进行整理并计算交换值
重组值的计算和基因作图
w-sn3的重组值=19.7%+1.7%=21.4% sn3-m的重组值=12.9%+1.7%=14.6%
w-m的重组值=19.7%+12.9%+2×1.7%=36.0%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算出三个基因的相对顺序与距离,图示如 下:
w
21.4
sn3
实验目的
●掌握三点测交的原理及方法
●学习三点测交的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方 法
●了解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 野生型果蝇(+++) 红眼、 长翅、直刚毛 三隐性果蝇(wmsn3)白眼、 小翅、卷刚毛
三隐性个体: 白眼(w)、小翅(m)、卷刚毛(sn3) 这三个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