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
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城市地理(6)

——中心地理论
城市的外部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
城市体系结构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一、城市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心地理论
(Central Place Theory) (德)克里斯泰勒
(一)假设条件与基本概念
四个假设条件:
两个基本概念:
最大销售距离: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 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个距离 他变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需求门槛距离: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须的就 小腹地,即最低必须销售距离。
斯梅尔斯、斯金纳对中心地学说的验证
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二、城市与区域关系理论
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
生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模式
三、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的类型 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我国城市经济区
城市是体系的科赫(Koch)模式
(资料来源:辛晓辉,《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思维》,长春出版社,1998年, 第247-250页。)
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
(二)六边形市场区和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体系的形成
中心地分布的三种变化模式
市场原则作用下: 交通原则作用下:
行政原则作用下:
(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仲小敏
xiaominzhong123@ (2OO6)
第六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何谓城市外部空间结构?
是指一定地区内各城市的空间位
置状况及其组合形式。 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社会 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 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 结果,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 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思考:
1、北京与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 么特色? 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 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 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干线交会处、 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 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5、在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区,常随着采矿业的饿 发展而形成矿业城镇
秦皇岛
•·
•· 主要铁 影响范 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类型 路 围
上 长江入 河港、京沪铁 长江流 经济腹地最为广阔、交通四通 海 海口处、海港 路、沪 域和沿 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临东海 杭铁路 海地区 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 枢纽,极大促进城市发展 秦 临渤海 皇 岛 武 长江及 汉 其最大 支流汉 水交汇 处 海港 京哈铁 华北北 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 路、大 部地区 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秦铁路
材料二
北京曾经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 造的,城市由三套城墙组成。中心为代表封建统治者---皇帝居住 的紫禁城,它外面是皇城,居住着内府官员及贵族,外城为一般 市民居住,形成一系列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古老的南北中轴线 长达8000米,由城门、干道、体型大小不同的广场、建筑群、制 高点等组成,突出了封建皇权的中心----宫殿建筑群。沿线坐落的 古代京城主体建筑。皇宫(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城市的中心, 与主城区形成城套城的空间格局。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 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这种布局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规划思想和建筑礼制,这种 格局对城市的道路系统影响明显,所以,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形成 典型的方正棋盘格局。 与北京相比,法国的巴黎却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 堂梁柱和圆顶形建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 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 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层

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层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其中,形成了高度密集的人口聚集区。
然而,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往往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
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不平等现象使得社会分层日益加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不平等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在城市中,高收入人群通常居住在高档住宅区或繁华商圈附近,享受着良好的环境和服务;而低收入人群则多聚集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或老旧住宅区,面临着环境恶劣和服务匮乏的问题。
这种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割使得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更加显著,中产阶级的上升和社会流动性受到了限制。
其次,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不均衡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由于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有限,而需求却巨大,房价不断上涨,导致了“房奴”现象的出现。
不少城市居民为了能够在中心区工作和生活,不得不花费大量财力购买昂贵的房产或支付高额的租金。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另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不合理还使得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
由于区域间的差异,城市中心区往往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如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而城市边缘地区则面临着服务设施匮乏的困境。
这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让边缘地区的居民无法享受到与城市中心区相同的优质服务和资源,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的现象。
针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层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来缓解和改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居住空间的规划和管理力度,避免房地产市场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冲击。
其次,要建设更多的公共住房,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选择,缓解住房压力。
同时,应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区的投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企业等方式,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企业可以开展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性。
城市地理学08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