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

合集下载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 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 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 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 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 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 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 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 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 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主要的证据
•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 线相互对应 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 角突出部分与非洲 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 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
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 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 ﹐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 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 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人:赵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还得后来发展起来的海底扩张学说 和板块构造学说
The end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9.1 大陆漂移学说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背景 §9.1.2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9.1.3 大陆漂移说衰落和复活
早在1620年,英国大司法官、 著名的 哲学家F. Bacon (1561-1626)最早注意到 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似性,但在当时未对 这种现象作任何解释。
1858年,法国地理学 家A. P. Snider 根据大西洋 两侧大陆石炭系煤层中植物 化石的相似性,首次编制了 世界第一张大西洋拼合图。
In 1858, geographer Antonio Snider-Pellegrini made his version of how the American and African continents may once have fit together.
●冈瓦纳古陆的发现
Eduard Suess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German),Das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说衰而复兴,然 而致命的大陆漂移机制问题仍然悬 而未决……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 古陆或泛大陆 (Pangaea),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 洋称为联合大洋或泛大洋。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2、地壳表层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类似于冰山一样漂 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发生漂移。 3、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 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基本格局。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说创始人: A. L. Wegener (魏格纳), 1880 生于柏林,柏林大学 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1915年,发表《海陆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s), 提出大 陆漂移说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大陆漂移说简介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发展历程
1
提出学说
2
历史分析
3
特点
4
历史著作
5
考察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 (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 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 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 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来源
大陆漂移学说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 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 (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 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 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运动理论
漂移假说 运动假说
进一步解释 地质学

大陆漂移ppt课件

大陆漂移ppt课件
地层学证据
地层学的证据显示,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在地质年代上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这表 明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地球物理学的证据
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场的测量结果表明,不 同大陆上的重力异常存在一定的 关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重 力场中是相互关联的。
磁场异常
地球磁场的研究表明,不同大陆 上的磁场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磁场 中是相互关联的。
古生物分布
不同大陆上的古生物分布表明,许多 物种在数亿年前是相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 变化,这表明大陆也在移动。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揭示了不同大陆上的生物历 史和演化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大陆的 位置在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地层学证据
地质构造
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表明,许多地壳板块在过去是相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板块发生了分离或碰撞,导致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生物交流与散布
大陆漂移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 的生物交流与散布,使得一些物
种在新的地区繁殖和扩散。
05
大陆漂移学说的未来研究 和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波探测、重力测量 等,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大面积的观 测和测量,研究地表形变、板块运动等现象,验证大陆漂 移学说的预测。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预测未来板块运动趋势,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理论支持。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古地磁研究
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了解古代板块位置和运动轨迹,验证大陆 漂移学说的历史记录。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
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
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
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
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
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
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SO
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
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
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
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
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说的简
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
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
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主要特点: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
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

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
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
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


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
文的特点。

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

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最近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
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1972)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
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舒利文1974,343)。

20世纪7O年代发表的有关历史评述和
总结性著作(主要由母语是英语的科学家著述)所体现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
一事实;20世纪60年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为人们所接受是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

因此,阿兰·考克斯(1973)安东尼·哈拉姆(1973)、乌苏拉·马文(1973)和J.T.威尔逊(1973、1976)在讨论和评述大陆漂移理论的最新发展时都特别提到了库恩。

这场科学革命还由于在其后的十几年间出现了一系
列出色的历史著作而引人注目。

这些著作有许多本身就是地球科学家撰
者,正如马文(1973)所指出的,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苏斯在20世纪初确
实曾提出最初有两块古生代大陆,“亚特兰蒂斯”(位于北大西洋)和冈瓦纳大陆(在南
大西洋)。

他把后者命名为冈瓦纳,这是印度中部地区(巩德人居住地)。

苏斯像19世
纪一些先驱一样,认为我们现在的大陆是更大的原始大陆的遗迹,其碎片已沉没到海底盆地。

但他并没有提出原始大陆的分裂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建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
思想
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美国地质学家F.B.泰勒。

他在1910年发表了长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连贯一致的假说,这个假说包含了某种我们今天所理
解的大陆漂移说的成份(哈拉姆1973,3)。

这个假说最早是在189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阐述的,但泰勒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天文学,而不是地理学或地质学。

他假设很久以前地
球俘获了一颗彗星,它后来成了今天的月亮。

这场天文学事件增大了地球的旋转速度,产
生了更大的潮汐力,这两种作用的合力将大陆从极地拉开。

在他1910的论文中以及后来
的出版物中,泰勒用地质学证据(爱尔德雷季1976,271)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大陆运动的
论点,但是这些没有引起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马文1973,63-64)。

1911年,另一位
美国人,H.B.贝克尔指出,存在一种由宇宙力包括太阳系行星的摄动引起的大陆移动
(同上,65)。

当魏格纳出版他的著作时,他总结了许多前人的工作,有一段详细讨论了
泰勒的贡献。

但是魏格纳两次宣称他“仅仅是在漂移理论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时,才了解
到泰勒所做的这些工作”(同上,8-10)。

在这部著作的最后一版(1962中,魏格纳在
历史回顾部分中又加上了一些新的人名。

他在这一版中写道:“我还在F.B.泰勒1910
年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我的理论非常相似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