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简介
《漂移的大陆》 知识清单

《漂移的大陆》知识清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地球上,大陆并非一直固定在其所处的位置,而是经历着缓慢而持续的漂移。
这种大陆漂移的现象,是地球科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蕴含着丰富而令人着迷的知识。
一、大陆漂移的发现历程大陆漂移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的不懈探索和研究。
早在 1620 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注意到了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的吻合性。
然而,这一发现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通过对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一个整体,后来逐渐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魏格纳的学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也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
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机制了解甚少,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1、地质构造的吻合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地质构造,如山脉、褶皱带等,在形态和走向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例如,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它们的地质特征和岩石类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2、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在不同大陆上发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比如,一种名为“中龙”的淡水爬行动物化石,在巴西和南非都有发现,而中龙是无法跨越海洋进行迁徙的。
这表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3、气候证据在一些大陆上发现了明显不符合其当前地理位置的气候遗迹。
例如,在南极洲发现了煤炭资源,而煤炭的形成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这说明南极洲曾经位于更靠近赤道的温暖地区。
4、岩石年龄和类型通过对不同大陆岩石年龄和类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发现了相同年代和类型的岩石。
三、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地幔对流说地幔中的物质在热对流作用下不断运动,带动着上部的岩石圈板块发生移动。
大陆漂移说内容

大陆漂移说内容
大陆漂移说是20世纪的一个前沿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威廉·爱德华·斯坦德提出,其最初的形式乃是1912 年由阿尔弗雷德·凡贝尔研究时发现的地质学发现,并全面修正于1915 年。
它建立在拉丁语“Lex Parsimoniae”(节能法则)原则的基础上,即“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根据大陆漂移说,地球上的大陆曾经被拼接成大陆板块,在其中贝特斯塔(Bethostate)在表面上形成大多数的大陆,其中包括今天的美洲、欧洲、非洲、东亚和澳大利亚,这些大陆板块按照一定间隔移动洋面。
研究发现,洋面上经常出现火山活动,大陆板块在活动时会推移和撞击,导致洋岩和新生洋岩在洋面上形成特定的地貌景观。
据大陆漂移说,大陆板块會概率的漂移而形成的地貌的轉變,是形成地图的重要依據;它还解释了大陆构造、多样性等地质格局和环境变化的形成以及近期的活动模式。
大陆漂移的新发现激起了科学界的浪潮,从而使现今的地球物理研究取得巨大进步。
其理论更使得地球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整理考证地质学发展歷史和走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陆漂移说不仅受到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其解释地球上不同大陆之间的关系也对其他地球科学领域提出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它无疑会为地质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使得地质学研究的视野更完整、更全面。
大陆漂移

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简介
•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 家、地球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大陆漂移 说的创始人。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 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 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 内亚湾非常吻合。 •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 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 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 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 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
• • • • • • • • 海底火山 海底地热流异常„ 负重力异常带 洋底沉积物厚度和年龄 „ 洋壳年龄 贝尼奥夫带 „ 对称的磁异常条带 „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 海底磁异常 深海钻探结 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项关键 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思想
• 地幔内存在热对流,洋中脊下的高温上升 流 • 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先期 形成的洋壳被 不断向外对称地推移使中脊 保持 隆起并有地幔物质不断涌出 • 洋壳至海沟-岛弧受阻于陆壳而俯冲下沉、 融熔于地 幔,洋壳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 平衡。新洋壳从洋中脊推 移到海沟大约需 要2~3亿年的时间
同位素测年的创始人——英国的霍尔姆斯 (Holmes)于1928年提出了地幔对流说
地幔下层物质因受热膨胀而上升,地幔上层物质因温 度低密度大而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循环流动。在对 流的早期阶段,上升的地幔流到达原始大陆中心部分, 就分成两股,并朝相反方向流动,从而将大陆撕破, 并使分裂的大陆块体随地幔流漂移。裂解的陆块之间 便形成海洋。上升的地幔流因减压而熔融,变成岩浆, 岩浆冷凝后构成洋底盒岛屿。地幔流的前缘碰到从对 面来的另一地幔流时,就会变成下降流,从而牵引大 陆块体向下运动,并使大陆边缘挤压褶皱。当对流停 止时,褶皱体因均衡作用而上升,形成山脉。与此同 时,地幔流也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曳,并形成海渊, 即海沟。
大陆漂移说基本内容

大陆漂移说基本内容
大陆漂移说是一种以地质学家德国教授斯特里格提出的在1858年,暗示地壳由平台和洋壳组成,并由其漂移至现今的论点而得名的理论。
斯特里格在他的科学著作《地质论》(“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中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论:“大陆可能是通过外力和内力改变地球表面,而岛屿可能沉积或改变,并由此产生,而不是被固定的板块。
”根据大陆漂移说,海洋地壳能够运动,向南和北滑动,形成现今有效的构造,同时,大陆也在漂移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被斯特里格所推崇,被他的后人们以不断的研究发现证明,但也有一些其他的理论,被提出来反驳斯特里格的理论。
两个最突出的理论是:英国地质学家伯特兰(Alfred Wegner)提出的洋水上升说和美国地质学家和水文学家塞费罗(J.T.Jones)提出的地震移动说。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洋学家们发现当今的大陆仍在延续斯特里格的理论:大陆的板块仍在漂移着,不断的侵蚀,堆积和重组,并不断的融合,形成今天地球表面的复杂构造。
斯特里格的理论也让地质学家们继续探讨地壳的特性,了解海洋和大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扩大或缩小传递能量,所以理论可以继续让学者深入思考和探讨未来地球演变和现今地质变化的趋势。
总之,大陆漂移说仍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有助于地球科学家继续探索地球形态变化,它也为我们地球新的地质发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大陆漂移说简介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大陆漂移ppt课件

地层学的证据显示,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在地质年代上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这表 明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地球物理学的证据
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场的测量结果表明,不 同大陆上的重力异常存在一定的 关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重 力场中是相互关联的。
磁场异常
地球磁场的研究表明,不同大陆 上的磁场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磁场 中是相互关联的。
古生物分布
不同大陆上的古生物分布表明,许多 物种在数亿年前是相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 变化,这表明大陆也在移动。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揭示了不同大陆上的生物历 史和演化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大陆的 位置在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地层学证据
地质构造
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表明,许多地壳板块在过去是相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板块发生了分离或碰撞,导致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生物交流与散布
大陆漂移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 的生物交流与散布,使得一些物
种在新的地区繁殖和扩散。
05
大陆漂移学说的未来研究 和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波探测、重力测量 等,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大面积的观 测和测量,研究地表形变、板块运动等现象,验证大陆漂 移学说的预测。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预测未来板块运动趋势,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理论支持。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古地磁研究
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了解古代板块位置和运动轨迹,验证大陆 漂移学说的历史记录。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2020年4月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关键词:演进,漂移,学说,起源,大陆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简介: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起源;支持证据;发展;思考自从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被提出后,便在欧美国家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时,由于人们对地球外层构造特征的认识程度有限,之前的地质构造发展成果难以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排斥。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深海测深技术的发展,才为大陆漂移学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演化成为如今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第一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人称为魏格纳猜想,从此由一张世界地图引发猜想在欧美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者对此都持反对态度。
但魏格纳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跨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古生物、地质等学科知识,并先后两次去格陵兰岛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格陵兰岛以每年lm的速度在缓慢漂移。
三年后,魏格纳整理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该书中指出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级澳大利亚在遥远的古代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板块,后来在离心力和潮汐作用下,大约2亿年前,这个完整的板块出现了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说简介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
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so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