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地壳运动理论概述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地壳运动理论概述一.首先了解什么是地壳这里说的地壳,其实指的是岩石圈。
地球半径平均6370千米。
1.地壳平均深处17km以上部分为地壳,陆地平均33km厚度,海洋平均7km厚度,最薄处是深度为11km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地壳1.6km。
2.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平均深度2900km到地壳之间的部分叫地幔。
其中平均80km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叫岩石圈。
400km到80km部分叫软流层。
3.地核地心到地幔之间叫地核。
二.三种理论概述1.大陆漂移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巴西东部和几内亚湾很契合,而且两地的生物化石也有一定亲缘性。
2.提出:大陆本来是一块,后来飘开了。
3.对象:陆地。
4.动力:地转偏向力和万有引力。
5.界面:大陆在岩石层漂移。
6.优点:打破了大陆固定不动的传统观点。
7.缺点:陆地漂移界面太粗糙,阻力过大,地转偏向力和天体间万有引力不足以推动大陆分离和移动。
2.海底扩张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海地山脉处地质最年轻,距离海地山脉越远处地质越老,而且两边呈现对称分布,而且整个大西洋地质年轻都不超过2亿年。
2.提出:地壳在海地山脉处由地幔对流产生,新地壳的产生推动两边地壳的运动,最远端的地壳遇到密度较低的地壳会没入其下,由于大西洋地壳运动速度是4cm,差不多两亿年能够运动完一个单程,所以地质年龄不超过2亿年。
3.对象:岩石圈。
4.动力:地幔对流。
5.界面:地壳(岩石圈)在软流层运动。
6.优点:给大陆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以及运动界面相比较而言阻力降低很多。
7.缺点:还不能解释山脉等地质现象。
3.板块构造1.发现原因:人们综合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同时考虑山脉,地震带,火山带等地质现象。
2.提出:地球大陆本来是一个整体,岩石圈是很多板块构成,大陆在板块之上,板块在地幔上升处分离,导致其上的陆地也会分开,在远端处密度较大的板块没入较小的板块下,其上的陆地也会慢慢靠近,挤压形成了山脉。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海洋科学导论简答题

***23、简述科氏力的基本性质?a.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b.如果人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看,在北半球它垂直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恰恰相反,即指向左方;c.科氏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d.水平科氏力的量值与物体运动的速率及地理纬度的正弦(sinφ)成比例,在赤道上为零。
***6、用八分算潮法列出农历二十二日厦门和大连的高低潮时(地方时)。
八分算潮法:高潮时=0.8h×[农历日期-1 或 16]+高潮间隔(农历十五前减 1,后减 16)高潮间隔:月中天时至下一个高潮发生时刻的时间间隔厦门的高潮间隔为 0002,大连为 1055厦门:0.8×(22-16)+0002=04500450+0612=11020450+1224=17141714+0012=2326故厦门高潮时为 04:50,17:14,低潮时为 11:02,23:26大连:0.8×(22-16)+1055=15431543+0612=21551543-0612=09311543-1224=0319故大连高潮时为 03:19,15:43,低潮时为 09:31,21:55***39、简要介绍ENSO及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与SOI之间的关系?ENSO是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
(埃尔尼诺一直是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一弱的暖洋流,它代替了通常对应的冷水。
不过,近年来埃尔尼诺的名称已倾向于用来指一种更大尺度的海洋异常现象,它不是每年而是3~7年发生一次。
埃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出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
南方涛动,用以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事件(埃尔尼诺)同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关系。
当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出现正(负)距平时,南方涛动指数往往是负(正)值,两者的负相关系数在-0.57到-0.75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
和主要区别
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1、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洋壳俯冲带,由于其下部逐渐熔化、混合而消亡,所以贝尼奥夫带又称为大洋壳消亡带。
海底扩张说对于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征,都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特别是它提出一种崭新的思想,即大洋壳不是固定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
地表总面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既然有一部分洋壳不断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壳逐渐消亡。
这一过程大约需2亿年。
这就是在洋底未发现年龄比这更老的岩石的缘故。
3、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
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
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
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
所以,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
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
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
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
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
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
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
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
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
二、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1、联系:
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哈里·赫斯在阐述他的海底扩张说时,很清楚他的理论“与大陆漂移说并不完全相同”(1962,617)。
按照大陆漂移说的思想,“大陆受某种未知力的驱动,在海底壳层上漂移”,但他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大陆“被动地浮在地幔之上,当地幔物质从海底海丘上流出时,大陆便横向移动开来。
”
海底扩张说的诞生,可以解释一些大陆漂移说无法解释的问题。
当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赫斯教授的“海底扩张”学说所代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海底扩张说”的出现才为“大陆漂移说”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形成。
直到60年代后,被人们一度冷落的“大陆漂移”学说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
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继“海洋扩张说”之后,又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更加丰富和深化了“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又使一些地理和地质现象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释,虽然有些理论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
2、区别: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
(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像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
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岩石圈包括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岩石固相线之上的部分。
从力学观点看,它是能承受长期应力的地球表壳。
板块学说逐渐在地学界取得了普遍的承认,它看似简单,其实有深刻的道理。
板块构造,也可以说是缝块构造,在地球表面各种尺度的构造中都有表现,甚至在变形最剧烈的台湾碰撞带上,陡立的褶皱也是由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灰岩块体和它们之间的断裂所组成。
从构造物理观点来看,由于岩石流变性质的非线性,地壳变形主要集中在一些狭长的带上,而这些活动带之间的广阔区域则只承担很小的变形。
这些广阔区域就是块体,而狭长的活动带则是块体间的边界。
流变学本构关系的非线性主要表现为应变速率与应力关系中应力项的指数n上,n越大则非线性越强烈,活动带越窄。
正是这种流变学基础决定的板块构造的几何学在各种不同尺度的构造中都有所表现。
题目: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葛禹彤
学号:12564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