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大陆漂移

合集下载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认识和解析。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191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而不是固定不动的。

韦格纳认为,大陆漂移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热潮。

1.1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广泛认可的证据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陆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古气候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例如在南极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现了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地质特征。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还能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这些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大陆漂移的争议和完善尽管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但在其提出之初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机制,也无法提供合理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磁学的进步,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完善。

很快,板块构造学说随之提出,成为了对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地球科学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外层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动力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填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不足,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4.6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4.6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注意六大板块位置和名称
观察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地中海 红 海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脉
菲律宾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马来群岛

大 洋 海 岭
大 洋 海 岭
大 洋 海 岭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三、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1)板块的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 (2)板块运动形成: 碰撞——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海洋(如大西洋)
四、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红海的形成
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在喜马拉雅 山脉地区能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印度洋 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当这两 大板块还没有碰撞前这里是古 代的海洋,当发生碰撞后,地 壳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脉,所以 会在这里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 化石。
一、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 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玛拉雅山脉 (板块的相互张裂) (板块的相互张裂)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板块
想 一想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 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德国著名的地球物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 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理学家——魏格纳,他
是 “大陆漂移说”的创 始 人。他30岁那年,有一 天在观察世界地图时, 意外的发现……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
1. 起源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
地理形态。

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证明和广泛接受的,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的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变形。

2. 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
为前者的“漂移”现象是后者“板块运动”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规律。

3. 证据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缺乏
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它。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地震、磁
场和岩石等方面的研究逐步累积了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和重
要性。

而这些证据也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证实提供了支持。

4.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GPS等技术手段精细测定了板块运动的速率和路径,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规律等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持的科学理论。

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和地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漂移现象解释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漂移现象解释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漂移现象解释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解释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大陆漂移现象等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

本文将介绍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现象的解释。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由许多不规则形状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球表面移动和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组成,相对较厚而较轻,而海洋板块主要由较薄而较重的海洋地壳组成。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类型的相对运动方式:边界滑移、边界发散和边界俯冲。

首先,边界滑移是指板块之间沿着平行移动而没有显著的相对上升或下沉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方式常见于板块内部,例如旧金山附近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该断层带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边界,两个板块沿着断层相对滑动,导致了频繁的地震活动。

其次,边界发散是指板块之间相互远离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方式常见于海洋板块之间,例如大西洋中脊。

在大西洋中脊上,地幔岩石从地球内部向上升华,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随着地幔岩石上升,新的地壳形成并逐渐扩大,导致大西洋两岸的板块逐渐远离,同时在板块间产生火山和地震活动。

最后,边界俯冲是指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方式常见于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之间,例如安第斯山脉。

在位于南美洲西侧的安第斯山脉,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

由于太平洋板块较重,它沉入地球内部,同时形成了安第斯山脉,并导致了大量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陆漂移现象可以通过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

早在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并不断变换其位置的。

魏格纳主张,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他将其命名为“盖亚大陆”。

魏格纳提出了一系列证据支持他的大陆漂移理论,其中包括大陆的拼合、岩石的对应分布、古生物化石的分布以及地质构造的一致性。

例如,南美洲的东岸和非洲的西岸拥有非常相似的岩石类型和古生物化石,这可能是两个板块曾经连接在一起的证据。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由几块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上移动和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和海洋地貌。

而大陆漂移理论正是解释了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1912年提出。

根据魏格纳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可以移动的,并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

他发现大陆上的地貌和地质构造在地球各大洲之间有着相似性,例如南美洲的东北海岸与非洲西岸的形状相似。

此外,他还通过Paleozoic时期化石的对比发现,相同类型的化石可以在现在相隔很远的洲际上找到。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但该理论在提出之初遭到了很多反对。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和地震学研究的进展,板块构造理论逐渐得到认同。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包括地震带、火山带和构造带。

在板块构造理论中,地球上的板块不断运动并与其他板块发生碰撞、俯冲或拆离。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了地震和火山活动,并导致了地表的隆起和沉降。

这些板块运动和相互作用,也是形成山脉、大洋和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的联系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是相互关联的,两者相互支持和解释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大陆漂移是板块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大陆在板块之间移动的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则更全面地解释了地球上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

大陆漂移被看作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动力源”。

板块的运动和漂移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地幔处于不断的对流状态,释放出的热量使得岩石板块上升或下降,从而引起板块的运动。

板块边界上的火山活动和地震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2)格纳的大陆漂移论据
• • • • • • • A.海岸线轮廓相似 B.不同大陆间地层、构造间的联系:北美-欧洲,南美与非洲 之间地层、褶皱带可衔接。 C.古生物:如中龙在巴西、南非C-P淡水湖泊相中出现。 D.古冰川: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都发育有C大陆冰川。 E.古气候:C冰川、煤、石膏、岩盐、沙漠砂岩分布对古气候 带的反映。
第一章 大陆漂移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2.反对意见及漂移说的衰落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1.大陆拼合 2.地质构造的连接 3.地层、矿床发育的证据 4.古生物证据 5.古冰川、古气候方面的证据 6.古地磁与大陆漂移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1.大陆拼合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思想最初是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 形中得到启发,Wegener(1921)和Du Toit(1937)在他们 的早期研究中都使用了这种方法,然而反对漂移说的人注意 到大西洋两侧的海岸线看起来相似,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进一步研究表明:科学的拼合应该是在地球面上而不是在平 面上,应以大陆坡而不是以海岸线作为大陆与大洋的界限, 并且还需要有严格的数学证明。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布 拉德(F.Bullard)等借助电子计算机把大西洋两岸很完美地 拼接起来,结果重叠区和空隙区都很小,(许多重叠区能被 大陆分裂后在边缘的新生地质体解释,如尼日尔三角洲,巴 哈马滩碳酸盐礁),而且20亿年前的古老岩系,在南美和非 洲之间衔接很好。
大陆漂移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2.反对意见及漂移说的衰落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1.大陆拼合 2.地质构造的连接 3.地层、矿床发育的证据 4.古生物证据 5.古冰川、古气候方面的证据 6.古地磁与大陆漂移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一般公认德国气象学 和地球物理学家Alfred Wegener是大陆漂移学说的 创始人,他把简朴零散的 大陆漂移思想发展成一个 完整而系统的传说著作: 1912年《大陆的生成》一 文;1915年《海陆的起源》 一书系统论述大陆漂移问 题。
(1)主要反对意见:
B、大陆漂移的驱动力
Wegener提出的驱动力有两种:
离极力—经计算只占重力的几百万分之一, 不足以引起两极向赤道漂移; 潮汐力—经计算非常小,只有10-4达因/cm2, 远不足以推动大陆向西漂移。
(1)主要反对意见:
C、大地测量数据的精度
Wegener曾利用一组大地测量数据论证大陆漂移, 他引用天文测量成果指出格陵兰东北与欧洲之间的 距离,以每年35m的速度在逐年增加,但当时的测 量精度及技术条件远不足以来证实或否认大陆漂移, 这组误差甚大的大地测量数据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抨 击。
@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3、地层、岩石、矿床发育的证据
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古生代以来的 岩石地层发育彼此不同,但其内部各陆 块之间则彼此相似,如北美东部和西欧 英国等地都有D 老红砂岩(陆相、干旱、 磨拉石),而冈瓦纳大陆各陆块上则分 布着相同的C-P,如南美巴西和非洲。
@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 2.地质构造的联接
Wegener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就已收集了一些 不同大陆的褶皱带可以衔接,如:北美纽芬兰 的加里东褶皱带与西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 里东褶皱带遥相呼应;阿巴阿契亚山海西褶皱 带东端没入大西洋,而在英国南部和中欧一带 复又出现;非洲南端开普山脉与南美布谊诺斯 埃利斯附近的山脉地层和构造可彼此衔接。 进一步研究表明,如果把全球各大陆拼合到 一起,则地槽与山脉就不会突然终止,而是形 成一个环绕着大陆的连接带。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2.反对意见及漂移说的衰落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2.反对意见及漂移说的衰落
(1)主要反对意见: A、漂移机制 B、大陆漂移的驱动力 C、大地测量数据的精度 D、其它
(1)主要反对意见:
A、漂移机制
由于当时认识水平有限,对 漂移方式和动力所做解释,难以 自圆其说,魏格纳从地壳均衡观 点出发,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 块像冰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 质岩浆里,大陆Si-Al块就在SiMg层上漂移,当大陆漂移时,其 前方的洋底被大陆所掩覆,而在 它的后方,新的Si-Mg层洋底不 断地露出来。但事实上,洋底硅 镁层并不具塑性和流动性(花岗 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以后才知 道实际上上地幔的软流圈才是有 一定流动性。)
D、其它
对漂移说列举的地质、古生物等方面证据,固 定论者或不加理睬或另加解释,如将冈瓦纳大陆CP冰川作为山岳冰川、古生物分布的陆桥说等。
30-40年代—漂移学说衰落, 固定论占统治地位
当时许多地球科学家抓住 Wegener学说中的某些缺点和 错误,结果把其合理内核也抛 弃了,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荒唐 的怪论。1930年11月,刚满50 岁的Wegener在第四次格陵兰 探险遇难后,他所创立的漂移 学说也随着衰落了。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5、古冰川与古气候方面的证据
Wegener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观点对许多证据都来自他对古冰 川、古气候的研究。 古冰川:在 Pz2 (三亿年前后 C)南美洲、非洲、印度、澳 大利亚和南极洲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分布极广,呈放射状 流布,显系大陆冰川,而非山脉冰川,而上述地区除南极洲外, 现在均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 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部地区,冰川运动方向却是从岸外向内 陆,反映古冰不是源于本地。说明上述大陆当时曾连在一起, 为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古陆,位于极地寒冷地区。 古气候:除古冰川之外,蒸发盐、珊瑚礁、红层等作为另一 些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形成时的纬度。Wegener曾将 С蒸发盐、煤等分布标在联合古陆上,其中岩盐、石膏、沙漠 砂岩均集中在干燥的亚热带与它们所要求的古气候条件完全相 符,为联合古陆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赤 道
石炭-二叠纪时南半 球各大陆广泛分布有 冰川沉积和擦痕,大 都在现代赤道附近。 但若把上述各大陆 拼合在一起,则擦痕 方向指示存在一个具 有共同中心的大陆冰 盖。也正好是寒凉型 舌羊齿植物群的分布 区。
陆生脊椎动物的分布
• 四足短矮的 陆地爬行类 水龙兽,广 泛分布于南 美、南非、 印度、南极 等地。 • 不可能漂洋 过海,只能 通过陆地迁
• 4、古生物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 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如斯奈德 在1858年,首次提出大西洋两侧大陆拼合时,就用 两侧古生代煤层中的植物化石相似性来论证。 Wegener 也收集了古生物证据,如中龙(淡水生活 的小型水生爬行类),在巴西和南非 C-P 湖相地层 中均发现,水龙兽、肯氏兽等两栖类的爬行类动物 群在各大陆上均有分布,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 布于冈瓦纳大陆的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 南极大陆的Pz2地层中。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随着布拉德等人对大西洋两缘所作 拼接获得成功,使得人们进而考虑其它 大陆的拼接问题,提出了多种拼接方案, 下图是迪茨和霍尔登在1970年提出的一 种联合古陆拼合方案。拼合结果形成联 合古陆,可以合理地解释一系列问题。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随着布拉德等人对 大西洋两缘所作拼接获 得成功,使得人们进而 考虑其它大陆的拼接问 题,提出了多种拼接方 案,下图是迪茨和霍尔 登在1970年提出的一种 联合古陆拼合方案。拼 合结果形成联合古陆, 可以合理地解释一系列 问题。
联合大陆(Pangea)
Wegener(1922)
晚石炭世
浅 海
洋 盆
陆 地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1)漂移的两种趋势 ①自地球两极向赤道移动,如 2 亿年前在南极的 南半球诸大陆向北四散漂移,并在非洲、印度和欧亚 大陆之间形成阿尔卑斯—希马拉雅褶皱山系,—动力 机制,是重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作用结果。 ②向西漂移,如美州大陆西移因太平洋底的阻力 在大陆西缘形成科迪勒拉和安底斯山系,在大陆东部 则脱落下一些落伍的碎块形成的岛屿,如亚洲大陆后 方的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岛;澳洲大陆东面的 新西兰等—动力机制是由太阳与月球对地球引力所产 生的潮汐力引起的。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Wegener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刚性Si-Al层组成, 它漂移在较重的粘性的Si-Mg质洋底之上,Si-Al层曾 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由于褶皱使其面积减小而厚度增 大,在Pz末期和Mz初期曾形成统一的联合古陆 (Pangaea 泛大陆),中生代以来(J开始)联合古 陆分裂,并发生巨大的水平位移,逐渐漂移到现在位 置上。由于原来大陆是一大块,故也只有一个围绕泛 大陆的广阔海洋,叫泛大洋(古太平洋)。以后由于 各大陆分离,产生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 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之太平洋。
地球的磁场
地磁南极 地理北极 D 水平面 H I Z 垂直面 F L
北 地磁南极
地理北极
a.
地理南极 地磁北极 图 3—12 地磁场及其基本要素
观 20 点世 的纪 动地 向球 动 力 学
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并为地学界普遍接受是 50年 代中期以来地球物理学取得巨大进展后实现的。越 来越多的古地磁资料表明,大陆相对于地极的位置 发生过重大改变;上地幔低速层的发现及其缓慢流 动的塑性性质的确定,使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上滑 动,(并非 Wegener 的 Si-Al 在 Si-Mg 层上滑动,也 不是Holmes的地壳在地幔上的滑动),海底扩张说 的确立为大陆漂移提供了驱动机制。同时,地质学 家积累了更丰富的资料来证实大陆漂移的存在,于 是大陆漂移说在新的基础上复活和发展,而成为板 块构造理论的主要支柱之一。
(1)主要反对意见:
A、漂移机制
当时英国著名的学者、剑桥大学地球物理 研究所的杰弗里斯(H. Jeffreys, 1924)为首 的地球物理学家坚决反对大陆漂移说,他们断 言,洋底是硬的,大陆象船一样航行在洋底或 Si-Mg层上在力学上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连大 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吻合这一点也拒不承认, 坚持凡不能用数字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