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认识和解析。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191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而不是固定不动的。

韦格纳认为,大陆漂移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热潮。

1.1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广泛认可的证据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陆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古气候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例如在南极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现了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地质特征。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还能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这些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大陆漂移的争议和完善尽管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但在其提出之初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机制,也无法提供合理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磁学的进步,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完善。

很快,板块构造学说随之提出,成为了对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地球科学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外层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动力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填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不足,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和英国的霍尔姆斯都支持魏格纳的假说。

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

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

迪茨、希曾,以及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

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

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

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好嘞,今天我们聊聊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可不是一本正经的教科书,而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轻松聊聊,看看大自然是怎么搞定这些“漂流”大事的。

你想啊,咱们地球表面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满是块块儿的大陆。

每一块儿大陆都是独立的,就像咱们在街头巷尾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小店,各有各的特色。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些大陆一直都在那儿,一动不动,其实可不,早在几亿年前,它们可都是一整块儿的哦。

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拼图,没了边,没了角,简直就像一块大披萨,给人一口吃个痛快。

后来,这个披萨就被切成了无数块,各自漂流,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德国气象学家。

大约一百年前,这位大哥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他觉得,这些大陆就像“流浪汉”,在地球的表面上四处游荡。

魏格纳可是个有点儿“二”的人,他看了看各大洲的轮廓,突然觉得它们像是拼图的一部分。

脑洞大开啊,结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搞得当时的科学界一阵轰动。

可惜,那时候很多人对他的理论不以为然,甚至嘲笑他。

你说,真的,有时候真是“无视马后炮”,总有人对新想法冷嘲热讽。

这个理论经历了很多波折,直到后来的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

等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家发现地球的地壳是由几个大板块组成的,这就像一块块拼图,它们在慢慢移动,互相挤压、碰撞,甚至相互撕扯。

这时候,板块构造学说就应运而生,真是“神来之笔”。

各大洲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清晰可见。

比如,非洲和南美洲,它们在遥远的过去可是亲密无间,现在却隔着一片汪洋大海。

你还知道吗?这些板块运动带来了不少奇妙的现象。

比如说,火山和地震。

火山喷发就像是地球在发脾气,喷出岩浆、火焰,真是壮观得让人目瞪口呆。

而地震呢,就像地球在打个小喷嚏,整个地面瞬间晃动,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正因为这些运动,才让地球保持着活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形,有山、有河、有湖,还有那些壮丽的自然奇观,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
1. 起源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
地理形态。

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证明和广泛接受的,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的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变形。

2. 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
为前者的“漂移”现象是后者“板块运动”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规律。

3. 证据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缺乏
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它。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地震、磁
场和岩石等方面的研究逐步累积了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和重
要性。

而这些证据也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证实提供了支持。

4.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GPS等技术手段精细测定了板块运动的速率和路径,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规律等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持的科学理论。

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和地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答:大陆漂移说的主要思想大陆漂移的观点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以前,现在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作为新地球观核心的活动思想论即由此发端。

魏格纳起初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 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尽管大陆漂移说合理地解释了许多古生物、古气候、地层和构造等方面的事实,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

直到50 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 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予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地球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在海底发现或确认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全球规模的地质现象,成为海底扩张说产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60 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
“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
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是从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时刻开始形成的,科学家将对部分比2亿年前更古老
的海底地壳进一步研究.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在上述曲折的过程中探索并发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学界首肯的板块构造学说问世.最新的地球观测获得的成果,为解开板块构造学说也颇感踌躇的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等待揭之谜,以及弄清长达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回顾20世纪的地球科学发展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研究地球活动创造了契机,同时,对我们综合理解已细划为地质学、古生物学、观测学、地震学等的地球科学领域,提供了良机.从以上意义说,“大陆漂移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