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国民性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
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
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
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内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该著作虽然被后来的许多学者贬斥为“模仿”之作,但作为第一部在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语法著作,拉开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序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重德把中国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3]第一时期从1898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马建忠、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语言学家都曾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汉语有别于英语的特点。
英汉名词对比研究分析

• all the year round一年到头 • all the time一直 • 无论刮风遇下雨、全心全意怎么翻译?
• Rain or shine, we must arrive there on time.
• we should serve people heart and soul.
3)汉语名词可以作谓语,英语名词没有这种功能, 英语中的谓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动词或系动词充当
•
• •
名词分类_____Fra bibliote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有名词 | | |名| | 个体名词 | | | | | | 可数名词 | | | | 集体名词 | | | |普通名词 | | | |词| | 物质名词 | | | | | | 不可数名词| | | | 抽象名词 | |
英语可数名词的复数,一般在单 数名词后加“s”或“es”。
• • • • • 一些不规则名词还有特别的复数形式 有少数名词的单复数是一样的 还有少数名词只有复数形式 有些名词复数形式表示别的意思 有些不可数物质名词加s,表示不同种类 的意思
2 语法功能对比 冒国安P16
• 1)汉语名词经常做主语、定语和宾语,
• • • • • •
静坐罢工 简易门诊所 退席,退场 失败 组织,团体 保密
• 创举,开篇 • 故障 • 维修
• (二)有些英语名词的性(gender)采用形态 变化来表示,这些名词在汉语却用词汇 手段来表示。
• (三)英语的名词有数的范畴。汉语名词本身没 有“数”的表示,数的概念通过其他方法来表 示,如将名词与数量词组合等方法。 • a pen 一枝笔 • two flowers 两朵花 • three children 三个小孩 • a set of furniture 一套家具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比分 析 有 时也 不 能 不 谈 词源 和 语 言 的 某 些历 史 演 变 ” ] 。
开 放 以来 , 随 着 中外 交 流 的 日益 频 繁 ,英 汉 语 言 对 比研 究
L n u t C )或 对 比分 析 ( o t a t v A a y i ) , ig i iS s C n r s ie n l s S
多汉语有另 于英语 的特 点 。 “ 们的对 比研 究虽有移植 的 土 l 他
成 分 ,但 其 中 包 含 着 认 真 的 鉴 别 和 自已 的独 特 创 造 ,对 汉
理论 和 方 法 。
关键 词 : 英汉语 言
对 比研 究
性 质 范 围 宗 旨目标
理 论 方 法
一
、
英汉语言对 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年 。这 一 时 期 , 马 建 忠 、黎 锦 熙 、 吕叔 湘 、 王 力 、高 名 凯
.
语 言 的 对 比研 究 又 称 对 比 语 言 学 ( 0 t a t e 等 语 言 学 家 都 曾对 英 汉 语 言 进 行 了 对 比研 究 ,并 提 出 了 许 C n r i s v
英 汉 语 言 对 比 研 究 作 为 对 比 语 言 学 的 一 个 方 面 , 主 也 呈 现 出 繁 荣 发 展 的 势 头 。据 王 菊 泉 、郑 立 信 的 统 计 ,仅 要 是 对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进 行 共 时 的 研 究 , 描 述 它 们 之 间 的 异 “ 9 5  ̄ 2 0 年 国 内 这 方 面 的论 文 就 已 超 过 2 0 篇 , 专 1 9 年 ]0 3 10 同 , 并 将 其 研 究 结 果 应 用 于 其 他 相 关 领 域 。在 揭 示 其 异 同 著 和论 文 集 有 1 4 之 多 。 ” E 2部 5 ]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英文化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语言实践中,中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礼貌用语、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中英双方的交流效果,也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挑战。
在礼貌用语方面,中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对称性和尊重度上。
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对称的称谓来表示尊重,例如“先生”、“女士”。
而在英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Mr.”、“Mrs.”、“Ms.”等称谓来表示身份和尊重。
此外,中文中的敬语使用频率较高,表达方式也比较委婉,而英文中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在表达方式方面,中英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人们喜欢使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实际和简洁。
例如,在中文中,人们可能会说“水滴石穿”,来比喻
坚持不懈的力量,而在英文中则可能会直接说“persistence pays off”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中国,礼仪和面子很重要,人们注重团体和家庭的利益,而在英国,个人主义和自由则更受重视。
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态度。
总之,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不仅可以提高交流的效果,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 1 -。
国内英汉语用对比研究综述

境的对比研究、 用前提 、 语 指示语 、 言语行 为的跨文 化研 究 、 话结 构 、 交 用语 、 用 移情 的对 比分析 、 会 社 语 探讨 英汉 对 比语 用学 的应 用前 景
除 此之外 , 余 龙 、 许 何兆 熊等 在他们 各 自的著 作 中也 分 别对 英 汉语 用对 比的 一 些 理 论 问题 作 过 阐
作全面的、 系统的 、 科学的描写与解释。围绕这个 目 标, 其研究任务分为 4点:) I全面地建构本学科的理 论框 架 和体系 , 确 其学 科 性 质 、 明 研究 目标 、 务 和 任
研究 内容 ;) 过系统 的对 比研究 , 2通 揭示 英汉 语言使 用上 的异 同 ;) 3 描写 和解 释英 汉应 用上 的语 用原则 ,
及理论研究 、 语用 预设 、 话语结 构、 指示语 、 交往规 则 、 际行 为 、 交 委婉语 和禁忌 语 、 性别 歧视 、 语用 失误
等多个方 面。另 外 , 些语 用 学 和跨 文 化 交 际学 的 一 专著也部分 地 涉及到 语用对 比。
一
述。许余龙在《 比语言学概论》 J 对 一书 中提 出语
[ 收稿 日期】2 0 —1 —1 01 2 8
的语用 结构进行 对 比。何 兆熊 在《 编语用 学概 新 要》 中提 出 了不 同的 意 见 , 认 为语 用 学 是 采用 他 对 比语言学( 指语音、 语义 、 语法等层面的对 比研究) 的研究方法对 语言的语 用层次进行 研究 的一 门学
用 对 比可 以从语 言表 达 方式 和语用 意 义这 两个方 面 来 着手进行 , 以 比较 相似 的语 言 表 达方 式 中的 语 可 用功 能 , 也可 以 比较 相 同 的语 用 功 能 在两 种语 言 中 通过何种 形式 来 表 达 。 另外 , 他认 为 还 可 以对话 语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ContrastiveStudiesofEng1ishandChinese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3序近几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热潮,叫做汉英比较研究。
投身于这种研究工作的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注视着一位身居前列,奋勇争先的来自厦门的中年人一连淑能。
为什么连老师的成绩比许多人好呢?除了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之外,我估计厦门大学的师、友,尤其是几位前辈学者的指点提携,对他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汉英比较研究有许多条路可走,连老师的着眼点是语法和修辞。
这是一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路。
他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0.Jespersen,H.W.Fow1er,R.Quirk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
脚踏实地,取材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
关于本书有什么内容,可供什么人使用,作者在前言中已经作了介绍,我不必饶舌。
但是书中有好些精采之处,我忍不住要说几句。
例如作者指出:1.英译汉往往要破句重组:Inthedoorway1ayat1easttwe1veumbre11asofa11sizesandco1ors.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三白六色,大小不一。
2.英语用指物主语的句子,汉译往往要改用指人主语:Anideasudden1ystruck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汉译有时要用动词代替英语原句中的抽象名词:Hehadsurfacedwith1ess visibi1ity inthepo1icydecisions.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4.汉语“他能吃能睡”,英语该怎么说呢?rt Hecaneatands1eep,,?Whocannot?”Hecaneatwe11ands1eepwe11,,?"eatwe1Γ,可能指吃得好,肯花钱在食品上面。
作者的答案是:Heisagoodeaterandagoods1eeper.。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两国居民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感受,揭示两国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异同。
本文将首先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概述中英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背景。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和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两国居民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将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满意度、情感状态、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本文期望通过比较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两国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两国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
二、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情感与认知评价。
自从20世纪50年代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两国居民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在中国的文献中,主观幸福感多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家庭观念、社会地位等因素紧密相连。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家”的重要性,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等往往是评价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即使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同样重要。
相较之下,英国的文献则更多地从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出发,探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在英国,个体的自由、独立和选择被认为是幸福的关键。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质条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英汉对比研究评价

英汉对比研究评价
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英汉对比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英汉对比研究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其次,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原理。
此外,英汉对比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
总之,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它的结果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的参考,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因此,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国民性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中英两国国民性对比研究,分析国民性产生的根源,通过文化差异对比希望能够增进中英两国的相互理解,增强两国文化适应能力,减少文化摩擦,更好地促进中英两国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国民性;对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越来越多,文化的摩擦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为了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我们的文化适应能力,文化对比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中国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学要义》中指出,文化是维系民族统一而不破灭所必需的内在纽带,是体现民族特点的东西,民族性格是根植于人的内心的文化模式。
要对不同文化的产生追根溯源的话,还是要从民族的性格上来分析,也就是从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来看。
那么,什么是国民性,对于这个概念,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甚至还存在着争议性,到底怎样界定,按最为广泛的提法,对于国民性的解释是,它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有的又译为民族性,是从欧洲传入日本,在日语系统里翻译之后,又传入中国的。
国民性是一个集合概念,他具有稳定的特征表现,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所体现出的共有的文化特征、精神特质、价值观念、性
格特点、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
我们以中英两国为例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英国的国民性,一提到英国,人们一定会脱口而出一个词语:绅士。
这个词语似乎是专属于英国的。
西方有句谚语说道:一夜之间可以冒出一个暴发户,但绝不可能产生一个英国绅士。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称之为风度,是不可能一触而就的。
有人提出,英国精神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绅士道”。
绅士的传统最早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近代英国时期形成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
与此同时,绅士风度还吸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以及中世纪骑士精神,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
英国可以说是把传统延续深入到现代生活的典范国家,他们坚定的尊重着传统。
讲礼貌,包括尊重女士,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传统的标志性行为特征。
例如,上楼梯时,为防止跌倒、失足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男士应让女士走在前面,下楼梯时,则让女士随后。
坐车时,当男士要开窗、抽烟、听收音等时候,都需要首先征得女士的同意。
男士与女士一起行走在街道上时,男士应位于外侧,让女士靠商店一边行走,过马路时,男士应走在靠车停的一方,如同时跟两位女士走路,应走在中间,以免冷落其中一方。
这些都是英国男士绅士风度最为典型的事例,也是他们将传统植根于自身价值体系,外化于一言一行的表现。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有着多重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英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英国人却被称作“特殊的欧洲人”,尽管与欧洲大陆一水之隔,但是英国人与其他欧洲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他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所体现出的特有的民族精神,比如勇敢、坚持、进取、礼貌、保守、担当等等。
英国人有个如同美国人被叫做“山姆大叔”一样性质的绰号——“约翰牛”。
这个词语源于一位英国作家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这个人物其实是英吉利民族人格化的表现,他执拗但心地善良,后来经过广为流传,“约翰牛”这个有些牛劲实干家形象的词语就成了英国人的代名词,虽然当初是对英国人傲慢及固执性格的批判,但是英国人却把这一绰号看成是对他们性格特征的恰当概括,流露出的是一种自豪的情感。
任何一个国家国民性形成的原因为外乎几点,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物质生产等等。
对于英国而言,影响其国民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然地理以及历史发展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集中在靠近欧洲大陆的地区,这样的平原地势便于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
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特殊的欧洲人有着
独特的岛国心理,造就了他们保守、严谨、理性的性格特征。
但是
英国人又是积极进取的,极具冒险精神的。
这要从历史的因素来分析,英国作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曾经多次遭受外敌的入侵,英国的历史和整个欧洲文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罗马人的征服,给不列颠带来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城市管理,道路系统,后来又传入了基督教;盎格鲁—撒克森人的入侵,把日尔曼的马尔克原始民主制引入了英伦,诺曼底征服把欧洲大陆完备的封建制度带到了英国,并使英国和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
英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真正的“英国人”恰恰不是英格兰人而是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人,他们直到今天仍然顽强的保留着很多历史传统,英国没有统一的节日,甚至参加国际体育比赛都要分成四个部分参加。
可以看出,正是这样的地理历史原因锻造了不列颠民族的勇敢、机智、有耐心、自我克制和冒险开拓的民族性格。
那么,中国的国民性是怎样的呢?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是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最早进行直接研究的人,他在1894年出版《中国人的气质》(或译《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列举了中国人爱面子、勤俭、保守、孝顺、慈善等26种性格特点。
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做过颇为深刻地研究。
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在《我国民族的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有重人伦、法自然、重中庸、求实际、尚情谊、崇德化6种特点,而这6种特点有优点也有缺点。
中国的国民性是建构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与世界其他文化类型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形成,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从地理环境看,中国既有不可逾越的高山绵亘于西北,又有大海徜徉于东南,有文化学者说是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中华文化是植根于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与中、西亚的游牧民族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不同;从社会结构看,宗法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成为世界史上的特例,自然又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
正是由这些因素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合凝聚、务实求稳、重民尊君、重家族轻个人、重经学轻科技、重人事轻鬼神的文化特征,又由这样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贵和尚中。
当然在如今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为了更好的推进本民族的进步,我们在对待国民性问题上,对于其他民族性格是采取包容态度,以求吸纳其他民族优秀品质改造本国国民性的劣根,而对于我国的民族性格,在尊重传统优秀民族精神基础上,更多的是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自身的不足。
以下我们从中英两国国民性对比中来分析审视自身优劣。
在中英两国,有几句谚语可充分表示两国的国民性。
英国人有言——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
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
中国谚语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两句谚语展示了中英两国国民性的区别,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比较:相对于中国人,英国人更务实一些,更重视行动而不是规划和总结。
这要归结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国人是理性思维,重视演绎,而中国人则是重视归纳。
英国人的组织纪律与合作精神非常突出,这归功于英国人能够自我约束,在集体完成事情中,英国人强调必须人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在完成一个事情的时候非常务实,真诚,而且具有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能够进行自我的监督。
而在中国,组织纪律和合作精神显得尤为欠缺,这是因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坚持贯彻自己的意见而不肯退让,这样难免会有争执,争执之后又会带有情绪,经常因此导致事情半途夭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无法像英国人那样在各方面都有统一的传统。
比如做事负责、遵守时间、讲求效率、尊重他人的自由、生活富有规律等等做人做事的基本习惯,是英国普遍存在的。
在教育理念上,英国人重视对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塑造,重视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思想独立的张扬。
而中国的教育功利色彩略微重了一些,父母总希望孩子学习热门专业,而不大考虑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
中国的孩子总是最勤奋的,但是由于不是兴趣所使,最容易产生所谓的石化,缺乏创新。
究其根本,英国传统和国民性格具有一致性,英国人传统中培植了基本统一的国民性格,比如崇拜贵族,才会培养自身的绅士风度,坚忍不拔、与人合作、勇敢坚持这些精神品格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并成为一种固定的为广大民众所习惯的精神品格。
而在中国,我们应该明白自身的优势的同时,看到当前民族性格中的种种缺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完善。
虽然如今我们强调和谐社会,允许“和而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公共行为规范应该形成一种民族习惯。
希望通过这样的国民性对比研究,能够增进中英两国的相互理解,增强两国文化适应能力,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摩擦,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 1987.
[2] 黄相怀编著,《英国精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3] 张亚松等主编,《东方人性格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 傅光中、田艳玲主编,《西方人性格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