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作用机理 模型

合集下载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酶催化反应是生命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它在细胞代谢、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则是研究这些反应本质和控制机制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介绍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背景,探讨几种常见的酶催化反应模型,并简述大分子反应的特点及控制机制。

一、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背景酶催化反应是指在生物体内,酶作为催化剂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能够显著降低反应所需的能垒,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这是因为酶与底物之间形成的酶底物复合物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能量较低的过渡态,从而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和活化能。

在酶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反应速率和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建立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模型。

此外,酶催化反应的热力学特性也是研究的关键点之一,热力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反应的驱动力和热力学限制。

二、几种常见的酶催化反应模型1. 米高斯-明茨动力学模型米高斯-明茨动力学模型是最早提出的酶动力学模型之一。

这个模型假设底物结合酶的速率比化学反应速率快很多,因此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是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酶活性不会受到抑制。

但是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会逐渐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也会趋于常数。

2. 酶抑制模型酶抑制模型是一种描述酶和抑制剂之间互作关系的动力学模型。

抑制剂可以直接地或者通过结合酶活性部位抑制酶的活性。

在酶活性被抑制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呈现非线性关系,其动力学方程可以写成一个双曲线形式。

3. 酶电化学模型酶电化学模型结合了动力学和电化学的理论,描述酶催化反应的电化学过程和催化剂对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这种模型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大分子反应的特点及控制机制除了小分子酶催化反应,大分子反应也是生物体系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

大分子反应包括蛋白质合成和降解、DNA复制和修复等过程。

酶的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的作用机理有哪些

酶的作用机理有哪些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实现了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那么,酶的作用机理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1. 酶的底物亲和力酶的底物亲和力是酶催化反应的基础。

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其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在复合物中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

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是通过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的亲和作用实现的,这种亲和力保证了酶只在特定的底物上发挥作用。

2. 酶的催化作用酶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底物之间更容易发生反应。

酶与底物结合后,通过调整底物的构型或提供辅助功能团,降低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峰值,促使底物之间的键合和断裂更容易进行。

这种催化作用使得生物体内的反应能够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节省了能量消耗。

3. 酶的稳定性酶在反应中本身并不消耗,反复使用并保持稳定是酶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酶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能够保持其催化活性,这得益于酶分子的空间构象稳定以及酶的特定结构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4. 酶的调控机制酶的活性往往受到多种调控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辅因子、抑制物等。

这些因素能够改变酶的构象或与酶结合,进而影响酶的活性。

酶在生物体内往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调整自身的活性以适应生物体的需要。

综上所述,酶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底物亲和力、催化作用、稳定性和调控机制等几个方面。

了解酶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同时也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酶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广泛存在于生命体内,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能够在生物体内加速和调节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使生物体得以维持生命活动。

那么,酶的具体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呢?酶的结构与功能首先,了解酶的基本结构对探究其作用机理至关重要。

酶通常由蛋白质构成,在其特定的活性中心具有高度特异性。

酶的活性中心是一个能够识别特定底物并催化化学反应的部位。

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是基于酶的空间构象与底物的化学结构之间的配对作用。

酶的作用过程酶的作用可分为多个步骤,包括底物与酶的结合、化学反应过程、生成产物和酶的解离。

在酶的作用过程中,酶通过提供一种受控的环境,降低底物之间的结合能,促使底物之间形成过渡态并加速反应速率。

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来实现的:酶-底物互作和酶的构象变化。

在酶-底物互作机制中,酶通过辅助底物之间的结合,使底物中的键易于断裂或形成。

而在酶的构象变化机制中,酶通过在底物结合后发生构象变化,使其更容易进行化学反应。

酶的调节和活性酶的活性通常可以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

这些调节因素可以改变酶的构象和活性中心的特性,影响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一些辅助因子如辅酶、金属离子等也可以增强酶的催化活性。

结语综上所述,酶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深入研究酶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本质,为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对酶的作用机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将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是什么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是生物体内催
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所引发的方向。

酶的作用机理涉及到酶与底物的结合、反应过渡态的形成以及产物释放等多个步骤。

在生物体内,酶扮演着“生命的工厂”角色。

酶能够在生体温下加速化学反应,
从而维持生物体内繁复的代谢过程顺利进行。

酶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底物,使得生物体内的代谢通路高效而有序。

酶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底物结合、催化反应和产物释放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
酶通过其特定的活性位点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这种结合能够使底物的
化学键变得更容易断裂,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接着,酶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催化功能,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反应过渡态。

最后,酶释放产物,使得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酶的催化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底物浓度、温度、pH值等。

酶活性
一般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达到最大值。

温度和pH
值也会影响酶的构象和活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及异常的pH值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总之,酶作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酶的
作用机理,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代谢的调控和调节机制,对于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酶的催化机理

酶的催化机理

酶的催化机理酶是一种在生物体内起到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

其作用是加速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维持生命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酶催化机理是酶分子为了实现自身催化功能而运用的办法,这种机理并不简单,是一个有相当深度的问题。

1.酶的催化作用原理在酶催化下,化学反应能够通过低于其在非催化条件下需要的能量,使它们在生物体内迅速进行。

酶催化作用的过程中,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并通过激活能使反应物发生近似于失活状态的调整构形。

在这个状态下,酶有效地利用其较高的局部浓度位于酶活性中心的羟基(OH^-)和氨基(—NH2)等基团引发底物分子的化学反应。

2.激活能的降低酶催化作用最基本的作用是激活能的降低。

激活能是启动绝大部分化学反应的最小能量值。

在没有酶催化下,大多数化学反应的激活能非常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才能启动反应。

而酶通过该激活能的降低,使化学反应无需用来启动其化学反应所需的大量能量,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3.酶活性中心的特殊性酶催化主要是依靠酶分子中的活性中心。

活性中心是酶分子特有的结构,能够通过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在酶活性中心中,常常有一些与底物的功能羟基或氨基等基团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

这些氨基酸残基的配合作用导致了局部环境的改变,并进一步导致底物分子向正确的构形调整。

因此,活性中心是酶能够快速催化反应的关键所在。

4.物质转移的方向性酶催化作用的另一个特征是能够增加物质转移的方向性。

例如,在许多转移酶中,底物在进入活性位点之前,酶可以将其稳定在高能态,而这个位点在酶底物复合物中是最稳定的。

这意味着该底物倾向于与该酶“选择性地结合”,而倾向于从底物和酶复合物中解离。

5.杂交模型酶催化作用的杂交模型是酶催化作用的基本模型之一。

杂交模型有助于描述酶催化作用的各种不同形式。

它的核心思想是酶与底物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一种共同的中间体,这个中间体是酶活性中心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该杂交模型可以描述酶在催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同的构象变化。

酶的作用机制范文

酶的作用机制范文

酶的作用机制范文酶是一类能够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分子。

酶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度,但本身不参与反应,也不会改变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酶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1.酶与底物结合:酶通过与底物分子相互作用,使其与酶发生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这种结合通常是通过酶的活性部位(也称为催化部位)来实现的。

酶的活性部位通常是一个立体特异性的凹槽或裂隙,可以与底物分子的特定结构进行键合。

2.底物转换:一旦酶和底物结合,酶会促使底物经历一系列转换,从而形成产物。

这些转换的过程包括底物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酶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如稳定性氧化态、酸碱环境、金属离子等,来引导底物分子进行转换。

3.过渡态稳定:底物在转换过程中通常会形成过渡态,即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中间状态。

酶能够通过与底物结合来稳定过渡态,降低过渡态的自由能,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4.反应解离:完成底物转换后,酶会与产物解离,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以便与下一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

这种解离可以是因为酶与底物结合力减弱,也可以是因为酶通过结构变化使产物从酶的活性部位释放出来。

酶的催化机制可以通过四种基本模型来解释:酶底物复合物模型、酶的诱导模型、酶的近距离模型和酶的呈合模型。

1.酶底物复合物模型:该模型认为酶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复合物发生结构变化,使底物分子接近理想反应构型,从而促进反应进行。

这种模型强调酶的立体特异性和与底物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2.酶的诱导模型:该模型认为酶通过与底物结合,诱导底物分子发生结构变化,从而使底物分子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反应转化。

这种模型强调酶对底物的诱导和对底物结构的调整。

3.酶的近距离模型:该模型认为酶通过将底物分子靠近彼此的距离,使它们在反应发生时更容易相互作用。

这种模型强调酶对底物分子的位置安排和使反应发生的条件。

4.酶的呈合模型:该模型认为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会经历多个构象变化,使底物分子能够适应不同的转换过程。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对酶的空间构象进行分析,了解酶活性部位氨 基酸残基的位置及状态。
(4)基因定点诱变法
例: PCR定点突变技术 胰蛋白酶:Asp102→Asn102, 水解效率降低5000倍。
二、酶的作用机理
酶反应的独特性质:
• 酶反应包括两类:①电子转移;②电子+质子以及 其它基团转移。 • 催化作用涉及氨基酸侧链基团和辅因子。 • 巨大酶的结构对于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需的。 • 活性中心具有一个以上的催化基团,有利于协同 催化;结合部位可使底物以固定方位结合。
2. 底物的形变(distortion) 含义:
酶使底物敏感键产生‚电子张力‛或变形,从 而促使敏感键更易断裂。
例:溶菌酶的催化机制
129aa, 活性中心含Asp52, Glu35,催化某些 细菌细胞壁多糖的水解。
25% 螺旋 还具折叠
Fig. 2-22 The structure of lysozyme(溶菌酶). Glu35 and Asp52 are shown in while.
肽键断裂,肽键氨基部分从His57获得一个H+,氨基部 分释放;肽键羧基部分与Ser195相连,形成酰基化酶。
酰基化酶
② 脱酰阶段:水分子攻击酰基化酶, His57 吸收一个H+,OH-攻击羰基C; His57供出一个H+给Ser195,释放C末端产 物。酶恢复原状。
Fig.2-30 A detailed mechanism for the chymotrypsin reaction.
专一性底物的结构特点 活性中心结构
竞争性抑制剂的必需结构
(2)酶分子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法
DFP(二异丙基氟磷酸) 与胰凝乳蛋白酶Ser195共价结合

酶的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机理

酶的作用机理酶是一类催化生化反应的生物大分子催化剂。

它们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酶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定的空间构象和活性位点来实现的。

首先,酶具有特定的三维构象。

酶分子通常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些氨基酸残基以特定的方式折叠和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酶的三维结构。

这种特定的空间构象使酶能够与底物分子结合,并在特定位置形成活性位点。

其次,酶的活性位点是酶催化反应的关键部位。

活性位点通常由一些特定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们能够与底物分子进行特异性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这些非共价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离子相互作用等。

活性位点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使酶能够选择性地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并加速反应的进行。

酶作用的机理主要有3种:1. 锁与键(lock and key)模型:该模型认为活性位点的空间构象与底物分子的形状和结构互补。

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是根据底物的相对构象和酶的活性位点形成的。

只有当底物分子的形状和结构与酶的活性位点互补时,底物才能与酶结合并催化反应。

2. 触媒激发(catalytic activation)模型:该模型认为酶通过改变底物分子的构象和电子结构来催化反应。

酶的活性位点能够吸附底物,并使底物的键能发生变化,从而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这种吸附和变化使底物分子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从而使反应能够容易地进行。

3. 诱导拟态(induced fit)模型:该模型认为酶能够适应底物分子的结构并形成互补的活性位点。

当底物进入到酶的活性位点时,酶的构象会发生变化,形成与底物匹配的互补结构。

这种变化使底物与酶的相互作用更强,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综上所述,酶能够通过特定的空间构象和活性位点来催化反应。

它们与底物的结合是特异性和互补性的,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提高反应速率。

酶的作用机理对于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生化反应至关重要,也在工业生产和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二)班作者姓名:孙一丹王辉韩德琛指导教师:杨永丰摘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最奇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则是一大群化学反应的有机结合体。

在这不计其数的反应中,酶,作为其中极重要的一员,无时无刻不控制影响着生命体的新陈代谢。

下面我们将探索神奇的酶世界。

本文中将介绍一种我们自主设想的模型——“带孔的橡皮球”,浅释酶的催化原理。

注:本文中图片均为借助画图板工具手工绘制。

关键词:酶催化原理酶工程酶的神奇氧分子是很挑食的,如果不同时给它四个电子,它就不吃。

似乎这么慷慨大方的只有碱金属,要不然,谁愿意在常温下给那么多电子啊。

但在生物体内却大不相同。

是什么能让有机物在体内安静的与氧分子化合?是酶。

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如果靠氢离子来分解,需要稀酸加压或浓酸才能催化,而一些以纤维素为碳源的细菌真菌,则可以通过纤维素酶在温和的条件下来分解它们,从而得到养分。

一且生物的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正是因为有酶协调有序参与才使生命新陈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酶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功能?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于酶酶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当然也有少数酶是RNA,叫做核酶。

所以要认清酶的真面目,首先要搞明白蛋白质的化学情况。

一、蛋白质档案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在500余种天然氨基酸中,只有20种参与构成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

由于除了甘氨酸之外的氨基酸都含有手性碳原子,所以氨基酸有L和D之分。

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基本是L型。

根据其侧链集团的性质,这20种氨基酸可分为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

由氨基酸互相脱水缩合而形成的聚酰胺肽长链,叫做肽链。

肽链的羧基端称为C-端,氨基端称为N-端。

蛋白质是有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的,有的还携有辅酶或辅基、金属离子。

蛋白质是有其构成层次的。

1951年丹麦生物化学家Linderstrom-Lang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的一、二、三级结构概念,1958年美国晶体学家Bernal提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概念。

后经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IUBMB)的生化命名委员会采纳并作出定义。

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

如: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肽链中的局部构象,也是蛋白质复杂空间构型的基础。

二级结构也可以叫“肽键空间结构”,因为二级结构的形成几乎全是由羰基上的氧原子与亚胺基上的氢原子之间的氢键所维系。

当然,其它力也有贡献。

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片、Ω环形和β转角。

三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盘曲折叠而形成的复杂三维结构。

维持它的力主要有氢键、静电作用(盐桥)、疏水作用、配位键和二硫键。

四级结构是拥有一条肽链以上的蛋白质才有的一种结构。

这些蛋白质的肽链之间并不是以共价键相连接。

每一条肽链都有自己的一、二、三级结构。

这每一个肽链叫做一个亚基。

而这些亚基之间互相作用,形成更为复杂的三维构象,就叫四级结构。

例如,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141残基)和两个β亚基(146个残基)组成,各结合一个血红素,四个亚基通过八个离子键相连,形成四聚体。

四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疏水键。

二、催化剂那些事1.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动力学状况。

也就是说,催化剂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绝不改变反应的热力学状况。

也就是说,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不能改变吉布斯自由能。

3.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基本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如粉化)。

4.催化剂有两种催化方式:一、参与反应,后来生成。

二、直接催化(分子水平)。

三、酶海两万里我们不妨把我们知道的酶的情况列一下。

①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

②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③酶的催化条件十分苛刻。

④拥有复杂的空间构象。

⑤高温等会致其失效。

⑥经酸、碱或加热处理之后的蛋白质易被分解。

⑦有的酶活性可调。

⑧有的酶拥有辅基、辅酶或金属离子。

⑨同种功能的酶在不同生物中的一级结构不同,但都有一段固定序列。

如果破坏非固定序列,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但若破坏那段固定序列,哪怕是替掉了一个氨基酸,都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巨大影响。

⑩相当一部分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的。

⑪相当一部分酶需要激活剂。

⑫相当一部分酶有其相应的抑制剂。

⑬错误的折叠会使肽链成为废品或危险品。

⑭酶的分子量都很大。

⑮酶在生物体内有生化活性时都是以单个分子存在的。

如果做一简单的推理的话,有:○1○2○3:酶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

○4○5○6○9○13:空间结构对酶至关重要。

○9:酶中有一个区域,该区域具有催化功能。

○15:酶是单分子工作,大大大大提高了其作用面积。

○7○10○11○12:酶是可加工的,可调整的——其上有作用位点。

根据酶的这些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模型——“橡皮球”催化模型来解释它。

带孔的橡皮球橡皮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制成多种形状,也可以插入或结合其他的小橡皮球。

它就相当于酶分子——成千上万个氨基酸以肽键连接并依靠它们的作用力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三维构架,并连接着辅酶或辅基。

以胃蛋白酶为例:胃蛋白酶(分子量33000)是专一性水解酸性氨基酸的羧基和非极性氨基酸的氨基形成的肽键的典型的酸性水解酶。

在上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酶以它的两个主要凹坑中的氨基和苯环分别与作用键(肽键)两端的羧基和苯环形成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使参与形成肽键的碳的sp2杂化轨道与氮的sp3杂化轨道形成一弯角,导致其电子云重合减小,键被削弱,体系能量升高,活化能相应减小。

同时由于肽键带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随意扭转,而肽键上的氧与酶中的羟基有形成氢键的趋势,导致肽键扭转,使肽键进一步削弱,导致体系能量进一步升高,肽键就容易断裂了。

依据国际酶学委员会(IEC)的规定,按催化反应的类型可将酶分为六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2)转移酶类:催化功能基团的转移。

(3)水解酶类:催化水解反应。

(4)裂合酶类:催化水、氨或二氧化碳的去除或加入。

(5)异构酶类:催化各种类型的异构作用。

(6)合成酶类:催化消耗ATP的成键反应。

用橡皮球催化模型可表示如下:“橡皮球”催化特点:1、特异性强。

一定的孔只能对应一定的基团或底物。

2、条件严苛。

任何可以使橡皮球活性区域结构改变的方式或物质都会使其失活。

3、高效性。

(1)橡皮球疏水,使反应中心底物浓度很高(除非水是底物)。

(2)由于有孔和力的作用,使底物能准确定位。

(3)反应物被吸在酶上,反应概率增大。

4、由于键被削弱,电子云分布改变,断键、成键容易了许多(活化能下降)5、橡皮球上带的组氨酸可迅速使质子结合脱离,构成酸碱催化。

6、酶中的路易斯酸、碱可能供、收电子(即占有、提供空轨道),形成亲核、亲电催化。

有些离子与酶分子结合时,可以利用氨基酸残基与离子的作用力稳定酶结构,从而使酶以稳定的三维构象参与催化反应,这是这些离子叫做酶的激活剂。

例如氯离子就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

相应的,如果有物质与酶作用之后使酶分子活性区域变形,从而使酶丧失催化活性,这种物质就叫抑制剂。

这也可以用橡皮球来解释。

比如有一种与底物很相似的玩意,把橡皮球的相应的孔给堵死了,不就相当于抑制了酶的作用吗?我们曾经很奇怪消化系统只有上皮组织是随时更新的,而腺体不是。

那么为什么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没有把自己消化呢?就拿胃液来说,一天分泌一升呢。

原来这些酶分泌时都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的。

在胃酸或者已有的消化酶作用下,可以切除一段肽链,从而获得有活性的酶。

这同样可以用橡皮球模型来解释。

1、在橡皮球的孔上,覆盖有一块小橡皮,就像盖子一样盖住了活性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切除这个盖子,使酶原成为有活性的酶。

2、在橡皮球外面绑着一小段橡皮条,使橡皮球发生形变,活性区变形,无活性或活性很低。

在一定条件下橡皮条可以被切除,橡皮球恢复,活性中心复原,橡皮球开始工作。

工业的宠儿由于其独特的催化效力和广泛的底物范围,酶在工业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比如以前利用纤维素制取葡萄糖,需要用耐酸耐压设备,在硫酸或盐酸加热加压催化12个小时以上才催化完,然后用烧碱中和酸。

而如果用酶工程大量获取改进的纤维素酶进行催化作业则可大大节省物力、人力、财力,实现绿色化工。

管中窥“酶”,可见一斑。

酶可用于食品加工业。

如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果肉,可使细胞壁分解,使果汁的产量和质量改善。

也可用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等获取高浓糖浆,等等。

酶在精细化工中也有很广的用途。

例如加酶洗衣粉可以洗掉衣物上的血迹或奶迹。

在毛皮工业、牙膏(添加溶菌酶)、化妆品、饲料加工等工业中,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酶在医药生产、生物制药、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有着其独特的作用,此处不一一列举了。

新的问题以蛋白质或核糖核酸为化学本质的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大量制备时技术、设备依赖性极高,催化条件严苛,纯化学合成困难,新酶设计时极其复杂,难度极高,并且会出现误折叠的情况。

经改进或重新设计的酶流入自然界,会对生物、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和污染。

为了保留其优点而克服其缺点,可否利用橡皮球模型进行创新呢?很显然,我们要找的单体要有以下特点:1、成本低廉,易于工业合成——便于工业生产和平民化使用。

2、无毒,无公害——避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3、可控聚合,且过程不复杂——尽量避免天然酶分子合成的复杂过程以及昂贵的试剂和设备。

最好能像RNA那样既是功能体又是遗传体。

4、聚合物可抗酸碱、高温、一般的氧化剂——避免天然酶分子的严苛的使用条件。

5、聚合物可在自然界中降解——避免被其他生物利用或是破坏无机环境。

6、聚合物可盘曲成各种形状,且作用力种类少,便于设计——天然蛋白质分子内有盐键、双硫键、疏水键、氢键、配位键等等好几种作用力,设计复杂且困难,难以推广。

7、聚合物可以结合离子——充分利用金属阳离子的缺电子性(路易斯酸)实现催化。

8、分子尽量小——越小越容易达到细致而精确的催化。

9、其他条件。

大自然在35亿年的漫漫历程中,为我们从以核糖核苷酸为单体的RNA 选到了今天以氨基酸为单体的蛋白质作为生命体新陈代谢最重要的组成成分——酶。

人类,作为一个试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种,会不会创造出另一类酶呢?让我们共同期待并为之努力吧!参考资料:1、吴梧桐《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05604-52007年2月第五版第34次印刷。

2、倪沛洲《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09018-62010年11月第六版第44次印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