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的简介

马致远的简介
马致远(1875-1906),原名马延,中国四大才子之一,晚清诗人、文
艺家,有“山水诗仙”之称。
一、出生背景
马致远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清朝朝廷官员家庭,家族多有文人之才。
马致远幼年接受私塾教育,中学曾就读于普通中学、早在1900年就就
读于北洋中学(今南京外国语大学)。
二、文学创作
他在文学创作上要求自己、严谨、精深,他创作的诗歌朴实而细腻脱俗,尤其结合中西方的文学手法,特别是在写景上,采用西方的写景
手法,有深刻的含义,抒发出他深厚的思想和情感,留传于后人。
三、诗文作品
他的诗文作品大都以山水景物感悟人生的痛苦与禁欲为主题,主要作
品有《碧云薄日暮》、《章台夜雨》、《花间集》、《昆州诗镜》等,也包括小说、寓言等。
四、主要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旗形写生集《花间集》,内容包括诗、小品、片段、及写生随笔等,充满乡土情味;另一本书是《昆州诗镜》,内容涵盖
了他对昆州山水景物的感悟,以及他的人生抒发。
五、诗歌风格
浪漫主义诗风,无论是诗体的融合还是内涵的特点,马致远的诗歌均突出表现孤独和黯淡的心情,抒发深厚的思想和情感,他笔耕不辍,创作着一首首新的诗歌,成为其在文坛上的千古名篇。
六、死因
1906年,马致远因拒绝参加清政府组织的处刑考试而坠入深渊,临终前叹息:“国之亡,文士灭也”,最后一稿就是著名的《有怀》。
七、纪念
马致远虽年少作终,但其以超群的才华著称于文坛,被比作祖国民族文学的灵魂。
他的立笔与离开的留存,历久弥新,已成遗珠可环。
元曲作家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

三一文库()〔元曲作家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元曲作家马致远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马致远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寿阳曲·江天暮雪》《寿阳曲·远浦帆归》《【仙吕】赏花时_长江风送客》《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双调】拨不断_九重天,二》《【南吕】金字经_絮飞飘白雪》《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南吕】一枝花_惜春夺残造》《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越调】小桃红_四公子宅赋》《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双调】夜行船_帘外西风飘》《【般涉调】哨遍》《【大石调】青杏子_悟迷世事饱》《【双调】清江引》《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双调】寿阳曲_春将暮,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注释:1、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2、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3、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5、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马致远的隐逸之路

前五曲思索历史,感叹人生,后二曲歌颂隐逸,集元人叹 世、咏史、隐逸作品之大成,把看破红尘、彻悟古今的退 隐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作为元散曲叹世归隐之主旋律 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极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了极强烈奔 放的感情,其对仗工稳而又自然流畅,其语言雅练而又爽 朗通脱,是把雅与俗融合浑化得极圆熟极精纯的典范。 周德清《中原音韵》谓“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 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 王世贞《曲藻》称其“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
小结
东篱在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破灭后,无可奈何地避世陶情, 逍遥放诞,其悲剧性的人生是元代不幸文人的典型,因此, 就叹世归隐一类曲的写作而言,很少有人写得像他那样淋 漓恣肆,那样放逸宏丽,那样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 鲜明的时代烙印。就艺术成就而言,其涉题广泛,雅俗皆 宜,纵笔所之,无不得体,随心所欲,无不如意;其俗不 失之粗,雅不失其趣,真可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他不愧为元代散曲的冠冕和豪放派的魁首。
二、作品简介一
[南吕·金字经]:“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 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双调·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 版筑躬耕有将才。古人尚自把天时待。只不如且酩子里胡 捱。” [双调·拨不断]:“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 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 去。” [双调·拨不断]:“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绿水青山任自然。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南吕·金字经]:“担头担明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 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作品简介四
[双调· 清江引]《野兴》:“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 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南吕· 四块玉]《恬退》:“绿水边,青山侧,二倾良田一 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双调· 蟾宫曲] 《叹世》:“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 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 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 波。”
《天净沙 秋思》

谢谢观看!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 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 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元代新诗体,曲的一 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 事,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之后兴 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 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有 元曲四大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4.后两句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 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 的羁旅之思。)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课文总结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 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 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 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
元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作者
文章感知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 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 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 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 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 此作铺垫。
2.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 和表现主题的角度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板书设计
枯藤 老树 昏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元朝“曲状元”马致远简介

园,倾心艺事,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为友,积极创作杂
剧、散曲。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还参加杭州的“元
贞书会”,成为著名的作家。
马致远既是狎客票友,又是才子艺术家,他晚年摆脱了腐儒
方巾气,投身于生活,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艺术,共创作杂剧
《乔木查》云:“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
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皆老健、疏放而宏丽,流
露出对自由无争生活的赞美,寄托着自己以疏放排遣愁郁的情
趣。这些佳什,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神凤飞鸣于九
霄”之誉。他成为元曲作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关汉卿、白
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国际天文学会最近还用马致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
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杂剧16
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写汉元帝派毛延寿选民间美女入宫,光彩照人、
艳丽婀娜的王嫱(昭君)被选中,但王家因无钱贿嘱毛延寿,他
遂将美人图上点些破绽,元帝因此没有留意到昭君。后来幽闷的
远的名字作为水星环形山的命名。
昭君在月下弹琵琶,为元帝所闻,得以相见,大受宠幸,并要惩
延寿欺君之罪。延寿逃入匈奴,献上昭君图。单于钦艳昭君之
色,指名要昭君和亲,否则兴兵入塞。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元帝
痛斥大臣的无用,但亦无可奈何,左右为难。此时昭君以国家利
益为重,挺身而出,自请出塞。元帝与之难分难解,依依惜别。
昭君行至黑龙江,怀念亲人,举杯南向浇奠,愤然纵身投江自
有身世凄凉之感,和退隐无争之情。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马致远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杂剧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秋思之祖

• 有人断言:“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 叙传。” 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用 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 “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 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 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 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 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 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 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 秋思》也就不足为 怪了。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 生动的写照。 •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 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 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 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秋思之祖”——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晚号 “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大 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 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 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 大家”之一(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 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 上具有极高的声誉。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 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 “秋思之祖” 。
•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 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 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 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 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 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 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 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 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 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 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 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 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 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