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庄子人生哲学的新启示
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

心 的安静 , 也就是要在大干世界 中守住 自己内心的一份平静 。 庄子在 2 0 0 0 多年前就提出这样 的命题 , 我们现在 的诱惑与那 时相 比更多 了, 现在做到这个恐怕更难 , 那 么应如何做到保持 内心 的一份平静呢?庄子给我们提供 了两条道路 , 一是避世 , 也 就是指隐居起来 , 与世隔绝 , 不与外界过多的接触 , 远离世 俗世界 的污染。 这种方式 , 在以前难做 到, 在现在这个科技 、 交 通、 人际关 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更难做到。二是游世 , 即顺应 社会 。 在保持 自己本真 , 保持 自己内心 , 保持 自己人格 、 理想的 条件下 , 做 到内在 的坚守和外在 的顺应 , 这是一种更值得推崇 的生活方式 。 在 当今社会 , 太多的人丧失 了自我 , 迷失 了自我。 我们 不要求做到像庄子那样绝对 的“ 不失 己” , 只求 能做到坚 守 自己的人格 , 自己的信仰 , 在喧闹中求得 一份安 宁。我们 的 大学生 , 被娱 乐 、 交友 、 活动所 嗣绕 , 而丧失 了 自己内心的安 静, 丧失 自己的本真 。 我们要参加社团活动 , 要交友 , 要接触新
甘州
思 政 探 讨
论庄子 人生哲学 的当代启示
赵 建波
I  ̄ 1 1 1 1 师范大学政治教 育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8 正的富足 , 心灵 的贫寒才是真正的贫寒 。所 以 , 更应该坦然面 对各种诱惑 , 坦然看待世 界, 寻求精神 的 自由和富有。庄子在
《 秋水》 说: “ 吾闻楚有神鬼 , 死 已i千岁矣 , 王 巾笥而藏之庙堂 之 上。此鬼者 ,宁其死为 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忠 乎 ?” 庄子用这样的 比喻把做官当成是 为了显示 富贵 , 但 是丧 失 了生命 。 这是庄子在面对外物诱惑时的选择 , 庄子 的说法值 得商榷 , 但是面对诱 惑时抵制 的决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 长期 以来 ,关于人生 的诸多相关 问题就成 为人们苦苦思 如何做到这样呢? 考 的问题 , “ 人生的价值何在” 、 “ 人生的 目的何在” 、 “ 人的一生 首先 , 保持一种洒脱 的风度 , 懂得“ 放下 ” 。我们 发现越是 应如何度过” 等等 , 对 于这些 问题的探讨有助 于我们正确 的对 自己看 中的 , 越是想得到 的, 反而越做不好 。高考是人生中的 待人生 。但是 ,直到今天我们对 于这些 问题 的答案还在探讨 道关卡 , 但是有的人考 了几次却还在坚持 , 我们在佩服坚持 中。几千年前庄子对人生 的诸多看法 , 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的时候 , 还要思考是不是应该懂得“ 放下” 。 “ 放下” 有时也是一 人应该守住内心的平静 。庄子在 《 大宗师》 中指 出: “ 撄宁 条获得成功的道路 。另外 , 更重的是 自由的心灵 , 给 自己的心 也者 , 撄而后成者也 。” 其 中撄宁的意思是指在纷乱 中保持 内 灵一片 自由的天空 。 庄子在《 人 间世》 中指 出要“ 心斋” , 心斋的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9ac66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4.png)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第一篇:庄子读后感800字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800字1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
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
《庄子》——“贫也,非惫也”。
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
“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
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
《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
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
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
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人与世界的颠覆性思考,他通过譬喻故事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与境界。
本文将从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
一、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自由自在、超脱尘世”。
他主张人应当活在自然的规律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流动。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摒弃功利与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莫测的,人应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与自在。
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应当尽可能地顺应自然的变化,顺其自然地生活。
他强调人应当以心灵超脱尘世的境地去看待人生,超越物质欲望和功名利禄的困扰。
庄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指人应当摒弃过度的行动和功利心态,顺应事物的本然而不加干预。
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才能够真正领悟生命的奥秘。
三、庄子的行为准则在庄子的哲学思考中,他给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以指导人们如何面对人生和世界。
首先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静,心境的宁静是庄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
其次是保持谦逊与虚无,庄子认为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应当充满谦逊和虚无之心,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
再次是保持自由与自在,庄子主张人们应当摆脱束缚,活得自由自在。
最后是保持乐观与积极,庄子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看待人生,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的影响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庄子的思想提倡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这对于当代人们逐渐拜物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其次,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发了对于如何正确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在当代社会,我们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内心平静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庄子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庄子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其思想被称为庄子道家或庄学,他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下欲望,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那么,庄子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压力和疲惫,而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则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停下脚步,放松身心,寻求内在的平静和自我安宁,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庄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于追求功利和利益,而忽视了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非逆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有所启示。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方式。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确保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虽然诞生在古代,但其思想精髓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义

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义一、引言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我们就是背着行囊的途者。
在这其中,我们需要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参悟一些道理,一场春秋,一念来回,浮华是非。
道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老庄为主要代表。
老子所强调的道是宇宙的本源而生成的万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认为自然界的本真是最美的。
而这些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处世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这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物欲横流,内心躁动不安,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庄子面对现实生活的人生哲学,面对生活困境的感悟和态度,可以引导人们积极消除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探索理想生活的新阶段。
二、庄子与背后的时代诸侯纷争,风云变幻,战乱频仍,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他曾经是一个地位卑微的漆园官,但是当楚王派人来迎接他成为国家官员的时候,他觉得当官会失去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还不如清贫享乐,生活更有保障。
庄子思想的中心是探讨在沉重黑暗的社会制度下,个体如何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保存。
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标准,其实只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他的思想中,追求世俗的成功和荣誉,只对个人有害,没有意义。
人生的价值在于保持真实,即坚守宇宙本体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
其实庄子的思想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即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存威胁的挑战下,庄子觉得个人无用。
为了避免冲突和危险,不如在世俗的世界里迷茫,为了拯救自己而勉强迁就自己。
然而,在他的思想和想象的世界里,他渴望摆脱一切精神束缚,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
三、庄子“游”的人生得道即逍遥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就是追求精神自由。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是文学性最强、文学成就最高的。
庄子和他的门徒们兼有哲学家的思维和诗人气质,考虑到的是生命究竟如何有其意义、人生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问题。
当人们怀着真实实际的生存感受和激情来发出这一类追问时,诗意与哲理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12中本6班胡怡静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
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
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
《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
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
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
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
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
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
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
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
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5篇材料)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5篇材料)第一篇:《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
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
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
《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老子所著。
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
)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
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
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老子》第一章既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
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
“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
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
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
庄子哲学的人生价值启示

问菽 啄 ・以道观之 ,
3 、生死观 的启示 。 自人类诞生 资源 ,其中精 华的东西可 以成为 以德
物误 贵 贱 ” 的生 态伦 理 思想 。他 认 之 日起 ,人 的生死 ,便成为了牵惹人 治 国的结构成分,对道德下滑 、道德 为 ,人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 出发,将 心 的十分敏感 问题 。 “ 生”意味着对 冷漠症、拜金主义问题起一定 的治疗
“ 以人 灭 天 ” ,勿 以人 的 需 要 而 毁 灭 又体现 了为群体做 出的有益的事情 。 5 、人 生 观 的 启 示 。庄 子 人 生 哲
某 些 事 物 。第 三 ,庄 子 强 调 “ 与 天 庄子认为 生死是一种 自然现象 ,反对 学 中不 乏人 类 生 活 经 验 、 处 世 经验 的 独
老、病 、死都有一种不能拂拭的恐惧 之 中。尊老爱幼、大度宽容、非功利 感, “ 生恶死 ”,是人们的 自然本 思想,都是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这 些 贪
相互转化 的。要 同等看待 自然事物,
时刻记住 “ 物无贵贱 ”的思想,不要 性 。人也是社会 的动物 ,人生的价值 对于道德建设、 以德 治国不无益处 。
自然界万物 区分为高低 贵贱、有用无 个体生命 的肯定 , “ ”是则是预示 效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 的 死
用 是 一 种 片 面 、 简 单 化 的 、错 误 的态 着个体生命永远离开 了生活,不能分 道德修养 ,提高国民素质 ,改善社会
度 。 “ ”是众生平等, 自然万物 决 享 人间的快乐幸福 ,是对人的生命 的 道 德 风 气 。现 代 的 严 重 问题 是道 德 伦 道 无高低贵贱 、有用无用之分,况且 自 否 定 。所 以 ,从 常 理 看 ,人 们 对 生 、 然万物之 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丧 、见利忘义 ,而在庄子的人生哲 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道家虽然没有像儒家那样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与儒家既相对待又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一面,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营养。
在当代中国向现代化迅速迈进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人们需要恰当地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具备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应对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心理冲击。
道家人生哲学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自由精神,其返朴归真、与道为一的人生理想,其关注心灵、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其对生命的弹性与韧性的追求,都可以为今人提供可贵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哲学: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可以称为老学。
老子最先确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道论”也成为此后全部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一)天道自然与人道无为“道”也称“天道”,它既是自然世界的本体,又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
同时,“道”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据,回归大道、与道为一,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终极目标。
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宇宙统一性,是万物之总原理,“道者,万物之奥”。
因此,“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无形无象,是“无”;它又难以用经验去感知、用语言去界说,是“无名”,它“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
其次,作为宇宙演化论意义上的“道”,是万物之所由出者,孕育和生养出宇宙万物,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且,它作为普遍规律蕴含在万物老子、庄子人生哲学的新启示文/王志捷摘要: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在历史上与儒家互动互补,两家学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
道家人生哲学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脱俗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可为人们恰当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为当代人修养心性、调整态度、健全生命提供丰富的智慧。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人生哲学;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3)02-0112-05之中,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再次,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即“道法自然”,使万物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人道应该效法天道并符合天道的性质,以“无为”为本,“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不过,与天道的完全自然无为不同,人道的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1]也就是说,人应当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自然的范围之内。
如果人的作为有利于万物按照其天性去发展,就是“自然”的、“无为”的;如果违背自然、妄自作为以致造成破坏,就是 “人为”的、“有为”的。
所以,得道的圣人应当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人生追求——返朴归真在老子那里,“道”落实到万物和人生中,可以称为“德”。
或者说,个体的“德”就是从“道”那里所获得的东西。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顺任自然是真正的“德”,也即真正的“得道”。
1.理想境界:“玄同”于道。
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玄同”于道,则是人顺“德”而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得道之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玄同”的境界实际就是不为外物所累,体悟并遵循“道法自然”的真理,通过人的直觉而达到的主客体完全融合,人与道的完全合一,是超越凡俗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要具备“玄同”的智慧,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活动:一种是“为学”,一种是“为道”,前者是积累知识,后者是提高境界。
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是说,“为学”是一个不断增加关于形而下事物的具体知识的过程;“为道”是体认大道,就是照着道的样子去生活,要求人不断减少狭隘经验和主观成见,使内心空明澄澈,从而与道同体。
老子虽不反对“为学”,但提倡以“为道”为主,因为提高精神境界在人生中最为重要。
2.理想人格:见素抱朴。
老子也同儒家一样把他的理想人格称为“圣人”。
但与儒家的救世济民、道德完美的圣人不同,他所说的圣人是与道为一的自然真朴之人。
圣人的典型特征是“见素抱朴”。
“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琢的木,见素抱朴即回复到人的天然性态。
老子常用“婴儿”、“赤子”等来比喻圣人的这一理想人格特征。
他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孩子那样的淳朴和天真,是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保持的特性,孩子的生活接近于理想的生活。
所以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愚”,在这里的意思是淳朴和天真,古来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朴。
而且,圣人不只希望他的人民淳朴,也希望他自己淳朴,故曰:“我愚人之心也哉!”但是,圣人的“愚”是一个自觉修养的结果,它比经验知识更高,比经验知识更多,“圣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普通人的愚。
后一类的愚是自然的产物,而圣人的愚则是精神的创造。
二者有极大的不同。
”[2](三)处世方法——柔静之道在老子哲学中,“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征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
这样,形而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
”[3]与儒家刚健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好相反,老子推崇阴柔守静的处世之道。
1.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如上所述,“为学”与“为道”不同。
“为学”在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人们满足欲望的手段,而无论是纵容欲望还是增加知识,都使人不容易知足、知止,无助于达到“玄同”的精神境界。
所以老子强调“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还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礼乐制度,因为这些东西也是用“人为”破坏了人的天性,是“道”和“德”的堕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容易产生假仁假义,所以他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提倡少私寡欲,但不反对符合自然的欲望,所以他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但是,老子认为,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和欲望满足,就是超出了自然限度的“人为”之欲,是有害身心的,故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警告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这是说道的作用是无为的、柔弱的,其在人生方面所体现的道理,就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反映这个道理的论据:“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于低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人若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自然能够具有容人的心量,消解社会矛盾和人间争端,这正是大道的品性,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3.致虚极,守静笃。
因为作为万物根源的道,乃无形无象的恒常之道,所以它呈现“虚”和“静”的状态。
以此看人生,他希望人效法于道,把“致虚极,守静笃”作为修养的目标。
所谓“致虚极”,就是极力祛除私欲、杂念和成见,所谓“守静笃”,即真正排除干扰和躁动。
“虚”的反面是“实”或“盈”,但老子认为“虚”是“盈”的根本。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是说,最充盈的却似空虚,其作用没有穷尽。
至于静与动的关系,老子谓“静为躁君”,即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他又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无论怎样蓬勃发展,如何千状万态,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即回归于道的清净。
庄子的人生哲学:超越现实,精神自由庄子的学说,对老子作了创造性的继承和整体上的超越。
他所说的“道”含有较多主观意义,主要指主体的最高精神境界,也可以说是“真知”。
[4]庄学最关注的是如何使人从充满矛盾困扰的现实中解脱出来,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这个意义上,庄学可称为“心灵哲学”。
(一)顺天安命的达观态度庄子用“天”和“命”的范畴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强调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天”即自然和自然性。
在《庄子·大宗师》里,庄子明确提出要严格区分天然与人为,2013.2“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反对“以人助天”,而他的生活理想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为徒”。
庄子所谓“命”,不同于宗教神学中的“命”,它是指无可奈何的、不得不然的必然性。
庄子把无以抗拒的现实力量都抽象为命,也把人生的一切际遇都归之于命。
庄子的“安命论”是对老子“无为论”的发展,但他的这种无为论比老子的无为论更彻底,主张完全地不动心,彻底放弃对现实中具体价值的追求,安然顺命。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过无心而顺天安命的生活,是只有至德之人即最高境界的人才能达到的生活状态,而至德之人的外在表现是“随俗”,即所谓“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他外表随顺迁就,内心浑融随和。
有这样涵养的人,行为上与世俗之人完全无异:“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达之,入于无疵。
”实际上,庄子表面的随俗恰是与其内心的孤傲相统一的,他以轻蔑的态度与俗众和顺相安,目的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以便达到高远的精神目标,实现心灵的解放。
(二)逍遥自由的人生理想《庄子》的第一篇即名为“逍遥游”。
“逍遥论”是庄子哲学的特色和核心所在,代表着整个庄学的精神。
按照《逍遥游》的说法,得道之人,其心灵所游之处是幻想中的“无何有之乡”即虚寂的乡土,就是幻化的精神境界,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所以,逍遥游的实质是纯粹的精神逍遥,是“心游”而不是“身游”。
《天下》篇对庄子超脱于俗世的神秘精神生活作了写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就此看来,庄子的自由思想有出世的倾向。
要做到逍遥,关键在于“不动心”,即无心无情。
“无心”,即内心虚静,无思无虑。
“无情”即无好无恶,其真义是不为感情所困扰。
这样,就能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一切顺其自然。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在《大宗师》中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不动心的“真人”摒弃了一切世俗价值,他超越了任爵食禄的诱惑而“无功”,他摒弃了对功名权势的追逐而“无名”,乃至他超越了生死而“无己”,正如《逍遥游》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人、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的不同称谓,这样的人,他的精神打破了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真正达到了“逍遥游”,从而获得了永恒的整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