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朱英贵(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19年第1期)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语言修辞的博物馆,而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用到或不便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本系列讲座准备从这一期开始精选介绍数十种常用于对联创作的修辞技巧,本文先来谈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一、对联中的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有三个要素: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三是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包括像、如、似、若、犹如、宛如、如同、恰似、仿佛、好比等明显打比方的词语,也包括为、是、作、皆、即、当作等貌似表判断的词语。

根据比喻三要素的隐现情形,对联中的比喻可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态。

1 、对联中的明喻明喻就是明显地让人感到是在打比方,一般总要出现“像”类比喻词,用以连接本体和喻体。

诸如:(1)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2)书似青山常乱垒,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房谐趣联)(3)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南京明故宫对联) (4)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景致对联)以上几例对联都用的是如、似、比之类的“像”类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巧妙关联,既形象又生动。

再看如下几例:(5)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据传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为官生涯的坎坷经历,下联写他治学生涯的穷思苦索精神。

能使人透过鸥鸟、蠹鱼的形象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生动的了解。

(6)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莺穿柳树,却似金梭织绿绦。

此联说燕子犹如铁剪,桃花犹如红锦,黄莺却似金梭,柳条却似绿绦,作者借助明喻手法描绘了一幅新奇生动的彩色动态图画。

(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此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个具体行为来分别比喻“学”和“心”这两样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得外在的学习和内心的自控这两个都很艰难不易的道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模糊变为清晰,作者运用明喻来表达,既贴切又富于哲理。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

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

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

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

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

细分为扩大和縮小。

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

"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五是对比。

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

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

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

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

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

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修辞可以飞扬语言表述的文采,对联的修辞方法种类繁多,简举常见的几种。

比喻以此喻彼,生动形象。

如: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比拟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如:
春风放胆来疏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双关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

用典借用典故,针对现实,引发联想,寓难尽之意于言外。

如: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

夸张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如:
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复词重复是表达一忌,但有时有意使用反复手法,却常使意境出新。

如借助谐音,利用汉语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出奇制胜。

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朝朝朝朝朝朝朝。

顶真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

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三尺浪,浪淘尽千古英雄。

设问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

如:
万卷诗书,谁能览尽?
千秋功罪,我可说清。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种修辞手法,如借代、镶嵌、总分、排比、缺隐等等,
恕不一一例举了。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一、排比的定义与分类修辞学界较为普遍的排比分类是按照排比项的语言结构来分的,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短语排比”,如《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其他依次为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和语段排比。

排比与对偶不同,它并不要求各项字数始终一样,也并不要求每项的结构完全相同,只要主干成分相同即可,这样,我们便还可按排比项之间结构的复现程度来分类,据此可分两类:整齐式排比;错综式排比。

(一)整齐式排比所谓整齐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的结构、音节、字数完全相同。

如“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庄子说剑》),四个排比项都是“以……为……”结构,每个排比项都是五个字,音节字数完全一致,形式显得极为工整。

(二)错综式排比错综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结构相同或相似,但音节或字数不完全一致。

如《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个排比项都是“……谓之……”的结构。

但与前两个排比项相比,最后一个排比项的提挈语之前部分即“为天下得人者”,不仅字数增加为六个字,而且形式上也有变化。

这种字数依次增加的排比,又如韩愈《原道》:“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也有字数渐渐减少的排比,如欧阳修《送杨置序》:“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二、对联创作中排比的运用对联创作中,如果在单边联(上联或下联)中运用了排比,则对应的一边也要运用排比。

这是难点,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齐式排比的运用整齐式排比在对联中的运用,如果有提挈语,要注意上下联相仿而不雷同。

如2002年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杨明俊):看发展有纲,看振兴有图,看稳定有序,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称上国;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让河水更清,春柔花艳,春风得意揽长春。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修辞手法
拟中最常见,富有情趣,多出佳句。如赵朴 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 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下联是比喻。

: 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
•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 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
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
而降!
2.重字
一个或几个字重复出现,上下联同位对应,用 以加强语气,有时还产生一种巧趣。如胡静怡颂焦 裕禄联:
只装他人,不装个人,耿耿丹心昭日月; 梧桐凤引,泡桐焦引,滔滔绿意满乾坤。
南京秦淮河风月亭联
• 扁担挑笋父担子
• 和杆缚秧母抱孙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乾隆南巡,见含苞欲放的荷花伸出水面。 纪见岸上一片麻林,绿叶在风中摇曳,对曰。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 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 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
• 牛头喜得生牛角
• 于谦立对:
• 狗嘴何曾吐象牙 • 无奈梳三叉,兰戏:
• 三角如架鼓
• 于谦对:
• 一秃似擂槌
乾隆设宴,席间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当即出一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 冯诚修: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君王昨夜降金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
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
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
(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这幅对联也用了借喻修辞手法,全联以物喻人的谦虚精神和诚恳态度。

2、叠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北戴河孟姜女庙中的一副对联,运用七个了迭字而读音不同的汉字,是天下名对之一。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杭州西湖的一副连珠迭字联,美妙吗?苏州网丝园有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此联以迭字来描写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

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柱联为: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好山多情,好水无忧。

本联以迭字表现置身青山绿水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的情趣。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
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3、比拟比拟是作者在对联创作中根据需要采用的一种把人比喻成物体,或者把物体比喻成人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们通常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

运用比拟法,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

(1)、拟人拟人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

请看下面这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再举一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明代对联高手解晋撰写的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拟人兼比喻的妙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2)、拟物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

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

请看下联: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4、拆字清代有一副禁烟的对联: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上联“因”与“火”合成“烟”;“若”缩短那一撇为“苦”。

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全”分为“人”和“王”。

拆字联运用很广。

传说朱元璋想进攻东吴,有一天,他写好一上联给军师刘基:天上口,天下口,志在吞吴。

刘基大胆说出了自已的想法,鼓励朱元璋出兵,他对道: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朱元璋看了下联,定下了进攻东吴的决心。

拆字联本来就难对,若再加一些条件,就更难了。

唐末诗人李群玉和塾师联对,塾师说:“我出个拆字对,结尾要用一句唐诗。

”他念道: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李群玉不愧才子,对道: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以下两联是拆字联中的佳作: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日西将酉酱难晒山石岩边古木枯近人对拆字联也感兴趣。

1943年,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先排演新剧《乔小姐三气周瑜》,剧中需用一联。

他出上联征对: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数天后,收到应征联两千多副,选中的下联是:
止戈便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这是明代蒋焘(文学家)幼时所对。

上下二联各拆了“冻”、“洒”及“切”、“分”二字,干净利落!杨溥少时,其父为县役逮而就役,杨求县令释其父,县令出一课曰: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杨溥思虑片刻,对道: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上下皆联用拆字技巧,含蓄委婉,巧夺天工,堪称名对。

少目焉
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此联乃以拆字的技巧讽刺清直隶学政吴省钦贪赃受贿收录不才而为,使其声名扫地。

谢老板拿钱,抽身就讨;吴先生喝酒,倒口便吞。

此联上下联将“谢”与“吴”拆合组成。

上联“谢”字将中间的“身”抽掉,成了“讨”字;下联的“吴”字,将上面的“口”字倒写,便成了“吞”字。

此联富有生活情趣,又明白如话,令人叫绝!5、嵌字嵌字是将人名、字号、地名、官职名等嵌入对联的一种技巧。

明臣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后,投降了清皇朝并当了大官的洪承畴去牢里看他。

他闭目不见。

洪出,黄举笔疾书一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上联中嵌“史可法”、下联中以谐音字嵌“洪成仇(承畴)”三字,一忠一奸,对得很有深意。

一副嵌古代名人的杏花联常被人传诵: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联中用四位文人学士与四种颜色相连,令人叫绝!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副
嵌名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联中“柳三变”即柳永,是宋代著名词人,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时人;该联还有巧用数字之妙,以“三”对“九”;除此以外,这一副对联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永的词句,而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文句;再者,“成”和“变”也可对,两者皆为我国古代乐理名词,可知此联对仗是十分工整的。

沈醉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美;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这副对联里嵌有:“沈括《梦溪笔谈》”六字。

1938年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写了一副颇具慧心的嵌名联:“立德立言乃是立功之本;、群有群享既从群治得来。


这副对联中三次嵌入作者的字,不落俗套,称为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