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108个知识点第一部分:〖综合〗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6、【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7、【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8、【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9、【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10、【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11、【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12、【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13、【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的人的左右来确定)14、【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15、【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16、【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少于七字的联语17、【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七至二十之间的联语18、【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以上的联语19、【句脚】在多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20、【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春联、励志联等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23、【胜迹联】为名胜古迹题写的楹联胜迹联包括山水风光联、园林古迹联、祠庙墓陵联和寺院道观联如:千峰拨地,万笏朝天24、【婚联】为婚嫁喜事所作的楹联,又称喜联如: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25、【寿联】为他人(或自己)祝贺寿辰而作的楹联旧时习惯,人到而立之年(年满30)方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30岁以上的人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26、【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也称丧联如: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总伤神27、【题赠联】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对联叫题赠联题赠联分两种,一是赠人,一是自题如: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28、【行业联】专门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称作行业联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29、【游戏联】以知识性、趣味性体现文字游戏的对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30、【节日联】在节日期间书写、悬挂的对联如:春至芳菲入画图,化机活泼悟鱼鸢31、【春联】也叫“春贴”,它是对联家族中出现最早、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类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鬼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害,采用红纸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32、【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第二部分:〖格律〗A、〖基本要素〗33、【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实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以诗句为基础,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

它以简短的形式表达含蓄深刻的意义,既有节日祝福的对对联,也有展示才华的艺术对联。

对联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押韵对仗、平仄协调、格律整齐、内容互补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它包含两组相对应的文字,一般由前联和后联组成。

2.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比较多样,有长对联、短对联、对绝句、对律诗等形式。

其中,短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由四个字组成。

3.对联的分类:对联可分为吉祥对联、文化对联、艺术对联等。

吉祥对联用于节日祝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文化对联强调文化内涵,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艺术对联则注重对仗、用典、形象等艺术表现。

4.对联的应用场合:对联广泛应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春联、对联题字、对联题画等,还可用于寺庙、楼阁等建筑物上,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二、对联的写作技巧1.押韵对仗:对联的前后两联一般采用押韵的方式,通过相似的音韵使对联更加和谐。

押韵可以使用平仄对押,也可以使用声辅韵母对押。

例如:“飞花落而百花香,鸣鸟鸟而乱林响。

”前联和后联中的“香”、“响”形成了押韵。

2.平仄协调:对联通常使用七言或五言诗的词句作为对联的内容,要求前后两句平仄相对,字数相等。

平仄的搭配要符合韵律规律,使对联更加优美。

例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时光难得一见红颜。

”前联和后联中,每句都是七言诗,平仄相对。

3.格律整齐: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前后两联的字数要相等,每行的字数也要保持一致。

字体的书写要工整、工整,排版要规整、平衡,注重对联的整体美感和视觉效果。

5.用典巧妙:写对联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型、成语等,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用典不仅能提升对联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增添艺术效果,使对联更具有吸引力。

6.形象生动:对联中的词句要尽量使用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以便更好地描绘出情景或寓意。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知识1、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2、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3、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4、楹联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挽联集锦
挽联
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已;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
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行业联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 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在木板上刻 制,或在壁石上雕琢联语,统称为楹联。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何。
jiě xiè jiè
一杯香茶,解 解 解元之渴。
lè yuè yuè
七弦妙曲,乐 乐 乐师之心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Chá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cháo zhāo
海 水 朝,朝 朝 朝,朝 朝 朝 落;
3、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C
4、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B
A、春联 B、婚联 C、行业联 D、挽联
按形式分类: ①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连起来,表 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数字联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此联为北宋人吕蒙正撰。吕蒙正字圣功, 品
河南洛阳人,三朝宰相,幼时家贫如洗,穷 读
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
词性相同 结构相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
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三更月。
(扬州二十四桥联)
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联的特点 ③结构相应;
❖ 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 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 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 保持一致。
例 1、 山青水秀 风光好;人寿年丰 喜事多。
2、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 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 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贴对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上联)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下联) 绿树成荫校园桃李芬芳 (下联) 英才荟萃教坛春色烂漫 (上联)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你猜得出来吗?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
狗 啃 河 上 骨;
(和尚骨)
水 流 东 坡 诗。
(东坡尸)
拆 字 联: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踢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对联赏析)
一、趣味对联:
某理发店对联:
虽属毫末技艺; 净是顶上功夫。
某公厕对联: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二、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地名。
1、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州醉翁亭)
么 可 能 做 的 了朋友 . “ 难 得 入 迷 天赐 良缘
神 荼
对联的起源
张贴桃符: 秦汉以前,民 间每逢过年就 有悬挂桃符的 古老风俗。
郁 垒
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清。
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 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 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 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桐中敲铜钟 童男童女同上学 (上联) 河上画和尚 荷花荷叶合相映 (下联) 西湖绿柳堤柳绿湖西 (下联)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上联)
对联的特点:
⑤内容相关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不能重复。
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 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 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 勉自励之心。
改后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对联的特点
④平仄相对
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 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 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 声,古汉语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又合起 来归入仄声一类。
❖ 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声,现代汉语中 平为阴平、阳平, 仄为上声、去声。
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对联常识梳理
对联的特点
1、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①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 一般最短四字,长的可达数百字。
你 以 为 我 是话 唠 其实 只是特 别喜欢 你 来 日 方 长 给你 朝朝 夕夕也 给你 你 很 矜 持 也 很酷 一 杯热水 被你的 手握凉 了 我 不 是 你 的佛 亦渡不 了你的 劫 天 下 第 一 喜 欢你 我 喜 欢 你 你 也要喜 欢我 听 话 你 才 不 是 什么 小人物 你在 我 这 里 是 所 有的天 气和心 情 我 没 有 备 胎 也 不玩暧 昧 希 望 所 有 的特 别 都 不 是 错 觉 现 在 的 一切 都挺好 的 我说 的 我 有 很 乖 ,有 让你心 动吗 控 制 住 脾 气 要 经 常笑 我 这 么 迷人 ,非你 不可 感 动 一 个姑 娘并不 难,一 直爱下 去 才 不 简 单 不 是 我 不 爱你了 ,只是 因为我 发现你 不需要 我了 不 拿 性 欲当 爱 情 我 想 和 你 过日子 走进你 的生活 然后就 再也出 不来了 “ 不 做万人之一 的 小仙女 只做你 一人的 小魔女 ” 我要在 一月住 进你的 眼睛, 在十二 月里沦 陷, 周 而 复 始 , 生生不 换. 能 习 惯 有 你的 陪伴 也 能习惯 没你的 孤单 我偏是不信 区 区 穿 堂 风 何以引 山洪 主 动 久 了就 不叫主 动了, 叫做不 要脸。 岁 月 漫长 要 心 地 善 良 我 喜 欢 你 像小乔 的二技 能直接 飞起. 我 想 让 你知 道 我 喜欢这 世 界 也 喜 欢 你 迟 些 遇 见 吧 你 刚好成 熟我刚 好温柔 见 面 就 想 拥抱的 人 怎
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相应 4、平仄相对 5、内容相关
对联书写和张贴的要求
书写: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 从上写到下, 必须字字对称。
张贴: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 下联在左边, 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喜笑 滋盈 滋盈 迎辞 新旧 春岁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浮 云 长,长 长 长,长 长 长 消。
朝: ( ch áo)同“潮”,涨潮 (zhāo)早晨。
长: (zhǎng)增多 (cháng)同”常“
明代文学家徐渭所写。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 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对联历史
❖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 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 它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 文学样式,分上下两联,有的还有横批。
❖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 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千 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 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武汉黄鹤楼)
3、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尽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湖南桃花源)
三、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人物。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 甫)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名胜联题于湖南岳阳城楼。上联写洞 庭湖景,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 写爱国爱民的情怀。
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1 、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A
2、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D
生而为何乎?生而却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宁夏 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陕西
上联:品观音茶,香飘两岸 福建 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